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西的清官廉吏 |
||
|
除却于成龙,历史上山西还出了不少清官廉吏,以明清时期较为集中。他们皆廉洁自好,以坦荡荡一身正气,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杨继宗:上任第一件事是冲洗大堂 杨继宗(1426-1488年),山西阳城人。在明朝的清官中,杨继宗堪称佼佼者。他为官历天顺、成化、弘治三朝,那时的官场已不似明初,官吏贪黩渐成风气。杨继宗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把他们视作脏物。他到达任所,第一件事是先从井里打百余桶水,将厅堂冲洗一遍,说是要清除污秽。 杨继宗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当时狱囚病死较多,杨继宗为他们改善饮食,下令每三天洗浴一次,使很多囚犯得以继续生存。成化初年,朝廷升杨继宗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设置都简单朴素。他生性刚正廉洁,经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帮助他们解忧。又大力兴办教育,民间子弟年满八岁不读书的,他们的父兄会受到惩罚,一时文教大兴。 一次御史孔儒到嘉兴清理军籍,各里老人多被他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告示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来府衙报告名姓。”孔儒十分恼怒,临行前,突然闯入府中,打开杨继宗的箱筐察看,发现里面只有几件旧衣服,惭愧而去。 九年任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冒犯太监张庆,张庆哥哥张敏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不就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张敏颇为诧异,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知道他这个人了。”杨继宗逝世后朝廷追赠其谥号为贞肃。 魏象枢:清初直臣之冠 魏象枢(1617—1687年),蔚州(今河北省蔚县,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前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府治)人,是清初著名的大臣和学者。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 魏象枢被史家誉为清初直臣之冠;后人以“好人、清官、学者”六字,对他的一生做了概括。 在清王朝建立之初,战争的创伤尚未抚平。面对政治、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和设想。在任用官吏方面,主张以才能和品行为标准,定期考核各级官吏的政绩,严惩徇私受贿的贪官污吏,选贤任能;在经济方面,主张整治江河,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整顿税收和关税制度;在整饬社会风气方面,主张兴教化,正人心,励天下,戒邪恶。 因事受牵连后,魏象枢离开官场十三年。复出之后,他对整肃纲纪不遗余力,因为政绩卓著,屡屡被迁,成为名重一时的理学名臣。魏象枢两度为官20余年,所上奏疏100多章,在当时被奉为典范。他致仕归休时曾获御赐“寒松堂”匾额。康熙二十五年卒后谥“敏果”。 乾隆登基后还下令群臣“言官奏事当如魏象枢奏疏”。 吴琠:康熙赞其清廉 吴琠(1637-1705年),山西沁州(今长治市沁县)人,清朝顺康年间一代良相。至今在山西上党北部的沁县,还有一句流传了300多年的民谣:“沁县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这位吴阁老,就是吴琠。 吴琠的父亲吴道默是当时沁州一代的著名教师,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23岁考中进士。从任河南确山知县开始,凭着他的宽厚、清廉与敏达,一步一步地升为内阁大学士,官居一品,位极人臣,成为康熙王朝的股肱之臣。在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深入下层,关心民间疾苦,恢复社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平反冤假错案,为统一全国,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一代名相或一代贤相。 吴琠在湖广巡抚任期内,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不株连,使人心大定。二是他令赈济由陕西流入湖广的饥民,使其得以活命。有一年,沁州遭大灾荒时,他也曾全力给予救济。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皇帝手书“风度端凝”榜恩赐他,并亲临米芾书以赠之。书曰:“吴琠宽厚和平,持己清廉,先任封疆,军民受其实惠。朝中之事,百折廷诤,能得其正,朕甚重其能得大臣之体。”去世后,谥“文端”。 陈廷敬:他上书康熙要严惩贪官污吏 陈廷敬(1639-1712年),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清代名臣,入仕五十三年。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先后担任大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陈廷敬以清廉正直闻名。比如他任左都御史时,官场上行贿受贿、营私舞弊成风。于是,他上书皇帝要求制定严厉的制度,以改变不良风气。他的建议被康熙采纳,责令都察院严惩不法之徒。