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在太谷想象晋商帝国

 

 

 

 

 

  在山西呆了十多年,这些年,没少听到晋商的神话。一篇余秋雨的《抱愧山西》就不提了,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人窥见了百余年前山西晋商的一点私生活,电视剧《乔家大院》更是让一座老宅院一夜成名。还有平遥古城,还有不断发现和修复的各家大院。研究晋商票号的资料更是不知凡几……也不知出于什么样的习性,我总是对过于火热的形势感到木讷。在几乎人人都在谈论晋商时,我反而迷惘得很,从没想过要真的去实地走一走,好好打量一番。去过两回平遥、乔家大院,也是因为陪着外地客人。传统文化知道得有限,更不懂建筑,对那雕梁画栋的房子,就提不起什么兴致,走马观花下来,我瞪大眼睛看的,是这房子的规模,心底,也在一点点盘算,要盖起这么大的庄园,到底得耗费多少银两。算到后来,就糊涂了。以至于很久以来,我对晋商的概念,也就是这么一本糊涂账。

    两年前,《中国国家地理》的朋友要做一期内蒙古专辑,其中一篇,要写呼和浩特和包头的前世今生。提起这两座草原上的城市,就不得不提到晋商。朋友做事认真,给我发来大量资料。生怕我闭门造车,想象不出晋商帝国的庞大,又把我叫到内蒙古。先是从北京直飞巴彦淖尔,后来又坐长途汽车到包头。在河套平原上闲走,总能时不时听到山西口音,一打问,他们说祖上就是山西人。跑到黄河边上一个叫磴口的地方,都快到了宁夏,这里的一项水利枢纽工程,竟直接以“三盛公”命名。懂点晋商历史的人都明白,这个名字,就是乔家当年设在磴口的一处商号。之前只是听说过山西人走西口,但最西到什么地方,我却并没有确切的距离概念。我们坐了飞机,又坐汽车,时间不短,而他们当年,却是拿脚,“挟轻资牵车走四方”,一步一步来丈量的。这个时候,再哼哼那首有名的山西民歌《走西口》,又会另有一番滋味。

    想不感慨都难了。这回,跟着晋中的朋友,别的什么都不干,踏踏实实看了一回平遥、祁县、太谷,又推翻了之前对晋商发源地的一点印象。平遥因为留有一座古城,旅游宣传搞得又好,就一直以为平遥在这几个县里最为富足。祁县的乔家也不错啊,你看乔贵发、乔致庸的本事,连包头、呼和浩特这样的城市,也跟他们最初的创业大有渊源。可到了太谷,看了三多堂,才切实明白了那句太谷人引以为傲的口头禅:“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一座商人的宅院,大,富丽堂皇,就不说了,本身竟还是一处博物馆。光明清家具就有四百多件,瓷器也有两千多件。数量多,似乎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主要是藏品的质量还挺高。但我还是没有想到,这里竟存有多件皇宫之物。

    这头的心思还没放下来,又去太谷老县城走了一圈。登上鼓楼,见东南西三条老街,青砖石砌,房顶上,虽是青草萋萋,街巷里,仍是人来人往。老宅院也看过不少,独独觉得太谷县的房子楼高墙厚,气派得很。这些如今已成历史遗存的文物,当年却是寻常的民居,说它寻常,是因为这样的院子,在晋中平原的县城里随处可见,不寻常的是,建造这些房子的主人,他们愿意去西北吃苦,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打出了自己的天下。正是有了背后这样一群走四方的山西男人,这些存留到现在的房子,便不仅仅是简单的住所,它已经成了一代晋商精神的象征。尤其是当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鳞次栉比爆炸般盖起来,无一不在显露的,都是这个地方曾经的富足。那得需要怎样的努力,才能给子孙留下了如此丰厚的遗产,才能沉淀出这样的基业?而在太谷老城,眼前的一切,处处都在说明,当时的太谷人对居住的环境已经非常讲究了。时至今日,城墙早已拆除,老城也在被新城不断蚕食,但,气势不减,气象仍在。难以想象每扇门窗背后的财富故事,是惊心动魄,还是生动精彩?或许榜样的力量正在于此,那些关于晋商的传说,早已生长在当地人的血液里,时时刺激着他们不断前行。下得楼来,在南大街西大街打量了几眼,许多街巷名也极有意味,兴隆巷,钱市巷,钱龙巷,醉乐园巷,纯和巷,卖珠市巷,哪一条巷子都跟商号有所关联。

    回来后,继续补功课,查《山西通志》,才知道“金太谷”的由来,还是跟它的地理位置有关。说起来,晋商崛起,与清朝的外交政策有莫大关系。建国伊始,清政府为截断东南沿海反清势力与据守台湾郑成功部的联系,五次颁布“禁海令”,三次颁布“迁海令”,禁止百姓出海贸易。海上贸易通道彻底关闭,又赶上康熙雍正乾隆不断征讨,边境每年的驻军那么多,怎么解决吃饭问题?于是军人与百姓做开了生意。处在北京门户边的山西人,涌往西北谋生的人日渐增多。到了1728年,《恰克图条约》签订,陆上边境交易开始,“走西口”“闯关东”的太谷人日渐增多。当然,晋商崛起,历史大原因多多。比如,最早还能追溯到明朝早期的“开中法”,晋商就已经成了气候。此处,单说西北边境贸易兴起,一条万里茶道,从福建席卷而来,过长江,渡黄河,翻越太行山,到达晋中平原的第一座县城,就是太谷县。同蒲铁路未通车以前,晋南、晋东南北上太原、北京,太谷也是必经之地。地理位置的优越,南来北往商人的刺激,必定会开化一个地方的风气。所以,到了乾隆年间,太谷已经是“商贾辐辏、市肆鳞集,西北至燕秦,东南至吴越、荆楚之境,意者操奇赢、计子母,习于金贝钱刀之气深”的繁华商埠。

    咸丰三年(1853),广西道监察御史章嗣衡,在上给皇帝的奏折中说:山西太谷之孙姓富约两千万,曹姓、贾姓各四五百万,平遥之侯姓、介休之张姓富各三四百万,榆次之许姓、王姓聚族而居,计各家有资本各千万,介休百万之家以十计,祁县百万之家以数十计。

    简单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太谷人当年在晋商中的位置。前不久,正好看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翻看半天,恰巧在里面看到一段关于太谷的记载:

    太谷一邑,富甲于晋,为吾省荟萃银钱之区。今寓此,见街市之中,商旅往来,肩扛元宝,手握朱提,如水之流,滔滔不断。询之市人,何以负银者之多也,市人云:本月二十五日为冬标日期,今日周标起首。共周三日,标至二十五日即无事。所谓标者,生意家交还借贷银两也。

    这段日记,时间是189512月,虽只是简短几笔,也足以供后人想象当年太谷商业的盛景。

    放下案头资料,再回看当时随意拍下的一帧帧照片,仍会浮想联翩。我的仓促一瞥,想象到的仍是晋商王国的一点浮光。尽管,每一回前来,都走得匆忙,但我记得。我记得这里。也许待到机缘合适,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为,只是去那里闲住几晚,听听热闹的市巷叫卖,看看当今太谷人的日常生活,说不定,能更贴切地感受到那些古老而又动人的气息。

 

文来源:太原日报20141023;本文作者:陈克海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1-2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