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赵氏孤儿”之祖赵盾悲剧的偶然与必然

 

 

 

 

 


  赵盾墓就坐落在我的出生地南赵村西南3里处,距古晋国都城故绛(即赵康古城)仅5里之遥。儿时听过它的很多传说,但由于种种原因,竟一直未能前去瞻仰,这次清明节回故乡才得以窥其真神面目。

  据史料记载,赵雄村北离赵盾墓不远处,80年前还保存有宋元祐时重修的赵氏祠堂。密楼式格局,上下两层,雕有赵衰、赵盾、赵朔、赵武等四代忠良的塑像,可惜毁于抗日战争时期,荡然无存。数年前,赵盾墓碑也被附近的赵氏后人拉走,藏于咫尺之遥的赵盾故里东汾阳村中,那个荒芜的赵盾墓就孤零零地挺立在那里,在一年又一年的严寒酷暑中,冷漠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悲喜轮回。我去时,这块赵盾墓碑已经被重新矗立起来了,远远望去,在光秃秃的田野里,显得十分飘渺浩远。赵盾墓尚未被修缮开发,我只能把车停在附近的小路旁,然后在松软的泥土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去。

  高大的墓碑镶嵌在古砖砌就的廊亭中,古香古色,肃穆凛然。廊亭上方凹进去的那方大理石上镂刻有“孔子贤之”四个大字,指证着孔子对赵盾的由衷赞叹:“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两米多高的墓碑上端端正正地镌刻着“晋大夫赵宣子之墓”几个笔迹遒劲的大字,落款为“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仲春榖旦,赵氏后裔合立”。虽然已经过两百多年的风侵雨蚀,雄健的字迹犹清晰可辨。墓碑之后的墓冢,像一座小馒头山,气势宏伟。墓冢上下,全部用新土覆盖,周围还残留着挖土后的坑坑洼洼,碑前遗有人们扫墓祭奠后的纸屑灰烬,在突然而至的冷风吹刮下,忽忽悠悠地上下飘荡。

  周围是空旷的原野,寂静伴着苍茫。我忽然觉得,那傲然挺立在眼前的高大墓碑,在我的眼前竟幻化成了中国历代王朝的一个硕大舞台。其间上演的居然是一部以权势诠释幸福,用欲望践踏生命的历史大悲剧,亘古不绝,绵延不断……

  赵盾,谥号宣孟,时人尊称其赵孟,史料中多称之赵宣子、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系赵衰之子、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

  赵盾走上历史舞台,是在晋襄公四年,即前620年,时年30岁左右,代其父赵衰任国政,“为晋正卿”,两年后,其父卒。同年,跟随晋文公开创晋霸基业的老一代功勋胥臣、栾枝、先且居(先珍之子)也先后故去。晋襄公恢复文公时的三军,欲使士谷、梁益耳将中军,使箕郑父、先都将上军。但赵盾等这几个功勋之后内心充满不平,就去找晋襄公诉说。先且居之子先克言到:“狐、赵有大功于晋,其子不可废。士谷和梁益耳皆无战功,骤为大将,恐人心不服。”襄公思忖后,也觉得其言之有理,于是改变主意,以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为副帅;以箕郑父为上军元帅,荀林父为副帅;以先蔑为下军元帅,先都为副帅。不料,狐射姑骄矜蛮横,一意孤行,引得一班将士颇有微词。恰值太傅阳处父从卫国归来,听闻狐射姑为元帅,就密奏于襄公:“射姑脾气暴烈,只知媚上而不能体恤下属,不得民心,非大将之才。臣曾经给赵衰将军做副手,与其子赵盾相处甚久,知赵盾贤而有才,并能尊贤使能,让国家法令顺利实施。君上若择帅,无出其右者,赵盾堪当此任。”晋襄公也颇欣赏赵盾的才干,就听从阳处父的建议,拜赵盾为中军元帅,让狐射姑辅助。赵盾抓住了机会,“自此当国,大修政令,国人悦服”。

