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武普敖和他的壁画山西

 

 

 

 

 

  壁画,就是古人的相片,凝固瞬间,记录永恒。

    中国是世界壁画大国,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存古代壁画达25000平方米之多,举世罕见,其绘制技艺之精、内涵之深、题材之丰富、特色之鲜明,令人惊叹。

    山西壁画,如一幅徐徐铺开描绘中国璀璨历史的丹青长卷。庙堂高远,抑或民间烟火,都被细致真实地还原出来,为世界了解山西又打开一个特别的通道。“另眼识家珍”,是1016日在芮城举办的《山西古代壁画掇英展》的题目。感谢作者武普敖先生,三十余载持之以恒对山西壁画的寻访、记录和整理,并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于世。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缘近距离接触瑰宝,观之赏之,珍之存之,本报特别推出此份特刊。

谨以此,献给所有爱山西、爱山西文化的人。

 

山西壁画两千年大历史

 

    壁画传奇

    何为壁画?

    它是人类装饰在建筑物四周墙壁或顶壁上的一种绘画的特殊样式。若要追溯其源头,可能要与史前人类生活时期的岩画联系起来。岩画,中国远古时代壁画的滥觞,星星点点,状同稚童涂鸦,不属于严格意义的壁画,顶多是原始性的记录而已,因其久远,身价也就扶摇而起。在山西,未发现有大面积的岩画遗存,仅在吉县一带有过零星的发现。而后来壁画在古代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功能,慢慢自动合并,归为两类,一是对人类本身所处环境的装饰,二是在宗教崇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之所以我们至今发现的古壁画几乎全都在寺庙或墓葬中,也就是此理。

    山西至今发现并仍然保存较好的古代壁画,总面积竟多达2.5万余平方米。从汉代开始,经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环环相扣,其风格既有传承亦有变化,不仅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特征,而且对于美术以及社会、宗教诸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从汉至清山西壁画佳作频出

    有关壁画的绘制方法,最早见于东汉蔡质的《汉官典职》:“尚书奏事于明光殿,省中书皆以胡粉涂壁,紫青界之,画古烈士,重行书赞。”即首先在墙壁上抹涂内掺胡椒粉的泥,再以深色勾画边线界格,继之绘往古贤烈之士,并榜题赞语。这种传统的绘制方法一直为后世沿用,宋元及至明清有变化。基本程序就是先在石壁或砖墙上抹一至二层黄土麦秸泥,再涂内掺麻刀(古时麻絮等物作为建筑表面的填充)或砂子的细泥,待泥干燥后,始绘壁画。然而,山西却保留有这之前汉代的壁画实物,这就是平陆枣园汉代晚期墓室壁画《牛耕图》与《耧播田》,看来,山西壁画早已粉墨登场。

    南北朝时期壁画仍然延续了墓室壁画精髓,山西北齐墓葬壁画近年来成为古代东方艺术世界最吸引人的艺术品种。太原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壁画、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齐名将徐显秀墓葬壁画,描绘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和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形象生动,色泽艳丽,线条流畅,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

    山西现存壁画中,分量最重、数量最多的是寺观壁画,寺观壁画大多是土坯泥墙上彩绘的壁画。唐代以后,佛教和道教发展渐趋鼎盛,随着寺观的广泛兴建,壁画绘制十分普遍,宗教艺术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山西由于拥有丰富的古代建筑资源,因而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寺观壁画遗迹。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是为数不多的唐代寺观壁画遗作,虽然画面残损,但画艺颇精,珍稀之至,堪称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开篇佳作。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壁画,为中原地区五代时期寺观壁画的孤例,填补了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发展史上的缺环。

    依附于建筑的壁画从宋代开始较多地保存下来。山西现存宋辽金时期壁画最能引人入胜者,莫过于这些壁画忠实的生活取材,如繁峙县岩山寺的壁画则描绘了金代一群儿童聚在一起看皮影戏和人们利用河水带动石磨磨面的情景。

    元代山西壁画现存9处,芮城永乐宫壁画为此阶段艺术水准集大成者,不仅反映了道教神祗的完整体系,而且成为一部历史人物的图像总汇。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永乐镇,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就生于此地。永乐宫壁画反映了中国古代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壁画艺术。它既保存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又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时代的风格特征。永乐宫壁画在某些方面丰富了中国壁画创作的积累和创作经验,也影响了后世宗教壁画的创作,从明清寺观壁画和水陆道场壁画中都可以看到永乐宫壁画的影子。

    明清两代刀兵之祸渐起,性命攸关之际谁还顾及那些雅兴,神州上下壁画绘制已渐趋衰微,艺术水平明显下降,画面构图和任务造型亦有千人一面之嫌。而明清时期的建筑几乎遍及山西城乡,壁画也随之海量保存下来,却保留着一部分具金、元代鲜明风格的作品,画风清新自然,无雕饰造作之痕;宏阔大气,气势如虹,堪称中国古代壁画艺术接近尾声,行将收笔前的最后绚丽篇章。

    山西境内的明代寺观壁画近6000平方米,内容多为佛、道或风俗神志。不过,也有一些反映社台围裙的生活内容,如新绛稷益庙正殿内的教民稼穑的壁画,题材新颖,人物、衣着、体现浓郁的百姓生活气息,与宗教壁画风格截然不同。山西现存清代壁画万余平方米,盂县圣母庙中的“圣母出行图”和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内的佛教壁画,是其中佼佼者。

    绘制造诣 山西壁画璀璨于世

    敦煌艺术,光芒太甚。世人皆知敦煌壁画,却不知山西壁画的价值,同样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傲绝孤峰。

    从公元366年开始,敦煌壁画一直延续了1600多年,从北魏到元代,没有哪幅壁画留有署名。后人分析敦煌壁画创作者都是普通画僧或者画工画匠,寂寂无名,无迹可寻。山西大多都是寺观壁画,很多都是官方或是宫廷投资,宫廷画家参与的,它的投资,地仗制作以及绘画的精致程度是敦煌所不能比拟的。这些宫廷画师有的是佛教徒,没有功利思想,不会抱怨条件的艰苦,每天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工作。据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王颖生讲述,岩山寺的壁画恰恰落在一位金代丞相的故里,此壁画用了近3年时间由金代大定年间“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完成,有这样国手画师投身创作,有如此长时间潜心付出,壁画水准自然非比寻常。

    宫廷背景荫泽之下,山西古代壁画,从南到北绵延千里,现存的数量居全国之冠,更弥足珍贵的是涵盖了从汉代、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直到明清各个朝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风格,山西壁画以其完整多样、典型独特、制作宏伟、自主创新且自成一体,高度反映了中国古代壁画的发展进程。壁画其实也是一扇窗,透过壁画便可以穿凿时空,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复原那些早已化朽作古的物什,逐一窥探挖掘出两千年以来社会、宗教、建筑、美术、民俗、体育、陶瓷、服装等等,内容丰富翔实,形同百科宝典。

    仅此几点,山西壁画堪称世界壁画史上的璀璨明珠!即便千年之后,山西壁画的真迹难免色迹斑驳,但站在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的高度,山西壁画永远霞光万道。

    为什么山西壁画艺术和史学价值这么高,却罕为人知?这是历史之错,一大原因是世人从来只识卷轴画!

    美术史论家薛永年直言,“美术史上古代第一本美术理论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中非常重视壁画艺术,从宋代开始,到明、清时期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卷轴画而不那么重视壁画了。但是不只是吴道子这样的艺术大家画壁画,到了明清各个阶层的画家都画壁画,只是美术史上没有记载。”这是贯穿历史的潜规则,从宋代影响至今。靠作卷轴画赚名博利,而绘制壁画赢不来现实的功名和金银。

    现存的中国绘画,几千年来看到最多的传统绘画就是卷轴画,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古代画家只会画小品,不会画大画,更不会画壁画。历朝美术史论家都过分抬高文人画的地位,因此大型绘画研究就一直不被重视。再者而言,传统壁画难以保护下来也有其自身客观特点,首先中国庙宇的木质、砖石结构本就不结实,三五百年能保护下来已属不易。第二是历史的变迁和近代破除迷信导致这些传统艺术毁之又毁,蚁虫腐蚀,加上刀兵戾气,人间壁画多已毁矣。

    山西壁画存世之谜

    以永乐宫为杰出代表的山西寺观建筑壁画为何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一度曾是不解之谜,有人曾归为神灵庇佑,其实这是古人工匠的智慧之光,像永乐宫诸殿墙身下部砌筑通风孔,对于保持墙体通风干燥、防止壁画受潮变质功莫大焉。山西境内的许多宋、辽、金、元壁画能够保存至今,与当时科学、合理的壁质构造有着直接的关系。山西寺观壁画在土坯或水坯墙外分别抹粗、中、细泥,既易于制作,又利于保存壁画色泽不失真,如此工艺自成体系,是山西古代独创且自成体系的寺观壁画工艺发明,世代相传,基本沿袭到清代。这种壁质虽历经漫长岁月,壁画并不疏软,不失为传统壁画技法的成功之处。永乐宫的墙面土跟欧洲文艺复兴的湿壁画进行对比,墙壁本身的完整性是远远超于欧洲的。

    明代以前,壁画多是佛教题材,画壁画之人都是对佛教文化敬畏的佛教信徒。而明清民国以来,对佛教文化的敬畏之心慢慢淡化,对壁画的破坏就越来越多。山西为什么还保存了这么好的壁画,有一个人的名字必须提起——阎锡山。他是佛教徒,所以特别重视庙宇壁画的保护工作。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曾经有一批批荷枪实弹的大兵庇护过壁画,军阀混战让子弹飞,子弹却幸而绕着古刹壁画飞向他处。这是山西壁画的造化,也是中国文明史的福气。

    浩瀚史典,有一插曲,格外有趣。佛光寺中有三座绘佛像,莲座青绿,袈裟朱红,20世纪60年代在一座佛像后束腰处发现了一幅唐画,为天王力士降魔镇妖图,由于此处光线幽暗,有土坯墙封护,难被人注意,所以历代装饰佛坛和彩塑时均未及此,反而完整地保留了唐画原貌。对于历史,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功德事,唐朝人或许算无心插柳的随手放置,反倒起到了保护作用,让这幅天王力士降魔镇妖图躲过了后世匠人多少次粉刷涂抹。

    越高山,跨险滩,蓦然回首积淀几千年的传统壁画,我们感叹先祖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博大胸怀,保护传承山西壁画为代表的古老文化,我们终会发现它绝非前进的累赘,更不是拿来变现成财富的筹码,它是精神的支撑、知识的宝藏,实现伟大梦想的不竭资源和永久动力。中国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理想,要有梦想,我们不仅要有中国梦、民族梦,还应该有民族的记忆。

本报记者    刘巍

参考文献:《山西古代壁画中的科学技术》

 

一个人的壁画展

 

    展览故事

    武普敖,男,19599月出生于山西,从军21年。1981年开始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中国百姓摄影学会常务理事长、山西企业摄影协会常务副主席,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摄影展,多幅摄影作品被博物馆收藏,荣获全国各类摄影比赛金、银、铜奖百余次。

    33年来,在工作之余,武普敖用大画幅相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另眼识家珍的态度,记录了山西古代壁画、古代彩塑和古代建筑的遗迹,深受专家和学者的好评与肯定,为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013519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另眼识家珍——山西省百处古代壁画遗址掇英展暨武普敖先生山西古代壁画摄影展》开幕。

    20141016日,芮城,《另眼识家珍——纪念永乐宫搬迁五十周年暨山西古代壁画掇英展》将要开展,同时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临摹基地启动。

    时隔一年,两个展览,武普敖用33年完成。

    两个展览,都以“另眼识家珍”为主题。究竟是怎样的家珍,让他的两次大型展览都以此为题?而这样的家珍,为何要“另眼”来识?

    所谓家珍,顾名思义,自家的珍宝。

    从北齐娄睿墓《车驾出行图》到唐代佛光寺《弥陀说法图》,从金代岩山寺的《酒楼市井图》到元代洪洞水神庙的《渔民售鱼图》,从北朝晚期九原岗的《狩猎图》到元代永乐宫的《朝元图》……山西壁画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可说是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

    “我用摄影的纪实性表现忠实地记录着,每每沉醉其中不能自已,可以说每次拍摄我都是用感情来接触古人的这种智慧,每一次按动快门我都是激动的、冲动的,是在用心来触摸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普敖说,他从小在晋南农村长大,周边随处可见寺观庙宇,那些雕梁画栋的古建、惟妙惟肖的彩塑、艳丽绝美的壁画和干涸数百年的黄土沟壑,在他的心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再加上从小喜欢画画,从上世纪80年代初拿起相机,我就沉醉其中,跑遍了三晋大地两百多个寺观、古庙和村落,拍摄的壁画跨越9个朝代,大画幅胶片近万张。”

    国内专家说,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存古代壁画25000平方米之多,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武普敖拍摄的近万张大画幅胶片,几乎囊括了山西境内现存的全部古代壁画遗址。而事实上,在那些曾被拍摄的壁画中,随着庙宇的倒塌,有些早已化作尘烟,武普敖的摄影作品成了绝版。

    “中国古代壁画曾有过多次展览,但多是从文物与宗教的角度,以突出壁画中的主尊与诸神为重点,且集中于几个名宫名刹。武普敖的展览题为《另眼识家珍》,是想请人们换一个角度,从绘画的角度,从美术史的角度,特别是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角度,重新以‘另眼’来审视这些珍贵的遗存,这可能会打开一个新的视角,并得出一些崭新的认识,也许这认识会对历史上的某些结论加以修正。”说这番话的,是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中华艺文奖”获得者、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侯一民,同时,他也是武普敖壁画摄影展的总策划和展览总设计。

    通过壁画展,武普敖想告诉人们什么?

    2013年的展览,主要是以“从绘画再赏传统,从保护关注当今”为主旨。武普敖说,目的是要打破三个旧有观念。都说世界的壁画在中国(中国的壁画占世界壁画的90%),而提起中国的壁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敦煌。“但我想告诉大家,中国的壁画,除了敦煌,还有山西。”

    敦煌的壁画内容是佛教和未来世界,是关于佛教和神话故事的,山西的壁画和它有本质的区别。除了神话、佛教以外,山西的壁画里还有道教,更有最贴合民间社会实际的内涵。耕作、狩渔、唱戏、打球、下棋、婚丧嫁娶、求子……这些反映民间生活的内容,其细节栩栩如生,甚至包括厨房里蒸包子、切菜、剁鸭头、猫狗玩耍等等生活化的内容,都成为山西壁画的题材,可以说,山西壁画涉及到民间的方方面面,从内容到形式,从色彩到绘画的方法,9个朝代人民的生活反映得淋漓尽致。这在中国壁画里是非常少见的。

    不仅如此,山西壁画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也是让人不可想象的,可说居全国之首。“我看到的这些壁画,不是在一两个庙、十几个庙,而是几百上千个庙里,都可见到。仅文物局统计的山西壁画有两万五千平方米,不可移动、受保护的有5万多处,这么大规模的存量,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武普敖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除此之外,山西壁画展现出的画法、技法、色彩别具一格,突破了人类的想象,比如芮城永乐宫、洪洞水神庙、繁峙岩山寺、朔州崇福寺等等,画的人物都非常经典。而浑源永安寺的明代壁画,其色彩可说在全国都是最鲜艳的,是其他壁画所表现不了的。

    山西壁画如此高大上,首次壁画照片展览的地点自然也要费一番心思。武普敖说,为此事,他和侯老(侯一民)商量过好多次。最后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是颇具匠心。“首先美院是中国艺术传承的学院,其次研究中国壁画的专家多数住在美院或者附近,他们要看展览很方便,可以多次去看,学生们也可以随时去看,带着问题去看。而且,我允许他们拿相机拍,就是想让他们回去慢慢揣摩,在心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展览的内容上,武普敖选出两百多座庙宇的300多幅壁画照片,一次性大规模冲击专家学者的眼球。果然,在北京展览开幕当天,参展人数已逾千人,其后闻听讯息、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络绎不绝,很多人都不止一次地前来参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钱绍武观看展览后,给武普敖写了七个字:“可说是平生壮观”。一位来自德国的壁画研究专家来看了好几次,展出的最后一天,他又来了,一待又是几个小时。得知要撤展了,他喃喃地说:“我舍不得走,看了好几次还舍不得走。”

    上一次展览的盛况还历历在目,第二次展览已徐徐拉开大幕。这次把展览地点选在家乡,对武普敖来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相比上一次在北京的展览,“这一次展出的照片没有上次多,大概有100多幅,依然选取了从北齐到清朝9个朝代的壁画精品,但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这次基本上是保持壁画的原始大小,希望能真实地反映山西壁画的原貌。”

    此次展览地址选在永乐宫旁,一则永乐宫是世界也是中国壁画人物画的代表,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人们可以一边观看永乐宫壁画,一边看山西壁画展,也希望借此能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山西的壁画太多,仅凭政府的力量保护是不够的,怎么能引起全民的关注,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二则今年是永乐宫搬迁五十周年;第三,因为芮城县正在筹建永乐宫壁画临摹基地,要做成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最全的壁画临摹基地。

    武普敖的壁画山西,看似一个人的展览,实为中华民族的美术史、文化史、生活史。

    名家说普敖

    侯一民(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

    武普敖先生,供职于中国航油,他是山西人,是一位热心于美术的摄影家。他三十多年来,利用工余时间,跑遍了山西省内许多常人难见的遗址,拍下了数以万计的精美图片……此次展览总旨是从绘画再赏传统,从保护关注当今。

    杨再春(中国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摄影家):

    武普敖,被行内人士誉为 “拼命武郎”。三十年来他工作之余相机不离手,为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留下宝贵的财富,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更为我们提出一个深刻思考的问题,珍贵而不可再有的宝贝如何保护!

    侯黎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武普敖拍的壁画,填补了我们很多美术史上的空白。在山西,北齐艺术是一个高峰,那个时期的技艺给人感觉是自信满满的,可我们并没有好好地继承这种绘画传统。我认为中国美术史应该分成三方面来写,一是宗教绘画,藏传佛教和汉化佛教都有巨大的影响;另一个是文化体系;第三是宫廷绘画。这三条线索是互相影响又各行其职的。

    蒋采萍(著名艺术家、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1959年我刚到山西,刚好傅天仇先生要考察山西古代寺庙里面的雕塑,我有幸陪他看了几个庙宇,可惜那时候我太年轻,对中国传统的文物古迹留下来的优秀的艺术还是缺乏认识,当时也没有相机,我只是听着傅天仇先生的讲授觉得非常好。但经过文革之后,这些壁画还会不会存在都很难说了,展览中很多件作品可能只是壁画的孤本了,武普敖先生为了保护我们的文物特别是壁画艺术,做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唐小禾(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武普敖先生的壁画展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是一个具有国家级崇高的文物和文献价值的展览。我真的非常钦佩他能用30多年时间拍了上百处壁画。从技术层面来看这项拍摄工作是非常艰辛的,这些壁画都身处光线条件较差的庙堂、洞窟里面,但呈现出来的图片却是那样的清晰。

本报记者    王晓娟

 

卅年拍遍山西壁画

 

    人物专访

    武普敖是个痴人。一个拍摄山西壁画成痴的人。

    业余时间,他只忙乎了一件事——拍山西的壁画。

    挣的钱,他主要花在了一件事上——拍山西的壁画。

    为了拍山西的壁画,他可以克服恐高,登高涉险;为了拍山西的壁画,他可以跋涉荒郊,寻找野寺荒庙;为了拍山西的壁画,他几乎把命都搭上了。

    为山西壁画而迷,为山西壁画而拼,他不痴,谁痴?

