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走进晋国博物馆

 

 

 

 

 

  半个多世纪发掘 从寂寂无闻到风起云涌 
   
青铜器、车马坑、晋国历代国君墓葬……曾经名垂青史的晋国辉煌霸业,在晋国博物馆的展品中复活。而将这卷史书打开并解读的,是几代考古学家。上个世纪后半叶是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当时在春秋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只有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早期都城未找到。

    晋国在春秋五霸中称霸150年,立国600多年,延续至今成为山西的代称。早期都城找不见,这是晋文化研究中的巨大缺陷。“找到晋国”对考古学界来说意义重大,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学家的目光越过中原大地,聚焦到晋南。“寻踪晋国”,这一找就是50多年。

    从“曲村——天马遗址”的发现到晋国博物馆的建立,几代考古人的心血和汗水,使得晋、晋都、晋文化浮出水面。那个书本上的“晋国”逐渐清晰,来到我们眼前。

  晋国博物馆·展示盗墓历史

    在晋国博物馆,有一块展览内容是有关那段盗墓历史的,甚至在墓葬展示中,也没有人为消除盗墓痕迹,用专门的指示牌标记“盗洞”等痕迹。

    这在国内博物馆中十分罕见。对此,晋国博物馆工程副总指挥、原曲沃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主任孙永和说,“博物馆是记载历史、还原历史的地方,我们这么展示就是尊重历史,让人们痛恨盗墓分子。”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展示盗墓,非常忠实于历史,可以让观众看到考古多么不容易,保护文物,要克服恶劣的环境,这里面既包括野外的艰苦,也包括和盗墓来做斗争。”

  一批“北大生”来到了曲村

    晋国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面墙是用灯箱展示的“曲村——天马遗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呈现的是考古工作者的剪影,或蹲或趴或站,有的手拿探杆,有的手拿手铲。

    现年77岁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伯谦谈起自己当年的样子,说,“没错,远看和农民没什么差别,就是一手一手地在地里挖、刨……”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新中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规划,当时侯马一带有大批的工业项目要选址上马建设,国家文物局在侯马组织考古大会战,以免在工业建设时损毁文物。从1960年到1979年,考古人员在曲沃县与翼城县的交界处发现了“曲村——天马遗址”,并进行了两次挖掘,初步确定是周时期晋文化遗址。

    李伯谦参与了其中的挖掘,他同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考古领头专家邹衡先生一起对曲村遗址进行了挖掘,“当时发现了一些墓葬,我们也在私下探讨这是不是晋国的始封地,但还没有发现有明确铭文,我们有一个想法,在这里建设一个稳定的实习基地,由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和山西省文物部门的人员一起对此进行长期挖掘研究。”

    这个方案很快就被通过了。1980年,第一批考古队员来到了曲村。由邹衡和李伯谦带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与北京大学的教师、学生共37人组成,考古挖掘从当年9月份进行到1981年春节前。

    当年尚且闭塞的村子里来了这么一支队伍。村子里的村民不清楚这些操着京腔的外地人是干什么的,大家只是喊他们“北大生”。领着这群“北大生”的李伯谦第一个头疼的问题竟然是“生存”,他第一次来曲村时还带着介绍信,到公社去吃饭都不让,只能到村里农户家吃派饭。

    看着介绍信,村里的队长很为难,“你们这也不是搞水利打井的,也不是来收税的,给我们这村里也没啥用,你们考古算做啥?”好说歹说,队长勉强同意接待,将李伯谦一行人安排到了一农户家,当时农户家里条件不好,并没有多少空房。李伯谦他们找到的这个房间前天刚刚办完丧事,这家的老太太去世了,所以留下了这间空房。

    李伯谦回忆道,“房间是办事的房间,我们吃的饭是办事留下来的馍,门上还贴着白,第一个晚上,我们4个大男人都不敢睡觉,打了一晚上扑克。”