此举对于治理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他非常重视发现和重用有识之士,经常向康熙皇帝推荐人才,比如有名的王士祯、汪琬、陆陇其、邵嗣尧等人,都是经他力荐而受到朝廷重用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官场风气败坏。陈廷敬对此深切痛恨,他于康熙24年正月向朝廷上疏,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康熙四十九年三月,皇帝命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工作刚展开,张玉书即因病去世,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陈廷敬担起了总阅官之职,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辞书,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嘉淦:传说告老还乡时箱里放砖头“装阔” 孙嘉淦(1683-1753年),山西省兴县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胆识的宰相级官员。 至今吕梁一带知道孙嘉淦的老百姓还很多,关于孙嘉淦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最著名的一个是说孙嘉淦告老还乡,从京城回兴县之前,他犯嘀咕了:我一辈子不贪不沾,没攒下几个钱,如今荣归故里,还是一副穷酸模样,遭乡绅土财耻笑不说,也给朝廷丢脸啊。思谋良久,他让仆人连夜买来十几口厚重木箱,然后亲自动手装满了砖头。没料到,皇帝得到举报说,孙嘉淦平常装清廉,实际也是个贪官。于是,孙嘉淦行至半路遭到检查,装阔的事露馅儿了。此事一经汇报,皇上很是感动,命令沿途官府以真金实银换下了孙嘉淦箱子里的砖头,算是重重赏了他一笔。 乡语村言自然可听不可信,但是孙嘉淦的确是个个性十足的政治名人,这是有正史记载的。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年届不惑的孙嘉淦给新皇帝上书,劝诫三件事: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后两件倒也罢了,第一件简直就是捋虎须。孙嘉淦的折子算朝雍正的脸上给了一个响亮的耳刮子,皇帝震怒。好在有雍正的老师朱轼求情,说:“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雍正自己也对孙嘉淦说真话不要脑袋的胆识表示佩服,转怒为笑说:“朕也服其胆。” 乾隆继位后,相中了敢言直谏的孙嘉淦,擢升他为左都御史,兼吏部侍郎,专管监察。孙嘉淦也不含糊,很快给皇帝上了篇绝代谏论《三习一弊疏》。好在乾隆帝看了之后挺喜欢,表示采纳,而且因此又升了孙嘉淦的官,让他做刑部尚书,并“总理国子监事”。 孙嘉淦敢说、能干又遇上了好皇帝,使得他在仕途上创造了奇迹。 梁中靖:一锤子砸翻七颗印 梁中靖(1765-1833年),山西灵石县夏门村人,是清代道光年间一位名动京晋、青史留名的反腐典范、倡廉楷模。 嘉庆16年(1811年),梁中靖被朝廷选授广西平乐县知县,47岁的他正式走上仕途之路。当时,政治腐败,官吏昏庸,军备废弛,财政出现严重危机,政府靠加税卖官增加收入,官吏靠政治权力搜刮民财。面对欺上瞒下、行贿受贿、假公济私、勒索百姓等社会弊端,梁中靖敢于揭发,敢于究办,每每奏请严惩。 道光3年(1823年)6月,山西榆次发生了一桩行贿受贿、官官相护、逼死人命的赵二姑冤案。梁中靖历时年余办理此案,皇帝亲自过问、连下五道圣旨亲自处理,轰动朝野,让这一冤案真相大白。为此,民间留下了“山西灵石夏门村,出了个清官梁中靖;梁御史,赛包公,一锤子砸翻了七颗印”的民谣。 梁中靖对部分官吏随意加赋扰民,更是从不放过;他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体察民情上,并通过赈灾、蠲免等方式,解决百姓疾苦。他敢于直言,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无不上奏,都受到朝廷的重视。 道光4年(1824年),60岁的梁中靖被提升为太仆寺少卿,职位高了,权力大了,而他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心没有变。梁中靖清廉自律,没有多少财产,道光13年旧历十一月初二,病逝后,他的家人为他在故乡办了一个简陋的葬礼。 栗毓美:百姓拜他为“河神” 栗毓美(1778-1840年),山西省浑源县人,清嘉庆7年(1802年)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15年(1835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 黄河下游河道两岸均有不少滩地,尤其河南河段,河宽滩广,每遇伏秋大汛,洪水漫滩,将滩面冲成许多串沟,首尾与大河相通,往往分溜成河,冲刷大堤,造成决口之患。栗毓美到任伊始,便开始调查研究如何整治滩面串沟隐患,鉴于当时滩地民房被淹浸塌,房砖颇多。栗毓美认为砖与石相仿,故决定收买当地民砖,试抛砖坝抢护,结果效用显著。 栗毓美试用砖坝成功后,曾向皇帝上书请求推广,但遭到一些在朝的官员反对。到道光十九年,皇帝才批准制砖修堤的建议,进行推广。河工用的大砖为椭圆形,每块重20斤左右,中有圆孔,可以用绳穿系易于抛修,并可用以砌筑坝体。这是黄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栗毓美于道光二十年病逝任内,任河督虽仅五年,治绩卓著,死后道光皇帝向近臣说:“栗毓美办事实心,连年节省帑金数十万,一旦病故,诚为可惜。”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称为“栗大王”。著有《栗恭勤公砖坝成案》一书。 ■ |
|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20141010;本文作者:白洁整理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1-25 ) |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