    他说:“现在不拍,再过几年没有了怎么办,你不把它留下,愧对祖先,愧对中华民族。”这痴,这拼,都因他爱。爱壁画,爱山西,爱祖宗留下的这点宝贝。

    一往情深,无怨无悔

    上世纪50年代末,武普敖出生在运城农村。运城古为河东,位于晋南,中华文明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有考古学家说,这块地方保留着远至7000年前到距今2000余年前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直根”。生活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武普敖爱上那些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壁画,算是日久生情吧。

    他儿时和小伙伴玩捉迷藏总是躲在古庙的彩塑背后。上学了,教室也在古庙里、戏台上。在晋南十几年的生活中,出出进进都绕不开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古老建筑。武普敖说,那时村里和周边有大大小小40多座寺观古庙。寺庙里那些花花绿绿画在墙上的画,一直都很吸引他,那上面的故事总让人忍不住想探究,色彩或绚烂、或古朴、或庄严,无论怎么搭配都让人百看不厌。他喜欢这些壁画,上学后他喜欢上了美术。1978年他参军入伍,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故土,对故乡的思念时时漫上心田。尤其是儿时玩耍的那些地方,那些雕花的牌楼,那些已经被磨得光滑的方砖,那些经过岁月打磨还色彩明丽的壁画。为了追忆小时候的那份感觉,为了给日后留个念想,他跟别人借了相机,趁着探亲假的时间回到故乡开始了对这些壁画的拍摄。

    回到北京他把拍的这些照片给中央美院的专家侯一民教授看。侯一民很惊讶,没想到山西的壁画有这么多、这么好。得到侯一民的认可和赞叹,武普敖对拍壁画上心了,他才知道小时候玩耍看到的这些画都是艺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品。

    1981年,武普敖在太原参观北齐娄睿墓时,墓室的壁画《出行图》里一匹高头大马引起了他的兴趣,无论从任何角度看,这匹马的目光都在看着你。这种高超的古代艺术深深地震撼了武普敖,更坚定了他拍壁画的决心。他和同为军人的爱人用津贴买了相机,一头扎进去开始拍摄山西的壁画,至今,他已经把33年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拍摄壁画中了。这其中甘苦颇多,几次他都差点把命搭进去。

    武普敖在部队待了21年,部队上个人时间很少,但他只要抓住空余时间,就往山西跑,吃喝休息一律压缩到最低需求。一次,探亲假刚被批准,他就迫不及待背上挎包上了火车,到站后又马不停蹄地步行几十公里赶往拍摄地方,连续6天都没有休息。年轻时,这么不要命的干,身体还能承受。可是年岁不饶人,过度的透支消耗,总是会留下痕迹。糖尿病和恐高症缠上了武普敖。

    19995月,他和两个朋友上山拍照,上山的公路还没修好,背着超过四十多公斤的摄影器材徒步登山。他当时估计山路不会太长,山也不会太高,就提前吃下了降糖药,没想到一走就是8个小时。到了山上,他脸色又白又黄,全身冒虚汗,眼前天旋地转,直接就瘫坐在地上,当时心里就想:这下可完了。身边的朋友赶紧往他嘴里又是塞糖又是塞巧克力,半个多小时可算缓过来了。说起那次拍摄经历,武普敖还有些后怕。

    后怕归后怕,可不是还没事么,危险不是已经过去了吗,他照旧拼着命去拍。人们叫他“拼命武郎”很贴切。

    2009年的秋天,他去灵丘县觉山寺拍摄,那座舍利塔加上底座有近五十米高,可是登塔的铁梯子只能登到二十多米的地方,再往上得拽着绳子攀。武普敖有恐高症,可他不愿放弃这次拍摄。咬着牙、闭着眼,拽着绳子就那么上去了。武普敖说:“要是睁开眼睛,我肯定上不去。”塔上不足一米见方的地方,积满灰尘,完全不见天日,伸手不见五指,他肩头扛着灯在塔内拍了一整天,没吃没喝。“拍完后感觉非常非常非常不好”。说起这段时,武普敖的神色还会黯然下来,他一连用了三个“非常”,“那天拍完不想说话,身体累、心累、压力大。”

    这么多年为了拍好壁画,他研究壁画、研究历史、琢磨拍摄技巧,定制专门的拍摄设备,目的只有一个,要原原本本地将这些壁画“请”下来。武普敖说,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东西非常珍贵,不可再生。山西壁画内容之丰富居于全国之首,列入统计的壁画面积达25000平方米,而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处多达万多余个。33年里,武普敖走过了200多座寺观古庙,山西明代之前的所有的重要壁画,他已经全部拍摄完毕。武普敖说自己拍摄这些,就是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用照片的方式“请”下来,能让这些承载中华文化的元素最大程度的留存于世。

    一个“请”字便可知这些壁画在武普敖心中的神圣地位。壁画是他的心头宝,看着他们被破坏、被糟蹋时,他的心会痛,甚至会掉眼泪。

    武普敖展示了一幅青绿色调为主的观音头部像,辽代壁画,尺余见方的壁画上有40多处涂鸦,从道光、同治年至今的墨痕都有。早年人们还能在画面的空白处写写画画,近现代人则已无处下笔,但为了能让自己“到此一游”留下点痕迹,已经顾不上壁画的观感美不美了,于是,一幅安详静谧的观音头像被涂花了。武普敖说,这些年拍摄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破坏行为,看着这些就会心累、心痛。有些无知行为,则让人欲哭无泪。

    每拍一处壁画,武普敖一般至少去两次,甚至三次。一次他准备拍摄一座小庙里的壁画,第一次去庙里还有斑斑驳驳的壁画痕迹。第二次他再去拍摄时,武普敖傻眼了:小庙已经被粉刷一新,“墙上那些画呢”。村里人乐滋滋地说“都铲了。你看这多好,亮亮堂堂的。”

    拍了这么多年壁画,身心俱疲,可为什么还要拍呢?他说:“现在不拍,再过几年没有了怎么办,你不把它留下,愧对祖先,愧对中华民族。”

    有一年,武普敖去雁北的一个县里拍摄壁画,到了拍摄地点已经下午两点多了,拍了两个多小时,天就黑了。也结束了这一天的工作,返回县城找住的地方。当晚突然来了一场大雨,第二日,当他再次赶到拍摄地时,房子已经倒了,看到的只有一堆破瓦烂砖。至今,武普敖还会自责,他说:“那会儿的心情极度差。要知道房子会倒,我们打着灯也会拍完,把它留下来。那时只恨自己,为什么要回去,为什么要睡觉,没有把它们留下。”

    在武普敖的心里,这些壁画就像自己的孩子,它们没了,就像丢了自己孩子,失魂落魄。他拍摄过的200多座寺庙,如今有近40多座已经倒塌,那些拍摄下的作品也就成了绝唱。

    “山西的壁画是东方的艺术宝库。谈到壁画,大家都会想到敦煌。其实山西壁画的水准和价值也不可估量,题材丰富,不仅有佛道世界,还涉及到了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研究传统文化更具价值。山西壁画之多,技艺之精,内涵之深,题材之广,特色之鲜明,世所罕见。”去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武普敖拍摄的山西壁画展引起了轰动。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山西壁画的精美壮观,都被震撼了,有些人在展览期间多次参观了壁画,久久不肯离去。

    画展举办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找到武普敖,想要买他拍摄的这些壁画。其中有一个日本人,挑了近百张,想以十万一张的价格购买这些壁画的底片。武普敖说:“我要是把它们卖了,就等于是把自己的老祖宗卖了。我不能卖。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和摄影人,我有这种责任保护它。而且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我的家乡山西。因为山西让我触摸到了这些非常有艺术价值的东西。我就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

    艺术没有国界,情感却分里外。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武普敖对山西壁画怀着一片赤子之心。武普敖说,这次在芮城永乐宫举办壁画展后,当地政府将创办一个永乐宫壁画临摹基地。他会把现在依然存在的,还有已经不存在的山西古代壁画都原原本本放在永乐宫壁画临摹基地。让全世界的人共享、共用,以传承中华民族的黄河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华民族祖辈们留给我们这些弥足珍贵的遗产,能唤起更多人对它们的保护意识。

本报记者    李雅丽

 

墓室绘彩史上最美——北齐壁画

 

    时间简史

    侯一民(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存古代壁画有25000平方米之多,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壁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次展览题为《另眼识家珍》,是想请人们换一个角度,从绘画的角度,从美术史的角度,特别是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角度,重新以《另眼》来审视这些珍贵的遗存

    北齐壁画解读

    这是绘于徐显秀墓西壁上的精品壁画,画作内容为墓主人前呼后拥鞍马备行的盛况。只见青罗伞盖下,一匹枣红骏马整装待发。马具式样与阿富汗地区风格相似,马颈下挂着一个缨子,装饰着忍冬、联珠纹。马背上垂向两侧的鞍袱边上绘有两圈连珠纹,联珠纹内绘制的是典型的萨珊波斯风格联珠纹圈“菩萨像”图案。几名佩剑武士和马夫屹立在骏马之前,后面则是羽葆执事、捧官印者的随从。其中几位是鹰鼻鹞眼、络腮胡子、白皮肤,相貌与汉人不同,看上去像西域人。

    这幅浩浩荡荡的出行图,生动地展示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时的壮观场景与华雍气象。尤其是紧跟坐骑的腋夹公文包、臂挎马扎、手捧官印的仆吏,无一不透露出墓主人徐显秀宦海生涯的显赫。

    徐显秀何方人士?其乃北齐时期身家显赫的贵族。他的祖父、父亲曾任北魏边镇的高级官员,北魏分为东西魏以后,徐显秀投奔了高欢,逐步进入东魏的政权高层。公元571年,在戎马一生也享尽荣华富贵之后,死在晋阳城(古太原城)内的府第中,享年70岁。

    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的徐显秀墓,属北齐时期的墓葬,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2000年,经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规模考古发掘后,出土了陶俑、瓷器、金银器等文物共计530余件,墓室内保存有约330平方米的彩绘壁画,是我国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壁画,极为珍贵。

    无独有偶,位于太原晋源区王郭村非常有名的娄睿墓也是北齐时期的。墓主人娄睿是北齐最显贵的外戚,曾任东安郡王、太尉、太傅,最后官至太师。墓道中同样以绚丽多彩的大型长卷式画面描绘了墓主人出行、归来的显赫场景:驼马成群,骑卫分组,乐队吹角,互相呼应连成一体,声势浩大。

    还有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的九原岗东魏北齐墓,墓道中的壁画也有气势威武的出行队列和气宇轩昂的武士形象。

    翻阅史书,不难发现,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北齐(公元550-577年),是一个纵情享乐的朝代,受此风气影响,北齐壁画也被称为“史上最美之墓室壁画”。

    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晋阳往往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东魏北齐时的晋阳又为历史上最辉煌之时。东魏时为高欢大丞相府所在地,史称霸府,北齐文宣帝高洋又将其升为别都。重要的军事、政治地位,必然汇聚大量的军政要人,他们家于晋阳,死后也大多埋在了晋阳,留下了丰富的墓葬文化。可以说,晋阳是除首都邺城(今河北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以外,北齐墓葬发现最多的区域,据了解,目前已经发现十几座北齐墓葬,其中有壁画的六七座。

    目前发现的北齐壁画墓,最早有公元562年的库狄逥洛墓,晚期北齐壁画墓数量逐渐增多。北齐壁画内容纷繁,但布局和谐,栩栩如生。壁画的设色也很有特点,以徐显秀墓为例:画家很少将一种颜色作为原色直接上画,而是偏好并且善于使用过渡色。壁画没有大红大紫之匠俗,而是色调和谐淡雅,非常大气。在画风上,画家用笔简炼快速,人物动态造型逼真,在粗糙墙面上,用笔有如行云流水,不起稿而一笔到位,而且几乎未见修改痕迹,与速写有些相似。另外,画家对某些装饰图案的描绘,未使用当时的通常手法,先勾出轮廓再填以颜色,而是直接用色笔点染成形。这种画法不是中原旧有的绘画传统,而是流行于西域的画法。

本报记者    贾丽

    北齐壁画代表作品

    徐显秀墓壁画:墓室壁画分上下两层,生动描绘了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景象。

    娄睿墓壁画:以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画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动静对比,凹凸明暗,为研究北齐音乐、服饰、内廷、丧葬等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例证。

    九原岗北朝墓壁画: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其中一组是我国古代狩猎题材面积最大的壁画。

 

佛光奇珍艺术大成——唐代壁画

 

    时间简史

    王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

    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了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北齐开始,不同的画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山西壁画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瑰宝,无论从技巧到表现手法和内容上,都是非常丰富的

    唐代壁画解读

    在五台山佛光寺中看惯了宁静庄严的佛造像,看到这幅壁画时猛然一惊:怒目圆睁的天王正在降魔镇妖,面容狰狞的小鬼龇牙咧嘴。这是著名的毗沙门天王降妖图,高35厘米,宽l00厘米,计0.35平方米。画面北部南侧侍立一位头戴花冠,身着长衫,腰系软带,两手分别托着鲜花、香盂,呈惊恐状态的天女;天女北侧的毗沙门天王披甲戴冑、横眉怒目,正在持剑降伏两个魔鬼。整幅壁画,人物形象生动,天女服饰飘逸,天王士筋骨健壮,墨线劲利,设色素雅,形神皆备,独具吴道子的画韵。

    佛光寺位于我省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佛光山中,三面环山,寺因势而建。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但却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凭借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指引,从北京坐火车到太原,然后换乘汽车到五台县的东冶,又换乘骡车抵达县城,避开香火极盛的寺刹,选择台外偏僻冷清的小庙,找到了寂静深山之中的佛光寺,随之发现了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

    梁思成曾在发表的著作中写道:“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结构建筑。不仅如此,在这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代的绘画、唐代的书法、唐代的雕塑和唐代的建筑。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稀世之珍,集中在一起它们就是独一无二的。”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年(856),殿的四壁原来都有壁画,可惜在明宣德四年(1429)重葺大殿檐墙和依壁塑造五百罗汉像时被毁。现在仅存有22幅,共计61.68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画得都很生动。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

    东大殿的拱眼壁高约69厘米,长约400-500厘米。前槽两梢间拱眼壁外侧绘着青绿色的卷草纹,势若风浪流云。最为著名的是前槽北次间拱眼壁外侧绘《阿弥陀佛说法图》。主尊结跏跌坐于中央,头饰螺发,顶显高髻,大耳垂肩,面形方圆,容颜开朗,体态丰满,眉间放出两道豪光,头后饰圆形头光,头光上刻画细密的火焰纹,工艺精巧。主尊左右两侧各侍立二菩萨,均头戴天冠,圆形头光围饰。有学者认为主像是释迦,但山西省文物局研究员柴泽俊先生认为是阿弥陀佛,因此将它命名为《阿弥陀佛说法图》。画面的左右两组以其胁侍菩萨观音、大势至为中心作赴会听经之状。由于殿宇朝西,下午的阳光可以射入殿内,故使前槽拱养壁唐代壁画的铅粉变成了铁青色,青绿也失去了艳丽的色泽。这三组壁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如出一辙,有浓厚的古朴风韵。

    唐代菩萨形象地突出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美的特征,唐代的供养人像也加以夸张变化,无论是经变故事、菩萨像或供养人像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实现了外来艺术民族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转变。五台山佛光寺壁画是我国现存唐代佛寺壁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中国艺术史和佛教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报记者    贾丽

    佛光寺简介

    佛光寺寺内唐代木构大殿、彩塑、壁画、墨书题记、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经幢等,都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见于敦煌壁画上的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图中。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宣宗复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住持重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重建后的遗物。五台山佛光寺是我省目前发现的唯一绘有唐代壁画的寺庙。

 

寺观壁画平顺孤存——五代壁画

 

    时间简史

    李化吉(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山西从古至今为什么能保留下来大规模的古代建筑是一个值得考察的课题,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特例。为什么在欧洲,人物画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的人物画从宋代以后慢慢地变成工匠画,这自然是中国人物画与工笔画的一个争论,这个争论已经不是自然的比较。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山西、敦煌、新疆克孜尔的众多壁画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要继承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传统文化

    五代十国壁画解读

    是什么让诸位菩萨全神贯注,面生笑意?