    就这样,考古工作开始了,考古人员租住着村民的农房,自己生火起灶。从1980年到1990年,7批考古人员陆续来到曲村,村里还建起了考古工作站。在考古学家邹衡的带领下,大家发掘出大批墓葬。邹衡当时断言,这就是晋国的始封地和早期都城所在地,但因缺少大型宫殿基址和诸侯陵墓等相关证据,在当时未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晋侯踪影到底在哪里

    晋国博物馆的“发掘史”长廊展厅角落里,静静地坐着一个老人,坐着竹椅,手拿钢笔,认真在写东西。来到这里的观众刚开始都会很诧异,怎么有个人“坐”在这里一动不动,走近一看,原来是座蜡像,蜡像的原型正是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商周考古第一人”——邹衡。

    这座蜡像勾起了很多考古人员的回忆,它的审定人,山西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田建文正是邹衡老师的学生。1982年,还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就读的田建文,跟随邹衡老师第一次来到了曲村。正是那次实习,让他的一生也和晋侯墓地扯上了联系。

    田建文回忆,邹衡老师和考古人员念念不忘的就是要找到“晋国始封地”。邹先生甚至断言就在此,但从1980年到1990年考古发现一直没有直接证据,到了1990年,邹衡先生已经60多岁,面临退休,十年的曲村考古要有个总结,他开始着手撰写《曲村——天马》考察报告。

    1991年春节,忙于工作的邹衡先生决定在曲村过年,抓紧时间整理报告。大雪封路,时年64岁的邹衡在曲村的考古工作站中一字一句审定着他编写的曲村考古报告,同行的李伯谦也没有回家过年,在此一起工作。大年初五,他的弟子、当时已是北大教师的刘绪从北京赶到了曲沃,找到了已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班的田建文,一起乘坐考古所唯一的一辆货车来到了曲村,没几天,又有几个弟子冒雪赶来。那个春节,考古队员又这么相聚在曲村。

    欢乐、激动之外,邹衡先生谈到了当时已经日益猖獗的盗墓,田建文常听到邹衡先生说,昨晚听到爆炸声了,看来又有墓葬被盗了。

  盗墓渐猖獗曲村遗址请求保护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琨璋同样是邹衡的弟子,他于1984年到曲村进行发掘实习并负责2002年之后的晋侯墓地考古挖掘工作。他回忆,自己刚到曲村的那几年,村民对考古一无所知,考古队发掘回来的东西就放在屋里,有的青铜器有锈,就和老乡借一个缸,用当地的米醋泡着放在院子里,“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对房东来说,你可以住房子,但不要把发掘到的东西带回家,那时候当地人对墓葬里的东西有一些忌讳。”吉琨璋回忆。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盗墓之风盛起,当地派出所只能是做到把大家往回赶,考古队无奈,只好动用考古经费请求当地公安部门派人来值守。

    李伯谦回忆,“隔段时间一来,就发现村里有盖新房子的,有人就说这是靠地下的东西发财的。”有一次,公安局抓到了盗墓贼,李伯谦和几个考古人员申请要见一见这些人,当面问一下为什么要盗墓。结果一看,竟然是自己租住房子旁边的邻居。这让李伯谦十分痛心,从忌讳墓葬,敬畏祖先到利欲熏心,疯狂掘墓,仅仅数年。

    考古人员的无助感来自各方面。李伯谦回忆,当时县里有官员就盗墓责备考古人员,“你们不来,你们不雇用这些民工,能有盗墓吗?你们培训他们帮你们考古,他们会了,就盗墓了,源头还是你们……”另外,盗墓犯罪组织与官员勾结,即便是有公安人员值守,古墓也仍然被盗。

    1989年开始,文物相关部门开始向省政府、国家文物局打报告,就盗墓事件请求保护。19896月,李伯谦代表北京大学考古系给国家文物局致函,要求对“曲村遗址”进行保护。19903月,北京大学又向国家文物局致函,再次要求“紧急保护曲村遗址”,但都没有回应。几个月后,同年麦收前,这里被盗墓分子盗掘。

