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晋山系列系列之十三

崇山,中国最早的国君墓葬地

 

 

 

 

 

  地理名片

  方位: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

  高度:海拔约1493

  塔儿山又叫崇山

    1998年,我曾应襄汾县政府之邀,以丁村遗址、陶寺遗址为主题内容,为其策划了具有县域文化领航意义的文化产品《丁村人》,并请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襄汾人士任建新先生作了封面题字。由此对襄汾在地域文化上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

    记忆中,关于襄汾的塔儿山只知与抗日战争有关。作为晋南战场的重要战略高地,谁占领了塔儿山,谁就控制了襄陵河东地区,就控制了同蒲铁路和太风公路。所以,对此山的概念一直停留在它是一座英雄之山的印象里。

    考虑到三晋山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同属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山,已有阳泉的狮脑山,所以塔儿山并未在列。殊不知,塔儿山历史上曾叫“崇山”。去年,我再次拜访丁村民俗博物馆原馆长陶富海先生时,经陶先生介绍,才恍然大悟。崇山作为中国最早的国君墓葬地,形成国家雏形的“陶寺”就在崇山脚下。此地不但是中国之源,帝尧之都,更是唐尧时期观天象、定四季节令的始发地。

  尧把崇山作为祭祀之山

    崇山,一个探访国家文明起源的所在。

    崇山属太行山支脉。历史上的崇山又名卧龙山、唐山、汤山、大尖山、狄山,《山海经》保留了崇山这个最原始的称呼。登崇山望远,可见襄汾、临汾、浮山、翼城、曲沃,如画卷舒展,尽收眼底。

    崇山的历史地位来源于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早期的尧掌握了最先进的烧陶技术,或者说尧比其他部落演变进化得更快,具备了更强的生存与扩张的能力。“尧”由“陶”的谐音而来,是物质上的认同;二是后期的尧确立了崇山作为部落之神祭祀之山,被四方所敬仰,是精神上的认同。在《说文》中,尧的字义是:堯,从垚,从兀。“垚”是土高,兀高耸突出。《白虎通·号》云:“尧犹荛荛也,至高之貌。”《国语·周语上》云:“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可见,尧是从祭祀崇山而服天下的。

    山是族的标志,立了山头之后,才算是立足,并被周边认可。《山海经》记述了二百四十七座山的方位及其河川流向和物产,包括对山川之神的祭祀方式。可见,当时能够被彼此确认的部落至少有两百多个。当时的统治方式主要靠巫术。《通典》卷四十六《山川》说“黄帝祭于山川,与为多焉”。《书·舜典》说舜“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书·禹贡》说禹“奠高山大川”。尧也不例外,定都与定祭祀之山同步而行,同等重要。

    东来之君的尧穿越太行山,在晋东南多处留下行宫,后人以此怀念,皆称尧都。此后,尧便在崇山、丹子山以南至浍河以北的这块平原上结束了漂移生活,并建唐都,为后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尧选择崇山作为祭祀之山,世代相传下去,都将墓葬安置在都城之西,崇山之南。所以,郭璞注《山海经》说:“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嚳葬于阴。”《帝王世纪》曰:“尧葬狄山之阳,名崇山。”

  崇山宝塔毁于地震,知府决定重建

    寒冬时节,我只身前往崇山。经赵曲、大邓,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驶着,路面坑洼不平,晃动的人左摇右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一个三岔口,汽车已不能再前行。于是徒步而上,七级宝塔已映入眼帘。

    崇山宝塔始建于隋唐,距今一千三百多年,高20.08米,塔身七级,分三部分组成,顶部圆形代表天,底部方形代表地,中部呈八卦形。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谓天圆地方中八卦,巍巍屹立在崇山主峰之巅。一塔雄踞,五县在望,群山簇拥,八方仰观。宝塔在清康熙年曾大规模维修过,距今已三百余年。此后因年久失修,风雨剥蚀,半壁残缺。1998年,当地政府又进行了重修。现在看到的修复的宝塔,造型优美,巍峨壮观。记得翻阅乾隆《平阳府志》时,无意中发现了两百多年前关于崇山宝塔的一件趣事。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临汾大地震时,崇山山巅的宝塔竟被震倒。震后40年,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春天,平阳府知府章廷珪决定重建新塔,于是邀约临汾、襄陵、曲沃、翼城知县及四县绅士,会集崇山山巅普救寺,现场募捐建塔之资。到了那天,四县官员、绅士近百人齐到场,章知府阐述了建塔的重要意义,号召大家集资捐款,共襄盛事,并与四位知县各作赋一首助兴,当场朗诵,博得满场喝彩。一场捐款集会,尽欢而散。章知府乃浙江绍兴人,是有名的江南才子,大概嫌曲沃、翼城两知县的作品不足流传后世,于是,第二年修《平阳府志》时,就只收录了他及临汾、襄陵三位的赋。在章廷珪“树碑立传”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这段轶闻趣事。

  陶寺出土的龙盘代表帝尧“国家意志”

    站在宝塔前极目远眺,层层梯田,袅袅炊烟,在这鳞次栉比阡陌相连的点点村落里,就有被誉为“尧墟”的陶寺,一个早期社会形态的“文明古国”。

    陶寺遗址的发掘、古观象台的再现、定四季节令的考证、体现中原地区最早龙图腾(彩绘龙盘)的出土,使得这片土地神圣而美丽。尤其是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被视为帝尧时期陶寺文化的标志,代表“国家意志”的“国徽”,成了凝聚民族精神的象征,被看成是“国家职能趋于完备的体现”。在这块宝地上,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把崇山这座埋葬帝尧父子的神山叫“卧龙山”,并把它作为心灵的神圣寄托去顶礼膜拜,瞻仰祭祷,甚至死了以后,埋葬的方向也要“头枕塔儿山,脚蹬汾河湾”。崇山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华夏文化的源流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

    一座古老的崇山,一个久远的国都,城与墟承载了过去与现在,山和水又泽被着后世千秋。

  临汾山片段

  霍山

  方位:霍州西去20公里处

  高度:海拔约2346

    霍山山脉呈南北走向,处于太岳山脉南端,绵延上百公里。

    如果时光回溯到唐以前,霍山甚至可与“五岳”齐名天下。中国古人对于山水的观念,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上古之人不会去“征服”某个山峰,而会顶礼膜拜,以祭祀或瞻仰的形式表达对山的崇敬。中国古代或唐以前,对于高山广水的祭祀可概括为“岳镇海渎”。其中,岳镇祭祀在国家祀典中最为重要,岳()由此成为皇()权和国家社稷的象征。

    “五岳”为“天”的代表,是仁德和尊严的象征;“五镇”是“地”的标志,是国土和统治的化身。典籍记录,尧帝时期,霍山雄踞五镇名山之首,商以后始号中镇。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册封为中镇,迄今历时一千四百年。五镇者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克难坡

  方位:吉县县城西北30公里处,与壶口瀑布相邻

  高度:海拔约1573

    克难坡既无岳之巍峨,也无山之俊秀,实为黄河壶口东岸的一座山梁。“望河亭”是克难坡后山建有的一座石亭,名字是阎锡山起的。亭前石柱上有阎锡山亲书的对联,左联为“裘带偶登临,看黄流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阅不尽千古英雄人物”;右联为“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山河”。横批是“北天一柱”。站在望河亭前远眺,崇山峻岭和滔滔黄河尽收眼底。在习习山风中,再回望克难坡四周山梁,才感到此地非寻常之处,实为“风水宝地”。

 

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刘凡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8-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三晋山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