  事也凑巧,当年8月,晋襄公突然病危,就托孤于太傅阳处父、上卿赵盾及诸臣,嘱立年幼的太子夷皋为君,言毕即撒手归西。次日晨,正当群臣准备扶持太子夷皋即位时,却发生了废立分歧。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上大夫赵盾说:“国家多难,秦狄为仇,不可以立幼主,今杜祁之子公子雍,见仕于秦,好善而长,可迎之以嗣大位。”赵盾此举,全无私心,纯粹是为社稷着想。狐射姑却不同意,主张立公子乐,其理由是乐母系先君所爱。乐仕于陈,而陈与晋素来相处和睦,不像和秦国有那么多的恩怨,迎之,则朝发而夕至,对晋国有百利而无一害。赵盾斩钉截铁地驳斥道:“不行,陈小而远,秦大而近。迎君于陈未必更加和睦,而迎于秦,可以释怨而树援,所以公子雍是不二人选!”其理昭昭,义正词严,群臣唯唯是诺。狐射姑虽不同意,却也无可奈何。于是,赵盾一锤定音,委派先蔑、士会等“如秦报丧”,迎公子雍为君。

  如果历史能按这个过程走下去,或许赵氏一族的命运将重新改写。可惜,赵盾的一念之差,或者说是他的一己恻隐,就在无形之中埋下了以后赵氏悲剧的祸根。
  太子夷皋的母亲穆嬴不甘心儿子就这样被废掉,闯到朝堂上与赵盾评理:“先君视你如同股肱,临终又托孤于你。今先君尸骨未寒,你竟违背先君遗命,擅废太子,跑到秦国去拥立他人,先君在九泉之下如何瞑目啊?”赵盾置之不理,穆嬴便撒疯使泼,哭闹不已。赵盾不胜其烦,又无计可施,遂跑回家去。穆嬴没有善罢甘休,而是带着儿子夷皋追到赵家堂前,继续大吵大闹,赵盾自觉良心不安,打也不是,骂又不能,在错综复杂的心理压力之下无奈屈服。但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赵盾尚未意识到,重新扶持太子即位的决定,给他日后执政埋伏下了多少隐患:首先是让他在群臣乃至天下人面前表现出的是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其次是对太子的废立无常已在穆嬴和太子的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三是背弃了与秦国的协约,与秦结下不解之怨。更为可怕的是,赵盾在废立之间,为能使公子雍顺利即位谋杀了公子乐,又为扶持夷皋伏杀了公子雍,恐怖的血雨腥风让晋国上下噤若寒蝉。
  大臣谋杀公族,是为离经叛道,人不言,非不能言。

  年轻气盛又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赵盾可能不会想到,他已经被抛到了云雾缭绕的半天空里。美妙的空幻感觉,只能让他更加盲目自信,肆无忌惮。

  夷皋既立,是为晋灵公,赵盾为相国。晋灵公年幼无知,赵盾就成为事实上的“太上皇”,权势熏天。赵盾成为晋国新一代的标志人物。

  前621年秋天8月,作为晋灵公的全权代表,赵盾与齐昭公、宋成公、鲁文公(来盟迟到)、卫成公、陈共公、郑穆公、许僖公、曹共公在郑国的地盘——扈地结盟,赵盾在会盟中行使的是完全只有霸主才能够拥有的权威。赵盾盟诸侯,在情理上实是说不过去的,往后的日子里,公卿争权,臣子坐大,诸侯卑微几乎成为春秋时代的潮流。

  为巩固晋文公以来的晋国霸权地位,赵盾恩威并重,一方面,先后发兵打败秦鲁等国家,震慑了诸侯;另一方面,又使用怀柔手段,先后安抚了卫、郑等国,晋国的霸权也因为赵盾这一明智之举而更加稳固。但赵盾的劳苦功高,并未能消弭他在废立晋君时滥杀无辜留下的怨恨。

  就在赵盾意气风发地在晋国政坛上大展宏图时,一股反赵同盟也在悄悄酝酿。
  赵盾的心腹重臣先克为人张狂霸道,他以晋国二把手的身份,盛气凌人,胡作非为,竟然强抢老臣蒯得的田地。

  前618年正月,忍无可忍的先都、箕郑父、士榖、梁益耳、蒯得互相串联在一起,决定报复赵盾,就密谋派人刺杀了先克。赵盾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阴谋诡计,下令追查,结果先都、梁益耳首先落网,赵盾杀之。至是年3月,箕郑父、士榖、蒯得也先后被擒拿。赵盾大权在握,只是象征性地将这些政治犯上报给晋灵公要求斩首,以儆效尤。晋灵公的母亲穆嬴本来对赵盾就非常怨恨,想以国母之尊保住几位反叛的老臣好牵制赵盾。谁知赵盾根本未取得穆嬴的首肯就将几位老臣的头颅血淋淋地割了下来。穆嬴和晋灵公深感君权被轻,恨之入骨,怎奈孤儿寡母,无计可施,只能隐忍下来,待秋后一并算账。