    他们,面相丰盛,目光炯炯,或正视,或侧耳,或凝神细听,或若有所思。

    原来,他们在听一场辩论。辩论的正反双方,分别是维摩诘和文殊菩萨。

    维摩诘大居士生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他二人甫一会面,论法盛宴即告开席。两人一问一答,一来一往,一攻一守。唇枪与舌剑,针尖对麦芒,字字机锋,句句禅理,不时火花迸溅、灵光乍现。维摩诘所居之室,不过一丈见方,竟然汇聚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

    在此之间,“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据说,这便是成语“天女散花”的出处。

    方丈之间,风云际会。一段佛典“维摩经变”就此诞生。

    “维摩经变”又名“文殊问疾”。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城中高士,家有万贯,奴俾成群,而又深达佛法,辩才无碍。这位“居士菩萨”,在家如同出家,入世即是出世,为历代推崇。

    维摩诘的居室不大,大云院大佛殿上的壁画也不过方丈。

    大云院,又名大云寺,深藏在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的实会村北龙耳山中,是中国现存9座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该寺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这些壁画残存约20平方米,除去扇墙上的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和几不可辨的“西方净土变”,东壁画“维摩经变”也就只剩10余平方米,其上维摩诘、诸菩萨、众罗汉,更有天王神将等,济济一堂,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经历了一千多年风雨洗礼,壁画画面看起来几许斑驳不大完整,但色泽还很鲜艳,壁画人物面相圆润,肌肉丰盈,乐舞伎广袖长裙,姿态柔丽俊美,唐代画风犹存。

    唐时,山西称“河东道”,唐朝后期设河东节度使,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南郊)。唐灭亡后,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这是唐代大一统局面瓦解之后,随即而来的一个动荡战乱时期。当时河东人多财足,兵马最强,五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的创立者都担任过河东节度使。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北汉,也是在河东、以太原地区为中心建国的。

    不过,当时虽然政局混乱、社会不安,艺术的发展却并未受到很大影响。在绘画方面,五代的后梁、后唐,十国的前蜀、后蜀、南唐都人才辈出。

    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等。这种绘画形式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从大云院壁画可以看出,唐末五代以来,禅、净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当时的画风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即从人物画向山水画过渡。大云院壁画的艺术特征,不仅反映了当时艺术的流变,而且为佛教史和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五代十国国祚短暂,壁画和建筑遗存很少,所幸山西保存了大云院五代壁画,是中国现存寺观中惟一的五代壁画遗作。

本报记者    王晓娟

    平顺大云院简介

    大云院,又名大云寺。据寺内碑文记载,平顺大云院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 938年),初名仙岩院,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奉旨改寺名为“大云禅院”。寺内现存殿堂除大佛殿为五代原构外,天王殿、后佛殿、东西配殿等皆为明清重建。

 

辽金沿袭唐代遗风——辽金壁画

 

    时间简史

    蒋采萍(著名艺术家、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我对永乐宫的壁画比较熟悉,看到这两块蓝色的大壁画(岩山寺)以后,尤其激动。因为在壁画中,这种大青绿的山水、界画是很少见到的样式,这两幅作品的色调、感觉真是太美了。另外比较特别的就是北齐的墓室壁画,其造型非常别致,而且造型语言也并不像中原地区的风格,而是描绘少数民族的形象。在艺术手法上又极为简练,在古代壁画中也是非常少见的一种风格,这都值得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

    辽金壁画解读

    朔州崇福寺是全国著名的三大辽金佛寺之一,殿内四周墙体上的壁画皆为金代壁画,东、西、北壁为说法图及菩萨等,南壁为千手千眼十八面观音、吉祥天和婆薮天,面积达321.02平方米。壁画疏密有致,气势恢宏,主次分明,人物造型凝重古雅,衣着简洁,服饰华美。尤其在画法上采用了重彩平涂,沥粉贴金,更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人物传神的画艺,尚存唐代遗风。

    其中最精彩的一幅莫过于千手千眼观音像了,呈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下左为婆薮天,神情自若,老态龙钟,下右为吉祥天,神情安详,持重彬彬。它是现存国内最为高大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充满了富贵华丽的气质。主像突出,千手呈左右对称的格局,围绕周身,形若光环,密而不繁。造像在构思和绘画的技巧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以称得上是绝世珍品,上承唐代“出奇变势”、“落笔雄劲”、“傅彩简谈”的风韵,下开金元工笔重彩中“动态多姿,勾勒清晰”的先河。

    辽金壁画,大多沿袭唐风,虽然寺观壁画不像唐代那样隆盛了,但受文人水墨画的影响,画面构图趋向复杂,景物、人物与情节协调一体,笔法工细,色彩生动。多数壁画都是以人物造型为主体,佛、菩萨、天王、力士、金刚、明王、神将、鬼卒、飞天等形象尽展风姿,佛像端庄慈祥,金刚、明王雄健勇猛,菩萨天衣飞动、娇丽动人,鬼卒魔王狰狞恐怖,人物神妙入微。

    壁画中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佛教形象,主要是由于辽金时期的统治者非常信奉和推崇佛教。辽王朝的统治者在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建立政治制度,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还引入和扶持佛教在辽占领地区传播。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辽兴宗还曾入佛寺受戒,能宣讲佛法,甚至封僧人为高官。金代继承了隋、唐、辽和北宋的文化政策,推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宗教政策,大力扶持佛教发展。可见,辽金两朝对佛教基本是持崇奉的立场,在广袤的北国大地上从契丹、女真皇室贵族到普通民众,对佛教都有一种持久而普遍的信仰,由此也使得佛教在辽金壁画中大放异彩。

    山西的辽金壁画共有五处,除了朔州市崇福寺金代壁画以外,还有灵丘县觉山寺辽代壁画、汾阳市东龙观村金代壁画、繁峙县岩山寺金代壁画和应县木塔辽金壁画。

    觉山寺内最著名的辽代舍利塔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一座有确切年代考据的砖砌舍利塔。塔内壁间满绘壁画,达81.36平方米。内容均为辽代绘制的天王、明王、飞天和菩萨像。天王威武有力、明王造型雄劲、菩萨端庄凝重、飞天卧云而翔,笔力精迈,色泽古朴,犹存唐代遗风。

    应县木塔塔内除各层拱眼壁画,仅底层周围的壁画面积就达304.65平方米,壁画中天王怒目圆睁,威武雄壮,供养人面部圆润,姿态生动,花冠高凸,服饰飘扬。画面宏伟精美,线条古朴苍劲,亦是技术、造型艺术完美统一的杰出范例。

    岩山寺内文殊殿的壁画为金代原作,共有壁画97.98平方米。内容题材较为丰富,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主,辅以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等。整个壁画把天上人间、酒楼市井交织在一起,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风貌。

    东龙观宋、金墓壁画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缩影,有厨娘端着热腾腾的包子和汤盘,还有正在泡茶的男侍、货币汇兑场景和脖子上挂着铃铛的猫狗图案,不仅代表了宋金时代的世俗生活风貌,还从侧面反映了古人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生活场景和风俗。

见习记者    南丽江

    辽金壁画代表作品

    辽代觉山寺壁画:觉山寺,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城东南13公里山谷中的党山村。初建于北魏,寺内舍利塔内壁间布满壁画,达81.36平方米。

    辽代佛光寺释迦塔壁画:俗称“应县木塔”,为辽代遗构。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内壁画面积达304.65平方米。

    金代崇福寺壁画: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内东大街北侧,坐北向南。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重建于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金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赐额崇福禅寺。寺内壁画面积达321.02平方米。

    金代岩山寺壁画:古名灵岩院,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城东南36公里的天岩村,创建于宋元丰至金正隆年间 (公元1078年—1161年),元、明、清时屡有不同程度的修葺。现寺内文殊殿的壁画为金代原作,共有壁画97.98平方米。

    东龙观宋、金墓壁画: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西南约10公里处东龙观村西北,墓室内以深刻砖雕和手绘壁画为主。

 

名家御匠其画佼佼——元代壁画

 

    时间简史

    袁运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壁画能流传至今,相对来说还是有群众基础,国家在保护方面要做些什么,现在没法说得很具体,国家文物或者财政部门在这方面能不能给予更大的支持,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为了能让这些留下来上千年的艺术精品继续流传下去,我们以及国家还要做很多工作

    元代壁画解读

    这幅壁画由白绿两种主色营造出一种沉静之感,画中白袍男子双手交握于胸前,袍袖自然垂下,双脚微微张开,端坐于磐石之上,身体略前倾,神色极为恭谨,似在深思。旁侧一虬髯红脸大汉同样坐在大石头上,姿势相当放松,石绿色衣袍被麻绳随意扎起。他敞胸露腹,右手撑着石头,右膝自然弯曲于身体前侧,左手自然垂放于左腿,手掌朝天微微拢起,小指与无名指自然弯曲。画面中的绿袍男子似乎在说些什么,触动了白袍男子,令其陷入沉思。

    这幅壁画位于今芮城永乐宫纯阳殿,属于元代作品,被称作《钟离权度吕洞宾图》,描述的是吕洞宾于暮春游沣水之上,遇钟离权而被度化入道时的情景。画中钟离权和吕洞宾处于已悟和将悟(或始悟)两种境界下,画工把两人的思想状态传神而直观地表现了出来。

    吕洞宾是唐末进士,永济县永乐镇人士。他辞官学道,死后被道教奉为神仙,号纯阳真人,全真教奉其为祖师。宋代曾经在其住宅旧址上建有“吕公祠”,金代改祠为观,元代道教全真派得势,于至元年间在此地重新修建了大纯阳万寿宫,也就是现在的永乐宫。

    元代寺观壁画的发达程度远过于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主要是密宗的绘画艺术与道教的壁画艺术。这与统治者的个人兴趣和政治上的宗教政策有关。成吉思汗在出兵西征时,曾经遣使召全真教道士邱处机同往西域,并奉其为“神仙”。元朝建立后,统治者又笃信佛教。忽必烈曾号令全国各地兴建喇嘛教寺庙,自称“大宝法王西方佛子”。当时在山西形成了“南道北佛”的局面,元代寺观建设屡屡不断,壁画创作担负着传播教义的重要功能,自然也备受重视。

    永乐宫作为全真教祖庭之一,自然会在其道观中宣扬其教义。宫内的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中绘满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元代壁画,又以三清殿和纯阳殿的最为精美壮观。其纯阳殿东、西、北面有《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从吕洞宾诞生,到钟吕传道,神游显化的画传,共52幅,属于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形式作品。根据壁画题记是由当时著名画家今襄汾人朱好古及其门徒绘制,在1358年完成的。

    山西壁画的创作几乎贯穿了整个元代,将其汇集在一起,堪称是一部完整的元代寺观壁画史。这些题记中共涉及到的画师有五十多人。这位朱好古在元代可以算作是壁画行业的佼佼者,且其门徒众多,画工们皆以出其门下为荣,元代山西多出壁画的题记中都有“朱好古门人”字样,甚至当时平阳府(今临汾地区)木版画行业中也有人出其门下,受其风格影响。

    山西现存的元代寺观壁画居全国首位,且艺术价值极高,这与当时一些宫廷画家参与其中有关。宋真宗曾招募天下画师参与壁画创作,3000人应试,百余人入选。当时这些著名的壁画家的作品往往会被弟子们仿照、临摹。就在这批皇家招募的画师中有位佼佼者名武宗元,曾创作过《朝元仙杖图》,徐悲鸿收藏过此图的小样画稿。永乐宫三清殿壁画风格便与武宗元创作的壁画风格非常接近。

    从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社会风貌和社会生活。除山石树木、云雾河流、田园绿野等自然景色,以及最为重要的宗教信仰外,大量世俗生活场景也进入了壁画中。一般平民生子、煮饭、喝茶、梳妆、打球、下棋、卖鱼、乞讨、占卜、经商、幼儿玩耍、上学读书、医馆看病、僧人设斋,直至皇室或官府中的宫门礼拜、帝王出行、官吏朝见、乘马夜游等等场景都有描绘,各色人等尽数包括,而且人物的服装饰品,生活中的各式场馆楼宇,建筑中的装饰雕刻,战斗中的武器装备,屋舍中的陈列摆件,数不胜数,无不细致描绘,形象地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的历史面貌。

本报记者    李雅丽

    元代壁画代表作品

    元代永乐宫壁画: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壁画共1005.68平方米。

    元代青龙寺壁画:青龙寺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马村。青龙寺腰殿和主佛殿共有壁画186.08平方米,“水陆画”是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所在。

    元代水神庙壁画:水神庙是一座风俗性祭祀庙宇,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公里处的霍泉北侧,殿内壁画面积222.59平方米。

    元代万寿宫壁画:万寿宫初名玉皇庙,位于山西省高平市西北20公里的上董峰村。尚存元代壁画5平方米。

    元代五岳庙壁画:五岳庙,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西南20公里的北榆苑村。庙内五岳殿和水仙殿为元代建筑,存有壁画约40平方米。

    元代圣寿寺壁画:圣寿寺舍利塔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塔内存有部分壁画,有佛、菩萨、供养人等。

 

民间写实世俗白描——明代壁画

 

    时间简史

    张敏杰(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系主任):

    山西壁画历史久远,数量庞大,我们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的学生毕业考察都会到山西,所以山西的壁画看了很多。每次到这些壁画前面都非常的感动。它的构图,它的色彩,它的造型,我们需要进行反复的研究。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网络、新闻、媒体、杂志,把中国壁画尤其在世界占有重要位置的中国传统壁画勇敢并有力的推广开

    明代壁画解读

    这幅壁画下方中间位置有一骇人的动物,张着大嘴,露着尖牙,瞪着眼珠,两只触角向前刺出去,两腿用力蹬着,似乎要冲出去。原来是一只硕大的蝗虫,两腿弯曲着都有半人多高,画师以夸张的技法让人感受到了蝗虫的可怕。壁画中两壮汉怒目圆睁,瞪着蝗虫,手中紧握绑缚蝗虫的绳子,小臂肌肉皆鼓起,可见这蝗虫很不老实。画面气氛紧张。

    他们身后的人多是布衣打扮,还有人扛着锄头,有人捧着鱼篓,一位老妇做双手合十状。画面右上角几位猎户,有人持刀,有人握棍,还有人扛着一只滴着血的鹿,显然是刚打到的猎物。在这些农人的前面有文臣武将,大家都在向着一个方向行进,朝拜。这是新绛县稷益庙正殿壁画中的一个场景,正殿的东壁中央绘制了上古时期的三圣——“大禹、后稷、伯益”。这些人们正是在向三圣朝拜。

    稷益庙壁画的内容为通常的寺观壁画中所未有。画面上既不是佛教中的佛、菩萨像和经变,也不是道教神袛图像和仙真传记,而是依据我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描绘出功绩卓著的三圣的图像,歌颂他们征服自然,造福人民,受百官祭祀、万民敬仰、神袛朝贺的情景。这类贴近民生百姓生活的题材,在我国现存壁画中极为少见,可谓独树一帜。

    明代壁画中的神袛已经不再主要是佛道人物,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们信奉的神袛越来越多有关,比如在万荣县发现了明万历年间所绘的表现关羽生平事迹的壁画。关羽经过历代朝廷的加封,以及民间对其神化的推动,到明代一些神化关羽的故事已经形成,在这些壁画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已经出现。

    较之前代,明代的壁画显得更为规范化和世俗化,也显示出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之间的融合。尤其是元代以来流行的“水陆画”,佛、道、儒三教混而为一,是明代壁画的重要题材。

    山西繁峙公主寺大雄殿是明代建筑,殿内的巨幅壁画也是明代作品,内容是古代寺庙中盛行的水陆画。470尊人物形象面佛而立,大者1米,小者60厘米,阵容整齐,形态各异。壁画神祇被分成90多个组,每组均有题记,名目中,可见明王、天藏菩萨、天龙八部、大梵天主、四大天王、罗汉、日宫天子、北斗星君众、城隍五道、九曜星君众、往古孝子顺孙众等,表现了三教融合,归于净土的思想。其中持国天王手中的琵琶弦细如发丝,笔直匀称,手指正在捻中间那根弦。琵琶上的云龙和花纹皆清晰可见,让人叹为观止。有人将其和永乐宫壁画相媲美,并称“南北双珠”。还有人说“公主寺大雄殿这一大型的水陆画,是五台山乃至全国水陆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明代存世的壁画作品相当丰富,作品中增加了大量反映世俗生活的内容,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人们把原来很虚缈的对天国的向往、对来世的向往,拉回到了对现实生活的摹画,在存世的壁画中,能够看到这些作品多是来表达一种圆满与和谐的状态。

本报记者    李雅丽

    明代壁画代表作品

    明代广胜寺壁画: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霍泉发源地。寺内尚存明、清壁画176.44平方米,属明代寺观壁画中的杰作。

    明代公主寺壁画:公主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城东南15公里的东胜村,属五台山北台外寺庙。壁画重彩平涂、以朱、黄色为主,色调偏暖,画面丰富热烈,别具特色。

    明代资寿寺壁画:资寿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8公里的苏溪村。寺内共保存壁画161.32平方米。

    明代稷益庙壁画:稷益庙俗称阳王庙,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西南的阳王镇,是供奉大禹、后稷和伯益的庙堂。寺内现存壁画130余平方米。

    明代圣母庙壁画:圣母庙(西王母,掌管生育之神),俗称“娘娘庙”。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西北4公里的田村。壁画展现了宫廷生活,豪华富丽,与同一时代的仇英画风相近。

 

    时间简史

    杨先让(著名艺术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

    山西庙宇壁画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从历史上来看,山西一定是有一批有本事的高手,他们画出了这些作品,从某种程度来说我还是要感谢山西人把文化保护起来

    清代壁画解读

    霍州市圣母庙圣母殿中的清代壁画以女娲和圣母宫为主题展开,东壁为《万世母仪图》,西壁为《开天立极图》,北壁两次间为圣母《后宫尚食图》和《膳房备宴图》。殿宇壮丽宏大,布局开阔有度,人神主从有序,相互穿插照应。人物服饰依明制,在精丽与变化之中展现了统一与秩序。

    其中《膳房备宴图》描绘的是圣母后宫膳房内,侍女们正忙于准备佳肴。后侧案上摆着猪首、莲藕和茄子,一侍女正在执刀切剁鸭头。前檐案上摆着玉兰、佛手、碗盏、酒杯等,一侍女在向捧盘者递送糕点。对她们的描绘已经完全脱离了仙界之神秘,而成为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侍女们头梳双髻,以花带、玉簪和软巾为饰,衣着素净整洁,短衫长裙,飘带自肩背至两侧垂下,腰间皆系围裙,华美精丽。画中线条多用兰叶描和铁线描,顿挫有力,笔致工整;色调素雅古朴、浓淡适度。画面上的大小形象处理一丝不苟,花草、屋宇处处可见匠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无疑是清代寺观壁画中的不凡之作。

    这一时期的壁画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如明代,更显衰落,是中国壁画的尾声。清代壁画以寺观壁画为主,山西保存的有近3000平方米,而且这些寺观壁画都是民间画工画的,属民间艺术,深受当时年画、皮影艺术的影响,生活气息很浓,更加世俗化,格调不高。

    清代随着佛教的衰落,包括壁画在内的佛教美术也走向衰落。清王朝开发边疆,奠定了我国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东亚最强的封建国家,中外交流(主要是同欧洲的交流)也有所发展,西方文化不断传入,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艺术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大力提倡继承传统的封建文化,推行汉化政策,历史学、考据学和文学都取得了较大成就。清代壁画由此受到西洋、宫廷、文人、民间等多种艺术影响,生硬拼凑,很不统一。不过虽然清代壁画的艺术水平较之前代已显著降低,但还是有一些颇具价值的作品,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赏析。

    比如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四壁绘画,高达6.3米,长约141.1米,总面积889平方米,一座殿堂里能有如此鸿篇巨制,在中国明清壁画中也是仅见的一例。这些壁画内容以说法图和佛教故事为题分二十一幅巨型画面,满布殿内四壁,场面开阔,人物众多,设计周密,构图严谨,每幅画既独立成幅又相互关联,风格高超生动。壁画为重彩工笔画,设色沿袭旧稿,以朱、青、绿为主,兼用暖色,色泽鲜艳如新,古雅富丽,尚存早期壁画遗韵,且多处留有墨书题记,是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

    阳曲县佛堂寺龙王庙内有清代壁画约20平方米,正殿东西墙有水陆画《群仙赴会》,每组鬼神皆有执幡童子引导,幡上有题榜。看壁画的形式应该是明末或清代作品,画工一般,但依然是弥足珍贵的文物珍品。

见习记者    南丽江

    清代壁画代表作品

    霍州市娲皇圣母庙壁画:位于霍州市大张镇的贾村,殿内供奉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殿中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大同华严寺壁画: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内西街南侧,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壁画总面积为889平方米。

 

异域风情融汇并州——山西壁画里的民族交流

 

    历史密码

    常沙娜(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

    我真的没想到山西会有这么多样性的壁画,确实是很值得作为家珍来珍惜。古代的画工、画匠太了不起了,能够从很多方面真实的反映那个时代并完美的表现出来。我们要下功夫去研究,我很希望年轻一代人,除了从总体美术史的角度,还要从壁画发展的角度好好研究,分专题,分内容,不断的整理,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穿越回去看壁画

    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朝代穿越回古代,你会选择哪个朝代呢?要是我的话,就选择回到北齐,为什么呢?因为据说北齐是中国古代最奇葩的一个王朝,我想要去看看那会儿的人们到底是怎样生活的,而且说不定还能碰到兰陵王哦,他可是一个绝世美男子。心动不如行动,马上跟我一起穿越回北齐,去看看那会儿的晋阳城!

