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台湾的山西印记

 

 

 

 

 

  2009年,中国大陆开放第一批赴台旅游城市,大同国旅的靳玮就开始跑台湾线了。他说,这条旅游线路实在太特别。

    1997年进入旅游这一行,靳玮走过无数山川、城市,如今他已是全国高级导游。17年的导游生涯里,台湾是最让他感慨、感动的旅游线路。

    台北有山西路、太原街,旅游大巴经过的时候,能看到山西刀削面的招牌,而且,阳明山上阎锡山的故居是仿照窑洞的样子修建,是台湾唯一一座窑洞。这些,都可算是台湾老乡们对家乡的一种怀念吧。

    台湾的山西印记

    在台湾,山西老乡、老兵已经不多,靳玮认识两位,几乎每次带团,都要去看看他们。

    一位是守卫阎锡山墓园和阎锡山故居的老人家,山西朔州人,名叫张日明。他曾是阎锡山的侍卫。

    张日明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来到台湾之后就没有再回去过。

    今年7月,靳玮带团去台湾,见到老人时,他看上去气色还不错。老人家很怀念山西老家,也很希望山西老乡来了能和他聊几句。他保存着阎锡山写的一些书,说:“如果喜欢,你们可以带回去。”

    另外一位是参加过解放太原战役的老兵。老人家姓宋,是河北魏县人。建国后,宋先生阴差阳错地辗转到了台湾生活。

    宋先生在台湾娶了一个原住民的太太,现在以收集矿泉水瓶为生。每次过去,靳玮的旅游大巴都会收集好多瓶子送给他。

    宋先生的口音基本没变,和大同口音相似,靳玮是大同人,会和他用家乡口音聊天。

    台湾的饮食口味偏甜,虽然家乡口味难忘,但要想寻找家乡味道不太容易,因为这边没有相应的食材和调味品。靳玮说,老乡很怀念山西的饭菜,所以有时候,他会带一些醋啊什么的给他们。

    早几年的时候,还会有老人在旅游大巴和宾馆前聚集,打听客人是从哪一省来的,寻找自己的老乡,还会用家乡话聊天。如果正好是老乡,老人就特别高兴,客人也很好奇,大家就聊呀聊呀,聊得热火朝天。

    台湾有一些山西元素,台北有山西路、太原街,旅游大巴经过的时候,能看到山西刀削面的招牌,而且,阳明山上阎锡山的故居是仿照窑洞的样子修建,是台湾唯一一座窑洞。这些,都可算是台湾老乡们对家乡的一种怀念吧。

    靳玮记得,凤凰卫视曾拍过一部纪录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在大陆留下来二百多万个破碎的家庭,在台湾带来了二百多万个漂泊的心。随着时空的久远,恩怨放下了,纷争放下了,割不断、放不下的是两岸的亲情。“太原开放自由行后,咱们山西人可以更方便、自主地往来台湾。而且,大家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安排行程,可以让两岸交流更加紧密。”靳玮说,不过,台湾气候环境复杂,如果自由出行,最好能提前做好气候环境的风险评估。

    台湾的山西同乡会

    台湾三个市有山西同乡会,经常会组织同乡回山西参访。

    早在1988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很多年纪大一点的山西老乡都回来过。近些年暑假,几乎每年都有从台湾来的山西籍年轻人,他们是第三代人,还都是在校学生,回来后看到什么都兴奋,什么都好奇。

    靳玮曾经接待过这些学生,他们看到传说中的云冈石窟、悬空寺、晋祠这些伟大的古代建筑,都很赞叹。有一次,在祁县乔家大院,还查到其中一位台湾学生是祁家的远亲。

    台北市山西同乡会成立于1950年,最初只有十几名会员,现在发展至3000余人,并设立文教基金会、山西文献社等,旨在鼓励青年了解山西,加强晋台文化交流,传承和发扬山西的历史、文化传统,努力实现晋台的亲情代代相传。早在1996年,台北市山西同乡会就开始回乡参访,之后几乎每两年举行一次。

    20026月,台湾山西同乡参观访问团一行11人,从云冈石窟到壶口瀑布,由北而南千里故乡行,不仅领略了家乡5000年历史人文景观,而且受到沿途市县热情接待;

    2008724日至726日,台湾高雄市、台中市山西同乡“故乡之旅”参访团一行36人,在台湾高雄市山西同乡会理事长、参访团团长林寿山先生的率领下,到大同市进行参访交流活动。这是他们首次应邀组团回家乡参观访问,在这期间,他们参观了云冈石窟、华严寺、九龙壁及浑源悬空寺等景点;