  年轻气盛的相国大人只迷信用铁血手段打造的极权统治,他怎知那把权力刀刃上的熠熠锋芒已经被无数的冤魂野鬼高高托举在了他自己的头顶,时刻都会有落下来的危险。

  晋灵公渐渐长大了,先前差点被废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加之众人皆知有相国,不知有君的现实,使他对赵盾深恶痛绝。所以相国的谆谆教诲和毫不留情的忠言相谏,都起了一种逆反的作用。晋灵公表面上言听计从,实际上却是明掣胳膊暗掣肘,和赵盾较劲,就是不让你赵盾痛快行事。

  前612年,赵盾率军讨伐不顺从霸主命令的齐国。行军途中,突然传来国君手谕,要求相国退军。赵盾以为朝堂出现内乱,于是赶快撤军回国。谁知,回去一问,才知道灵公收了齐国的“贿礼”,赵盾哭笑不得,这真有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味道。更麻烦的是,中原诸侯国都从中看出了晋国君臣不和的苗头,都知道了这个游手好闲的晋灵公比赵盾好说话,于是大家纷纷仿效,用小恩小惠来腐蚀拉拢这位实是花花公子的君王。晋灵公倒还“讲信誉”,“拿人钱财,为人消灾”,节外生枝,弄得赵盾左右为难,骑虎难下。

  晋灵公从背后给赵盾掣肘,赵盾一时还真没办法。说轻了不管用,说重了那是臣对君不敬,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
  晋灵公不能享有一国之君应该享有的军政大权,便故意和赵盾背道而驰。在奸诈之徒屠岸贾的唆使下,穷奢极欲,大造豪宫奢宅,过着淫逸糜乱的生活。晋灵公不仅荒诞,还很残暴,他居然以一国之尊的身份站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过往行人,以看人们抱头鼠窜的样子为乐。还因为厨师给他烹制的熊蹄稍欠火候,就惨无人道地把厨师杀死,命宫女们把尸体装到筐子里扔掉。

  赵盾忧心忡忡,便不断劝戒灵公要检点言行、勤政爱民。灵公惧怕赵盾的权势,表面上点头称是,实际上已经在内心里起了杀赵盾之意,因为赵盾的存在已使他感到碍手碍脚,无法随意行驶本属于君王的权威。

  不久,灵公采纳屠岸贾的主意,让人训练灵獒,欲在朝堂上放其咬死赵盾。多亏赵盾的手下大将提弥明与一个叫灵辄的护卫临阵倒戈,拼死保护赵盾,赵盾才得以脱险。

  灵公孤注一掷,决意除赵盾而后快。于是又派杀手锄麑深夜刺杀赵盾,结果锄麑看到赵盾如此兢兢业业、勤政为民,遂暗叹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进退不能,触槐而死。

  赵盾至此已明白,他和晋灵公已是水火不容。虽然恨其荒淫无道,荼毒生灵,但忠臣家世的影响使他无法也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担个弑君的罪名,于是带着儿子赵朔外逃。

  晋灵公的倒行逆施激发了赵氏一族同仇敌忾的意志,赵盾的堂弟赵穿本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浑人,一怒之下,就和部下在桃园里联合杀死了昏君灵公。
  按说,赵盾的遭遇应该能让他反省,为什么自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忠公体国,最后差点落下个被杀头的命运?可惜,极盛处的权欲蒙蔽了他的双眼,遮盖住了他那颗已经荒芜、长满浮躁野草的心灵,他看不到他的头顶上方又悬挂上了一把明晃晃的“达摩克利斯剑”,他更看不到极盛后的充满诡异之气的万丈深渊,会把他和他的后代全部无情吞噬……

  晋灵公被杀后,赵穿派人把赵盾请回来主持朝政,处理后事。赵盾回朝,抚尸痛哭。这种撕心裂肺地号哭,与其说是哀悼灵公,不如说是赵盾为自己委屈而哭,旁人不理解也就罢了,你君王也不理解我,还要置我于死地!赵盾哪里会明白,他的苦心和所作所为恰恰是旁人可以理解,而受到诸多限制打压的晋灵公无法理解的。
  晋灵公没有后人,赵盾就派人把晋文公的小儿子黑臀从成周接回来即位,是为晋成公。

