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晋山系列系列之四

采凉山,魏都边城红石崖

 

 

 

 

 

  地理名片

  方位:大同市城东20公里处

  高度:海拔约2144

    塞北寒冷,山上的树木依然萧条,河谷里也冷冷清清。偶尔可见一树一树的杏花开放,给大山单调的背景增加了少许亮色。

  大同山素描

  龙山

  方位:浑源县西南,东坊城乡境内

  高度:海拔约2227

    据说在金元时期,龙山的名气比恒山要大。当时金末太学生、浑源人刘祁,在蒙古人灭金后隐居于家乡龙山,结庐草居,室名为“归潜堂”,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归潜志》。终日放歌山水,苦读诗书,终于在元大比之年夺魁,为元代名宦。

    当时在河东颇有诗名的才子麻革受刘祁之邀,北上游龙山曾宿于大云禅寺文殊阁。麻革为龙山山水所折服,竟夜不能寐,写下了《游龙山记》,并发出“不知天壤之间,六合之内,复有几龙山也”之感叹。麻革为永济人,人称“贻溪先生”(贻溪是虞乡王官谷的名胜),著有《贻溪集》。其诗文在文学史上并无太大影响,倒是这篇《游龙山记》,情、景、理相融合,写得非同凡响。后被收入到刘祁的《归潜志》。

    龙山还有一个名人典故。元代诗坛领袖、大诗人元好问,与名士李冶、张德辉也经常游龙山,时号“龙山三老”,他们于此吟咏诗词歌赋,一时传为佳话。

  火山

  方位:大同县城北5公里处

  高度:海拔约1400

    大同火山是断陷盆地第四纪(距今80万年-20万年)岩浆活动及其火山地貌的总称,是世界上惟一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火山群,也是我国华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的板内裂谷系火山群。

    从这一区域内发掘出来的肖家窑头汉墓群、西汉时代郡平邑县故址,以及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均没有被火山岩覆盖,由此证明大同火山远在旧石器时代之后就再没有活动过。

    1974年,《地理知识》刊登了一篇文章,说火山是活火山。一时间,在大同火山群一带的居民中引起不安,而正在施工新建的大同县县城恰好位于一个火山堆旁,于是有人便提出县城搬迁,结果搞得人心惶惶。后来,经过专家反复勘测,论证大同火山群是死火山。

  塞北气候

  四月采凉山寒意阵阵

    采凉山坐落于大同市东郊,虽说离城不远,但道路崎岖,曲折难行。早上从市区出发,虽是四月山花盛开时节,但空气中依然透出阵阵寒意。好在准备充分,全身由风衣包裹着,但心却早已奔向广袤的塞北山野。

    采凉山为大同之镇山,古称纥真山、纥干山、采药山、采掠山,素以山峰峻拔、高寒异常著称。唐昭宗曾有“纥干山头冻死雀”的诗句。更久负盛名的是这里的“冬夏积雪”,居“古云中八景”之首,同样有诗为证:“马嘶踏遍银山顶,鸟倦惊飞玉树枝。”

    车行至山脚下,已无路可走,徒步穿过山林,向山上登去。山间空气清新,天空湛蓝,山风吹过,还能听到山间冰凌的消融声。半山腰上,几个匠人正在修葺破败的道观。

    此处道观名为“太乙观”,又名“地藏寺”,在当地颇有盛名,民间称之为“地党寺”。寺庙大概建于北魏太延年间(公元435-439年),其时太武帝拓拔焘定道教为国教,昭示天下,兴土木,建道观,一时间香火大盛,崇道者甚多。道观内设有玄门日课,祀典、授录、传戒。民间也在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日、二月十五太上老君圣诞日、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蟠桃会、四月初八娘娘庙会、六月二十四关帝庙会时,举行不同形式的庆典活动。民国初年,地藏寺香火最盛,经年不息。

    太乙观现由玉皇阁、三清庙、关帝庙、奶奶庙、灵官庙等组成。玉皇阁尊踞三清庙之上,为层楼式结构。关帝庙、奶奶庙则筑于西侧高地。东南方的灵官庙独居山腰处。每幢建筑依山而筑,错落有致,形成一个相互照应的建筑群体,“形散而神不散”。无论大殿还是小庙,均无围墙,使人感到庙宇在无限伸展,山谷即为院。观旁有“龙泉”,清澈的泉水从山石中渗出,甘甜可口,传说能治百病。

