太行西井山的默默红烛原子朝 |
||
|
2014年11月的一天,我与太原的影友老伍及北京来的摄影家小李,一起去平顺县采风。老伍边开车边介绍说,前几年,他曾经独自去过一次平顺县的虹梯关。在崇山峻岭中他走了很远,车爬到山顶时,天就已经黑了。正巧路过一所非常简陋的山区小学,只好在这里留宿。学校里只有一位老师,叫原子朝。晚上,跟原老师聊到很晚,当时被这位独居深山的老师淳朴无私的心灵、敬业奉献的精神触动并震撼了。一晃七八年过去了。据说现在学校条件改善多了,原老师的工资也增加了,还被评选为全国最美教师、县政协委员。今天想过去看看他
一 到了虹梯关乡,就已经是太行山区了。一路上人烟稀少。山间小路曲曲弯弯,有时一面是悬崖,有时两面是山涧,脚下的山峰一座连一座,看不到尽头。路面不宽,虽然铺的是水泥路面,却仅能通过一辆汽车,如果对面驶来车辆,需要寻找宽一点的地方才能错开。 下午5点多钟,汽车赶到西井山村。学校在山顶处,三面都是悬崖绝壁。上山前事先通了电话,原老师已在校门口的公路边上等候着我们。他中等身材,穿着一身褪了色的旧衣服,长方形的脸,浓浓的双眉,黑红的脸上带着憨厚的微笑,给人一种和蔼可亲朴实无华的感觉,看似太行山村里普通的庄稼汉。此时,几个小学生背着书包,正挥手与老师告别。老师也向孩子们挥着手,嘱咐他们“赶紧回家,路上小心点,别贪玩。”等原老师送走了孩子们,我们跟随他穿过石板房,拐到悬崖上的学校门口。两张半掩着的门板上,贴着褪了色的红纸,依稀还可以认出写着“关爱学子,奉献社会”八个大字。门框上的对联是“一个老师站满讲台,肆个学生挤满教室”。横批“无悔选择”。 跨进校门内,左边是深渊,右边是陡峭的山崖,房子镶嵌在笔直的峭壁之畔。踏上仅一米宽的悬空峭壁走廊,首先经过教室。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看到教室里面非常干净整洁,墙壁雪白,只是中间只有六张小课桌,显得教室里很空旷。接下来是他的办公室兼宿舍,里面有一张单人床,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的电视机是希望工程捐赠的,另有略显陈旧的单人硬沙发、凳子及几个包装纸箱。墙上贴着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再往前走,顶头那间是小厨房。整个学校就这么三间房。房门前这条一米宽的峭壁走廊,串联在三个房间的门前,栏墙外边就是直上直下的深渊。楼上三间是村委会办公室、民兵办公室兼临时招待所、杂物储藏室。 天渐渐黑了,空中飘起了雪花。我们走进原老师的办公室,在室内微弱的灯光下,原老师对我们说:“天黑了路也险,今天就别走了,这儿条件不好,将就一下吧。你们先歇着,我去做饭。”同时用手机联系村委会,请求打开招待所,说有三个外地的客人来住宿。我们也只能客随主便,顺口答应了。
二 我们跟随原老师进到厨房。“我们来帮你做。”“不用,你们先去歇着。咱们吃挂面行吗?” 想帮着做饭,就要先洗手,可在这间厨房里,找不见水龙头,原老师说:“咱这儿没有自来水。这里吃的是山窟窿里积下的雨水,挑回来吃。若遇上久旱无雨,就得走上十几里的山路,下山去挑水回来吃。”当时我们都惊呆了。原老师在忙着炒菜做饭。菜,只有村里种的土豆和少量的白菜,用点油、盐炒一下,放点酱油就好了。然后给每人煮了一大碗宽条挂面。接过大碗面,我们兴致勃勃地边吃边聊着。 原老师1956年出生,祖籍河南,高中毕业。教龄至今已有30年,原本在虹梯关乡里面一个离家较近的山村小学任教。家中有年迈多病的老母亲、妻子和两个孩子。原老师很爱他那温暖的家,爱他慈祥的老母亲,也爱他贤惠的妻子,更是疼爱他那两个聪明可爱的孩子。1996年得知地处偏远山区、条件艰苦的西井山村小学几任老师因故转走,学校因缺教师而面临停课,第二天,他说服了满腹忧虑的妻子,毅然来到离家几十里远的深山小学任教。 原老师一个人在荒山顶上,一呆就是18年了。这时,原老师也端着最后一碗面条,边吃边面带愧疚地说:“咱这儿条件比不上你们大城市里那么好,这儿连点肉都没有,也没有什么菜,只有点土豆,还是学生家长特意给我送来的。