  成公即位后,赵盾的心理可能受灵公一事影响,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朝着更为危险的地步发展。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位高震主的古训,而是一味地扩大他赵氏权臣的势力范围。成公即位不久,赵盾就奏请成公把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赵同、赵括、赵婴齐委以重任。成公一看,自己为君还拜赵氏所赐,庙堂上下皆为赵盾亲信,岂能不应?干脆做个顺水人情,就认命赵同、赵括、赵婴齐为大夫,立于朝堂之上。赵穿弑君未受到任何惩处,仍佐中军。

  赵穿一日对赵盾说:“屠岸贾蛊惑先君,卑鄙小人,若不除此人,他日恐对我赵家不利。”赵盾说:“人家不追究你的罪过,你还要惩处人家吗?现在我们赵家兴旺发达,应与其同朝修睦,不可滋生事端,寻仇闹事!”赵穿诺诺而退。历史不幸真被赵穿言中了,赵盾没有吸取扶灵公即位的教训,又由于这一“不忍人之心”,导致了不久之后震惊天下的赵氏满门被斩血案。

  赵盾试图以不断提高赵氏一族的政治地位来保障赵家的荣华富贵。于是,又恳请成公赐赵氏为公族。按照周制,公族只能是各诸侯国同族子弟。晋献公时,为防止公族作乱,公族就被废止了。所有公子,除太子外,不得在本国居留。晋成公不得已恢复了这一官职,将之授予卿的嫡长子,并赐封其土地;还让卿的其他子嗣担任一些重要职位。赐赵氏为公族,显然是把赵氏提到了几乎与“皇族”平起平坐的地位。至此,以赵盾为首的赵氏一族,声势日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按说,位极人臣的赵盾该心满意足、高枕无忧了吧?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奇怪,表面上的无限风光,并不能掩盖权高位重者脆弱的负罪心理。一次,赵盾偶然发现史官董狐的史简上这样写道:“秋七月乙丑,赵盾弑其君夷皋于桃园。”赵盾大惊失色:“我已逃奔河东首阳,离绛城好几百里,怎知弑君之事?你这样写我毫无道理!”董狐正色答曰:“您身为相国,出逃而未越境,归国又不讨贼,你否认此事与你无关,孰信?”赵盾被戳到了心里疼处,理屈词穷,闷闷而返。

  赵盾就背着这样沉重的心理包袱,在无限权势的笼罩下,郁郁而行。

  前601年,一代枭雄赵盾终于在其辉煌成就和心里负疚的矛盾中,不甘地离开了这个喧嚣的世界。

  赵盾是离去了,但他把无限的恨意留给了屠岸贾和后来的晋景公,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大灾难正悄悄逼近他的兄弟、他的子孙,乃至他那些无辜的家人。

  平心而论,赵盾是春秋中期晋国涌现出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他极力推行的强权政治极大地推动了晋国霸权的延续,并成功地抑制了日益强大的楚庄王。晋楚两国近20年的争霸斗争,其实就是赵盾和楚庄王之间的博弈。但楚庄王博弈的结果是楚国的日新月异和楚王室的欣欣向荣;而赵盾博弈的结果却是赵氏一族貌似强大的背后隐藏着君猜臣忌、政敌环伺的重重危机。

  赵氏一族后来几乎被屠杀殆尽,表面看是一种偶然,其实更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即便屠杀者不是晋景公和屠岸贾,其他凡欲有作为的君主也绝不会容忍这种“卿族独大”的局面,“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大凡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权臣似乎都没有好下场,譬如春秋时期的吴相国伍子胥,最终落得个被逼自刎、抛尸江中的下场;战国军事家、政治家吴起被敌对贵族当作箭靶子活活射死;战国时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则是被车裂处死;而佩戴六国相印、权倾天下的苏秦也遭到了同样车裂的命运;同为战国时期的楚相春申君最后的结局更是满门抄斩……屈指数来,比比皆是。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那些所谓以天下为己任、手握生杀大权的顾命或托孤大臣,更鲜见有完美的人生归宿。久远的且不去说它,只在清代就有两个杰出的大人物先后遭此厄运。清初,皇太极驾崩后,其十四弟多尔衮扶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5岁的福临为帝,是为顺治帝。多尔衮成为掌握朝政实权的叔父摄政王,以后又加皇叔父摄政王,一直到自称皇父摄政王。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死后仅两个月就被13岁的顺治帝下令毁掉了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数年后,顺治驾崩,以鳌拜为首的顾命大臣拥立时年8岁的玄烨为帝,是为康熙帝。鳌拜独专擅权,飞扬跋扈,只过了8年,即被16岁的康熙帝用计擒获,关在牢狱之中,郁郁而死。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权和君权永远是一对最为敏感的矛盾,当你无意于推翻君权取而代之时,保存自己实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韬光养晦、暗敛锋芒。所谓的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无上高处,正是暗潮涌动、凶险逼近的最危险地带。但大多数人只看到了高处极具诱惑力的无限风光,只看到了权势带来的炫目荣耀,所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可惜当他们的人生帷幕徐徐落下之际,留给世人的大都是身首异处、鲜血迷漓的凄惨场景。