  道观风貌

  太玄观“文革”被毁,葛姓道士重修

    再往上攀登就到了采凉山的红石崖。所谓红石崖,是采凉山主体的巨大石头,先前为红色,现已褪为山的本色。在日光的照射下,红石崖雄壮伟岸,透着庄严冷峻的气息。

    太玄观建在红石崖半腰处,地势险要。建筑群系在原先遗址重新修建,山势气韵犹在,有“塞外悬空寺”的美称。道观始建于明代,初称“宏恩寺”,清康熙年间更名为“太玄观”。该观依山势而建,主建筑有神殿三层,呈宝塔形,最高层为道家祖师老子殿,中层、底层均为道家圣尊。此外,北坡古窑顶设“玉主殿”、“药王殿”,有清乾隆年间所铸重达1500余斤的古钟,钟有铭及十二属相及八卦图案,虬龙吊环,八耳音宏。清龙泉上有一“聚宝洞”,洞中设“吕祖堂”。整个观内,布局浑朴,古色古香;壁画内容丰富,神态别致;雕梁画栋,色彩斑斓;人物塑像优美自然,形象生动,思想丰富,寓意深刻,充分再现了黄河流域古文化熏陶下的宗教艺术风貌与神韵。

    整个道观,于崖壁处凌空兀立,背倚雄伟山崖,非悬空而似“悬空”,气魄非凡,别具特色,不虚“塞外悬空寺”之称。

    太玄观在20世纪“文革”时期被毁,后于70年代由一葛姓道士重修。共两层,上层主殿供奉老子,两侧为南极仙翁和药王孙思邈。下层主庙,中间为三官,两侧是寿星、观音。鎏金屋顶,雕梁画栋,红墙绿瓦,光彩夺目。据当地人介绍,以前在此修行的老道蛮有名气的,姓葛,据说他几十年来,在此地植树、看病、施药,很有些道行。附近十里八村的老乡叫他“高人”或“老葛道”。葛道须发皆白,经常穿扮着藏青色道袍、云鞋白袜,颇有些仙风道骨。

  神话故事

  送子奶奶施小计建碧霞宫,求子香火鼎盛

    采凉山是一典型的地垒山,山体浑圆,山顶平坦,如宽阔的小平原,古木参天,树木成林,涧水潺潺,鸟语花香。

    民间有个相传久远的神话故事:众仙奉玉帝之命云游,托塔天王李靖来到采凉山上空,观之道:“此乃修身养性之佳所。”随即按落云头,取下身佩宝剑,命童子埋下作记。天王刚走,不一时,送子曹奶奶也临此处,一眼相中此山,命侍女埋下绣鞋作为标记。哪知所埋之地正是天王埋剑之处,聪明过人的曹奶奶顿生一计,如此这般地交待随从一番。

    不几日,天兵天将来给天王建宅院,发现曹奶奶早在这里破土动工兴建碧霞宫。托塔天王很生气,责怪曹奶奶占了他的宝地,让她立刻停工拆除。曹奶奶不依不饶,两仙争执不休,遂去玉帝面前评理。

    二人分别陈述先埋信物一事,玉帝让太白金星到现场评断。太白见所挖之处有天王宝剑,而未见绣鞋,断此地应归李靖。曹奶奶叫他们不要急于下结论,应继续下挖。顷刻间露出了绣鞋,太白见绣鞋在下,宝剑在上,确认这山是曹奶奶先占了。原来这绣鞋是曹奶奶挖出宝剑后,命侍女下挖三尺所埋。当地人曾留传:“托塔天王一时误,太白金星老糊涂,送子奶奶施小计,碧霞宫便保留住。”

    碧霞宫建成后,香火旺盛,灵气十足,据说谁家想生儿育女,只要在寺庙虔诚祈祷一番,便会如意。

  建筑文化

  古长城古堡,彰显北魏古都遗风

    大同人有句歇后语:“采凉山望御河,远水救不了近渴。”

    采凉山与大同城相隔一条御河,因而大同城背山依水,是一块风水宝地。山上有明代九个代王的墓葬。据《大同县志》载:“明代藩诸墓,代简王桂墓、戾王逊惴墓、隐王仕德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允耀墓、恭王廷琦墓、定王鼐铉墓并在采凉山;惠王成燎墓、思王聪沫墓并在马铺山。”今大同市东5公里的马铺山下,西起古城村,经燕庄村南、西坟村到东坟村东北,东西绵延3.5公里,似弧形排列着大小九座直径810米、高45米的坟丘,据资料查证均为古代君王之墓。

    采凉山风景宜人,其旅游资源开发似乎才刚刚起步,而山下的古长城和边墙五堡,却早已经成了旅游爱好者钟情的线路。这里的古长城建于山底,并与护边诸堡构成一完整体系。外长城全长153华里,主体都是黄土夯筑,共229个烽火台;内长城在新荣境内,全长66公里,127个烽火台。内外长城组成钳形防御线,雄奇壮观,别具特色。

    采凉山下的长城附近多古堡,有“边墙五堡”和“塞外四堡”之谓。“边墙五堡”境内有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和镇河堡。“塞外四堡”指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另有得胜堡、破鲁堡以及其他诸堡十多座。它们与茶马互市遗址一道构成了厚重的古代军事文化、民族融合发展文化和边关通商贸易文化。

    采凉山海拔2144.6米,为大同地区第一高峰。站在山顶,极目远望,北魏古都大同风貌尽收眼底,高楼朦胧中,大厦鳞次栉比,古今的沧桑由此可见一斑。

 

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刘凡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8-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三晋山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