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故乡忆旧系列268

忆古交一中的读书岁月

  新建的古交市第一中学胜利落成,早已启用,十几座大楼(包括教学楼、住宿楼、办公楼等)林立在市区中央的至高处,威武英姿,美丽壮观,“古交一中”四个大字褶褶生辉,耀眼醒目。看到这新时代、新校园的新气象,不免勾起我们当年在母校生活的情景与美好的学习时光。

    古交一中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1958年古钢上马,成立古交工矿区后,成立的第一所初级中学,集古交全境15个乡,四百多个自然村的初中生源。在未建古交工矿区以前,古交境内以汾河为界,分两县管辖,汾河以北属阳曲、汾河以南属交城。凡上初中的学生必须扛行李、背干粮,步履艰辛,翻山越岭到阳曲中学和交城中学就读。古交中学的创办确实是为山区人民排了忧解了难,为贫下中农子女求学读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事实上也为我们这个革命老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至上世纪60年代后,古交大批的干部、教师以及工商企事业各界主力大都是从该校走出来的,有些确实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如冶元村的阴和俊(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就是其中之一。古交一中的创建标志着解放后的古交人民不但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而且在教育文化上也翻了身。

    遗憾的是1966年夏,一场席卷全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突然爆发,致使该校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从1966年至1970年整整四年,生源中断,教学停止,教职员工全部投入文革运动,校园荒芜冷落,完全处于瘫痪状态。

    “七·二三”布告以后,中央下达命令,让全国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古交中学于1971年春季又恢复招生,并将原来的初级中学改办为高级中学,还附设师范班,且将原来的古交中学更名为“古交五七中学”,这更是古交地区的第一所高中学校,首届招生6个班,300人,第二年全校增至11个班,600余人。我是当时附设师范一班的,1971年入校,1973年毕业,如今我已年入花甲,离开学校已有40个年头了,可是闭目回想当时的校容校貌、校风校纪、生活情景、学习时光,仍然记忆犹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辛勤培养的感情,同学们之间朝夕相处、同窗共学、相互关爱、同甘共苦的友情以及离开学校时大家难舍难分、互相勉励、互赠礼物的深情,至今历历在目,很多镜头仍在脑海一幕一幕闪现。

    那时,我们的校园面积很大,校址在现在的大川东路中段(今古交四小),上崖机械厂、下靠区医院,活动场地非常宽阔,全区中小学体育运动会以及其它大型集会活动常常都在这里举行。不过当时的校舍全是排房,烟筒炉子,一律煤火,煤气、暖气谁也没见过。看电影也是有数的几次,至于电视、电脑,那时还谁也没听过。校园里的第一代垂柳也是我们亲手栽的,同时也是古交地区的垂柳之祖。

    裴镇老师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人品耿直,双目炯炯。当时他身为全校的一把手领导,工作扎扎实实,治校兢兢业业,起早贪黑,身体力行,尊师爱生,以校为家,说一不二,言之即行,其师德风范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重和敬仰,“党员”二字对他来说名副其实。去年,他已经走完亮丽的人生里程。裴老师生于阳曲,卒于古交,把毕生的精力奉献于古交的教育事业,桃李遍地,满地芳香,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楷模。

    薛德芝老师是吕梁地区离石县人,大专文科学历,满肚墨水,满腹经纶,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当时他是三十岁左右,正值人生旺盛之年。他任劳任怨,不惜付出,工作有方。教书育人,先教我们做人,“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是他常说的话。他让你坐有坐样、站有站样;两人上街,不准横行,以免霸道;出言吐语,有分有寸;待人接物、举止文明,他是我们最崇拜的老师。我们师一班51名同学知识层次不一,基础高低不齐,年龄相差也较大(包括1966年至1970年的毕业生),思想情绪也不统一(部分女生已成婚),经薛老师因材施教,精心培养,高标要求,严格管理,毕业后全部走上教育岗位,有许多还都是骨干教师,有些还提升到领导岗位,原古交市副市长殷世昌就是其中之一。打铁先得本身硬,强将手下无弱兵,哪位能在他手下做两年学生都是一生的幸运。后来他调到太钢子弟学校,我就一直没有再见过,去年得知他已经离开人世几年了,非常惋惜,思情永存。

    王仁安老师是忻州地区五台人,多才多艺,平易近人,文理两科,科科拿手,音体美三行,行行出众,他代过我们的数学、也带过我们的音乐、美术。他本人擅长书法、绘画,正草隶篆,各种美术字都见长。当时许多学生都在模仿他的笔迹,下节课的铃声响了,上节课的板书同学们还不舍得擦掉。他的板书刚劲有力,独具风格,后来他的很多书画作品都入选各级刊物。王老师爱好文艺,精通简谱。古交高中在当时被视为古交的“翰林院”,是一个藏龙聚虎的苑地,是文化知识荟萃的摇篮,寄托着古交人民的重托和厚望。逢年过节、庆典活动、会议运动等,我们学校的文艺节目必须达到在大礼堂演出的水平,才能交代了区委、政府的领导。王老师就是主干,连编带排兼组织。后来张俊卿(物理老师)老师也是主干,热心热肠,一律都是课外工作。王老师还是当时学校教职工篮球队的主力,常打中锋,多次参加过评比表演、对抗决赛。离开学校后,他担任了《古交文艺》的总编、市文联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阴子敏、张汉杰、胡德康、丁权、杜君富等几位老师,也是我印象较深、情谊较长的老师。他们热心教育,一丝不苟。虽然社会已经前进了40个年头,时代的面貌早已更新换旧,可是我总觉得我们这些老师至今仍是求之难得、百里挑一的。他们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素质长足,“教师”的称号,他们受之无愧。不是我为他们夸口,事实胜于雄辩。孔子已过两千多年,李白已过一千多年,现在哪位还能比得上他们?何人敢说超出他们?胡德康(北京人,我们的英语老师)老师调到青海后,做英文资料编译工作,在通信中他给我们寄来的毛主席丝织绣像,我至今完好珍藏。张汉杰老师至调到太原市检察院当院长后一直没再见,杜君富老师后来也调回四川原籍,还有李东奎等几位老师听说近年也都相继离世了……