    一阵天旋地转后,睁眼一看,身处一条繁华的街上,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咦,古代的人不是都穿宽松的长袍吗?怎么这儿的人大都穿着小袖窄袍。仔细想想,可能是由于北朝时期,鲜卑人大举南迁,汉民族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汉族人很快就接受了胡人的服饰。

    此刻,突然路人都乱作一团纷纷跑往路两边,向旁人打听了一下,原来是武安王徐显秀要和他的夫人去郊游。话说这武安王出身于边镇高级官员世家,他先追随尔朱荣,后追随高欢,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是一位久经沙场的高级将领。这样的贵族出行,那排场可是相当大的。只见旌旗随风飘扬,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场面很是壮观。在这些随从中,我们竟然还发现有两位鹰鼻鹞眼、络腮胡子的外国人,看样子应该是西域人。看见外国人本不奇怪,可这是在北齐啊,难免不让人奇怪。紧接着是徐显秀的夫人,同样是前呼后拥,随从中高鼻子、大胡子、眼似铜铃的人也有很多,怎么这些人长得都不像汉人呢,难道都是胡人吗?

    正在出神之际,听到有人喊:“武安王府恰逢喜事,今天晚上大宴宾客,欢迎大家前来。”竟有这等好事,正愁没地方去呢,我们就先去打扰一下这位大将军吧。晚上,徐显秀的府中灯火通明,歌舞升平,走进大厅,只见他们夫妇二人都盘足并坐在帷帐的榻上,手里端着漆杯,正和宾客们把酒言欢。站在主人旁边的侍妾身着充满异域风情的红色长裙,裙子上装饰的是中亚民族尤其是粟特人喜欢的圈状联珠纹图案。看见我们一行人进来,主人吩咐侍女拿出一些美味佳肴来招待我们,宾客中赶紧有人向我们介绍,“这些可都是主人的朋友从西域给他带过来的,美味无比。”没想到在这儿都能吃到西域食品啊,比起某些洋快餐不知好吃多少倍。

    吃着如此美食,同时欣赏着乐队的演奏,真乃天下一大乐事。这是一支由8人组成的乐队,乐器有笙、箜篌、响板、琵琶、曲项琵琶、笛子、五弦和铙钹,音乐效果比起现代的乐队演奏有过之而无不及。同行一位喜爱音乐的朋友不禁感叹,“真是不虚此行啊,能欣赏到这么美妙的曲子,笙是汉族的乐器,曲项琵琶是西域的乐器,这些胡人竟能演奏得如此优美熟练,肯定下了不少功夫。”

    宴席结束后,一天的穿越行程结束了。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的感慨,原来北齐时的晋阳古城是如此的昌盛和辉煌。因为那个时候,晋阳作为别都,常年驻扎着许多朝廷官员,这些官员中有许多人经常与中西亚人往来,经济、文化交流都相当密切。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穿越所经历的这些也被当时的人们画于徐显秀墓的墓室墙壁上,从人物、场景、器具到壁画的色彩和画法,无一不具有西域的特色。

    此后我们还在很多地方看到了北齐时期的这种异域色彩。比如出土于太原市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其壁画中还绘有丝绸路上繁忙的商胡队,反映了这一地区中西文化交流的商贸情景,这表明北齐时山西和西域的文化、经济活动交往相当频繁。

见习记者    南丽江

 

乐舞升平皆是知音——山西壁画里的乐舞艺术

 

    历史密码

    侯黎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在山西,北齐艺术是一个高峰,那个时期的技艺给人感觉是自信满满的,可我们并没有好好地继承这种绘画传统。我认为中国美术史应该分成三方面来写,一是宗教绘画,藏传佛教和汉化佛教都有巨大的影响;另一个是文化体系;第三是宫廷绘画。我认为这三条线索是互相影响又各行其职的。通过山西壁画的集中展示,成功之处便在于填补了我们很多美术史上的空白

    穿越回去看壁画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甄嬛传》里菀嫔娘娘在皇宫家宴上长裙曳地、纵身飞舞,以一支《惊鸿舞》大放异彩,连一向多疑挑剔的皇帝都陶醉得忘了赞美,只呆呆地问:“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当然,这场完美的表演离不开惠贵人的悠扬的琴声、安陵容婉转的歌喉和允礼至情至性的长笛吹奏。

    菀嫔娘娘这段《惊鸿舞》后来我在网上看了多次回放,看一次醉一次,并每每臆想自己也穿越到了古代皇宫,是不是宠妃不重要,哪怕成为一名歌伎乐伎,只要终日能有仙乐陪伴便飘飘然了。

    《惊鸿舞》本是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听说明代画家裘昌今在《太真全史》卷首以此为题想像描绘了一幅木刻插图,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偶然听说明嘉靖年间汾阳圣母庙重修时所绘的一幅壁画《燕乐图》就是描绘了乐伎们为主人献艺的场景,不由得想赶紧瞧瞧去。

    那里亭台楼阁,松梧竹石,花木扶疏。一群面容姣好、身姿秀美的乐伎们与其说是在为主人献艺,不如说是自我沉醉在音乐的美妙中。最精美动人的是东侧一组正在行进的女乐队,演奏的乐器有琴、笙、笛、琵琶、阮咸、二胡等。姑娘们发型全梳偏发髻,一个个面若桃花、仪态娇柔。让人诧异的是她们脸上并没有因出身卑微而产生的拘谨,而是写满恬静。厅堂里仙乐飘飘,在那一刻没有身份等级之别,只有享受音乐的每一位。

    汾阳圣母庙又称后封庙,在汾阳市区西北2公里田村。因庙内主祀后土圣母,故名。始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现存大殿2楹。殿为单檐歇山式,殿内满绘壁画,总面积达59.49平方米。画分三壁,北壁画题《燕乐图》,表现圣母后宫生活;东壁是《迎驾图》,表现圣母出宫奉迎场景;西壁为《巡幸图》,反映圣母回宫场面,壁画工笔重彩,沥粉贴金,画面排场。三壁壁画各有主题又相互联系,布局谨严有致。与东西壁比较,北壁画面更显作者功力,设色淡雅,给人以清新、活泼、融洽的感觉。

    圣母庙的大殿中的壁画,艺术风格承袭宋、元画风,且有明代典型的特色,运笔轻重疾徐、线条顿挫转折,状物抒情的变化,富有极强的表现能力。

    这边厢,圣母还在飘飘欲仙,那边厢,山西芮城县的郭子仪正忙着过寿呢。偌大的厅堂里,宾朋满座,不时有纤纤乐伎吹拉弹唱旁边祝兴。她们个个身怀绝技,不知哪位有幸,能让主人点名单独演奏一曲呢。

    一路向前穿越回去,山西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果。相传“尧帝之时,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十老人击壤于道。”(《帝王世纪》)说的是尧出游于田间,路遇“壤父”击壤于道旁,一边击壤还一边歌唱。进入阶级社会,原始舞蹈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专供王室和贵族祭祀、享乐的乐伎,另一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成为劳动群众的民间舞蹈。

    自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就很重视宫廷乐舞。到了隋唐五代,山西舞乐艺术空前繁盛,优伶、舞伎人才辈出,此后日渐成熟。

    前些日子,菀嫔娘娘的扮演者孙俪喜获金鹰奖最受欢迎女演员,据说就是因饰演《甄嬛传》后一路好运。不知前世的她是否是明代壁画中的一位令人惊艳的乐伎呢?

本报记者 贾丽

 

跃然壁上神佛仙境——山西壁画里的宗教信仰

 

    历史密码

    楼家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纵观壁画历史,山西永乐宫壁画的造型是那么严谨,令现代人都较为震撼,看过后是很有感慨的,希望年轻人能够更好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穿越回去看壁画

    “公元1世纪到2世纪,蓬勃兴起的佛教艺术从天竺、大月氏传入新疆、甘肃等地区。从公元67年起,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壁画开始大量绘制于寺庙中,遂诞生了寺观壁画,成为中国历代壁画发展的主流。山西是佛教重地,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等宗教建筑极为兴盛。而依附于这些寺观里的壁画数量之多、历史之久、艺术之精,均为全国所仅见。就目前所知,全省的寺观壁画达27259平方米,自唐至清,绵延不断,异彩纷呈。”

    每每看到关于壁画的介绍,我都心绪难平,真想回到时空之中,穿越到古代,好好欣赏一番那些叹为观止的壁画作品啊!

    这一天,我真的回到了过去。抬头一看,差点撞了个鼻青脸肿——怎么穿越到了墙根下?再仔细一看,嗬,这可不是一面普通的墙,上面画着许多人物、山石。一位工匠正手握画笔,认真地作画。真是及时,看来我是直接穿越到了壁画创作之时,只是不知道正在绘画的是什么故事。

    见我虚心求教,工匠师傅停下画笔,娓娓道来。“此乃丹度莫敌也。”

    丹度莫敌?这可是元代芮城永乐宫道教壁画!道观壁画的最早开端,当属汉武帝在甘泉宫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永乐宫道教壁画和稷山兴化寺的元代佛教壁画,一佛一道,可说是宗教类题材的典范。

    丹度莫敌讲的是扬州老兵官莫敌,自解名籍,家居奉道,积善消愆,斋道济贫。一天,有位道人经过,问他:“你学的是什么道啊?”莫敌说,“我只是为杀人的罪过忏悔,哪里能谈得上修道啊?我束发从军,大大小小的仗打了无数,杀了成百上千人,现在老了,深觉悔恨,有时似乎都能看见冤魂。”道人说:“冤魂是你自己心生的恐惧。浪子回头金不换啊!”道人带莫敌来到水边,果然看到好多冤魂来了,都聚在莫敌身边。莫敌吓得哭了起来,道人一声大喝,冤魂全都消失不见了。道人送给莫敌一枚丹丸,让他服下。莫敌拜谢道人,问他性命,道人用手指在空中写了一个“吕”字,就告别了。莫敌活了三百岁,坐着死去……

    听完莫敌的故事,再看工匠的壁画,人物场景渲染生动自然,周围山石耸立、云雾缭绕,道家仙境跃然壁上。

    我知道,元代留下壁画9处,除了永乐宫的道教壁画外,其余几乎都是佛教壁画,主要以洪洞广胜下寺大雄宝殿、水神庙明应王殿、稷山青龙寺、兴化寺壁画为代表。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世人为之向往。如果能穿越回唐朝,看一看那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亲目规模宏伟、色彩富丽的唐代寺观壁画,那该多好!在我生活的21世纪,山西境内保存着4座唐代寺观殿堂,而在这仅存的甚为少见的唐代建筑内,也只有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内保存的60多平方米壁画,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不大,却是全国除敦煌外唯一的唐代寺观壁画,体现了唐代壁画艺术风貌,可谓稀世奇珍。

    其实,从宋代开始,壁画被较多地保存下来。山西存有宋辽金时期壁画6处——北宋芮城寿圣寺塔室壁画、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壁画、辽代灵丘觉山寺舍利塔壁画、辽代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壁画、金代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全部是佛教壁画。到了明清时期,佛教壁画更是几乎占据了壁画的主要内容。浑源永安寺、繁峙公主寺、灵石资寿寺、稷山青龙寺,及至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内的佛教壁画……宗教,一直是山西壁画乃至中国壁画的重要题材。

    可惜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去看,只能回到现代,从仅存的壁画遗迹里去品味当年的胜景了。

本报记者    王晓娟

 

穿越元代赶场庙会——山西壁画里的民俗风情

 

    历史密码

    任世民(中国建筑学会壁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我在永乐宫看到的壁画是一部伟大的史书,他把中国的道教用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壁画的颜色、布局、人物的处理都非常到位。我觉得这些画匠和他们的老师们,都是原来宋代国家画院的“高级知识分子”。这些壁画没有一个是描写统治阶级的,都是反映我们过去美好人性的东西

    穿越回去看壁画

    现代社会物流发达,商品丰富,赶庙会这种民俗活动越来越少了,但历史上庙会是民俗风情体现最浓厚的节日。各位游客,我带大家定点穿越一次,地点是洪洞县水神庙,具体时间定在1324年的农历三月十八这一天。

    为啥选这一天?这一天是水神明应王的生日,水神庙有三天庙会。明应王是谁?好吧,故事开始了。

    话说,当年李渊出兵行至霍山下受阻不得向前。突然出来个白胡子老神仙给指引了一条羊肠小道,大唐高祖自然带兵打了个大胜仗。据说,这位神仙就是霍山神。霍山脚下有泉名为霍泉,是洪洞当地最大的一眼泉水。这眼泉水也有一个神,叫大郎,据说是霍山神的大儿子。宋徽宗时,大郎受封为明应王,山神之子衍化为了水神。你说他是沾了他老爹的光,受封成了神?你管人家是不是沾光呢,只要是能保佑老百姓风调雨顺,封个神也不是不可啊。历代对此庙都多次修缮,都是官府出钱,而且自从大郎北宋被封了王,每年都有官方组织祭祀。可见这位水神是相当称职的。

    好了,不多说了。快看,山上山下、水神庙前已经车马盈门,人山人海了。小贩的买卖都开张了,你看那老伯刚打回的几条鱼已经出手一多半了,庙会上的生意就是好做啊。

    听见锣鼓家伙什儿响了吗?水神庙前院过洞门上的戏台今天有演出。大家伙儿都跟上,快点了。“是汪峰演唱会吗?”拜托,这位少侠,我们已经穿越回元朝了,只能听听元杂剧、散曲之类的了。你说的什么汪峰,这里人不认识,只知道忠都秀,今天就是她所在的戏班子唱。她可是最红的角儿,在当地最有名的戏班子。有庙会断然是少不了唱戏,在山西酬神必有戏,有庙必有戏台。赶紧了,马上要开始了。

    看不见戏台?进了山门就看到了。穿过山门的过洞门,扭头看,戏台就在门洞上方。木雕穿廊上挂着“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演员们都已经开始亮相了,台上十个人分两排站,前五位穿着戏装,是演员。后排五人穿着元人常服,手执乐器,其中有二人亦挂髯化装了,估计是跑龙套的吧。他们分别拿着鼓、笛、节板等。前排居中的那位,头戴展翅幞头,身穿圆领宽袖红袍,手持朝笏,这位就是主角忠都秀了。

    快看,这人戴着耳环,女扮男装啊!原来,元代唱戏就已经男女同台了,而且女子还能反串男角。

    唱啥?不知道,反正咱也听不懂,看个热闹继续往里走吧。大殿里已经好多人了,里面供奉的就是明应王了。一个官员模样的正跪在明应王塑像前举着一张长长的奏折念:“……惟神以聪明正直之德,既圣且贤,主典灵源之水,灌溉两邑之田,岁有丰凶,神灵与焉。今也阅四月而不雨,民泣于昊天,百谷未种,人心悬悬……神其有灵,宁不惕然?愿分一勺之水,施利泽于无边,大慰望霓虹之心,变灾异为有年……”大致就是跟明应王汇报四个多月都不下雨了,马上要播种了,把您的水分一点,灾年就会变成丰收年,老百姓都会感激您的。

    祈雨灵不?应该还行吧,要不农耕时代,求神保佑也不会延续几千年了。据说,这明应王是可以调动雷神雨神行云布雨的,而且人家还有一股甘泉可用呢。

    明应王不工作的时候干吗?打高尔夫啊。惊讶了吧,元代就有高尔夫运动了,而且连神仙都忍不住玩玩。除了打球,这位神还喜欢下棋。下什么棋?棋盘上除了没写楚河汉界这几个字,那些格看着跟象棋差不多。

    走累了,饿了?那咱溜到明应王的膳食间,就是厨房去看看。路过花园,有一明眸皓齿的女子正梳妆。“别看了,别看了,那快流口水的小伙,别盯着人家姑娘看了,小心被发现,麻烦就多了。”顺着香味,就找到厨房了。后厨忙乎的也大多是女子,有人正忙着捅火,炉子上坐着壶正在开水,有人端着馒头、桃子,还有人正捧个捣蒜的臼。

    “那位注意了,别把人家桌上放的碗揣走啊。偷偷吃个馒头足以。”

    “什么,你说这是地道的元代霍州窑。不行,我们穿越过来的不能带走任何一件物品。纪念品也不行,穿越之旅是没有纪念品这项内容的。好了,准备好了,我们要结束这次穿越之旅返回了。”

    你问为啥穿越回去看到的寺庙像新修的。因为1303年洪洞遭遇了一次8级地震,房倒屋塌,这庙也毁了。1318年又重修了水神庙,庙修好后,洪洞和赵城两地的人分别掏钱请王彦达、赵国祥等当地著名的壁画匠人在明应王大殿三面墙上绘制了壁画。绘制的就是三月十八水神庙庙会的场景,再现了元朝时期的庙会风情。

本报记者    李雅丽

 

壁画寻踪

 

    至今发现并保存较好的山西古代壁画总面积多达25万余平方米,其中,寺观壁画的数量居全国之冠。这些壁画,从北到南绵延千里,遍布山西的所有地区,涵盖了从汉代、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直到明清等朝代。出于对壁画的保护,我们在此仅展现一部分,还有很多沧海遗珠需要大家去发现,去保护。

    部分山西壁画分布示意

    1、太原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壁画

    2、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3、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宋代壁画

    4、灵丘县觉山寺舍利塔辽代壁画

    5、应县木塔辽金壁画

    6、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代壁画

    7、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

    8、霍州娲皇圣母庙清代壁画

    9、洪洞县水神庙元代壁画

    10、新绛县稷益庙明代壁画

    11、太原市多福寺明代壁画

    12、汾阳市东龙观村金代壁画

    13、浑源县永安寺明代壁画

    14、稷山县青龙寺元代壁画

    15、平顺县大云院五代壁画

    16、阳高县云林寺明代壁画

    17、平遥镇国寺明代壁画

    18、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

    19、阳泉关帝庙清代壁画

    20、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壁画

 

 

山西晚报20141015

 

武普敖和他的壁画山西

 

    壁画,就是古人的相片,凝固瞬间,记录永恒。

    中国是世界壁画大国,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存古代壁画达25000平方米之多,举世罕见,其绘制技艺之精、内涵之深、题材之丰富、特色之鲜明,令人惊叹。

    山西壁画,如一幅徐徐铺开描绘中国璀璨历史的丹青长卷。庙堂高远,抑或民间烟火,都被细致真实地还原出来,为世界了解山西又打开一个特别的通道。“另眼识家珍”,是1016日在芮城举办的《山西古代壁画掇英展》的题目。感谢作者武普敖先生,三十余载持之以恒对山西壁画的寻访、记录和整理,并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于世。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缘近距离接触瑰宝,观之赏之,珍之存之,本报特别推出此份特刊。

谨以此,献给所有爱山西、爱山西文化的人。

 

山西壁画两千年大历史

 

    壁画传奇

    何为壁画?