平时我只吃小米饭,这点挂面一直舍不得吃,今天你们来了,正好招待你们,可别嫌弃,要吃饱啊。”我们口是心非地说:“这就蛮好,挺好吃。” 这里海拔1500多米,不适合粮食和蔬菜的种植。方圆几十里的崇山峻岭中,有七八个自然村,每个村十几二十户人家,住得分散,没有商店。要想买点肉吃,就得跑上几十里山路。原老师说,过去我也爱干净,经常个洗澡。自从来到这里,山里的水紧张,每天只洗一次脸,还要留下这盆水,随时洗手用。这十几年在山上任教,我已经把洗澡的习惯也戒掉了。 “家——这些年,我根本顾不过来照顾。只是有时到乡里去开会(平均两个月才有一次机会),顺便回家看上一眼,尽管母亲年老多病,我也有心想好好孝敬她,可我还得半夜赶回来备课,不能耽误第二天孩子们的课呀,这是老师的天职。” “我是个教师,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他们教好,希望他们以后都能走出大山,为国家多作贡献,过上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生活。我留在山里,只要还有一个孩子上学,我也要坚持下去。” 突然,原老师脸上绽放出了兴奋的表情,骄傲地说:“有个学生考上了北京的名牌学校,还有一个在上海,都是我早先教过的学生。”“好啊!”我们都为这条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不约而同地放下了碗筷,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为辛苦多年的启蒙老师的成就祝贺。 我们称赞说:“这么艰苦的条件,在这里就你一个人,又坚守这么多年,那你真是不容易啊!”原老师也坦白地说:“每到天黑后,这里冷冷清清,只能艰难地熬着,盼着天亮,盼着孩子们早点到来。他们就是我的亲人,见到了他们,我感觉我又回到了温暖的人间。孩子们需要老师,我也需要他们啊。”
三 原老师爱学生如慈父。他见到男同学头发长了,乱蓬蓬的,村里没有理发店,他就自己去买理发工具,学习理发技术,回来给学生理发。有时还给村民义务理发。学生头痛脑热身体不舒服了,他就抽出课余时间跑到卫生院,向大夫请教,学习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自己掏钱为学生买药,还学会了打针、输液。遇到有学生病重或特殊情况不能来上课的,放学后,他还要坚持走上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跑到学生家里去做家访,给补习功课。黑夜回来时,独自拿着手电筒,疲惫地走在大山里悬崖峭壁间,黑咕隆咚,寒风刺骨。他依然无怨无悔,他所想到的不是什么“苦”,而是尽到了教师职责的“甜”。 那些年,原老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自家生活也不富裕。当他发现有的学生家庭生活困难,他就给学生家捐款,帮助孩子继续坚持上学念书。在他任教期间,没有一个学生辍学。每年到了“六一”儿童节时,他都要给孩子们每个人买套新衣服和文具,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村里要修路,他也积极支持,主动捐款。毕了业的孩子再升学,家庭生活困难的,他得知后,也要去捐助。他把心全操在了孩子们的身上。有的学生离家远,有十多里山路,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午间时刻他也不休息,还要给学生做饭、热饭吃。 一个小操场三面是悬崖,他为了保障孩子们游戏活动时的安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里,他一人悄悄地下山,四处寻找合适的石头,背起大石块儿,扛上来,自己动手垒起院墙,直到天黑不能干为止。摔、跌、滚、爬,砸破双手,磨破双肩,他毫无怨言,只是默默地干着干着。 破旧的教室,让他修整得焕然一新,窗明几净,新扎的屋顶棚,新刷的墙壁,新换的课桌,新添的教具……自然学生们也都爱校如家。 