  晋侯墓地的大门终于被打开

    1992年初春,邹衡前往曲村考古工作站。途经太原时,听说1991年腊月间,在曲村—天马遗址的北赵村曾有大规模的盗掘事件发生。据传,盗掘者携带枪支武器,挖出许多“宝物”,到曲村后不久又不断听到类似的消息,这引起了邹衡的警觉。

    在调查过程中,邹衡和考古专家分析被盗墓地现场,结论既令人痛心又惊叹难言。经现场勘查和询问,得知被盗墓地挖掘出大量大型青铜器,盗墓分子的恶劣行径令人痛恨,而大量青铜碎片和墓葬的格式,正印证了邹衡追寻十几年的晋侯墓地。

    1992年,抢救性发掘开始了,从1992年到2007年,大型考古发掘共9次,晋侯墓地的大门被打开,共有晋侯夫妇墓919座,车马坑10座,陪葬坑、祭祀坑各几十座。其中晋侯夫妇墓被盗8座,陪葬墓被盗9座。苦苦寻找的“晋国踪迹”原来就在身边,考古人员没有发现,反倒是盗墓贼先打开了大门。或许这是那个时代的困局:考古发掘引来盗墓贼,而盗墓又指引了考古发掘的方向。田建文回忆说,那些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有一半以上都是盗墓贼盗墓后开始的抢救性发掘。

    19953月至6月,山西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春季“严打”斗争,晋侯墓地被盗案中,36名不法分子被逮捕,包庇、参与其中的政府官员被依法处理,10名罪犯被枪决,成为当时的“文保第一案”,恶性盗掘才被遏制。1998年,曲沃县文物局起草并以县政府名义给省政府写过一个《关于建立晋侯墓地遗址博物馆》的报告,2008930日晋国博物馆项目在省发改委正式立项,2009831日晋国博物馆正式动工兴建。本报记者 刘斌

 

六百年晋侯从方圆百里到一代霸主 

    917日,记者从曲沃县晋国博物馆获悉,该馆对外开放之日,将首次对外展出数百件精挑细选的文物。

    晋国博物馆建设副总指挥孙永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晋国博物馆馆藏的精美文物,都出土于我们脚下的“曲村——天马遗址”。经过数代考古人员多年的考古发掘活动,证明了“曲村——天马遗址”的核心区域,也就是晋侯墓地,是古晋国第一代晋侯至第九晋侯的归葬之所在,同时也揭开了古晋国始封地的谜团。孙永和称,现已证明,曲沃及其周边地区是晋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最早、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人们参观晋国博物馆,如同穿越时空隧道,一窥丰富多彩的古晋国文化。

  起底晋之源

    在晋国博物馆展区,有一座叫鸟尊的青铜器复制品。它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其真品如今藏于山西省博物院,是国家明令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桐叶封弟”的历史传说。3000多年前,周成王在荡平了唐国的叛乱后,将他的弟弟叔虞封到唐地。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继承王位。

    燮父很能干,在他的治理下,唐国开疆拓土,国力壮大。古本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晋侯燮父在晋地建造了壮丽的宫殿,周康王对此看不顺眼,派人斥责燮父。就是这个燮父,为侯国更名,将唐改名为晋。其实,古晋国的地理位置,自汉代时已成为谜团。司马迁的《史记》也仅记载着,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对古晋国始封地,后世曾有过太原、临汾、乡宁、永安、安邑、翼城的不同说法。

    其实,曲沃晋侯墓地遗址发掘之初,专家并未确定各墓穴归属哪位晋侯。

    在晋国博物馆展区,陈列有5枚铜鼎。它的形制与文饰完全相同,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周代,鼎是地位的象征,天子九鼎,诸侯五鼎。事后,考古人员在鼎的钲部发现铭文,其中记载了晋侯稣的名字,与《史记》当中稣名字完全一致,推定埋有五鼎的晋侯墓是晋献侯稣的墓。考古学家以此为依据,推定这九座晋侯墓地的墓主人按时代先后顺序分别为:晋国第一代国君燮父、晋武侯、晋成侯、晋厉侯、晋靖侯、晋釐侯、晋献侯、晋穆侯和晋文侯,时代从西周早中期之交到春秋初年。

