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晋山系列系列之十二

李家山,古商道的繁荣与沧桑

 

 

 

 

 

  地理名片

  方位:临县城南50公里处

    高度:海拔约800

  李家山民居世界难找

    李家山,是碛口东南方向的一个古村落。说是山,看起来不甚准确,与概念里的山势差之甚远,没有挺拔雄伟的峰峦,只是贴着周原的土峁,延伸出的沟壑土梁。李家山虽非名山大川、风景胜地,但它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商道驿站,晋商贸易的西北通道。尤其是脚下的碛口古渡,不知承载了晋商多少岁月的繁荣与沧桑。

    李家山村是明清时期李氏家族迁入并修建的。明成化年间,李氏家族涉足商业,生意兴隆。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李家山当时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此两家财主有了积累后,找来风水先生就开始大动土木。按照指点,李家山所在山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为凤翼。民居由此按凤身、两翼而建。层层叠叠的窑洞错落有致地分布于一条黄土沟两边的黄土山坡上,窑洞顺山形依次坐落,沿坡壁呈阶梯状分布,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由此可以看出李家山昔日的繁荣景象。

    我行走在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此刻已不见往日尘世的喧嚣和繁华,山村显得单纯而安静,望着窑洞前的纯朴人家、沟沟岔岔的黄土圪梁和饱经岁月沧桑的旧式建筑,整个山村似一幅浓郁的黄土风情画。难怪画家吴冠中先生讲:“……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站在李家山后边的山梁上可俯视整个村落,绵延的黄土丘陵依偎在黄河的两侧。视线的远方,是缓缓向南的黄河,还有麒麟滩、大同碛和黄河古渡碛口。

  碛口古渡使秦晋商帮结为历史之好

    梁启超先生曾讲:“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吾有此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的山西商业,鄙人常以自夸于世人之前。”

    明清时期的晋商对外有多条贸易通道,而素有“两省隔河相望,三县鸡犬相闻”说法的商贸要冲、被称为“晋商西大门,黄河大码头”的碛口镇,则是晋商往来于西北地区的一条黄金水道。在经历数百年的贸易中,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互相勉励,携手并进,开启了一段商贸辉煌的历史。

    山陕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创造着数不尽的财富。依托碛口黄金码头,贸易扩展到全国各地,乃至蒙古、俄罗斯和欧洲各国。在这条晋商粮油生意之路上,黄河水路船筏往来不断,陆路运输驼铃不绝于耳。山陕商人的贸易活动,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把中国的商贸经营推向了一个新高度,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据《府谷县志》记载:“本县黄河两岸居民利用黄河营运物资,具有悠久的历史。清末至民国初年,宁夏、内蒙古、晋北、陕北的皮毛、药材、瓷器、煤炭等,顺着黄河南下碛口、潼关等码头……”而在碛口老人的说唱里,你也能听到唱词里描述的“裕后泉”、“德合店”、“万盛永”的故事。

    通过碛口古渡的连结,秦晋商帮更结历史之好。同样的经商理念,同样的艰苦、简朴、诚信法宝。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在相互合作中与徽商等其他商帮展开竞争,起到了互通商情、相互帮衬的重要作用。作为明清十大商帮之一的陕西商帮,尽管其地位不及山西商人,但它在历史中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在晋商纵横商界,横跨欧亚的过程中,山陕商人携手垄断了中国中西部通商贸易达五百年之久,曾制造了中国西部商品经济的神话。

  遗留下来的商行店铺,见证着古镇的兴盛

    2009,太原新晋商大会期间,有一个专门介绍明清时期晋商会馆的专题展,尤其是山陕会馆使我印象深刻。

    一河之隔,陕西、山西两省在明清时期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之一“西商”。他们在很多城镇建造山陕会馆(也称西商会馆),著名的有社旗山陕会馆、襄阳山陕会馆、唐河山陕会馆、邓州山陕会馆、洛阳山陕会馆等,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以其雄厚的财力对会馆建筑倾力投入,使其建筑装饰艺术达到了当时的巅峰状态。其建筑风格或雄浑壮观,或严谨柔美,成为晋商古建筑的典范。这些会馆又与山陕商人的命脉相联系。为了避免所到之处的地方商人及官方对于外来商人经济活动的干涉,这些同乡商人多在此聚会,联络感情,商讨商业活动事宜,意义非同一般。

    碛口作为古商道上的重要水陆口岸,村落并不大,但它彰显了明清及20世纪初晋商古商道的繁荣与兴盛。遗留下来的商行店铺,沿着黄河和湫水河呈直角形分布,一条长街贯穿全镇,分为西市街、中市街、东市街三段。西市街紧邻黄河码头,密集着大批的货栈;中市街是碛口镇重要的商业区;东市街是碛口东去的旱路的起点,多骡马骆驼店和零售业,也是密集的居民区。与长街形成网络的十几条小巷连通各家货栈、商号,四通八达的街巷反映了碛口历史上商业贸易的繁荣。长长的古街、幽深的古巷和镇上成片的古建筑,给人一种回归历史的感觉。民谣唱道:“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道出了碛口曾经的辉煌。然而,在碛口的时光隧道中,自20世纪30年代末,历史的变迁,黄河的水患,战争的毁灭,现代铁路、公路运输的兴起,终于慢慢地翻过了它璀璨的一页。

    行走在古镇的街巷,仿佛感到晋商的驼队和商行店铺已经沉睡,时光在这里得以凝固。只有奔波于房前屋后旅游者的身影,在寂静中为古镇带来一抹亮丽的色彩。据说,鼎盛时期的碛口有大几百户人家,但现在只有少数人家留守村中。随着古渡口的没落,很多人家都渐渐离开,大部分村民或移民或外出打工去了。只看到些老人仍然恋恋不舍旧土,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里。

    铺满沧桑的晋商古道,写满了旧时的繁华与时代的变迁,远离了凡尘俗世的喧嚣与烦躁,抬头仰望着一个个落满历史遗痕的残垣大院,在饱经岁月的冲刷之后,依然聆听着黄河边上风的歌唱。

  吕梁山片段

  柏洼山

  方位:中阳县城东5公里处

  高度:海拔约1250

    柏洼山,山峰峦峭拔、松柏叠翠,加之山中有一灵泉,因而称得上一块风水宝地,荫泽一方百姓。

    这里是傅山先生游历隐居的一处胜地,山中至今仍有先生居住的石屋“介石山房”。除题壁大书外,还留有一段访友的佳话。那段访友佳话说的是,明亡后,本县处士王珸,不堪动乱世态,隐居于此石室,研读道家学说。他还精通医理,曾妙解傅山医方,治愈一商人的疑难病症。傅山闻知,深感王珸才智非凡,则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八月访王珸于“介石山房”,遂与王珸结为密友,朝夕相处,研讨医术,共议国事,切磋诗文。

    先生在山中留下了中秋《游柏洼山》诗三首,其中“前洼多茂柏,后洼复松林”句,诗风质朴,回味悠长。介石山房,因由巨石自然支立呈 “介”字状而得名。另有诗刻一块,为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清代书法家永宁州牧王继贤手迹。诗为“几度来游此柏洼,每因公事返行车,今朝得遂林泉兴,坐看青云拂紫霞”,描绘了柏洼山特有的 “林泉昏雾”景观。

 

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刘凡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8-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三晋山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