原老师感动了村民。他把个个孩子当亲人,家长们也都把他视为亲人。 借此说个小误会。听说前几年,有个中年记者来校采访原老师。谈话时间很长,孩子们在教室里等到放学,还没谈完。天真的孩子们不知缘由,误以为是上级的大干部来找原老师谈话,要调走他,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就偷偷地落泪。放学后,孩子们个个闷声不语,忧心忡忡地回到家。到家后失声痛哭,经家长再三询问,孩子才说出了心里话。家长们一听说是这个事儿,不约而同地相聚到村委会前,向村干部表达请求把原老师留下来的意愿。村干部一时也懵了,待大伙儿找到原老师一落实,原来是场误会。
四 “天不早了,你们赶紧歇着吧。”原老师担心我们坐了一天的车会劳累,催我们早点休息。他还要修改作业,备课。 一个教室里,六个孩子,六个不同的年级,其中还有一个是学前班的。这种教学形式称为复式教育。语文、数学、品德、体育等所有课程都是他一人教。讲一年级的课,其他年级同学自习,再讲二年级的课,其他年级同学自习,以此类推。原老师说,给每个年级讲课的时间很少,不像正规学校,每堂课能讲45分钟,这里有六个年级,每堂课每个年级只能讲六分之一的课时,每天备课,是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必要的重点知识,所以,每天备课是很重要的,孩子们的自学也是很重要的。 为了不打扰原老师的工作,我们顺从地跟随着原老师,到楼上的招待所休息去了。 山区的夜真冷。我们每人盖了两床厚厚的新棉被,经过好一段时间,体温才把它捂暖和,若稍有一点缝隙,冷风就直刺进来,像一把利剑穿透皮肉刺向骨头。 朦胧中依稀听到一群孩子的朗朗读书声,疑似梦中,却又不像在做梦,睁眼一看,天刚鱼肚白,再细听声源,是发自楼下的教室里。一看表,7点刚过。穿衣起床。到楼下教室一看,六个孩子都到齐了,每个人的一双小手,架在课桌上拿着书,互不相干地在认真读着各自的课本。不知道原老师他昨晚干到几点…… 天,渐渐地大亮了,原老师和同学们迅速、安静地站在校门口的国旗杆下,在太行山脉层层大山的怀抱里,原老师稳稳地升着鲜红的国旗,六个高低不同的学生排成一排,六只细嫩的右手高高举过头,向着国旗敬礼。见到此景,让人从心里感到有股热血在沸腾,他们虽然身在深山里,祖国却在他们的心中。多么好的老师,多么好的孩子。多么壮美的一幅画卷。 原老师一再挽留我们,让吃了早饭再走。为了赶时间,只好谢绝了。再见了,原老师。再见了同学们。再见了,太行山这片净土。 路上,我问北京来的小李,此行有何感觉?答:“两个字,震撼。”并解释说:“一没想到太行山如此雄伟壮观;二没想到太行山里的人,这么淳朴、忠厚、善良、执着,有浓厚的民族味儿,这片净土我一定还要再来。”晚上住在平顺县城,有关部门的同 志向我们介绍说,像原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光这个县就有数十位。他们多年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边远贫困山区任教,政府也在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和教学条件。 回到省城后,我向几位友人讲述原老师的事迹。他们听着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原老师就像是闪烁在太行山上的不灭的红烛,一直在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 ■ |
|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41216;本文作者:于功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1-12 ) |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