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民国山西谍报秘档系列之十

国军中将之子于润沧的选择

 

 

 

 

 

  1949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政权更迭,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次与之前发生过的许多次政权更迭不同。这一次,并非是一个皇帝代替另一个皇帝,而是进步打败落后,先进取代腐朽,奴隶们翻身做了主人。所以,在这次江山鼎革之间,也有了一种之前从未发生过的现象——父辈们还在为旧的政权效命,子辈们却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它的生死大敌。如很多人所知,“东北王”张作霖之子张学思,蒋介石的笔杆子、侍从室主任陈布雷之女陈琏,汪伪政权财政部部长周佛海之子周之友、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之女傅冬菊等等,都是共产党员,走上与他们父亲绝然不同的道路。

    山西也不会例外,而因为赵宗复和进山中学的存在,这种现象又尤其明显,且更具规模。进山中学集中了大部分阎锡山高官的子女,这些人中,大部分又倾向进步,甚而直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豪门“逆子”和所属阶级的“叛徒”。

    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润沧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1“布衣”院士于润沧

    于润沧先生现年83岁,已是耄耋之年,但走路依然生风,说话依然响亮,丝毫不见老态。他和老伴儿现住在北京长安街沿线上,在寸土寸金的京城,此处的房价可谓不斐,然而,85平米的房子,对全国14亿人中仅有的1500名院士之一来说,足可以算是“蜗居”“陋室”。不过,于润沧先生对他的生活甘之若饴,他笑着说,子女倒劝我买个大点儿的房子,可住得偏远了不方便,住得近了,咱又没那个本钱。我就是个“布衣院士”。

    于润沧先生的父亲是于镇河,国军中将,国民党15兵团副司令兼大同守备指挥部总指挥,同时,也是阎锡山民族革命同志会候补高干,完完全全是阎集团统治的核心人物。父子两代人,有着怎么样的人生轨迹?

    于镇河生于1898年,20岁考入阎锡山学兵团,然后从排长干起,到于润沧出生的1930年,已经官至师长。中原大战,阎锡山失利下野,晋绥军被整编,于镇河转入阎锡山军官训导团被闲置起来,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才又担任了旅长,并随即参加了平型关会战和忻口会战,很快又升为师长。

    忻口战役失利后,为避战乱,于润沧母亲携子女一路南下逃难,从武汉、长沙、重庆,一直到重庆附近的璧山县才安定下来。于润沧在那里读了四年小学。在长沙的时候,于润沧第一次看到日寇飞机轰炸的恐怖,到重庆、璧山后,又多次目睹过无辜群众在日寇狂轰乱炸下的死难惨状,幼小的心灵从此埋下对侵略者仇恨的种子。他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参加和日本人的技术合作谈判,他都觉得别扭。

    重庆呆了几年后,因家庭经济拮据,于润沧不得已又返回山西,并在1942年考入了刚复校的进山中学。彼时,于镇河已积功升至33军军长,而阎锡山一共才有8个军,可称位高权重,然而,也就从这时开始,父子两人的人生道路,渐渐远离,直至方向相背。

  2进步之路始于进山中学

    于润沧考入进山中学后,年龄渐渐长大,思想日渐成熟,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生发出来的抗日、爱国热情,到思考救国道路和民族前途,这是种非常自然的心路历程。而在由赵宗复和其他共产党人、进步教师营造出的红色环境里,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

    于润沧说,在进山中学的那几年,对他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他和他的同学们在思想上之所以有那样健康的成长,“赵宗复的教育是决定性的因素”。进山中学实行公费,无论是高干子女还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都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过着同样艰苦的生活,没有什么特殊。除了文化课之外,他们还有劳作课,自己种菜,也组织学生帮助农民收割庄稼,让他们接触劳动接触劳动人民。经常进行的军事训练,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观念。而且,其他学校更没有的是,每周定时召开全校大会,由校长赵宗复亲自讲述国内外的形势,甚至还有“红色首都”延安的情况,给他们“思想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同时,日常也不断有苏联的文艺作品在学生间传阅,让他们对社会主义充满向往。

    抗战胜利,学校迁回太原,接收大员们的丑态,国民党的独裁以及阎锡山的白色恐怖,进步书刊的传播,加之于润沧利用家庭优越条件可收听延安广播,使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一时期,在赵宗复的有意引导下,学校的社团活动如雨后春笋,于润沧发起成立了海啸社,组织社员阅读进步书刊,利用墙报等形式,发表政论文章,呼吁争民主,争自由,成为校内著名的进步学生。19461947年,和卫兴华搭档被选为学生会副主席。

