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故乡忆旧系列274

中条山“三线厂”里的真情回忆

  三线地区,是1964年至1978年那个特殊年代,由中国大陆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划三道线形成的地区。就其“三线”企业的保密性和艰苦性,为了对其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于19659月至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后,提出了 “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当时,本文作者与那一批热血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深山峡谷,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谱写了报效祖国、献身国防建设的无悔人生。

    当我在夕阳下回首往事的时候,曾经发生在我们那个“三线厂”里的、那些充满情和爱的真情故事,让我久久地激动不已。

一碗盛满母爱的炝锅面

    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秋天,我初到地处于中条山下一个大山沟里的“三线厂”工作。当时工厂还处于基建中,工厂指挥部设在老乡的一间窑洞里,职工食堂就在村委会大院里,职工家属借住在老乡的窑洞里,或者是住在帐篷里。在那个激情涌动的岁月里,我们为了赶超工程进度,经常吃住在野外。

    记得有一次,我突染重感冒卧床不起。等指挥部(就是后来的工厂党政)和连里(就是后来的车间)的领导,一拨接一拨地前来职工卫生所看望过我后,接下来师傅和战友们就一直守在我身边。打针输液,到了第二天早上,我才完全退烧。大家知道我一天一夜水米未进,急得个个问我想吃啥想喝啥,我却默默地低下了头一声不吭。师傅急着问我:“你这是怎么了,一句话也不说?”在大伙的反复追问下,我才眼泪汪汪吞吞吐吐地说:“我想吃娘做的炝锅面。”师父一笑,说:“这好办,我这就回去让你师娘做。”就在大伙争先恐后地都要给我去做炝锅面的时候,师娘已经端着个保温桶来到我面前,笑眯眯地说:“快趁热吃师娘给你做的炝锅面吧!师娘特意给放了鲜姜和葱花,一发汗保证你就好了。”说着师娘就把还有两个荷包蛋的面条倒进碗里端给我,我越看师娘越像是我娘时,也不知道是激动还是委屈,那噙不住的热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洒落了下来。师娘赶快用颤抖的双手,为我边擦泪边自己流着泪说:“别哭了,从今往后有师娘护着你呢,保证不会让你吃苦的!”就是从那天起,一碗炝锅面吃得我心里热乎乎的,不但让我感觉到了组织上和同志们的温暖,更重要的是让我觉得在我的身后有了最坚强的靠山,从今往后,就没有什么闯不过去的“火焰山”。

情真意浓的车间“互助会”

    到上世纪的80年代初,工厂进入边基建边生产时期。当时,因为每个职工的工资很低,除了自己一家人的生活支出外,每月的工资所剩无几,有的家庭还不够用。如果要是家里遇上个突发事件急需用钱时,那可是要“1分钱难倒英雄汉”呀!由此,我们车间就组织起了职工“互助会”。每人每月拿出5块钱来,交与车间“互助会”集中掌管,专门用于去帮助那些急需要用钱的职工。

    记得我们车间有一位家在农村的机电维修工,平时我们都亲切地叫他李师傅。有一次李师傅的妻子突然生病,一份加级电报就把他叫回了家。李师傅急勿勿地走了,车间“互助会”也开始筹备钱了,然后由车间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管车间“互助会”的我,带着全车间职工交纳的300元互助经费,直奔李师傅家。当我们赶到李师傅家时,人已经送到了县城医院。我们又立即赶到县医院,李师傅正抱着车祸后生命垂危的妻子,因交不够押金正在医院门口掉泪呢。绝望中的李师傅,做梦也没想到,车间“互助会”会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替他交上了押金,并办理了入院手续,顿时感动得他一抹一把泪地对我和刘书记说:“从今往后,我就把我这100多斤交给咱们车间了!”后来,这位李师傅不但年年被评为厂里的劳动模范,而且还是我们车间“互助会”里最佳会员呢!

    车间“互助会”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为职工救急,后来逐渐演变成平日里的互助互爱。如果哪家有个病灾,车间“互助会”就会带着全车间职工的温暖、祝福和慰问,在第一时间里去看望他们;如果哪家操办红白理事,全体互助会会员都是不请自到,再忙也要停下手头的事情去帮忙。车间里的每个职工心里热乎,感觉到了组织上和同志们的温暖。正如当时的一位老厂长来我们车间检查工作时讲的:“这小小的‘互助会’一线牵,连通了全车间职工的心!”也正是这小小的车间“互助会”,让我们在那么艰苦的年月里不叫苦,摽在一起拼命干,年年月月提前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那些最感动人的农村婆娘们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厂里的双职工搬进了正式生活区后,腾出些土窑洞,就成了那些从农村来的临时户住的地方。大伙都叫这个地方为“幸福村”。

    正是这些投奔丈夫的农村婆娘们,她们组建的“五·七”工厂,为工厂的建成投产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工厂建设需要的每一块砖,都是她们砖厂烧的;每一捧沙子,都是她们在河滩里筛的,并装运回厂里。工厂里的每座厂房、每条地下管网,包括每一条水泥路和护河大堤,也都流下了她们的辛勤汗水。

    我们三车间李主任的家属,是延安革命老区来的婆娘,为了不给搞科研的丈夫增加生活上的负担,她白天上山开荒种地,晚上在月光下到河滩里筛沙子挣钱。不止一次我担心地问她苦吗?她却抹一把汗后,笑着说:“不苦,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过上和你们双职工一样的幸福日子!”

    记得单身食堂从“幸福村”里雇用了两个粗食细做的天才。自从这两个农村婆娘把玉米窝头做成了焦黄的弹簧饼后,职工们就喜欢吃了。不过单身职工们最爱吃的,还是她们压的玉米钢丝面。有一回妻子出差不在家,我也到单身食堂里买了1斤玉米钢丝面,花上1毛钱,让笑得像山喜鹊似的两位婆娘的葱花青菜炝锅炒一下,等出锅后端在碗里吃上一口,那个越嚼越香的口感,现在都回味在我的舌尖上。

    平时,两个能干的婆娘,为了把单身食堂的火食搞好,她们一边种菜,一边养猪;菜种得水灵一片,猪养得又肥又壮。所以她们俩就用肉汤、白菜、萝卜和玉米钢丝面,给参加大会战的我们做焖面和肉丝面吃。

    到了年底,全厂上下一致把单身职工食堂评为厂级先进单位。在颁奖时,正式职工没有亮相,后勤科科长让两位临时工农村婆娘登上了领奖台。厂领导把一面写有“先进单位”的锦旗奖给两位婆娘,厂党委书记对着话筒大声喊道:“谁是这两位女模范的丈夫,还不赶快上台来沾沾媳妇的光!”两位转业军人丈夫走上台,和自己的农村媳妇站到了一起,厂长对手握相机的厂新闻干事说:“快照张相,这可是最美丽的瞬间!”台下顿时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从此,那些从农村来的临时工婆娘们,可给那些转业军人的丈夫们长脸了。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31114;本文作者:牛润科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2-24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故乡山西忆旧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