    出土于晋侯燮父墓中的鸟尊,它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上书“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考古人员依次得出结论,它是一件宗庙礼器,它出土于燮父墓,作为实物,亦证明“晋”这个名称,确由燮父开始。

  蓬勃奋发的晋之族群

    在晋国博物馆,陈列有精美的青铜器、玉器以及数座经修复的晋侯墓地遗址。其间,最令人震撼的陈列物,当数曲沃“曲村——天马遗址”。其中的车马坑是晋献侯稣墓的殉葬坑,经发掘修复,重见天日。这个车马坑,透露出至晋献侯稣统治时期,晋国国力已经很强大。

    晋献侯稣陪祀车马坑,陪葬着48辆车、105匹马,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规模最大、陈放车辆最多的车马坑。经考古发现,一些车的车厢外边,挂附连缀有铜质甲片,如同“装甲车”。而一些车则彩绘着精美的图案,如同彩车。记者看到,晋献侯稣车马殉葬坑内的车和马,虽已不复往日雄风,但仍震撼着每一位观众。车马殉葬制度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地位越高的人,随葬的车马越多。车马坑,车和马分别藏在两个藏坑内。105匹战马,有专家认为是在马还活着的时候直接填土埋葬,迄今仍保持死亡瞬间痛苦挣扎的姿势。车坑内的车,车轮倾斜安放在坑底。说明了墓主人身份的尊贵和当时晋国国力的强盛。埋藏泥土数千年后,车轮的木质结构虽已与泥土成为一体,经过修复,它的轮廓仍清晰可见。

    在晋国博物馆,陈列着依11比例复制的晋侯稣车马坑内的车辆。站在车前,敬畏之余,遥想那个风起云涌、金戈铁马时代,战士们驾乘战车,驰骋疆场,挂在车前的铃铛迎风晃动,发出一片铃铛声,让人心情澎湃。

  晋之文化余响数千年不绝

    在晋国博物馆展区二层,倚墙摆放着一套编钟。这套编钟,是严格按出土于晋献侯稣墓中的编钟制作的复制品。

    917日下午,在游客注目下,晋国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手持钟锤,演奏了一曲《茉莉花》的乐曲。展厅空间空阔,乐声盘旋回荡,让人听了顿感心旷神怡。

    其实,晋献侯稣的墓葬在发掘之初,编钟已失盗。考古人员在墓中仅发掘出土2枚编钟(现存放于山西博物院),其他14枚,被盗墓者盗取贩卖至香港。最后,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花重金购回,并藏于上海博物馆。16个编钟上,共刻有355字铭文,记载了晋献侯稣率兵征讨东夷,多次受到周天子赏赐的史实。

    古人相信,人死后精神不死,会通往另一个世界生活,所以就有以物陪葬的习俗。遗族们为了帮死者完成这个心愿,会按照当时的礼仪,在其墓中置入大量精美的陪葬品。晋侯燮父及此后的八代晋侯,亦概莫能外。

    在古人心目中,玉被视为“至宝”。在晋国博物馆晋侯墓葬遗址中,八代晋侯穆侯费壬的次夫人墓,不能不提。当年,考古人员在她的墓中,发掘出多达4280余件随葬品,玉器达800多件。玉器中,有一套玉组佩,它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共204件玉石串联而成,工艺精湛,庄重典雅。如今,它已被评为国宝级文物(藏于山西博物院)。

    晋穆侯这个次夫人,墓中陪葬品甚至超过其夫君。在等级明确、礼法森严的西周,无疑极为特殊。考古人员最后从其墓中出土的铜壶铭文上才发现端倪。铭文透露出,这个身份神秘的女性,名叫杨姞。考古人员推测,她可能是当时的杨国嫁到晋国的一个公主。杨,是西周时位于今洪洞一带的一个小国。杨姞的墓地,让人对晋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产生了无数遐想。