    它是人类装饰在建筑物四周墙壁或顶壁上的一种绘画的特殊样式。若要追溯其源头,可能要与史前人类生活时期的岩画联系起来。岩画,中国远古时代壁画的滥觞,星星点点,状同稚童涂鸦,不属于严格意义的壁画,顶多是原始性的记录而已,因其久远,身价也就扶摇而起。在山西,未发现有大面积的岩画遗存,仅在吉县一带有过零星的发现。而后来壁画在古代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功能,慢慢自动合并,归为两类,一是对人类本身所处环境的装饰,二是在宗教崇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之所以我们至今发现的古壁画几乎全都在寺庙或墓葬中,也就是此理。

    山西至今发现并仍然保存较好的古代壁画,总面积竟多达2.5万余平方米。从汉代开始,经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环环相扣,其风格既有传承亦有变化,不仅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特征,而且对于美术以及社会、宗教诸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从汉至清山西壁画佳作频出

    有关壁画的绘制方法,最早见于东汉蔡质的《汉官典职》:“尚书奏事于明光殿,省中书皆以胡粉涂壁,紫青界之,画古烈士,重行书赞。”即首先在墙壁上抹涂内掺胡椒粉的泥,再以深色勾画边线界格,继之绘往古贤烈之士,并榜题赞语。这种传统的绘制方法一直为后世沿用,宋元及至明清有变化。基本程序就是先在石壁或砖墙上抹一至二层黄土麦秸泥,再涂内掺麻刀(古时麻絮等物作为建筑表面的填充)或砂子的细泥,待泥干燥后,始绘壁画。然而,山西却保留有这之前汉代的壁画实物,这就是平陆枣园汉代晚期墓室壁画《牛耕图》与《耧播田》,看来,山西壁画早已粉墨登场。

    南北朝时期壁画仍然延续了墓室壁画精髓,山西北齐墓葬壁画近年来成为古代东方艺术世界最吸引人的艺术品种。太原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壁画、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齐名将徐显秀墓葬壁画,描绘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和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形象生动,色泽艳丽,线条流畅,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

    山西现存壁画中,分量最重、数量最多的是寺观壁画,寺观壁画大多是土坯泥墙上彩绘的壁画。唐代以后,佛教和道教发展渐趋鼎盛,随着寺观的广泛兴建,壁画绘制十分普遍,宗教艺术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山西由于拥有丰富的古代建筑资源,因而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寺观壁画遗迹。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是为数不多的唐代寺观壁画遗作,虽然画面残损,但画艺颇精,珍稀之至,堪称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开篇佳作。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壁画,为中原地区五代时期寺观壁画的孤例,填补了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发展史上的缺环。

    依附于建筑的壁画从宋代开始较多地保存下来。山西现存宋辽金时期壁画最能引人入胜者,莫过于这些壁画忠实的生活取材,如繁峙县岩山寺的壁画则描绘了金代一群儿童聚在一起看皮影戏和人们利用河水带动石磨磨面的情景。

    元代山西壁画现存9处,芮城永乐宫壁画为此阶段艺术水准集大成者,不仅反映了道教神祗的完整体系,而且成为一部历史人物的图像总汇。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永乐镇,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就生于此地。永乐宫壁画反映了中国古代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壁画艺术。它既保存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又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时代的风格特征。永乐宫壁画在某些方面丰富了中国壁画创作的积累和创作经验,也影响了后世宗教壁画的创作,从明清寺观壁画和水陆道场壁画中都可以看到永乐宫壁画的影子。

    明清两代刀兵之祸渐起,性命攸关之际谁还顾及那些雅兴,神州上下壁画绘制已渐趋衰微,艺术水平明显下降,画面构图和任务造型亦有千人一面之嫌。而明清时期的建筑几乎遍及山西城乡,壁画也随之海量保存下来,却保留着一部分具金、元代鲜明风格的作品,画风清新自然,无雕饰造作之痕;宏阔大气,气势如虹,堪称中国古代壁画艺术接近尾声,行将收笔前的最后绚丽篇章。

    山西境内的明代寺观壁画近6000平方米,内容多为佛、道或风俗神志。不过,也有一些反映社台围裙的生活内容,如新绛稷益庙正殿内的教民稼穑的壁画,题材新颖,人物、衣着、体现浓郁的百姓生活气息,与宗教壁画风格截然不同。山西现存清代壁画万余平方米,盂县圣母庙中的“圣母出行图”和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内的佛教壁画,是其中佼佼者。

    绘制造诣 山西壁画璀璨于世

    敦煌艺术,光芒太甚。世人皆知敦煌壁画,却不知山西壁画的价值,同样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傲绝孤峰。

    从公元366年开始,敦煌壁画一直延续了1600多年,从北魏到元代,没有哪幅壁画留有署名。后人分析敦煌壁画创作者都是普通画僧或者画工画匠,寂寂无名,无迹可寻。山西大多都是寺观壁画,很多都是官方或是宫廷投资,宫廷画家参与的,它的投资,地仗制作以及绘画的精致程度是敦煌所不能比拟的。这些宫廷画师有的是佛教徒,没有功利思想,不会抱怨条件的艰苦,每天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工作。据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王颖生讲述,岩山寺的壁画恰恰落在一位金代丞相的故里,此壁画用了近3年时间由金代大定年间“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完成,有这样国手画师投身创作,有如此长时间潜心付出,壁画水准自然非比寻常。

    宫廷背景荫泽之下,山西古代壁画,从南到北绵延千里,现存的数量居全国之冠,更弥足珍贵的是涵盖了从汉代、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直到明清各个朝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风格,山西壁画以其完整多样、典型独特、制作宏伟、自主创新且自成一体,高度反映了中国古代壁画的发展进程。壁画其实也是一扇窗,透过壁画便可以穿凿时空,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复原那些早已化朽作古的物什,逐一窥探挖掘出两千年以来社会、宗教、建筑、美术、民俗、体育、陶瓷、服装等等,内容丰富翔实,形同百科宝典。

    仅此几点,山西壁画堪称世界壁画史上的璀璨明珠!即便千年之后,山西壁画的真迹难免色迹斑驳,但站在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的高度,山西壁画永远霞光万道。

    为什么山西壁画艺术和史学价值这么高,却罕为人知?这是历史之错,一大原因是世人从来只识卷轴画!

    美术史论家薛永年直言,“美术史上古代第一本美术理论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中非常重视壁画艺术,从宋代开始,到明、清时期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卷轴画而不那么重视壁画了。但是不只是吴道子这样的艺术大家画壁画,到了明清各个阶层的画家都画壁画,只是美术史上没有记载。”这是贯穿历史的潜规则,从宋代影响至今。靠作卷轴画赚名博利,而绘制壁画赢不来现实的功名和金银。

    现存的中国绘画,几千年来看到最多的传统绘画就是卷轴画,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古代画家只会画小品,不会画大画,更不会画壁画。历朝美术史论家都过分抬高文人画的地位,因此大型绘画研究就一直不被重视。再者而言,传统壁画难以保护下来也有其自身客观特点,首先中国庙宇的木质、砖石结构本就不结实,三五百年能保护下来已属不易。第二是历史的变迁和近代破除迷信导致这些传统艺术毁之又毁,蚁虫腐蚀,加上刀兵戾气,人间壁画多已毁矣。

    山西壁画存世之谜

    以永乐宫为杰出代表的山西寺观建筑壁画为何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一度曾是不解之谜,有人曾归为神灵庇佑,其实这是古人工匠的智慧之光,像永乐宫诸殿墙身下部砌筑通风孔,对于保持墙体通风干燥、防止壁画受潮变质功莫大焉。山西境内的许多宋、辽、金、元壁画能够保存至今,与当时科学、合理的壁质构造有着直接的关系。山西寺观壁画在土坯或水坯墙外分别抹粗、中、细泥,既易于制作,又利于保存壁画色泽不失真,如此工艺自成体系,是山西古代独创且自成体系的寺观壁画工艺发明,世代相传,基本沿袭到清代。这种壁质虽历经漫长岁月,壁画并不疏软,不失为传统壁画技法的成功之处。永乐宫的墙面土跟欧洲文艺复兴的湿壁画进行对比,墙壁本身的完整性是远远超于欧洲的。

    明代以前,壁画多是佛教题材,画壁画之人都是对佛教文化敬畏的佛教信徒。而明清民国以来,对佛教文化的敬畏之心慢慢淡化,对壁画的破坏就越来越多。山西为什么还保存了这么好的壁画,有一个人的名字必须提起——阎锡山。他是佛教徒,所以特别重视庙宇壁画的保护工作。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曾经有一批批荷枪实弹的大兵庇护过壁画,军阀混战让子弹飞,子弹却幸而绕着古刹壁画飞向他处。这是山西壁画的造化,也是中国文明史的福气。

    浩瀚史典,有一插曲,格外有趣。佛光寺中有三座绘佛像,莲座青绿,袈裟朱红,20世纪60年代在一座佛像后束腰处发现了一幅唐画,为天王力士降魔镇妖图,由于此处光线幽暗,有土坯墙封护,难被人注意,所以历代装饰佛坛和彩塑时均未及此,反而完整地保留了唐画原貌。对于历史,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功德事,唐朝人或许算无心插柳的随手放置,反倒起到了保护作用,让这幅天王力士降魔镇妖图躲过了后世匠人多少次粉刷涂抹。

    越高山,跨险滩,蓦然回首积淀几千年的传统壁画,我们感叹先祖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博大胸怀,保护传承山西壁画为代表的古老文化,我们终会发现它绝非前进的累赘,更不是拿来变现成财富的筹码,它是精神的支撑、知识的宝藏,实现伟大梦想的不竭资源和永久动力。中国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理想,要有梦想,我们不仅要有中国梦、民族梦,还应该有民族的记忆。

本报记者    刘巍

参考文献:《山西古代壁画中的科学技术》

 

一个人的壁画展

 

    展览故事

    武普敖,男,19599月出生于山西,从军21年。1981年开始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中国百姓摄影学会常务理事长、山西企业摄影协会常务副主席,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摄影展,多幅摄影作品被博物馆收藏,荣获全国各类摄影比赛金、银、铜奖百余次。

    33年来,在工作之余,武普敖用大画幅相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另眼识家珍的态度,记录了山西古代壁画、古代彩塑和古代建筑的遗迹,深受专家和学者的好评与肯定,为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013519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另眼识家珍——山西省百处古代壁画遗址掇英展暨武普敖先生山西古代壁画摄影展》开幕。

    20141016日,芮城,《另眼识家珍——纪念永乐宫搬迁五十周年暨山西古代壁画掇英展》将要开展,同时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临摹基地启动。

    时隔一年,两个展览,武普敖用33年完成。

    两个展览,都以“另眼识家珍”为主题。究竟是怎样的家珍,让他的两次大型展览都以此为题?而这样的家珍,为何要“另眼”来识?

    所谓家珍,顾名思义,自家的珍宝。

    从北齐娄睿墓《车驾出行图》到唐代佛光寺《弥陀说法图》,从金代岩山寺的《酒楼市井图》到元代洪洞水神庙的《渔民售鱼图》,从北朝晚期九原岗的《狩猎图》到元代永乐宫的《朝元图》……山西壁画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可说是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

    “我用摄影的纪实性表现忠实地记录着,每每沉醉其中不能自已,可以说每次拍摄我都是用感情来接触古人的这种智慧,每一次按动快门我都是激动的、冲动的,是在用心来触摸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普敖说,他从小在晋南农村长大,周边随处可见寺观庙宇,那些雕梁画栋的古建、惟妙惟肖的彩塑、艳丽绝美的壁画和干涸数百年的黄土沟壑,在他的心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再加上从小喜欢画画,从上世纪80年代初拿起相机,我就沉醉其中,跑遍了三晋大地两百多个寺观、古庙和村落,拍摄的壁画跨越9个朝代,大画幅胶片近万张。”

    国内专家说,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存古代壁画25000平方米之多,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武普敖拍摄的近万张大画幅胶片,几乎囊括了山西境内现存的全部古代壁画遗址。而事实上,在那些曾被拍摄的壁画中,随着庙宇的倒塌,有些早已化作尘烟,武普敖的摄影作品成了绝版。

    “中国古代壁画曾有过多次展览,但多是从文物与宗教的角度,以突出壁画中的主尊与诸神为重点,且集中于几个名宫名刹。武普敖的展览题为《另眼识家珍》,是想请人们换一个角度,从绘画的角度,从美术史的角度,特别是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角度,重新以‘另眼’来审视这些珍贵的遗存,这可能会打开一个新的视角,并得出一些崭新的认识,也许这认识会对历史上的某些结论加以修正。”说这番话的,是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中华艺文奖”获得者、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侯一民,同时,他也是武普敖壁画摄影展的总策划和展览总设计。

    通过壁画展,武普敖想告诉人们什么?

    2013年的展览,主要是以“从绘画再赏传统,从保护关注当今”为主旨。武普敖说,目的是要打破三个旧有观念。都说世界的壁画在中国(中国的壁画占世界壁画的90%),而提起中国的壁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敦煌。“但我想告诉大家,中国的壁画,除了敦煌,还有山西。”

    敦煌的壁画内容是佛教和未来世界,是关于佛教和神话故事的,山西的壁画和它有本质的区别。除了神话、佛教以外,山西的壁画里还有道教,更有最贴合民间社会实际的内涵。耕作、狩渔、唱戏、打球、下棋、婚丧嫁娶、求子……这些反映民间生活的内容,其细节栩栩如生,甚至包括厨房里蒸包子、切菜、剁鸭头、猫狗玩耍等等生活化的内容,都成为山西壁画的题材,可以说,山西壁画涉及到民间的方方面面,从内容到形式,从色彩到绘画的方法,9个朝代人民的生活反映得淋漓尽致。这在中国壁画里是非常少见的。

    不仅如此,山西壁画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也是让人不可想象的,可说居全国之首。“我看到的这些壁画,不是在一两个庙、十几个庙,而是几百上千个庙里,都可见到。仅文物局统计的山西壁画有两万五千平方米,不可移动、受保护的有5万多处,这么大规模的存量,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武普敖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除此之外,山西壁画展现出的画法、技法、色彩别具一格,突破了人类的想象,比如芮城永乐宫、洪洞水神庙、繁峙岩山寺、朔州崇福寺等等,画的人物都非常经典。而浑源永安寺的明代壁画,其色彩可说在全国都是最鲜艳的,是其他壁画所表现不了的。

    山西壁画如此高大上,首次壁画照片展览的地点自然也要费一番心思。武普敖说,为此事,他和侯老(侯一民)商量过好多次。最后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是颇具匠心。“首先美院是中国艺术传承的学院,其次研究中国壁画的专家多数住在美院或者附近,他们要看展览很方便,可以多次去看,学生们也可以随时去看,带着问题去看。而且,我允许他们拿相机拍,就是想让他们回去慢慢揣摩,在心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展览的内容上,武普敖选出两百多座庙宇的300多幅壁画照片,一次性大规模冲击专家学者的眼球。果然,在北京展览开幕当天,参展人数已逾千人,其后闻听讯息、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络绎不绝,很多人都不止一次地前来参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钱绍武观看展览后,给武普敖写了七个字:“可说是平生壮观”。一位来自德国的壁画研究专家来看了好几次,展出的最后一天,他又来了,一待又是几个小时。得知要撤展了,他喃喃地说:“我舍不得走,看了好几次还舍不得走。”

    上一次展览的盛况还历历在目,第二次展览已徐徐拉开大幕。这次把展览地点选在家乡,对武普敖来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相比上一次在北京的展览,“这一次展出的照片没有上次多,大概有100多幅,依然选取了从北齐到清朝9个朝代的壁画精品,但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这次基本上是保持壁画的原始大小,希望能真实地反映山西壁画的原貌。”

    此次展览地址选在永乐宫旁,一则永乐宫是世界也是中国壁画人物画的代表,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人们可以一边观看永乐宫壁画,一边看山西壁画展,也希望借此能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山西的壁画太多,仅凭政府的力量保护是不够的,怎么能引起全民的关注,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二则今年是永乐宫搬迁五十周年;第三,因为芮城县正在筹建永乐宫壁画临摹基地,要做成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最全的壁画临摹基地。

    武普敖的壁画山西,看似一个人的展览,实为中华民族的美术史、文化史、生活史。

    名家说普敖

    侯一民(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

    武普敖先生,供职于中国航油,他是山西人,是一位热心于美术的摄影家。他三十多年来,利用工余时间,跑遍了山西省内许多常人难见的遗址,拍下了数以万计的精美图片……此次展览总旨是从绘画再赏传统,从保护关注当今。

    杨再春(中国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摄影家):

    武普敖,被行内人士誉为 “拼命武郎”。三十年来他工作之余相机不离手,为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留下宝贵的财富,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更为我们提出一个深刻思考的问题,珍贵而不可再有的宝贝如何保护!

    侯黎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武普敖拍的壁画,填补了我们很多美术史上的空白。在山西,北齐艺术是一个高峰,那个时期的技艺给人感觉是自信满满的,可我们并没有好好地继承这种绘画传统。我认为中国美术史应该分成三方面来写,一是宗教绘画,藏传佛教和汉化佛教都有巨大的影响;另一个是文化体系;第三是宫廷绘画。这三条线索是互相影响又各行其职的。

    蒋采萍(著名艺术家、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1959年我刚到山西,刚好傅天仇先生要考察山西古代寺庙里面的雕塑,我有幸陪他看了几个庙宇,可惜那时候我太年轻,对中国传统的文物古迹留下来的优秀的艺术还是缺乏认识,当时也没有相机,我只是听着傅天仇先生的讲授觉得非常好。但经过文革之后,这些壁画还会不会存在都很难说了,展览中很多件作品可能只是壁画的孤本了,武普敖先生为了保护我们的文物特别是壁画艺术,做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唐小禾(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武普敖先生的壁画展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是一个具有国家级崇高的文物和文献价值的展览。我真的非常钦佩他能用30多年时间拍了上百处壁画。从技术层面来看这项拍摄工作是非常艰辛的,这些壁画都身处光线条件较差的庙堂、洞窟里面,但呈现出来的图片却是那样的清晰。

本报记者    王晓娟

 

卅年拍遍山西壁画

 

    人物专访

    武普敖是个痴人。一个拍摄山西壁画成痴的人。

    业余时间,他只忙乎了一件事——拍山西的壁画。

    挣的钱,他主要花在了一件事上——拍山西的壁画。

    为了拍山西的壁画,他可以克服恐高,登高涉险;为了拍山西的壁画,他可以跋涉荒郊,寻找野寺荒庙;为了拍山西的壁画,他几乎把命都搭上了。

    为山西壁画而迷,为山西壁画而拼,他不痴,谁痴?

