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故乡忆旧系列241

白龙庙街竹板房的记忆

  小时候住的那个大杂院,门前一条路,叫吊桥街(后改名白龙庙街),街的东头与建设北路相连,形成一个丁字街口。街口的对面,有一个百货商店,什么名称忘记了,也许根本就没有名称,人们都称它为竹板房。如果将竹板房的南端加一条延长线,就会与火车南站斜对面在上世纪70年代还曾经屹立的那段老城墙相连接。于是我就主观臆断,这座竹板房,是太原解放的最初几年,拆掉城墙后,政府为方便周围百姓生活,建起的一座简易百货商店。

    关于竹板房这一名称来历,据上辈人回忆,盖这座商店的时候,墙体材料全是清一色的竹板,搭建时成为一道风景,还引来不少人观看。主体完工后,商店的外立面又抹了一层泥巴,呈黄褐色。童年的印象里,竹板房就像一排装满宝物的土房子,外表简陋,里面却是琳琅满目。从搪瓷盆到文具,从布匹到纸张,日用百货,应有尽有。时隔不久,紧挨百货店北侧,又建起一座副食店。这座副食商店的建筑材料是什么我忘记了,但人们还是沿袭百货店的叫法,称之为竹板房副食店。

    多年后我总是纳闷儿,太原并不是盛产竹子的地方,修建这个竹板房时,又是从哪里搞来这么多竹子呢?还有,为什么要给竹板的外面糊泥巴呢?难道竹子外表不好看吗?现在如果修一座全部用竹子做建筑材料的商店,那可真是独具特色了,光是参观的人,就怕是要踏破门槛的。

    这座竹板房百货店和副食店,毫无疑问是国营的。因为离竹板房北侧的二十多米处,还有一家经营副食的门面,面积不很大,人们都叫它为公私合营商店。这个名称一度让我感到好奇,后来小学老师曾给出答案:所谓公私合营,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这种解释还是让我似懂非懂。不过,受当时教育的影响,总是觉得公私合营商店里有种神秘的感觉,甚至幻觉柜台后那个挂着门帘的里屋,会隐藏着一个大腹便便的资本家。

    比起现在那些购物广场和大型超市来,当年的竹板房外表虽不起眼,但由于品种丰富,称得上这一带的购物中心。售货员一律站在柜台后面,台面摆一把算盘。顾客来时,均以同志相称。那年代买一些商品需要票证,比如棉花,比如食用油。而这些商品,好像只有在竹板房这样的国营店才供应。于是,竹板房的名气在方圆数里的范围内很是响亮。

    有时,我会跟随母亲到竹板房扯布。之所以叫“扯”,是因为这个字更生动形象。那场面至今难忘:售货员从货架上将一卷布放到柜台,顺势一推,那卷布便刷拉拉展开数米。只见售货员一手拿木尺,一手拈布边,双手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地量好尺寸,再剪一个豁口,左右一扯,随着裂帛之声,刺啦一声,布便齐齐整整地扯好了。

    小学期间,橡皮擦、铅笔等文具,都是在竹板房的百货店买。有一次,老师让买写毛笔字的书法本,母亲让我去竹板房买几张粉连纸,自己裁剪后订本子。这种一面光的半透明白纸,描摹字贴的效果非常好。再到学堂一看,好多同学的书法本全是用粉连纸裁订的。

    打醋打酱油这类的差事,一般都由我来做。每次拎上瓶子出门时,母亲总会叮嘱一声:“要在竹板房买啊!”言外之意,在国营店买东西放心。

    印象中,那个年代的瓶装酱油醋,像是贵族一般,耀武扬威地在货架上陈列。一般百姓或止于欣赏,或不屑一顾。因为散装和瓶装的酱油和醋,全是一个味,何必多花冤枉钱呢?

    那些散装的酱油和醋,分别储存在柜台后面大缸里。一进副食店的门,就会闻到一股浓郁的醋香和酱油味道。记得醋是一毛钱装一瓶,酱油每瓶一毛二分。售货员收钱接过瓶子,往瓶口插一个漏斗,一手从缸沿处取一个舀子探入缸中,“咕咚咚”舀满,提起来在与缸沿平行的位置停顿一会,将舀子外壁满溢出来的汁液流干净,同时也让顾客看明白是分量很足,然后迅疾将舀子提起倒入瓶口上的漏斗。只见酱油或醋翻腾着酱黄色的泡沫,咚咚咚地在瓶子里升腾。技术熟练的售货员,这一连串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递给你盛满酱油醋的瓶子,也是外表干净清爽,没有一滴外漏。所以,每次打醋打酱油,都像是欣赏一次杂耍表演,令人赏心悦目。

    公私合营的副食店里也有酱油醋,但由于家长的叮嘱,除非竹板房无货,否则是不去的。坊间流传,公私合营的副食店,或者是酱油醋里面渗水,或者是给的分量不足。比如,在拿舀子从缸里提上来的一刹那,手腕一抖而舀子一斜,一指深的液汁就返流大缸了。

    有一次去打酱油,恰巧碰上竹板房断货。我鼓足勇气走进公私合营的副食店,瞪大双眼瞅着对方,生怕被宰。然而,对方一系列的动作又让我感觉无懈可击,当我拎着酱油瓶往家走的路上,反复看看,觉得和竹板房副食店打的酱油一样多,也是在瓶颈的位置。而且,回家后烹调的味道也没有什么差别。这才觉得,国营店与公私合营店其实没什么两样。

    后来,竹板房拆掉重建,建筑材料不再是竹板,换成了砖石结构,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其为竹板房。再后来,我工作并成家搬离此地,竹板房也渐渐淡忘了。去年元旦,姐弟几家人在白龙庙街口的饭店聚餐。突然发现,这家饭店竟然就是竹板房的旧址!于是,不免回忆起往年景象,很是感慨了一番。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30909;本文作者:耿长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2-24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故乡山西忆旧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