    “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造就了晋国的辉煌,也孕育了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晋文化。我们在晋国博物馆看到的精美的晋国文物,正是晋文化的灵魂所在。”孙永和说。

  ○链接

  古晋国故事

    晋国从燮父改唐为晋至三家分晋,立国660余年、历经38代国君。葬有晋国九代晋侯,迄今,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晋国的历史传说及典故。

    桐叶封弟:

    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

    表里山河:

    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展开城濮之战。楚国的军队正在嶲地背后驻扎,晋文公十分担心他们会来偷袭晋国。主将狐偃劝他说:“打一仗吧!打胜了,我们就可以称霸诸侯;打不胜,晋国在表里山河之中,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地势易守难攻,定会取得胜利。”晋侯决定依据地势而进攻,最后大获全胜。

    秦晋之好: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后来,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先后送晋献公儿子夷吾和重耳归国,两人先后继任晋国国君。秦晋两国关系一度十分融洽,被后人称为秦晋之好。本报记者 梁成虎 

万余件文物 从大型编钟到小巧玉器 

    晋国博物馆的修建原址,就是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闻名于世的曲沃“曲村——天马遗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摸索、研究、挖掘,经过北大考古专业和山西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50多年的努力,共从“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出919座晋国早期晋侯及其夫人墓葬,出土了120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许多青铜器上都铸有铭文,考古学家据此整理出西周早期晋侯的排序问题,确定了晋国的始封地,填补了晋国早期编年和史实的空白。

    晋侯墓地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尤以晋侯稣钟、鸟尊、兔尊、猪尊、玉组配等精美青铜器和玉器闻名于世,其中多件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国参展的文物。山西博物院从建院之初,鸟尊就是镇院之宝。而同样为晋侯墓地出土的晋侯稣钟,则更具历史研究价值。晋侯稣钟共16件,其中14件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另外两件存于山西博物院。

  晋侯稣钟

    晋侯稣钟是晋侯墓地出土的另外一组重要青铜器,因为出土于晋侯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目前属于我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晋侯稣钟为一套打击乐器,全套共16件,上刻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编钟上。

    全套编钟分为两组,每组8件,共16件,其中14件曾被盗出境,后经上海博物馆高价买回收藏,目前藏于上海博物馆内,另两件出土后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整套编钟第一组为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小型钟,纹饰深而阔,大钟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全部为甬钟。从造型上来讲,两组也有细微差异,考古专家认为两组编钟并非同时铸造,但音律却非常和谐。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笔画转折处要分四五刀甚至五六刀的接连刻凿,笔道才能连起来,刀痕至今仍非常明显,这在西周时期发现的青铜器上都特别少见。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除锈处理后,刻凿这16件编钟上的文字竟然可以连续。355个字的铭文详细记载了西周晚期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奉王命征讨山东的夙夷,折首执讯,大获全胜,周王劳师,并两次嘉奖赏赐晋侯的史实。而这些是我国历代考古史籍中没有记载的。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距今近3000年前的西周器物上出现的铭文。稣钟发现之后,专家们曾配置了不同硬度的青铜利器在青铜上刻凿文字,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早在西周时期,晋国人就已经造出了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工具在青铜器上刻字,这是一套改写我国冶金史的宝贵资料。

    199212月,上海博物馆在香港古玩市场发现了这14件编钟,当即高价回收,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之前上海博物馆收回的14件相同。