    201178日,台湾山西同乡会一行20人回到家乡,在五台山、应县木塔、乔家大院、平遥、常家庄园、中国煤炭博物馆等地参观考察;

    2013916日,由台湾台北市山西同乡会理事长、常务监事、理事组成的回乡参访团一行12人来晋中参访,首站参观考察榆次后沟古村,感受家乡的亲情和巨大变化。

    山西和其他省市一样,从1949年到1979年,两岸经历了长达30年的隔绝。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山西和台湾的交往才迈开步子,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晋台两地的交流合作逐步进入快车道,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经过像同乡会这类机构组织的回乡活动,大大增进与家乡人民的了解沟通,加深感情,并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两岸和平,为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台湾的山西后裔

    2010年端午节前,像往常一样,靳玮的旅游团平安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赴台旅游的多是中老年客人,55岁到70岁之间的居多。这次的客人里有位姓张的阿姨,70多岁了,她找到靳玮坦陈心事。

    她来台湾是为了探亲。“1949年,父亲随国民党海军去了台湾,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在山西大同生活。听说父亲在台湾退伍之后再婚,又生了五个儿子。”张阿姨告诉靳玮,自己年纪大了,来台湾只想去弟弟家里坐一坐,和他们一起吃顿饭。

    团队出游是不允许游客中途离开团队、擅自脱团的,但是被张阿姨思念亲人感动,靳玮主动和台湾方面沟通、衔接,去官方机构进行报备,终于帮她得到暂时离团许可。

    旅游团从桃园入境后,先去了台湾北部。张阿姨的大弟弟张先生住在高雄,高雄是旅行团第四天的行程。之后每天早上8点半,靳玮的手机都会准时响起,是张先生打来电话,向姐姐问好。终于到了第四天,去高雄的日子。那天旅行团要先去一趟阿里山。大家刚游览完阿里山,准备下山时,靳玮的手机响了。张先生已经等在约好见面的地方。车子4个小时后才能到高雄。端午节前后,高雄天气已经很热了。靳玮让他先去忙其他的事情,但张先生语气很急切,说他哪里也不去,就在那里等。“张先生,我们到嘉怡了!”“我们上高速了!”“我们到台南了!”“我们到高雄了!”

    一路上,靳玮过一会儿就打个电话,报告张阿姨的位置。

    终于到了双方约定的地点。

    在这之前,张阿姨和弟弟们只是见过各自的照片。马上就要见面了,张阿姨很紧张,她一直拽着靳玮T恤衫的衣角,一路上手都在不停地颤抖。

    双方面对面站定后,靳玮介绍说,张先生,这是您的姐姐。

    这时候,张阿姨已经讲不出话来,嘴唇不停地哆嗦,眼泪不停地流。那是一种无声的哭泣。

    张先生眼里也含着泪花,靳玮刚介绍完,他就喊了一声“大姐”,紧紧把大姐拥在自己怀中,接着就放声大哭,直哭得抱着姐姐瘫坐到地上。“那个场景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直到现在我也很难忘记。”靳玮说,那是他见过最难忘的一种痛哭。

    那天的17点到22点,旅行团里的张阿姨离团,去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家,和思念了半个世纪的家人们见面。

    当晚,在约定的时间,张阿姨回来了。台湾的家人们排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五个弟弟及其家人、孩子们,二三十人,全部跟了过来,簇拥着张阿姨一路送到饭店。

    张阿姨把五弟拉到靳玮跟前说:“这是我五弟,他和我爸爸长得一模一样。”她的笑容特别灿烂,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荡漾开来。

    靳玮说,类似的事情每年都在发生。

    作为全省六家拥有赴台旅游资质的旅行团之一的大同国旅,接待过无数来自全省的客人。靳玮告诉记者,这几年,山西去台湾旅游的客人,年龄在5065岁之间的占50%以上,近两年则更年轻化。客人们中,最小的有两三岁的小孩子,最大的是85岁的老爷爷。“基本比例大概是,5065岁占到50%以上,4055岁大约为20%3540岁大约为20%。总的说来,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很大。”

    为什么中老年人更热衷于去台湾旅游呢?

    靳玮说,去台湾探亲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则是对台湾方方面面的事很好奇。毕竟隔绝了这么多年,都想亲自到台湾看看,接触、了解一下。“大多数的客人来到台湾会有这样的感觉:来台湾不是去看灯红酒绿、高楼大厦。台湾给人印象最好、感触最深的是台湾人的热情,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这其实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从景点上看,台湾没法和祖国大陆比,它没有大山大水,没有特别精致的景点。但台湾人的文明程度,以及对人诚心实意的热情,确实给很多大陆游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本报记者    王晓娟 实习生    王灵芝

 

文来源:山西晚报20140725;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8-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