    而那时,他的父亲于镇河继续升官晋爵,1945年担任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1947年担任第18兵团副司令兼大同军事指挥官,1948年任15兵团副司令兼大同守备指挥部总指挥,在第一线抵抗人民军队的解放。尽管,在于润沧记忆里,他父亲不贪污,不喝兵血,老老实实做事做人,他的家庭也并不像很多阎锡山高官那样奢华无度,很大程度上还保持着农民的俭朴本色,但个人高尚的私德并不足以弥补与历史发展和人民利益相悖而给国家带来的损失。父子俩愈行愈远,高官的门第不会让于润沧感到荣耀,只是他进行进步活动的一层保护色。

  3“三自传训”中主动被斗

    1947年秋,阎锡山搞“三自传训”运动。所谓“三自”,就是“自清、自卫、自治”,自清是群众肃清伪装(指共产党),自卫是群众组织起来对抗共产党、八路军,自治是群众自发管理村事。其中以所谓的“自清肃伪”为中心,凡是阎锡山统治的区域,层层开展,人人过关审查。这个运动很快发展成血腥的迫害共产党员和无辜群众的白色恐怖。据统计,短短几个月内,屈死在三自传训运动下的就有四千多人,被关押被拷掠的更是难以计数。

    作为解放前的红色基地,加之共产党员乔亚、卫兴华、杨盛钦曾一度被捕,进山中学更是阎锡山及其特务组织的重点关注对象。梁化之控制的特种警宪指挥处专门派了两个特务坐镇,扬言要搞出个名堂来。

    在省档案馆里,有一份当时的史料,是进山中学呈送给阎锡山关于“三自传训”运动的表态或决心书:

    会长钧鉴。迩来战火蔓延,前途多艰,起死回生必须迎头赶上,非人人斗争转生不足以壮大组织,洁白阵营。我会长高瞻远瞩,发动斗争,一唱百和,蔚为风气。兹值本校周年纪念之际,全体员生仰体钧旨,召开全校斗争会议,实践号召武装斗争头脑、武装肃伪头脑,做到大家转生,整体进步,一致认识。会幕既经揭开,今后势必再接再励,继续斗争,以期有助于完成戡乱复兴之重大使命。

    谨电献志,敬祝健康

                           进山学校斗争会议全体代表叩

    这封信,行文谦恭,文中也多是“转生”“肃伪”“戡乱复兴”等时髦的用词,足见进山中学在处理此事上的谨慎小心。共产党员韩健民时任进山政训主任,加入了学校“三自传训”领导组,为保护进步师生,周密考虑,巧妙应对,比如通知已经被敌人掌握问题的学生,让其心中有数,比如让有深厚社会背景的学生参加斗争大会,主动被批。

    于润沧认为,他有个军长父亲,即使成为斗争对象,敌人也奈何不得,所以,韩健民征求他意见,让学生“斗争”他。于润沧自然同意,于是,在之后的斗争大会上,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声讨,说于润沧有进步思想,对现实不满,常常订阅左倾书刊,而于润沧也十分配合,承认自己的“错误”,会议很热闹,反响很热烈,但特务们对于润沧也无可奈何。

    于润沧说,就是这样,三自传训,在校外血雨腥风,在校内,虽临时关押了一些同学,总体上却被敷衍应付,草草收场。

  4做父亲工作,促进大同和平解放

    1948年秋,于润沧毕业后,就去北京考大学,考了几所大学,成绩并不如人意。就在这时,形势也已经发展到了历史的关键时期。他的父亲,是阎锡山集团守卫大同的最高指挥官,大同能否不经历炮火和平回到人民手中,他父亲是最关键的人物。1949年初,北平解放后,玉润沧等带着当时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部长戎子和的亲笔信,经张家口由王平司令员接见后,进入大同,去做父亲的工作。这是一个契机,可以让父子俩重新回到一起,站到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上。

    于润沧说,他去见他父亲的时候,他父亲和他说,“形势我很清楚(意即国民党政权即将灭亡),但大同的问题,首要的是解决孟祥祉”。孟祥祉时任大同行署主任,掌管着分散各处的特务、密探,比较顽固,是大同和平解放的主要阻力。一直拖到当年424日太原解放,阎锡山集团宣告覆亡。于镇河旋而于51日,率部起义,出城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孟祥祉虽然也在投诚之列,但并未放弃反共复国的迷梦,1950年被判处死刑。

    于润沧说,父亲在大同,虽然到19495月才起义,但和平解放的想法在北平解放后就一直在考虑,所以他在大同的近两个月内,没有听到过枪炮声。

    解放后,于镇河,这位曾经的国军中将,阎锡山集团的核心人物,积极立功,且将在太原的两处房产捐献给国家,山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他为省政府参事室参事。1985年于镇河因病去世。

    于润沧则缘于原来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向往和俄语的爱好,1949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且看到解放后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尤其缺乏采矿专业人才,于是主动将专业选为矿床开采,一干就是60多年,成为我国著名的矿山工程设计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直到前两年,还在按时上下班,为中国的发展贡献着所有的热情。

 

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李遇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2-1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民国山西谍报秘档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