  赵盾是个极为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严厉、峻急,“制事典,正法罪”,刚正不阿,恰如他的政敌狐射姑说他为“夏日之日”,令人望而生畏;但另一方面,他却心怀“妇人之仁”,过于宽宏、忠厚,常因心中的恻隐之心改变原来既定的大政方针,令人感到他作为政治家举棋不定、出尔反尔的不成熟一面。他废太子夷皋,又受穆姬哭闹干扰再立夷皋为君,废立之间有多少无辜的人死于非命,而他自己也为此吃尽了苦头;他明知屠岸贾是引诱晋灵公胡作非为的罪魁祸首,却由于自己心理的鬼祟,放了屠岸贾一马,他的赵氏家族几乎为此付出了断子绝孙的代价。

  赵盾作为一个政治家,这种畸形的矛盾性格是和他童年的经历以及家庭的熏陶分不开的。晋国“骊姬之乱”,赵衰、狐偃仓惶保公子重耳逃亡于翟。翟曾伐廧咎如部落,俘获君主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叔隗、季隗。翟君就把妹妹季隗嫁于重耳,又许配姐姐叔隗于赵衰为妻,生子赵盾。赵盾生在这么一个世宦家庭,厚重的仕宦底蕴赋予了他良好的文化气质和高尚的道德修为,以他父亲为首的一群忠心耿耿的老臣不弃不离地追随于晋公子重耳鞍前马后的忠义行为和重耳那博大宽阔的胸怀,更是培养了他忠君恤民、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

  还在赵盾10岁左右时,其父赵衰随重耳离翟,被迫再次踏上充满险阻艰难的流亡旅途。赵盾母子饱尝了离别后的孤苦、寂寞和寄人篱下的诸多酸愁。这使他由于狄地阅历养成的强悍劲直、豁达大度的性情中,又被赋予了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晋文公即位后,感于赵衰的赤胆忠心,遂将女儿孟姬嫁赵衰。赵孟姬深明大义,并不恃宠固位,反而力主赵衰将赵盾母子接回晋国。这时的赵盾已经长大成人,文质彬彬又聪颖博达;叔隗回到赵家,赵孟姬又要求赵衰立叔隗为内子(正房),自己以妾身侍之;让赵盾最铭心刻骨的是,赵孟姬还请立赵盾为嫡子,而使自己的三个儿子赵同、赵括、赵婴齐居下。“赵孟姬明义,叔隗贤惠,赵衰温厚,在这种家庭环境的薰陶下,赵盾知书达理,温文尔雅”。

  可是尔虞我诈的残酷政治斗争啊,使他的这一切优良品质,都成了他致命的短板。
  赵盾一生最担心的是两件事,一是怕被人误认为专权欺君,有篡位企图,所以他行事处处小心,生怕被人抓住口实;二是由于他专权20余年,四面树敌,他最害怕他的子侄遭人暗算,于是凭着一己之力把他的同族兄弟和子侄都扶到了晋国朝堂的至尊位置,可谓“一家之下,万家之上”。可惜,历史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这两件事最终都变成了现实。他死之后仅4年,他的全家老少360余口人就被晋景公和屠岸贾诛杀殆尽,只漏了一个“赵氏孤儿”;他更没想到的是,将近200年之后,他的后人赵襄子伙同魏斯、韩虔三家分晋,建立赵国,成为晋国名副其实的乱臣贼子。

  无常的历史给赵宣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选自《中华祖脉》,李琳之著,西苑出版社,《临汾日报》同步连载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0-16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