    目前晋国博物馆展出的一套晋侯稣编钟为完全按照原件尺寸大小复制的仿品,尽管如此,工作人员依旧用编钟敲出了一首完整的《茉莉花》,声音清澈悠远,仿佛天籁之音一般。

  臣斤(pi)壶

    通高68.8厘米,口纵18厘米,口横22.8厘米,腹最宽35.2厘米。1992年在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8出土。盛酒器,壶为长颈垂腹椭方形,同样形制的壶在陕西眉县西周铜器窖藏中也有发现,惟盖有别。此壶的口、盖结合处与普通的壶不同,从外形看,壶盖似乎与常见的子口内插的壶盖相同,实际上是壶口开在四周镂空波曲形华冠之中。盖为平盖,上有山形镂空捉手。双耳作象首形,其上扬的长鼻又做成曲体的龙形,耳内各套一环。盖面饰体躯交缠的吐舌龙纹,口下和圈足饰兽目交连纹,颈部饰波曲纹,腰横一道鳞纹,腹部以一个圆突的双龙首为主,辅以多条身躯相交的龙纹。整体造型别致、雄浑,纹饰华丽、流畅。盖内铸铭文426字,记晋侯臣斤作此壶,用于祭祀其祖父。

  盘

    出土于晋侯墓地晋穆侯的墓中。该器方唇,窄折沿,浅腹、圈足,有兽面流形管口,椭圆形,口上部筑有两个精美的龙角,盘沿还爬有三条龙首形鋬,盘内中心铸造了一件铜制青蛙,青蛙身下有424字的铭文,蛙的内侧周围有一圈云纹,外侧周围有一圈突起的鱼纹,铸造精美。口沿下饰一周凤鸟纹,圈足饰斜脚云纹。器足为四个裸体的人形,人物两两对称,呈奋力抬物状。器底悬挂两个铜铃,铜铃位置比较隐蔽,一般很难发现,所以铜铃可能用来防盗。该盘造型独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龙耳人足方盒

    出土于晋穆侯次夫人墓中,这件器物为长方形方盒,顶部有两扇可以开启的小盖,其中一盖设卧虎形钮。方盒四面各攀爬一条回首吐舌的大龙形耳,四隅有勾曲形棱脊。方盒以四个裸身跽坐的人形为足,其背对方盒,双手后摆,背负手抬以承其重。盖面饰两头龙纹,四周围有箭镞形几何纹。盒壁饰变形兽体纹,下为波曲纹。器身布满绿锈和水银古,斑驳陆离,交相辉映,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鸟尊

    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身布满纹饰。凤鸟颈、腹、背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饰云纹,翼、盖间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地,尾饰华丽的羽翎纹。从器型的构造比例等特点来看,在形体制作上未能兼顾总体造型的匀称以及凤鸟造型特点,据此推算,其时间为西周稍早时期。

    鸟尊在晋侯墓地的114号墓中出土,在发掘时,工作人员发现该墓有盗洞,部分文物已被盗掘,由于盗贼使用爆破,幸存的鸟尊出土时已支离破碎受损严重,特别是鸟尊的尾部残缺不全,北京大学的文物修复专家依据象首曲线,分析其象鼻似该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依次进行修补。为了尊重历史,修复的象鼻上并没有设计纹饰。

    这件鸟尊是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所拥有的一件高规格祭祀礼器。鸟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图腾,是连接人与天神的神物。《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古代祭祀礼器中有所谓的“六尊六彝”,鸟尊即为其一。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铭文中的“向”字,作“享”解,意为“贡献”。大意为晋国君主做了一件祭祀天神的宝器。鸟与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完美组合,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

  兔尊

    兔尊高22.2厘米,长31.8厘米,1992年在曲沃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共两件,形制、纹饰均相同,唯一大一小。造型独特,形象生动逼真,是晋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而以兔为尊,在我国青铜器中也属首例。

    兔尊造型生动,兔作匍匐状,前肢点地,后腿弯曲,犹如跳跃之前之一瞬间。两耳并拢,兔腹中空,与背上突起的喇叭形状相通,足下有一低矮的长方形底座,背上开有圆形长方形口,并覆以与兔身浑然一体的盖,盖上有扁圆形按钮。兔身两侧依次饰圆形的火纹、四目相同的雷纹和勾连雷纹。

