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晋山系列系列之十六

瑶台山,远古的祭坛

 

 

 

 

 

    地理名片

    方位:夏县县城东2公里处

    高度:海拔约700

    夏桀和瑶台山

    河东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多出历史名人,其中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就出生在夏县。

    初夏,与朋友一起登临城郊瑶台山,在饱览夏县城文脉风光的同时,又对著名的东下冯遗址、崔家河遗址、西阴遗址和司马光墓进行了探访。

    瑶台山是一座孤山,隔白沙河与春燕山相对。自然形状呈圆锥体,其锥体峰高181米,峰顶圆形,直径约50米,突兀的山峰直插云霄,瑶峰柏树茂密,花草葱郁,百植荟萃,不但显得挺拔孤傲,而且表露出一种神圣与非凡。

    古人曾以“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的佳句盛赞瑶台山。古八景中的“瑶台月夜”闻名天下,已成为古都夏县的历史记忆。

    瑶台山之名出自夏桀始,因此流传有“夏桀戏妹喜于瑶台”的故事。只是后人因恨夏桀的残暴,思雪其耻,才不再称其为瑶台,而用其原名“巫咸山”。瑶台山在元明时期,古建成群,上有穿洞砖塔,高达13丈,后因地震坍塌。自山下依次向上建有巫公祠、祖师庙、天胜宫、住持道院、三公殿、雷公洞以及顶峰的圣神庙。

    相传,瑶台为古代祭祀场所,过去每逢中秋佳节,邑人民众,集结几日。白天朝山圣,迎神赛会,大戏小曲应有尽有;晚上登山赏月,吟诗作赋,书画题字,尽抒心怀。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知县姜洪赋诗:“消烟野炊秋光碧,露滴瑶台夜气清。明天天心无花翳,人间万象自分明。”

    瑶台山是夏桀的祭祀之山

    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两旁多是低矮的松柏树,一些野生酸枣树点缀其间。在接近山顶时,陡峭的石阶暗示你,道观圣地瑶台洞府到了。抬头仰望,雄奇挺拔的九层宝塔就矗立在你的面前。

    瑶台山不仅风光绮丽,而且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隋书》,甚至在东晋著名训诂学家郭璞的笔下,都已有明确记载。根据史料,从外形上看,瑶台山是否作为远古的祭台而存在?这使我联想到了襄汾的崇山。山是族的标志,立了山头之后,才算是立足。《山经》记述了二百四十七座山的方位及其河川流向和物产,包括对山川之神的祭祀方式,而瑶台山确与占星之事和使用卜巫之术有关。可见当时的统治方式主要靠巫术,而夏桀也不例外。

    夏桀选择了瑶台山作为祭祀之山,这与夏王朝的发祥地或者建都有关。夏县古称安邑,是夏禹建都之地,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位于县城西北7.5 公里处的禹王乡,地处青龙河平川和鸣条岗丘陵地带。著名的东下冯遗址、崔家河遗址、西阴遗址等均位于青龙河沿岸,是远古文明的历史见证。

    史书记载,远古先民遭遇洪灾,大禹受舜命率民治水十三载,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江河,导百川而汇流大海,“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禹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践天子位,成为原始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封国号为“夏”,建都安邑,即今夏县(又称禹王城)。禹是黄帝之玄孙,承袭华族,国名为“华”。大禹之子启继位后,废禅让改立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定都安邑。从此结束了原始氏族部落联盟制,九州一统,威慑万乘,华夏称雄。(三国曹植《论启》)夏县可谓是“华夏”的源头,是国家的起源地。

    今夏县境内,有很多地方都与夏商有关,如禹王青台、瑶台山(即夏桀王所筑琼宫瑶台,又称巫咸山)、鸣条岗、放桀台、酒池肉林等。

    东周时期,韩、魏、赵三分晋地,禹王城又系魏国都城。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禹王城即与长安、邯郸、淄博齐名,是全国四大名城之一。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之久。东汉末年,汉献帝曾临时定都安邑,时间近一年。至北魏时,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安邑城逐渐衰落。隋开皇年间,安邑城废。其后,历代再也没有大的变迁,使禹王城成为我国迄今为止远古城池保存最完整的一处。

    走进司马光陵,好似进入遥远的北宋

    夏县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更加灿烂的文化。

    史学名著《资治通鉴》的主纂,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就出生于此地,作为千古文人的典范,他以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我国自西周至五代末一千八百年的通史,千余年来,为历代史家所称道。其勤奋著书立说,儿时砸缸的故事早已名扬天下。

    当你走进司马光陵,宽阔的祠前大道,静谧的温公祖茔,告诉你这是一个伟人安息的地方。在古柏森森的幽静中,似穿越时光隧道,慢慢走进遥远的北宋,靠近那光环下的主人。

    鱼子碑作为早年游历的印象,在风雨年轮中,更显沧桑和珍贵。而杏花碑上,对于名垂千古、彪炳史册的司马光,尽管用寥寥百余字描述了其生前的业绩和死后的哀荣,太过于简单,少了人生本应有的曲折复杂,少了让人心动的感情色彩,但却也体现了更简要、更高度、更宏观的概括。

    作为一代史学宗师,一代名相,司马光一生,无论修史还是为官,都把光明磊落当做做人的座右铭。“史气千秋业,温公万世宗”,以文章名世的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纂不光让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而且让他成为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宗师。

    支离破碎又一块块黏合在一起的杏花碑,不但承载着历史,也刻录着北宋时期的政治风云和那远古岁月的沧桑。

    此时,当我回望瑶台山,瑶台山正沐浴在金色的晚霞中,古都夏县在经历数千年风雨后,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运城山片段

    稷王山

    方位:稷山县城正南25公里处

    高度:海拔约1280

    从文明起源的角度看,华夏农业文明的正式起源是从后稷在稷王山播种五谷的那一时刻开始的。先民们在世世代代的勤劳耕作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反映华夏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从不同角度合力完成了一系列与此相联系的文明选择。例如,务实精神、循环模式、自然节律、民本意识、乐天情趣……这些几乎都来自华夏农耕文明,又都生发出恒久的普遍意义,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因。

    稷王山地处峨眉台地,坐落在稷山、闻喜、万荣、盐湖、新绛五县区交界处,旧有“一山罩五县,五县管一山”之说。

    千百年来,作为古老中国农业的肇创者,后稷的名字让稷王山以骄傲的姿态屹立于河东大地,俯瞰这块富庶的大地。明代典史文调钧 《七律·稷峰叠翠》云:“古墓荒祠峙远空,一湾螺黛叠千重。地因人重名偏著,德并山重祀应隆。畎亩勤劳资粒食,黍禾蓬勃想遗踪。年年社酒鸡豚会,为报当时教稼功。”

 

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刘凡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8-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三晋山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