    学工学农又学兵,是当时的“五七”指示精神。入学初,全校师生背行装、扛木枪,浩浩荡荡,宿营鹿庄,做过拉练。在校两年期间,我们在羊圈港、长峪沟、嘉乐泉东西两梁支过农,在镇城底沿河一带救过洪灾,走到哪里还要请苦大仇深的贫农老大爷、老干部、老红军、老八路、老党员忆苦思甜,讲述斗争史、战争史,名曰: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以增强同学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志向。学校里的校办工厂和农场(在羊圈港红峁上)以班轮流,每礼拜(三小周)更换。在那里我们也学到不少真知实践,炼铁铸造男生都会。闫满义(古交市林业局长)、马吉平(太原市文化馆长)是技术掌握最好的,后一段时间,他俩还给我们当师傅。工厂和农场的劳动锻炼,除了使大家学到一定的技能本领外,更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兄弟情、姐妹情以及师生情,男助女、大帮小,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终身难忘。

    当年我们校园里的课余活动更是红红火火,丰富多彩,各种报告会(时事政治、学术交流、文化论理、科普专题、英雄事迹、先进典型等)、文艺联欢会、庆典誓师会、体育运动会以及数理化、文史地各科知识讲座大课堂,有头有序,受益匪浅。砖墙上各班主办的版报,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版式争奇斗艳,既开阔视野,也增长了见识。

    学校里的文艺宣传队常年成立,业余排练,我是其中之一。我以一支唢呐获得全校师生的喜爱,李振通(同乡李家沟村人)是我的亲密搭档,每次出台用一杆笙为我伴奏。后来多年来在古交一小担任校长的闫小平(西曲村人)就是当年我们宣传队的尖子。学校的体育代表队也是常年坚持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武四新、许贵通、程海英等一批优胜者,都考入全国各地重点体育大学。康海印、武伟、张地宝、王才旺、李佩生等一批有志青年放下文笔,应征入伍,披红挂彩,全校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

    在校期间,我们也经历了许多历史性的事件。比如说:关系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生死存亡的林彪事件;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死于台湾;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进入联合国大会;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等大事都是发生于当时,人心大快,全校沸腾。

    那时候的交通还相当不便,我家住在梭峪乡王龙沟这个小山村,离古交镇的35里路都是山路,每礼拜都是步行回家。当时不但没有车,也没有汾河岸边的公路,只能沿山路走便道,崎岖徒步。年终假初还得背行李,带衣物以及书籍杂碎,回想起来,当时真是腰酸膀痛、汗流浃背,可好在当时十八九岁,习以为常。还有岔口乡、大南坪乡、曹坪乡、阁上乡、草庄头乡、原相乡等一些边远山村的同学那就更艰辛了。有时来去各走东西,有时相约几个一路的同学相互作伴。路上如果有几个骑自行车的,大家都非常羡慕。

    我们第一届学生的在校时间是1971年至1973年,当时的生活叫“代购代供”,就是把生产队里分下的口粮,如数卖到所属的粮站,然后把票据带到学校交给后勤,再由学校到粮食局统一办理手续,兑换粮票,照市民按比例购粮上灶。当时是百分之二十五的细粮(即白面),剩余都是粗粮,所以每周六天午饭中只有两顿蒸馍,其余四顿大都是玉茭面或高粱面窝头了。菜也就是一大勺或两小勺山药蛋白菜,而且还是菜一半汤一半。至于早晚那就是墨守成规了,早上一两米的汤和二两面的窝头,晚上一碗和子饭。十八九岁正在用饭之时,男生大都吃不饱,不免从家里带点熟食炒面之类,到十多天吃光了,只好“忍”着了。有个别家庭条件好的,偶尔买点饼干饼子什么的,总之,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烘炉烈火炼纯钢,艰苦环境炼思想”,这是当时担任高三班班长的耿安亮的原话,他后来走出校门,步步高升,最后被提升为古交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事实证明,我们那届同学尽管条件差、环境差,可是我们的师资质量和教学管理可不差,校风严谨,校纪过硬,早上出操军事化,宿舍里的行李被褥部队化,连带夜晚的自习课都一节不落。当年所毕业的几百名同学走到社会都是大有作为,前程无量,全国各地都有,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还奔到国外,古交境内更是工商行政,遍布各行各业。

    如今的古交一中已历时55个春秋,兴学育人不计其数,校园随着撤区建市早已旧貌换新颜。旧址翻新,新址搬迁,一切现代化的设施更是三天三夜说不完,可惜我的孩子们都没有进过这个学校,只好等孙子孙女们再说了,到那时,朗朗学堂,更会是锦上添花。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30905;本文作者:王绪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2-24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故乡山西忆旧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