  玉人

    6.3厘米,1993年在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63出土,玉质呈黄褐色。圆雕,呈站立状。头发部分用碧玉雕琢,可与身体分开,头顶有小穿孔,头发向四周整齐垂下,发梢齐额,同墓出土的龙耳人足方盒上的人形,也梳这种发式,后脑刻有小辫垂至颈部,细眉杏眼,阔鼻平嘴,耳廓外凸,下有坠饰。衣领齐肩,右侧开短衽,并刻有三角纹,胸前刻对称的圆圈纹,束腰,双臂下垂,下端略呈梯形,玉人有上下直通的穿孔。本报记者 段树聪 

三大展厅 从历史文化到墓地遗址 

    晋国博物馆依托“曲村——天马遗址”建成,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文物遗迹展示为一体的山西省首座大型遗址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晋文化的平台,博物馆由主要三大展厅组成:出土文物陈列厅、遗址发掘史展厅、遗址保护展示厅。

  A出土文物陈列厅:

  现代与古典相交融的陈展设计

    在出土文物陈列厅中,展品陈列以唐、晋古国之前的仰韶、龙山文化时期为肇始,到晋国消失后的韩、赵、魏三国雄起结尾,从“曲村——天马遗址”出土的众多青铜、玉、石、金、陶等10多类文物中,精选了数百件精品。

    从第一个展厅开始,给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展品之丰富,历史之悠久,还有晋国博物馆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陈展设计。据晋国博物馆工程建设副总指挥、原曲沃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主任孙永和介绍,晋国博物馆的陈展设计方案经过四次大规模改动,其中小规模调整不计其数,设计者花费了大量心血,最终才设计出如今这种现代与古典相交融的陈展方案。

    博物馆的展览柜选用了新型无反光玻璃,大大提高了文物的展示效果,为观众带来更美妙的视觉体验,同时也满足了文物陈列的安全要求。此外,不同于传统博物馆,晋国博物馆在展厅的隔断上做了创新,汲取现代艺术展览元素,将隔断设置为黑色纱网,将人流有效隔开,又避免了视线上的遮挡。展厅地面选用镜面黑色珍珠岩,顶棚由一块块的玻璃拼接而成,地板和天花板反射灯光,通透无比,营造出一种神秘肃穆又现代简约的展厅氛围。

  B遗址发掘史展厅:

  三代考古学人历经艰辛数十年

    晋国博物馆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不仅仅展示文物和遗址,还专门设置了一个遗址发掘史展厅,展示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三代考古学人历经艰辛数十年,博览地书、寻觅求证的经过和考古发掘工作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

    进入遗址发掘史展厅,仿佛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右手边的展柜里陈列着三代考古学人使用的工具和生活用品,左手边的展板上详尽地介绍了“曲村——天马遗址”的发掘历史:从1962年“曲村——天马遗址”被发现开始,分别讲述了1963年由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第一次试掘,1979年第二次试掘,1980年开始了以探究晋文化主题为目的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活动,至上世纪80年代末,在曲村北发现了贵族的邦墓区,在遗址的中部还有大批的居住址、灰坑、窖穴,出土大量珍贵的文物。到1992年春天开始,考古工作者连续发掘,共发掘919座晋国早期的晋侯和夫人墓葬、18座陪葬墓、2座车马坑,出土一批轰动海内外的珍贵文物。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遗址发掘史展厅还设置了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的蜡像,蜡像之逼真,让几乎所有看到蜡像的人都以为是真人。邹衡先生的蜡像衣着朴素,坐在写字台前挑灯工作,为观众还原了我国老一辈考古学家的工作场景。

  C遗址保护展示厅:

  西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比秦始皇兵马俑早600

    晋国博物馆拥有规模宏大的晋侯墓地遗址陈列,墓地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30米,共有大型墓葬919座,所属时代从西周早中期之交到春秋初年。值得一提的是,遗址保护展示厅分为室内、室外两个部分,室内展示49座晋侯及夫人墓葬和3座车马坑,作为复原性展示。室外展示5组晋侯及夫人墓葬和6座车马坑,作为标志性展示。