    他说:“现在不拍,再过几年没有了怎么办,你不把它留下,愧对祖先,愧对中华民族。”这痴,这拼,都因他爱。爱壁画,爱山西,爱祖宗留下的这点宝贝。

    一往情深,无怨无悔

    上世纪50年代末,武普敖出生在运城农村。运城古为河东,位于晋南,中华文明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有考古学家说,这块地方保留着远至7000年前到距今2000余年前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直根”。生活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武普敖爱上那些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壁画,算是日久生情吧。

    他儿时和小伙伴玩捉迷藏总是躲在古庙的彩塑背后。上学了,教室也在古庙里、戏台上。在晋南十几年的生活中,出出进进都绕不开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古老建筑。武普敖说,那时村里和周边有大大小小40多座寺观古庙。寺庙里那些花花绿绿画在墙上的画,一直都很吸引他,那上面的故事总让人忍不住想探究,色彩或绚烂、或古朴、或庄严,无论怎么搭配都让人百看不厌。他喜欢这些壁画,上学后他喜欢上了美术。1978年他参军入伍,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故土,对故乡的思念时时漫上心田。尤其是儿时玩耍的那些地方,那些雕花的牌楼,那些已经被磨得光滑的方砖,那些经过岁月打磨还色彩明丽的壁画。为了追忆小时候的那份感觉,为了给日后留个念想,他跟别人借了相机,趁着探亲假的时间回到故乡开始了对这些壁画的拍摄。

    回到北京他把拍的这些照片给中央美院的专家侯一民教授看。侯一民很惊讶,没想到山西的壁画有这么多、这么好。得到侯一民的认可和赞叹,武普敖对拍壁画上心了,他才知道小时候玩耍看到的这些画都是艺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品。

    1981年,武普敖在太原参观北齐娄睿墓时,墓室的壁画《出行图》里一匹高头大马引起了他的兴趣,无论从任何角度看,这匹马的目光都在看着你。这种高超的古代艺术深深地震撼了武普敖,更坚定了他拍壁画的决心。他和同为军人的爱人用津贴买了相机,一头扎进去开始拍摄山西的壁画,至今,他已经把33年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拍摄壁画中了。这其中甘苦颇多,几次他都差点把命搭进去。

    武普敖在部队待了21年,部队上个人时间很少,但他只要抓住空余时间,就往山西跑,吃喝休息一律压缩到最低需求。一次,探亲假刚被批准,他就迫不及待背上挎包上了火车,到站后又马不停蹄地步行几十公里赶往拍摄地方,连续6天都没有休息。年轻时,这么不要命的干,身体还能承受。可是年岁不饶人,过度的透支消耗,总是会留下痕迹。糖尿病和恐高症缠上了武普敖。

    19995月,他和两个朋友上山拍照,上山的公路还没修好,背着超过四十多公斤的摄影器材徒步登山。他当时估计山路不会太长,山也不会太高,就提前吃下了降糖药,没想到一走就是8个小时。到了山上,他脸色又白又黄,全身冒虚汗,眼前天旋地转,直接就瘫坐在地上,当时心里就想:这下可完了。身边的朋友赶紧往他嘴里又是塞糖又是塞巧克力,半个多小时可算缓过来了。说起那次拍摄经历,武普敖还有些后怕。

    后怕归后怕,可不是还没事么,危险不是已经过去了吗,他照旧拼着命去拍。人们叫他“拼命武郎”很贴切。

    2009年的秋天,他去灵丘县觉山寺拍摄,那座舍利塔加上底座有近五十米高,可是登塔的铁梯子只能登到二十多米的地方,再往上得拽着绳子攀。武普敖有恐高症,可他不愿放弃这次拍摄。咬着牙、闭着眼,拽着绳子就那么上去了。武普敖说:“要是睁开眼睛,我肯定上不去。”塔上不足一米见方的地方,积满灰尘,完全不见天日,伸手不见五指,他肩头扛着灯在塔内拍了一整天,没吃没喝。“拍完后感觉非常非常非常不好”。说起这段时,武普敖的神色还会黯然下来,他一连用了三个“非常”,“那天拍完不想说话,身体累、心累、压力大。”

    这么多年为了拍好壁画,他研究壁画、研究历史、琢磨拍摄技巧,定制专门的拍摄设备,目的只有一个,要原原本本地将这些壁画“请”下来。武普敖说,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东西非常珍贵,不可再生。山西壁画内容之丰富居于全国之首,列入统计的壁画面积达25000平方米,而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处多达万多余个。33年里,武普敖走过了200多座寺观古庙,山西明代之前的所有的重要壁画,他已经全部拍摄完毕。武普敖说自己拍摄这些,就是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用照片的方式“请”下来,能让这些承载中华文化的元素最大程度的留存于世。

    一个“请”字便可知这些壁画在武普敖心中的神圣地位。壁画是他的心头宝,看着他们被破坏、被糟蹋时,他的心会痛,甚至会掉眼泪。

    武普敖展示了一幅青绿色调为主的观音头部像,辽代壁画,尺余见方的壁画上有40多处涂鸦,从道光、同治年至今的墨痕都有。早年人们还能在画面的空白处写写画画,近现代人则已无处下笔,但为了能让自己“到此一游”留下点痕迹,已经顾不上壁画的观感美不美了,于是,一幅安详静谧的观音头像被涂花了。武普敖说,这些年拍摄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破坏行为,看着这些就会心累、心痛。有些无知行为,则让人欲哭无泪。

    每拍一处壁画,武普敖一般至少去两次,甚至三次。一次他准备拍摄一座小庙里的壁画,第一次去庙里还有斑斑驳驳的壁画痕迹。第二次他再去拍摄时,武普敖傻眼了:小庙已经被粉刷一新,“墙上那些画呢”。村里人乐滋滋地说“都铲了。你看这多好,亮亮堂堂的。”

    拍了这么多年壁画,身心俱疲,可为什么还要拍呢?他说:“现在不拍,再过几年没有了怎么办,你不把它留下,愧对祖先,愧对中华民族。”

    有一年,武普敖去雁北的一个县里拍摄壁画,到了拍摄地点已经下午两点多了,拍了两个多小时,天就黑了。也结束了这一天的工作,返回县城找住的地方。当晚突然来了一场大雨,第二日,当他再次赶到拍摄地时,房子已经倒了,看到的只有一堆破瓦烂砖。至今,武普敖还会自责,他说:“那会儿的心情极度差。要知道房子会倒,我们打着灯也会拍完,把它留下来。那时只恨自己,为什么要回去,为什么要睡觉,没有把它们留下。”

    在武普敖的心里,这些壁画就像自己的孩子,它们没了,就像丢了自己孩子,失魂落魄。他拍摄过的200多座寺庙,如今有近40多座已经倒塌,那些拍摄下的作品也就成了绝唱。

    “山西的壁画是东方的艺术宝库。谈到壁画,大家都会想到敦煌。其实山西壁画的水准和价值也不可估量,题材丰富,不仅有佛道世界,还涉及到了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研究传统文化更具价值。山西壁画之多,技艺之精,内涵之深,题材之广,特色之鲜明,世所罕见。”去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武普敖拍摄的山西壁画展引起了轰动。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山西壁画的精美壮观,都被震撼了,有些人在展览期间多次参观了壁画,久久不肯离去。

    画展举办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找到武普敖,想要买他拍摄的这些壁画。其中有一个日本人,挑了近百张,想以十万一张的价格购买这些壁画的底片。武普敖说:“我要是把它们卖了,就等于是把自己的老祖宗卖了。我不能卖。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和摄影人,我有这种责任保护它。而且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我的家乡山西。因为山西让我触摸到了这些非常有艺术价值的东西。我就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

    艺术没有国界,情感却分里外。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武普敖对山西壁画怀着一片赤子之心。武普敖说,这次在芮城永乐宫举办壁画展后,当地政府将创办一个永乐宫壁画临摹基地。他会把现在依然存在的,还有已经不存在的山西古代壁画都原原本本放在永乐宫壁画临摹基地。让全世界的人共享、共用,以传承中华民族的黄河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华民族祖辈们留给我们这些弥足珍贵的遗产,能唤起更多人对它们的保护意识。

本报记者    李雅丽

 

墓室绘彩史上最美——北齐壁画

 

    时间简史

    侯一民(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存古代壁画有25000平方米之多,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壁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次展览题为《另眼识家珍》,是想请人们换一个角度,从绘画的角度,从美术史的角度,特别是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角度,重新以《另眼》来审视这些珍贵的遗存

    北齐壁画解读

    这是绘于徐显秀墓西壁上的精品壁画,画作内容为墓主人前呼后拥鞍马备行的盛况。只见青罗伞盖下,一匹枣红骏马整装待发。马具式样与阿富汗地区风格相似,马颈下挂着一个缨子,装饰着忍冬、联珠纹。马背上垂向两侧的鞍袱边上绘有两圈连珠纹,联珠纹内绘制的是典型的萨珊波斯风格联珠纹圈“菩萨像”图案。几名佩剑武士和马夫屹立在骏马之前,后面则是羽葆执事、捧官印者的随从。其中几位是鹰鼻鹞眼、络腮胡子、白皮肤,相貌与汉人不同,看上去像西域人。

    这幅浩浩荡荡的出行图,生动地展示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时的壮观场景与华雍气象。尤其是紧跟坐骑的腋夹公文包、臂挎马扎、手捧官印的仆吏,无一不透露出墓主人徐显秀宦海生涯的显赫。

    徐显秀何方人士?其乃北齐时期身家显赫的贵族。他的祖父、父亲曾任北魏边镇的高级官员,北魏分为东西魏以后,徐显秀投奔了高欢,逐步进入东魏的政权高层。公元571年,在戎马一生也享尽荣华富贵之后,死在晋阳城(古太原城)内的府第中,享年70岁。

    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的徐显秀墓,属北齐时期的墓葬,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2000年,经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规模考古发掘后,出土了陶俑、瓷器、金银器等文物共计530余件,墓室内保存有约330平方米的彩绘壁画,是我国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壁画,极为珍贵。

    无独有偶,位于太原晋源区王郭村非常有名的娄睿墓也是北齐时期的。墓主人娄睿是北齐最显贵的外戚,曾任东安郡王、太尉、太傅,最后官至太师。墓道中同样以绚丽多彩的大型长卷式画面描绘了墓主人出行、归来的显赫场景:驼马成群,骑卫分组,乐队吹角,互相呼应连成一体,声势浩大。

    还有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的九原岗东魏北齐墓,墓道中的壁画也有气势威武的出行队列和气宇轩昂的武士形象。

    翻阅史书,不难发现,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北齐(公元550-577年),是一个纵情享乐的朝代,受此风气影响,北齐壁画也被称为“史上最美之墓室壁画”。

    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晋阳往往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东魏北齐时的晋阳又为历史上最辉煌之时。东魏时为高欢大丞相府所在地,史称霸府,北齐文宣帝高洋又将其升为别都。重要的军事、政治地位,必然汇聚大量的军政要人,他们家于晋阳,死后也大多埋在了晋阳,留下了丰富的墓葬文化。可以说,晋阳是除首都邺城(今河北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以外,北齐墓葬发现最多的区域,据了解,目前已经发现十几座北齐墓葬,其中有壁画的六七座。

    目前发现的北齐壁画墓,最早有公元562年的库狄逥洛墓,晚期北齐壁画墓数量逐渐增多。北齐壁画内容纷繁,但布局和谐,栩栩如生。壁画的设色也很有特点,以徐显秀墓为例:画家很少将一种颜色作为原色直接上画,而是偏好并且善于使用过渡色。壁画没有大红大紫之匠俗,而是色调和谐淡雅,非常大气。在画风上,画家用笔简炼快速,人物动态造型逼真,在粗糙墙面上,用笔有如行云流水,不起稿而一笔到位,而且几乎未见修改痕迹,与速写有些相似。另外,画家对某些装饰图案的描绘,未使用当时的通常手法,先勾出轮廓再填以颜色,而是直接用色笔点染成形。这种画法不是中原旧有的绘画传统,而是流行于西域的画法。

本报记者    贾丽

    北齐壁画代表作品

    徐显秀墓壁画:墓室壁画分上下两层,生动描绘了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景象。

    娄睿墓壁画:以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画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动静对比,凹凸明暗,为研究北齐音乐、服饰、内廷、丧葬等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例证。

    九原岗北朝墓壁画: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其中一组是我国古代狩猎题材面积最大的壁画。

 

佛光奇珍艺术大成——唐代壁画

 

    时间简史

    王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

    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了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北齐开始,不同的画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山西壁画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瑰宝,无论从技巧到表现手法和内容上,都是非常丰富的

    唐代壁画解读

    在五台山佛光寺中看惯了宁静庄严的佛造像,看到这幅壁画时猛然一惊:怒目圆睁的天王正在降魔镇妖,面容狰狞的小鬼龇牙咧嘴。这是著名的毗沙门天王降妖图,高35厘米,宽l00厘米,计0.35平方米。画面北部南侧侍立一位头戴花冠,身着长衫,腰系软带,两手分别托着鲜花、香盂,呈惊恐状态的天女;天女北侧的毗沙门天王披甲戴冑、横眉怒目,正在持剑降伏两个魔鬼。整幅壁画,人物形象生动,天女服饰飘逸,天王士筋骨健壮,墨线劲利,设色素雅,形神皆备,独具吴道子的画韵。

    佛光寺位于我省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佛光山中,三面环山,寺因势而建。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但却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凭借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指引,从北京坐火车到太原,然后换乘汽车到五台县的东冶,又换乘骡车抵达县城,避开香火极盛的寺刹,选择台外偏僻冷清的小庙,找到了寂静深山之中的佛光寺,随之发现了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

    梁思成曾在发表的著作中写道:“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结构建筑。不仅如此,在这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代的绘画、唐代的书法、唐代的雕塑和唐代的建筑。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稀世之珍,集中在一起它们就是独一无二的。”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年(856),殿的四壁原来都有壁画,可惜在明宣德四年(1429)重葺大殿檐墙和依壁塑造五百罗汉像时被毁。现在仅存有22幅,共计61.68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画得都很生动。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

    东大殿的拱眼壁高约69厘米,长约400-500厘米。前槽两梢间拱眼壁外侧绘着青绿色的卷草纹,势若风浪流云。最为著名的是前槽北次间拱眼壁外侧绘《阿弥陀佛说法图》。主尊结跏跌坐于中央,头饰螺发,顶显高髻,大耳垂肩,面形方圆,容颜开朗,体态丰满,眉间放出两道豪光,头后饰圆形头光,头光上刻画细密的火焰纹,工艺精巧。主尊左右两侧各侍立二菩萨,均头戴天冠,圆形头光围饰。有学者认为主像是释迦,但山西省文物局研究员柴泽俊先生认为是阿弥陀佛,因此将它命名为《阿弥陀佛说法图》。画面的左右两组以其胁侍菩萨观音、大势至为中心作赴会听经之状。由于殿宇朝西,下午的阳光可以射入殿内,故使前槽拱养壁唐代壁画的铅粉变成了铁青色,青绿也失去了艳丽的色泽。这三组壁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如出一辙,有浓厚的古朴风韵。

    唐代菩萨形象地突出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美的特征,唐代的供养人像也加以夸张变化,无论是经变故事、菩萨像或供养人像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实现了外来艺术民族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转变。五台山佛光寺壁画是我国现存唐代佛寺壁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中国艺术史和佛教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报记者    贾丽

    佛光寺简介

    佛光寺寺内唐代木构大殿、彩塑、壁画、墨书题记、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经幢等,都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见于敦煌壁画上的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图中。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宣宗复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住持重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重建后的遗物。五台山佛光寺是我省目前发现的唯一绘有唐代壁画的寺庙。

 

寺观壁画平顺孤存——五代壁画

 

    时间简史

    李化吉(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山西从古至今为什么能保留下来大规模的古代建筑是一个值得考察的课题,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特例。为什么在欧洲,人物画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的人物画从宋代以后慢慢地变成工匠画,这自然是中国人物画与工笔画的一个争论,这个争论已经不是自然的比较。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山西、敦煌、新疆克孜尔的众多壁画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要继承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传统文化

    五代十国壁画解读

    是什么让诸位菩萨全神贯注,面生笑意?

