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千秋凛然于公墓

 

 

 

 

 

  康熙两次追撰祭文,并题写匾额,还拨专款将其修筑为清代高官墓地中的典型建筑

    据记载,于成龙墓地位于永宁州北今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之南,碗扣白灰松香,墓葬方式堪称全国唯一

    公元1684年,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去世,终年67岁。《清史稿·于成龙传》中如是说:“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足见他清廉和深入民心的程度。于成龙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与众大臣反复谨慎商议,最终决定追其谥号为 “清端”。“清”是清廉的意思,“端”就是端正、正直、不为势利所趋的意思,也只有这个称号才无愧于公廉洁勤政的一生。据载,于公逝世第二年,在故乡永宁州北即今天的山西吕梁市方山县,被康熙帝隆重赐葬并亲撰碑文。为表示对于公的深切怀念,朝廷还授予他太子太保,这是只有正一品大员才能享有的殊荣。就连影响颇广的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昀纪晓岚贵为一品才高八斗也不过只得了个太子少保。这还远远不够!康熙后来还两次为于公追撰祭文,并题写了“高行清粹”的匾额。由于康熙皇帝的重视,国库拨专款将于公墓地修筑为清代高官墓地中的典型建筑,其独特的赋予深刻政治文化含义的碗扣白灰松香墓葬方式也堪称全国唯一。

    于成龙的墓地位于永宁州北今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之南。据原方山县政协主席薛怀兰和现方山县政协主席林祥两位先生的调查文稿记载:于墓墓园坐东向西,成正方形状,占地面积约为22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25米的青砖花栏围墙,正西有一座花岗岩牌坊。坟茔坐落在墓园东部的正中央,占地约50平方米。坟前正中竖立着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御笔亲书的 “御制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操江谥清端于成龙碑文”的龙头御碑,左右两侧竖有12通青石碑。墓园周围长有一百多棵古松和古榆,郁郁葱葱。墓园整体气势恢宏壮观,庄严肃穆,风格独特。

    1947年,于成龙墓地被当地农会和村民有组织地发掘破坏;“文革”期间,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珍贵地面文物被盗卖或移作他用

    于成龙是清朝的一品大员,下葬时曾经举行过隆重的祭祀典礼,其豪华尊贵的排场曾经吸引了当地和周边的众多百姓,也在民间留下了很多荒诞不经的传说。比如,有人说于成龙被奸臣陷害而死,没有头颅,墓中葬的是金头;有人说于氏家族为于成龙随葬了大量财物,为防止后世盗墓,一日之内出灵十八次,葬了十八处疑冢。这些传说的核心是于成龙墓中充满金银财宝,盗掘可以致富。但是,实际上于成龙墓在清代一直有专门的看护人员,平时禁止牲畜入内践踏,逢年过节于家后人还会来扫墓祭奠。因此,数百年来,于成龙墓地一直保存完好。

    1947年,于成龙墓地作为封建官僚及封建迷信的象征物,被当地农会和村民有组织地进行发掘破坏。据当年参与挖掘的村中老人回忆,挖掘中发现于墓建材独特,结构严密,工艺精致。墓室为长3.5米、宽1.5米、高2米的长方形拱式建筑,从里向外全部用盛有白灰和松香的瓷碗砌筑而成,碗与碗纵横交错,坚硬如石。墓室口有一石门,室内两侧陈列着数通刻有于清端公墓志铭的石碑。棺木为一棺一椁,木质坚硬光滑,表面涂有一层红色桐油护漆。棺木打开后,于成龙衣冠清晰可见,长发辫子依然完好,顶戴花翎佩缀一枚一寸多长的葫芦状金顶,据传为纯金制作,约二两多重。

    文物出土后,村民们将于成龙遗骨重新葬于墓穴中。金顶和玉器则被卖给当时的峪口区贸易局大众商店(售价不详),由此换回棉花400余公斤,以每户2.5公斤、每口人半公斤,全部分给村民。另外每家还分得珍珠7颗,瓷碗5个。于成龙的衣冠因埋葬多年,出土后风化破损,则被交回县政府保存。到“文革”期间,于成龙的墓地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珍贵的地面文物都被村民盗卖或移作他用,百年古松和古榆也被砍伐一空。

    于公墓葬独特之处,就在于建筑材料用的不是常见的砖、石、木料,而是瓷碗、白灰、松香

    尽管村民的发掘严重地破坏了于成龙的墓地,但同时也发现了于成龙墓室建筑的独特形制。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于公墓葬独特之处,就在于建筑材料用的不是常见的砖、石、木料,而是瓷碗、白灰、松香。后人研究,白灰寓意为于公“一世清白”将“永留清白在人间”,松香象征着“流芳万古”,而瓷碗则表示“挽留”。此外,其建筑审美风格也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准。康熙皇帝、清朝政府、于家后人及社会各界民众,就是用这种独特的创意,寄托着对清官廉吏于成龙的无尽哀思。笔者曾咨询过多位古墓研究专家特别是清史及清墓葬研究专家,他们均认为,这种墓室形制,在我国墓葬史上是一个独特的标本,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和文化内涵。

    于成龙生前以清廉节俭著称,过着苦行僧生活,但死后却以国葬之规格荣耀全国。厚葬显然不符合于公一辈子节俭的行事风格。那么,同样一贯勤勉、推崇节俭治国的康熙皇帝为何要在于公墓葬上不惜巨额资金,将其建为全国唯一的碗碗相扣白灰松香的墓制呢?作为一代明君,康熙自然有他深刻的政治用意,因为在当时的官场中,虽不乏于成龙这样的清官,但更多的官员仍是贪赃枉法、贿赂公行、朋比结纳。“固守清俭”的康熙之所以一再肯定于成龙是 “清官第一”“廉吏第一”,死后还将其厚葬,正是要树立一种正面形象,让百官效法。

    于成龙在清朝初年为官23载,从七品的县令做到一品的总督、兵部尚书,一直恪守天理良心,爱国如家,爱民如子。在饥荒年份,他卖了骡马,捐了俸银,自己却以糠粥充饥;即使在两广最富庶的地区任职,也常以糠粥为食,“要学清廉分数足,难学于公食糠粥”的美谈曾一度在朝野流传。于成龙不仅是“古今廉吏第一”,更是“治世能臣”,他任职的湖广、福建、直隶、两江,也都是当时的繁华之地,有盗匪,有灾荒,有战乱,还有复杂险恶的官场斗争,于成龙都一步一步走了过来,从一名基层官吏,成长为功勋卓著、朝野钦敬的政治明星和百官楷模。蒲松龄的《聊斋》里甚至把于公神化,记载了“鬼有冤也来伸”的故事。而正是康熙等明君重视廉政建设,注重树廉政典型,十分关爱、重用廉官,善于用“典型引路”的做法,清朝前期才培育了一大批以于成龙为表率的清官廉吏,才使吏治清明,民生安乐,国家也走向了繁荣富强,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康雍乾盛世”。

    我们今天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赢得了世人的高度赞扬。但不可否认的是,廉政建设的形势十分严峻。清代官员于成龙的清廉事迹和光辉形象,在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来源:山西日报20141022;本文作者:高林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1-2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