    进入遗址保护展示厅,最先看到的是一个壮观的车马坑遗址,它是晋侯稣及夫人墓葬的陪葬坑,东西长21米,南北宽14米,面积约等于一个标准篮球场,是西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比秦始皇兵马俑早了600年。更为特别的是,车马坑内共有车48辆,马至少105匹,均为真车真马,而且陪祀马被埋时都活着,因此可以看到马群挣扎的痕迹。在展厅内还有两座未被挖掘的车马坑,博物馆在原址之上放置了车马的复制品,可以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展厅内所展出的墓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展示方法上也十分讲究,营造出一墓一景,步步惊喜的参观效果。展厅采用纵向立面和横向平面展示的方法,选择不同层面在发掘时的不同场景内容,观众能够尽可能多的了解当时丧葬习俗的各种内容,避免了重复和雷同。

  ○链接

    晋国博物馆从最初筹划到如今正式建成,已有二十多年。1992年、1993年晋侯墓地面世以后,当时的曲沃县委县政府就有了依托晋侯墓地建立一座遗址博物馆的想法。

    经过多方努力,该项目于20089月经省发改委批准立项,由上海同建强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设计,山西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承建。20098月正式动工,总占地面积1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393平方米,绿化面积26993平方米,总投资约1.98亿元。馆内工程主要包括出土文物陈列厅、遗址发掘史展厅、遗址保护展示厅、多媒体厅、藏品库房及其他附属设施。此外,晋国博物馆还配有两条直达博物馆的旅游路,在几个主要路口修建了五座大型石牌坊作为路标。

  ○延伸采访

  晋国博物馆几大亮点

  亮点一:参观墓葬,近距离触摸历史

    和一般博物馆只能远远地观摩历史遗址不同的是,晋国博物馆在遗址保护展示厅中,为部分墓葬设置了栈道,观众可以近距离观摩诸位晋侯及其夫人墓葬,更真切地触摸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在晋国第七代国君——晋献侯墓的旁边,在墓道基础上修筑了一条栈道,观众可以沿着栈道下到墓穴中,近距离观看晋献侯墓的构成。更值得一看的是,博物馆在晋穆侯夫人墓的正上方修筑了一条玻璃栈道,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晋穆侯夫人墓的构成,更可以透过玻璃观看脚下墓葬中丰富奢华的陪葬品。

  亮点二:一条主线,处处体现晋文化

    在晋国博物馆门前广场的正前方,矗立着一个大型石牌坊。设计者借用“晋”字汉隶笔画为基本横竖框架,将三个晋字连体相接。在晋国博物馆入门小广场的正前方,是一座《晋魂》雕塑,该雕塑以晋文公为原型,代表晋国强盛时期诸代晋侯的形象,展现了当年晋国开疆拓土,征战四方、强军兴国的霸国风范。这座雕塑不仅成为晋国博物馆环境雕塑的代表,也成为该馆陈展内容的主题诠释和点睛之作。除此之外,在刚刚进入出土文物陈列厅时,可以看到头顶的几十盏灯高低错落,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当低头去看地面的反光时,就会发现这些灯其实拼成了一个篆体的“晋”字。而晋国博物馆的下沉广场,就像一枚印章,将晋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印在了曲沃这片土地上。

  亮点三:深入浅出,多角度还原史实

    观众除了可以通过观看出土文物、历史遗址了解晋国的历史,位于展厅内墙壁上的展板更是深入浅出地为人们还原了这段六百多年的历史。在展板的设计上,设计者秉承“雅俗共赏”的理念,为所有的罕见字上都标注拼音,目的是让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都在这里有所收获。

    另外,展厅内还设置了触摸查询一体机,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在游览完展厅后,游客还可进入多媒体厅观看讲述晋国历史的影片《晋国风云》,这部影片时长十五分钟,讲述了叔虞封唐、桐叶封弟、燮父称晋、文侯勤王、曲沃代翼等历史故事,帮助观众多方面了解这段历史。  

 
 

 

 

 

 

 

 

 

 

 

 

 

 

 

 

 

 

 

 

 

晋国博物馆

文来源:;本文作者:姚杨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0-1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