    他们,面相丰盛,目光炯炯,或正视,或侧耳,或凝神细听,或若有所思。

    原来,他们在听一场辩论。辩论的正反双方,分别是维摩诘和文殊菩萨。

    维摩诘大居士生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他二人甫一会面,论法盛宴即告开席。两人一问一答,一来一往,一攻一守。唇枪与舌剑,针尖对麦芒,字字机锋,句句禅理,不时火花迸溅、灵光乍现。维摩诘所居之室,不过一丈见方,竟然汇聚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

    在此之间,“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据说,这便是成语“天女散花”的出处。

    方丈之间,风云际会。一段佛典“维摩经变”就此诞生。

    “维摩经变”又名“文殊问疾”。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城中高士,家有万贯,奴俾成群,而又深达佛法,辩才无碍。这位“居士菩萨”,在家如同出家,入世即是出世,为历代推崇。

    维摩诘的居室不大,大云院大佛殿上的壁画也不过方丈。

    大云院,又名大云寺,深藏在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的实会村北龙耳山中,是中国现存9座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该寺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这些壁画残存约20平方米,除去扇墙上的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和几不可辨的“西方净土变”,东壁画“维摩经变”也就只剩10余平方米,其上维摩诘、诸菩萨、众罗汉,更有天王神将等,济济一堂,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经历了一千多年风雨洗礼,壁画画面看起来几许斑驳不大完整,但色泽还很鲜艳,壁画人物面相圆润,肌肉丰盈,乐舞伎广袖长裙,姿态柔丽俊美,唐代画风犹存。

    唐时,山西称“河东道”,唐朝后期设河东节度使,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南郊)。唐灭亡后,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这是唐代大一统局面瓦解之后,随即而来的一个动荡战乱时期。当时河东人多财足,兵马最强,五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的创立者都担任过河东节度使。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北汉,也是在河东、以太原地区为中心建国的。

    不过,当时虽然政局混乱、社会不安,艺术的发展却并未受到很大影响。在绘画方面,五代的后梁、后唐,十国的前蜀、后蜀、南唐都人才辈出。

    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等。这种绘画形式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从大云院壁画可以看出,唐末五代以来,禅、净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当时的画风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即从人物画向山水画过渡。大云院壁画的艺术特征,不仅反映了当时艺术的流变,而且为佛教史和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五代十国国祚短暂,壁画和建筑遗存很少,所幸山西保存了大云院五代壁画,是中国现存寺观中惟一的五代壁画遗作。

本报记者    王晓娟

    平顺大云院简介

    大云院,又名大云寺。据寺内碑文记载,平顺大云院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 938年),初名仙岩院,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奉旨改寺名为“大云禅院”。寺内现存殿堂除大佛殿为五代原构外,天王殿、后佛殿、东西配殿等皆为明清重建。

 

辽金沿袭唐代遗风——辽金壁画

 

    时间简史

    蒋采萍(著名艺术家、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我对永乐宫的壁画比较熟悉,看到这两块蓝色的大壁画(岩山寺)以后,尤其激动。因为在壁画中,这种大青绿的山水、界画是很少见到的样式,这两幅作品的色调、感觉真是太美了。另外比较特别的就是北齐的墓室壁画,其造型非常别致,而且造型语言也并不像中原地区的风格,而是描绘少数民族的形象。在艺术手法上又极为简练,在古代壁画中也是非常少见的一种风格,这都值得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

    辽金壁画解读

    朔州崇福寺是全国著名的三大辽金佛寺之一,殿内四周墙体上的壁画皆为金代壁画,东、西、北壁为说法图及菩萨等,南壁为千手千眼十八面观音、吉祥天和婆薮天,面积达321.02平方米。壁画疏密有致,气势恢宏,主次分明,人物造型凝重古雅,衣着简洁,服饰华美。尤其在画法上采用了重彩平涂,沥粉贴金,更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人物传神的画艺,尚存唐代遗风。

    其中最精彩的一幅莫过于千手千眼观音像了,呈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下左为婆薮天,神情自若,老态龙钟,下右为吉祥天,神情安详,持重彬彬。它是现存国内最为高大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充满了富贵华丽的气质。主像突出,千手呈左右对称的格局,围绕周身,形若光环,密而不繁。造像在构思和绘画的技巧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以称得上是绝世珍品,上承唐代“出奇变势”、“落笔雄劲”、“傅彩简谈”的风韵,下开金元工笔重彩中“动态多姿,勾勒清晰”的先河。

    辽金壁画,大多沿袭唐风,虽然寺观壁画不像唐代那样隆盛了,但受文人水墨画的影响,画面构图趋向复杂,景物、人物与情节协调一体,笔法工细,色彩生动。多数壁画都是以人物造型为主体,佛、菩萨、天王、力士、金刚、明王、神将、鬼卒、飞天等形象尽展风姿,佛像端庄慈祥,金刚、明王雄健勇猛,菩萨天衣飞动、娇丽动人,鬼卒魔王狰狞恐怖,人物神妙入微。

    壁画中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佛教形象,主要是由于辽金时期的统治者非常信奉和推崇佛教。辽王朝的统治者在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建立政治制度,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还引入和扶持佛教在辽占领地区传播。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辽兴宗还曾入佛寺受戒,能宣讲佛法,甚至封僧人为高官。金代继承了隋、唐、辽和北宋的文化政策,推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宗教政策,大力扶持佛教发展。可见,辽金两朝对佛教基本是持崇奉的立场,在广袤的北国大地上从契丹、女真皇室贵族到普通民众,对佛教都有一种持久而普遍的信仰,由此也使得佛教在辽金壁画中大放异彩。

    山西的辽金壁画共有五处,除了朔州市崇福寺金代壁画以外,还有灵丘县觉山寺辽代壁画、汾阳市东龙观村金代壁画、繁峙县岩山寺金代壁画和应县木塔辽金壁画。

    觉山寺内最著名的辽代舍利塔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一座有确切年代考据的砖砌舍利塔。塔内壁间满绘壁画,达81.36平方米。内容均为辽代绘制的天王、明王、飞天和菩萨像。天王威武有力、明王造型雄劲、菩萨端庄凝重、飞天卧云而翔,笔力精迈,色泽古朴,犹存唐代遗风。

    应县木塔塔内除各层拱眼壁画,仅底层周围的壁画面积就达304.65平方米,壁画中天王怒目圆睁,威武雄壮,供养人面部圆润,姿态生动,花冠高凸,服饰飘扬。画面宏伟精美,线条古朴苍劲,亦是技术、造型艺术完美统一的杰出范例。

    岩山寺内文殊殿的壁画为金代原作,共有壁画97.98平方米。内容题材较为丰富,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主,辅以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等。整个壁画把天上人间、酒楼市井交织在一起,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风貌。

    东龙观宋、金墓壁画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缩影,有厨娘端着热腾腾的包子和汤盘,还有正在泡茶的男侍、货币汇兑场景和脖子上挂着铃铛的猫狗图案,不仅代表了宋金时代的世俗生活风貌,还从侧面反映了古人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生活场景和风俗。

见习记者    南丽江

    辽金壁画代表作品

    辽代觉山寺壁画:觉山寺,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城东南13公里山谷中的党山村。初建于北魏,寺内舍利塔内壁间布满壁画,达81.36平方米。

    辽代佛光寺释迦塔壁画:俗称“应县木塔”,为辽代遗构。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内壁画面积达304.65平方米。

    金代崇福寺壁画: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内东大街北侧,坐北向南。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重建于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金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赐额崇福禅寺。寺内壁画面积达321.02平方米。

    金代岩山寺壁画:古名灵岩院,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城东南36公里的天岩村,创建于宋元丰至金正隆年间 (公元1078年—1161年),元、明、清时屡有不同程度的修葺。现寺内文殊殿的壁画为金代原作,共有壁画97.98平方米。

    东龙观宋、金墓壁画: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西南约10公里处东龙观村西北,墓室内以深刻砖雕和手绘壁画为主。

 

名家御匠其画佼佼——元代壁画

 

    时间简史

    袁运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壁画能流传至今,相对来说还是有群众基础,国家在保护方面要做些什么,现在没法说得很具体,国家文物或者财政部门在这方面能不能给予更大的支持,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为了能让这些留下来上千年的艺术精品继续流传下去,我们以及国家还要做很多工作

    元代壁画解读

    这幅壁画由白绿两种主色营造出一种沉静之感,画中白袍男子双手交握于胸前,袍袖自然垂下,双脚微微张开,端坐于磐石之上,身体略前倾,神色极为恭谨,似在深思。旁侧一虬髯红脸大汉同样坐在大石头上,姿势相当放松,石绿色衣袍被麻绳随意扎起。他敞胸露腹,右手撑着石头,右膝自然弯曲于身体前侧,左手自然垂放于左腿,手掌朝天微微拢起,小指与无名指自然弯曲。画面中的绿袍男子似乎在说些什么,触动了白袍男子,令其陷入沉思。

    这幅壁画位于今芮城永乐宫纯阳殿,属于元代作品,被称作《钟离权度吕洞宾图》,描述的是吕洞宾于暮春游沣水之上,遇钟离权而被度化入道时的情景。画中钟离权和吕洞宾处于已悟和将悟(或始悟)两种境界下,画工把两人的思想状态传神而直观地表现了出来。

    吕洞宾是唐末进士,永济县永乐镇人士。他辞官学道,死后被道教奉为神仙,号纯阳真人,全真教奉其为祖师。宋代曾经在其住宅旧址上建有“吕公祠”,金代改祠为观,元代道教全真派得势,于至元年间在此地重新修建了大纯阳万寿宫,也就是现在的永乐宫。

    元代寺观壁画的发达程度远过于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主要是密宗的绘画艺术与道教的壁画艺术。这与统治者的个人兴趣和政治上的宗教政策有关。成吉思汗在出兵西征时,曾经遣使召全真教道士邱处机同往西域,并奉其为“神仙”。元朝建立后,统治者又笃信佛教。忽必烈曾号令全国各地兴建喇嘛教寺庙,自称“大宝法王西方佛子”。当时在山西形成了“南道北佛”的局面,元代寺观建设屡屡不断,壁画创作担负着传播教义的重要功能,自然也备受重视。

    永乐宫作为全真教祖庭之一,自然会在其道观中宣扬其教义。宫内的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中绘满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元代壁画,又以三清殿和纯阳殿的最为精美壮观。其纯阳殿东、西、北面有《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从吕洞宾诞生,到钟吕传道,神游显化的画传,共52幅,属于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形式作品。根据壁画题记是由当时著名画家今襄汾人朱好古及其门徒绘制,在1358年完成的。

    山西壁画的创作几乎贯穿了整个元代,将其汇集在一起,堪称是一部完整的元代寺观壁画史。这些题记中共涉及到的画师有五十多人。这位朱好古在元代可以算作是壁画行业的佼佼者,且其门徒众多,画工们皆以出其门下为荣,元代山西多出壁画的题记中都有“朱好古门人”字样,甚至当时平阳府(今临汾地区)木版画行业中也有人出其门下,受其风格影响。

    山西现存的元代寺观壁画居全国首位,且艺术价值极高,这与当时一些宫廷画家参与其中有关。宋真宗曾招募天下画师参与壁画创作,3000人应试,百余人入选。当时这些著名的壁画家的作品往往会被弟子们仿照、临摹。就在这批皇家招募的画师中有位佼佼者名武宗元,曾创作过《朝元仙杖图》,徐悲鸿收藏过此图的小样画稿。永乐宫三清殿壁画风格便与武宗元创作的壁画风格非常接近。

    从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社会风貌和社会生活。除山石树木、云雾河流、田园绿野等自然景色,以及最为重要的宗教信仰外,大量世俗生活场景也进入了壁画中。一般平民生子、煮饭、喝茶、梳妆、打球、下棋、卖鱼、乞讨、占卜、经商、幼儿玩耍、上学读书、医馆看病、僧人设斋,直至皇室或官府中的宫门礼拜、帝王出行、官吏朝见、乘马夜游等等场景都有描绘,各色人等尽数包括,而且人物的服装饰品,生活中的各式场馆楼宇,建筑中的装饰雕刻,战斗中的武器装备,屋舍中的陈列摆件,数不胜数,无不细致描绘,形象地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的历史面貌。

本报记者    李雅丽

    元代壁画代表作品

    元代永乐宫壁画: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壁画共1005.68平方米。

    元代青龙寺壁画:青龙寺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马村。青龙寺腰殿和主佛殿共有壁画186.08平方米,“水陆画”是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所在。

    元代水神庙壁画:水神庙是一座风俗性祭祀庙宇,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公里处的霍泉北侧,殿内壁画面积222.59平方米。

    元代万寿宫壁画:万寿宫初名玉皇庙,位于山西省高平市西北20公里的上董峰村。尚存元代壁画5平方米。

    元代五岳庙壁画:五岳庙,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西南20公里的北榆苑村。庙内五岳殿和水仙殿为元代建筑,存有壁画约40平方米。

    元代圣寿寺壁画:圣寿寺舍利塔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塔内存有部分壁画,有佛、菩萨、供养人等。

 

民间写实世俗白描——明代壁画

 

    时间简史

    张敏杰(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系主任):

    山西壁画历史久远,数量庞大,我们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的学生毕业考察都会到山西,所以山西的壁画看了很多。每次到这些壁画前面都非常的感动。它的构图,它的色彩,它的造型,我们需要进行反复的研究。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网络、新闻、媒体、杂志,把中国壁画尤其在世界占有重要位置的中国传统壁画勇敢并有力的推广开

    明代壁画解读

    这幅壁画下方中间位置有一骇人的动物,张着大嘴,露着尖牙,瞪着眼珠,两只触角向前刺出去,两腿用力蹬着,似乎要冲出去。原来是一只硕大的蝗虫,两腿弯曲着都有半人多高,画师以夸张的技法让人感受到了蝗虫的可怕。壁画中两壮汉怒目圆睁,瞪着蝗虫,手中紧握绑缚蝗虫的绳子,小臂肌肉皆鼓起,可见这蝗虫很不老实。画面气氛紧张。

    他们身后的人多是布衣打扮,还有人扛着锄头,有人捧着鱼篓,一位老妇做双手合十状。画面右上角几位猎户,有人持刀,有人握棍,还有人扛着一只滴着血的鹿,显然是刚打到的猎物。在这些农人的前面有文臣武将,大家都在向着一个方向行进,朝拜。这是新绛县稷益庙正殿壁画中的一个场景,正殿的东壁中央绘制了上古时期的三圣——“大禹、后稷、伯益”。这些人们正是在向三圣朝拜。

    稷益庙壁画的内容为通常的寺观壁画中所未有。画面上既不是佛教中的佛、菩萨像和经变,也不是道教神袛图像和仙真传记,而是依据我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描绘出功绩卓著的三圣的图像,歌颂他们征服自然,造福人民,受百官祭祀、万民敬仰、神袛朝贺的情景。这类贴近民生百姓生活的题材,在我国现存壁画中极为少见,可谓独树一帜。

    明代壁画中的神袛已经不再主要是佛道人物,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们信奉的神袛越来越多有关,比如在万荣县发现了明万历年间所绘的表现关羽生平事迹的壁画。关羽经过历代朝廷的加封,以及民间对其神化的推动,到明代一些神化关羽的故事已经形成,在这些壁画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已经出现。

    较之前代,明代的壁画显得更为规范化和世俗化,也显示出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之间的融合。尤其是元代以来流行的“水陆画”,佛、道、儒三教混而为一,是明代壁画的重要题材。

    山西繁峙公主寺大雄殿是明代建筑,殿内的巨幅壁画也是明代作品,内容是古代寺庙中盛行的水陆画。470尊人物形象面佛而立,大者1米,小者60厘米,阵容整齐,形态各异。壁画神祇被分成90多个组,每组均有题记,名目中,可见明王、天藏菩萨、天龙八部、大梵天主、四大天王、罗汉、日宫天子、北斗星君众、城隍五道、九曜星君众、往古孝子顺孙众等,表现了三教融合,归于净土的思想。其中持国天王手中的琵琶弦细如发丝,笔直匀称,手指正在捻中间那根弦。琵琶上的云龙和花纹皆清晰可见,让人叹为观止。有人将其和永乐宫壁画相媲美,并称“南北双珠”。还有人说“公主寺大雄殿这一大型的水陆画,是五台山乃至全国水陆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明代存世的壁画作品相当丰富,作品中增加了大量反映世俗生活的内容,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人们把原来很虚缈的对天国的向往、对来世的向往,拉回到了对现实生活的摹画,在存世的壁画中,能够看到这些作品多是来表达一种圆满与和谐的状态。

本报记者    李雅丽

    明代壁画代表作品

    明代广胜寺壁画: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霍泉发源地。寺内尚存明、清壁画176.44平方米,属明代寺观壁画中的杰作。

    明代公主寺壁画:公主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城东南15公里的东胜村,属五台山北台外寺庙。壁画重彩平涂、以朱、黄色为主,色调偏暖,画面丰富热烈,别具特色。

    明代资寿寺壁画:资寿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8公里的苏溪村。寺内共保存壁画161.32平方米。

    明代稷益庙壁画:稷益庙俗称阳王庙,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西南的阳王镇,是供奉大禹、后稷和伯益的庙堂。寺内现存壁画130余平方米。

    明代圣母庙壁画:圣母庙(西王母,掌管生育之神),俗称“娘娘庙”。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西北4公里的田村。壁画展现了宫廷生活,豪华富丽,与同一时代的仇英画风相近。

 

    时间简史

    杨先让(著名艺术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

    山西庙宇壁画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从历史上来看,山西一定是有一批有本事的高手,他们画出了这些作品,从某种程度来说我还是要感谢山西人把文化保护起来

    清代壁画解读

    霍州市圣母庙圣母殿中的清代壁画以女娲和圣母宫为主题展开,东壁为《万世母仪图》,西壁为《开天立极图》,北壁两次间为圣母《后宫尚食图》和《膳房备宴图》。殿宇壮丽宏大,布局开阔有度,人神主从有序,相互穿插照应。人物服饰依明制,在精丽与变化之中展现了统一与秩序。

    其中《膳房备宴图》描绘的是圣母后宫膳房内,侍女们正忙于准备佳肴。后侧案上摆着猪首、莲藕和茄子,一侍女正在执刀切剁鸭头。前檐案上摆着玉兰、佛手、碗盏、酒杯等,一侍女在向捧盘者递送糕点。对她们的描绘已经完全脱离了仙界之神秘,而成为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侍女们头梳双髻,以花带、玉簪和软巾为饰,衣着素净整洁,短衫长裙,飘带自肩背至两侧垂下,腰间皆系围裙,华美精丽。画中线条多用兰叶描和铁线描,顿挫有力,笔致工整;色调素雅古朴、浓淡适度。画面上的大小形象处理一丝不苟,花草、屋宇处处可见匠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无疑是清代寺观壁画中的不凡之作。

    这一时期的壁画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如明代,更显衰落,是中国壁画的尾声。清代壁画以寺观壁画为主,山西保存的有近3000平方米,而且这些寺观壁画都是民间画工画的,属民间艺术,深受当时年画、皮影艺术的影响,生活气息很浓,更加世俗化,格调不高。

    清代随着佛教的衰落,包括壁画在内的佛教美术也走向衰落。清王朝开发边疆,奠定了我国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东亚最强的封建国家,中外交流(主要是同欧洲的交流)也有所发展,西方文化不断传入,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艺术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大力提倡继承传统的封建文化,推行汉化政策,历史学、考据学和文学都取得了较大成就。清代壁画由此受到西洋、宫廷、文人、民间等多种艺术影响,生硬拼凑,很不统一。不过虽然清代壁画的艺术水平较之前代已显著降低,但还是有一些颇具价值的作品,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赏析。

    比如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四壁绘画,高达6.3米,长约141.1米,总面积889平方米,一座殿堂里能有如此鸿篇巨制,在中国明清壁画中也是仅见的一例。这些壁画内容以说法图和佛教故事为题分二十一幅巨型画面,满布殿内四壁,场面开阔,人物众多,设计周密,构图严谨,每幅画既独立成幅又相互关联,风格高超生动。壁画为重彩工笔画,设色沿袭旧稿,以朱、青、绿为主,兼用暖色,色泽鲜艳如新,古雅富丽,尚存早期壁画遗韵,且多处留有墨书题记,是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

    阳曲县佛堂寺龙王庙内有清代壁画约20平方米,正殿东西墙有水陆画《群仙赴会》,每组鬼神皆有执幡童子引导,幡上有题榜。看壁画的形式应该是明末或清代作品,画工一般,但依然是弥足珍贵的文物珍品。

见习记者    南丽江

    清代壁画代表作品

    霍州市娲皇圣母庙壁画:位于霍州市大张镇的贾村,殿内供奉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殿中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大同华严寺壁画: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内西街南侧,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壁画总面积为889平方米。

 

异域风情融汇并州——山西壁画里的民族交流

 

    历史密码

    常沙娜(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

    我真的没想到山西会有这么多样性的壁画,确实是很值得作为家珍来珍惜。古代的画工、画匠太了不起了,能够从很多方面真实的反映那个时代并完美的表现出来。我们要下功夫去研究,我很希望年轻一代人,除了从总体美术史的角度,还要从壁画发展的角度好好研究,分专题,分内容,不断的整理,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穿越回去看壁画

    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朝代穿越回古代,你会选择哪个朝代呢?要是我的话,就选择回到北齐,为什么呢?因为据说北齐是中国古代最奇葩的一个王朝,我想要去看看那会儿的人们到底是怎样生活的,而且说不定还能碰到兰陵王哦,他可是一个绝世美男子。心动不如行动,马上跟我一起穿越回北齐,去看看那会儿的晋阳城!

    一阵天旋地转后,睁眼一看,身处一条繁华的街上,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咦,古代的人不是都穿宽松的长袍吗?怎么这儿的人大都穿着小袖窄袍。仔细想想,可能是由于北朝时期,鲜卑人大举南迁,汉民族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汉族人很快就接受了胡人的服饰。

    此刻,突然路人都乱作一团纷纷跑往路两边,向旁人打听了一下,原来是武安王徐显秀要和他的夫人去郊游。话说这武安王出身于边镇高级官员世家,他先追随尔朱荣,后追随高欢,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是一位久经沙场的高级将领。这样的贵族出行,那排场可是相当大的。只见旌旗随风飘扬,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场面很是壮观。在这些随从中,我们竟然还发现有两位鹰鼻鹞眼、络腮胡子的外国人,看样子应该是西域人。看见外国人本不奇怪,可这是在北齐啊,难免不让人奇怪。紧接着是徐显秀的夫人,同样是前呼后拥,随从中高鼻子、大胡子、眼似铜铃的人也有很多,怎么这些人长得都不像汉人呢,难道都是胡人吗?

    正在出神之际,听到有人喊:“武安王府恰逢喜事,今天晚上大宴宾客,欢迎大家前来。”竟有这等好事,正愁没地方去呢,我们就先去打扰一下这位大将军吧。晚上,徐显秀的府中灯火通明,歌舞升平,走进大厅,只见他们夫妇二人都盘足并坐在帷帐的榻上,手里端着漆杯,正和宾客们把酒言欢。站在主人旁边的侍妾身着充满异域风情的红色长裙,裙子上装饰的是中亚民族尤其是粟特人喜欢的圈状联珠纹图案。看见我们一行人进来,主人吩咐侍女拿出一些美味佳肴来招待我们,宾客中赶紧有人向我们介绍,“这些可都是主人的朋友从西域给他带过来的,美味无比。”没想到在这儿都能吃到西域食品啊,比起某些洋快餐不知好吃多少倍。

    吃着如此美食,同时欣赏着乐队的演奏,真乃天下一大乐事。这是一支由8人组成的乐队,乐器有笙、箜篌、响板、琵琶、曲项琵琶、笛子、五弦和铙钹,音乐效果比起现代的乐队演奏有过之而无不及。同行一位喜爱音乐的朋友不禁感叹,“真是不虚此行啊,能欣赏到这么美妙的曲子,笙是汉族的乐器,曲项琵琶是西域的乐器,这些胡人竟能演奏得如此优美熟练,肯定下了不少功夫。”

    宴席结束后,一天的穿越行程结束了。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的感慨,原来北齐时的晋阳古城是如此的昌盛和辉煌。因为那个时候,晋阳作为别都,常年驻扎着许多朝廷官员,这些官员中有许多人经常与中西亚人往来,经济、文化交流都相当密切。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穿越所经历的这些也被当时的人们画于徐显秀墓的墓室墙壁上,从人物、场景、器具到壁画的色彩和画法,无一不具有西域的特色。

    此后我们还在很多地方看到了北齐时期的这种异域色彩。比如出土于太原市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其壁画中还绘有丝绸路上繁忙的商胡队,反映了这一地区中西文化交流的商贸情景,这表明北齐时山西和西域的文化、经济活动交往相当频繁。

见习记者    南丽江

 

乐舞升平皆是知音——山西壁画里的乐舞艺术

 

    历史密码

    侯黎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在山西,北齐艺术是一个高峰,那个时期的技艺给人感觉是自信满满的,可我们并没有好好地继承这种绘画传统。我认为中国美术史应该分成三方面来写,一是宗教绘画,藏传佛教和汉化佛教都有巨大的影响;另一个是文化体系;第三是宫廷绘画。我认为这三条线索是互相影响又各行其职的。通过山西壁画的集中展示,成功之处便在于填补了我们很多美术史上的空白

    穿越回去看壁画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甄嬛传》里菀嫔娘娘在皇宫家宴上长裙曳地、纵身飞舞,以一支《惊鸿舞》大放异彩,连一向多疑挑剔的皇帝都陶醉得忘了赞美,只呆呆地问:“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当然,这场完美的表演离不开惠贵人的悠扬的琴声、安陵容婉转的歌喉和允礼至情至性的长笛吹奏。

    菀嫔娘娘这段《惊鸿舞》后来我在网上看了多次回放,看一次醉一次,并每每臆想自己也穿越到了古代皇宫,是不是宠妃不重要,哪怕成为一名歌伎乐伎,只要终日能有仙乐陪伴便飘飘然了。

    《惊鸿舞》本是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听说明代画家裘昌今在《太真全史》卷首以此为题想像描绘了一幅木刻插图,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偶然听说明嘉靖年间汾阳圣母庙重修时所绘的一幅壁画《燕乐图》就是描绘了乐伎们为主人献艺的场景,不由得想赶紧瞧瞧去。

    那里亭台楼阁,松梧竹石,花木扶疏。一群面容姣好、身姿秀美的乐伎们与其说是在为主人献艺,不如说是自我沉醉在音乐的美妙中。最精美动人的是东侧一组正在行进的女乐队,演奏的乐器有琴、笙、笛、琵琶、阮咸、二胡等。姑娘们发型全梳偏发髻,一个个面若桃花、仪态娇柔。让人诧异的是她们脸上并没有因出身卑微而产生的拘谨,而是写满恬静。厅堂里仙乐飘飘,在那一刻没有身份等级之别,只有享受音乐的每一位。

    汾阳圣母庙又称后封庙,在汾阳市区西北2公里田村。因庙内主祀后土圣母,故名。始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现存大殿2楹。殿为单檐歇山式,殿内满绘壁画,总面积达59.49平方米。画分三壁,北壁画题《燕乐图》,表现圣母后宫生活;东壁是《迎驾图》,表现圣母出宫奉迎场景;西壁为《巡幸图》,反映圣母回宫场面,壁画工笔重彩,沥粉贴金,画面排场。三壁壁画各有主题又相互联系,布局谨严有致。与东西壁比较,北壁画面更显作者功力,设色淡雅,给人以清新、活泼、融洽的感觉。

    圣母庙的大殿中的壁画,艺术风格承袭宋、元画风,且有明代典型的特色,运笔轻重疾徐、线条顿挫转折,状物抒情的变化,富有极强的表现能力。

    这边厢,圣母还在飘飘欲仙,那边厢,山西芮城县的郭子仪正忙着过寿呢。偌大的厅堂里,宾朋满座,不时有纤纤乐伎吹拉弹唱旁边祝兴。她们个个身怀绝技,不知哪位有幸,能让主人点名单独演奏一曲呢。

    一路向前穿越回去,山西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果。相传“尧帝之时,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十老人击壤于道。”(《帝王世纪》)说的是尧出游于田间,路遇“壤父”击壤于道旁,一边击壤还一边歌唱。进入阶级社会,原始舞蹈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专供王室和贵族祭祀、享乐的乐伎,另一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成为劳动群众的民间舞蹈。

    自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就很重视宫廷乐舞。到了隋唐五代,山西舞乐艺术空前繁盛,优伶、舞伎人才辈出,此后日渐成熟。

    前些日子,菀嫔娘娘的扮演者孙俪喜获金鹰奖最受欢迎女演员,据说就是因饰演《甄嬛传》后一路好运。不知前世的她是否是明代壁画中的一位令人惊艳的乐伎呢?

本报记者 贾丽

 

跃然壁上神佛仙境——山西壁画里的宗教信仰

 

    历史密码

    楼家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纵观壁画历史,山西永乐宫壁画的造型是那么严谨,令现代人都较为震撼,看过后是很有感慨的,希望年轻人能够更好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穿越回去看壁画

    “公元1世纪到2世纪,蓬勃兴起的佛教艺术从天竺、大月氏传入新疆、甘肃等地区。从公元67年起,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壁画开始大量绘制于寺庙中,遂诞生了寺观壁画,成为中国历代壁画发展的主流。山西是佛教重地,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等宗教建筑极为兴盛。而依附于这些寺观里的壁画数量之多、历史之久、艺术之精,均为全国所仅见。就目前所知,全省的寺观壁画达27259平方米,自唐至清,绵延不断,异彩纷呈。”

    每每看到关于壁画的介绍,我都心绪难平,真想回到时空之中,穿越到古代,好好欣赏一番那些叹为观止的壁画作品啊!

    这一天,我真的回到了过去。抬头一看,差点撞了个鼻青脸肿——怎么穿越到了墙根下?再仔细一看,嗬,这可不是一面普通的墙,上面画着许多人物、山石。一位工匠正手握画笔,认真地作画。真是及时,看来我是直接穿越到了壁画创作之时,只是不知道正在绘画的是什么故事。

    见我虚心求教,工匠师傅停下画笔,娓娓道来。“此乃丹度莫敌也。”

    丹度莫敌?这可是元代芮城永乐宫道教壁画!道观壁画的最早开端,当属汉武帝在甘泉宫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永乐宫道教壁画和稷山兴化寺的元代佛教壁画,一佛一道,可说是宗教类题材的典范。

    丹度莫敌讲的是扬州老兵官莫敌,自解名籍,家居奉道,积善消愆,斋道济贫。一天,有位道人经过,问他:“你学的是什么道啊?”莫敌说,“我只是为杀人的罪过忏悔,哪里能谈得上修道啊?我束发从军,大大小小的仗打了无数,杀了成百上千人,现在老了,深觉悔恨,有时似乎都能看见冤魂。”道人说:“冤魂是你自己心生的恐惧。浪子回头金不换啊!”道人带莫敌来到水边,果然看到好多冤魂来了,都聚在莫敌身边。莫敌吓得哭了起来,道人一声大喝,冤魂全都消失不见了。道人送给莫敌一枚丹丸,让他服下。莫敌拜谢道人,问他性命,道人用手指在空中写了一个“吕”字,就告别了。莫敌活了三百岁,坐着死去……

    听完莫敌的故事,再看工匠的壁画,人物场景渲染生动自然,周围山石耸立、云雾缭绕,道家仙境跃然壁上。

    我知道,元代留下壁画9处,除了永乐宫的道教壁画外,其余几乎都是佛教壁画,主要以洪洞广胜下寺大雄宝殿、水神庙明应王殿、稷山青龙寺、兴化寺壁画为代表。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世人为之向往。如果能穿越回唐朝,看一看那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亲目规模宏伟、色彩富丽的唐代寺观壁画,那该多好!在我生活的21世纪,山西境内保存着4座唐代寺观殿堂,而在这仅存的甚为少见的唐代建筑内,也只有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内保存的60多平方米壁画,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不大,却是全国除敦煌外唯一的唐代寺观壁画,体现了唐代壁画艺术风貌,可谓稀世奇珍。

    其实,从宋代开始,壁画被较多地保存下来。山西存有宋辽金时期壁画6处——北宋芮城寿圣寺塔室壁画、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壁画、辽代灵丘觉山寺舍利塔壁画、辽代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壁画、金代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全部是佛教壁画。到了明清时期,佛教壁画更是几乎占据了壁画的主要内容。浑源永安寺、繁峙公主寺、灵石资寿寺、稷山青龙寺,及至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内的佛教壁画……宗教,一直是山西壁画乃至中国壁画的重要题材。

    可惜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去看,只能回到现代,从仅存的壁画遗迹里去品味当年的胜景了。

本报记者    王晓娟

 

穿越元代赶场庙会——山西壁画里的民俗风情

 

    历史密码

    任世民(中国建筑学会壁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我在永乐宫看到的壁画是一部伟大的史书,他把中国的道教用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壁画的颜色、布局、人物的处理都非常到位。我觉得这些画匠和他们的老师们,都是原来宋代国家画院的“高级知识分子”。这些壁画没有一个是描写统治阶级的,都是反映我们过去美好人性的东西

    穿越回去看壁画

    现代社会物流发达,商品丰富,赶庙会这种民俗活动越来越少了,但历史上庙会是民俗风情体现最浓厚的节日。各位游客,我带大家定点穿越一次,地点是洪洞县水神庙,具体时间定在1324年的农历三月十八这一天。

    为啥选这一天?这一天是水神明应王的生日,水神庙有三天庙会。明应王是谁?好吧,故事开始了。

    话说,当年李渊出兵行至霍山下受阻不得向前。突然出来个白胡子老神仙给指引了一条羊肠小道,大唐高祖自然带兵打了个大胜仗。据说,这位神仙就是霍山神。霍山脚下有泉名为霍泉,是洪洞当地最大的一眼泉水。这眼泉水也有一个神,叫大郎,据说是霍山神的大儿子。宋徽宗时,大郎受封为明应王,山神之子衍化为了水神。你说他是沾了他老爹的光,受封成了神?你管人家是不是沾光呢,只要是能保佑老百姓风调雨顺,封个神也不是不可啊。历代对此庙都多次修缮,都是官府出钱,而且自从大郎北宋被封了王,每年都有官方组织祭祀。可见这位水神是相当称职的。

    好了,不多说了。快看,山上山下、水神庙前已经车马盈门,人山人海了。小贩的买卖都开张了,你看那老伯刚打回的几条鱼已经出手一多半了,庙会上的生意就是好做啊。

    听见锣鼓家伙什儿响了吗?水神庙前院过洞门上的戏台今天有演出。大家伙儿都跟上,快点了。“是汪峰演唱会吗?”拜托,这位少侠,我们已经穿越回元朝了,只能听听元杂剧、散曲之类的了。你说的什么汪峰,这里人不认识,只知道忠都秀,今天就是她所在的戏班子唱。她可是最红的角儿,在当地最有名的戏班子。有庙会断然是少不了唱戏,在山西酬神必有戏,有庙必有戏台。赶紧了,马上要开始了。

    看不见戏台?进了山门就看到了。穿过山门的过洞门,扭头看,戏台就在门洞上方。木雕穿廊上挂着“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演员们都已经开始亮相了,台上十个人分两排站,前五位穿着戏装,是演员。后排五人穿着元人常服,手执乐器,其中有二人亦挂髯化装了,估计是跑龙套的吧。他们分别拿着鼓、笛、节板等。前排居中的那位,头戴展翅幞头,身穿圆领宽袖红袍,手持朝笏,这位就是主角忠都秀了。

    快看,这人戴着耳环,女扮男装啊!原来,元代唱戏就已经男女同台了,而且女子还能反串男角。

    唱啥?不知道,反正咱也听不懂,看个热闹继续往里走吧。大殿里已经好多人了,里面供奉的就是明应王了。一个官员模样的正跪在明应王塑像前举着一张长长的奏折念:“……惟神以聪明正直之德,既圣且贤,主典灵源之水,灌溉两邑之田,岁有丰凶,神灵与焉。今也阅四月而不雨,民泣于昊天,百谷未种,人心悬悬……神其有灵,宁不惕然?愿分一勺之水,施利泽于无边,大慰望霓虹之心,变灾异为有年……”大致就是跟明应王汇报四个多月都不下雨了,马上要播种了,把您的水分一点,灾年就会变成丰收年,老百姓都会感激您的。

    祈雨灵不?应该还行吧,要不农耕时代,求神保佑也不会延续几千年了。据说,这明应王是可以调动雷神雨神行云布雨的,而且人家还有一股甘泉可用呢。

    明应王不工作的时候干吗?打高尔夫啊。惊讶了吧,元代就有高尔夫运动了,而且连神仙都忍不住玩玩。除了打球,这位神还喜欢下棋。下什么棋?棋盘上除了没写楚河汉界这几个字,那些格看着跟象棋差不多。

    走累了,饿了?那咱溜到明应王的膳食间,就是厨房去看看。路过花园,有一明眸皓齿的女子正梳妆。“别看了,别看了,那快流口水的小伙,别盯着人家姑娘看了,小心被发现,麻烦就多了。”顺着香味,就找到厨房了。后厨忙乎的也大多是女子,有人正忙着捅火,炉子上坐着壶正在开水,有人端着馒头、桃子,还有人正捧个捣蒜的臼。

    “那位注意了,别把人家桌上放的碗揣走啊。偷偷吃个馒头足以。”

    “什么,你说这是地道的元代霍州窑。不行,我们穿越过来的不能带走任何一件物品。纪念品也不行,穿越之旅是没有纪念品这项内容的。好了,准备好了,我们要结束这次穿越之旅返回了。”

    你问为啥穿越回去看到的寺庙像新修的。因为1303年洪洞遭遇了一次8级地震,房倒屋塌,这庙也毁了。1318年又重修了水神庙,庙修好后,洪洞和赵城两地的人分别掏钱请王彦达、赵国祥等当地著名的壁画匠人在明应王大殿三面墙上绘制了壁画。绘制的就是三月十八水神庙庙会的场景,再现了元朝时期的庙会风情。

本报记者    李雅丽

 

壁画寻踪

 

    至今发现并保存较好的山西古代壁画总面积多达25万余平方米,其中,寺观壁画的数量居全国之冠。这些壁画,从北到南绵延千里,遍布山西的所有地区,涵盖了从汉代、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直到明清等朝代。出于对壁画的保护,我们在此仅展现一部分,还有很多沧海遗珠需要大家去发现,去保护。

    部分山西壁画分布示意

    1、太原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壁画

    2、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3、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宋代壁画

    4、灵丘县觉山寺舍利塔辽代壁画

    5、应县木塔辽金壁画

    6、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代壁画

    7、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

    8、霍州娲皇圣母庙清代壁画

    9、洪洞县水神庙元代壁画

    10、新绛县稷益庙明代壁画

    11、太原市多福寺明代壁画

    12、汾阳市东龙观村金代壁画

    13、浑源县永安寺明代壁画

    14、稷山县青龙寺元代壁画

    15、平顺县大云院五代壁画

    16、阳高县云林寺明代壁画

    17、平遥镇国寺明代壁画

    18、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

    19、阳泉关帝庙清代壁画

    20、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壁画

 

文来源:山西晚报20141015;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1-2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