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古交民间艺术撷萃

 

 

 

 

 

  清末民初,民间艺术有古交镇的铁棍、旱船、竹马、张三推车;草庄头、营立村的花鼓;李家社、白岸、曲坪村的秧歌踩街。40年代,屯兰的关头等地由晋北传入扭秧歌、打霸王鞭。上世纪60年代,古交镇等地始由外地传入高跷、大头娃、二鬼摔跤、舞龙灯、舞狮子等。表演时均有锣鼓、镲等打击乐器和唢呐、笙、笛等吹奏乐器伴奏,载歌载舞,盛况空前。

    铁棍古交镇的铁棍于清末由交城传入,分背棍、抬棍、翘棍三种。背棍用特制铁卡上端绑扎儿童一人,下端卡在一健壮男子肩膀上;抬棍系将两个绑扎铁卡的儿童固定在抬阁上,由四人抬杠;翘棍系用一根粗长的木榬置于木架上,前端彩制龙头,龙颈上骑一个手执拂尘的仙童。两人抬木架,一人操棍,起落自如,可翘起两丈高,飘飘然势若凌空。背棍和抬棍的儿童身着戏装,手执道具,扮演各种角色。通常表演的节目有《白蛇传》《唐僧取经》《二相公卖水》《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每次选择二至三种。表演时有鼓乐伴奏,地面操作的人都随着鼓乐而扭腰甩臂,配合默契,节奏鲜明,展现出优美的舞姿。此项活动于旧历正月十二和七月初二过古节时进行。上世纪40年代停止,上世纪70年代恢复活动后,仍然以表演传统节目为主。

    秧歌踩街秧歌踩街在古交流传较早,可考者有清光绪年间由太原县传入李家社的,清同治年间由交城义望传入曲坪的。故在清末民初已成为民间规模较大的一种文娱活动的形式。

    每逢过节或应邀外出演唱路经街道时,均以踩街形式通过。后停止活动多年。上世纪70年代仅有曲坪的秧歌踩街恢复活动。编队共有三十八人,其中舞队二十六人,计分伞头二人,正锣四人,花锣八人,花鼓四人,风流公子和丑公子各一人,花货郎和毛货郎各一人,老翁和老妇各一人,童男童女各一人。舞队演员均彩扮,着与各类角色相应的戏装,手执乐器,边舞边奏边唱,以花锣花鼓为主要表演者。乐队分粗乐和细乐,粗乐五人,有大鼓和较大的两铙两钹;细乐,粗乐七人,有班鼓、马锣、铰子、小型铙钹、手锣、大小唢呐。伞头为全队的指挥者,手摇响铃环,穿行于队列中。乐队不舞,只随着响铃环的指示而敲击锣鼓。舞队以一定的步伐翩翩起舞。有节奏的打击乐器,舞姿柔美,乐声悠扬。随着伞头的指挥,不断地变换队形,有“参拜”“双开门”“二龙出水”“八字麻花”“八卦阵”“十字梅花”等十余种。表演时,先打击锣鼓,铿锵激越,声势雄壮,粗乐一停,吹奏乐继起;舞队边舞边打击手中的乐器,柔美的舞姿,优扬的乐声,造成和谐悦耳、生动热烈的场面。队伍每进入一村,踩街而过,村人燃放鞭炮欢迎。伞头摇起响铃环,指示全队暂停,开始唱“四季曲”。歌词大意是:

    忽听鞭炮响连声全村人等闹哄哄无边光景年年好人畜兴旺喜盈盈最后一句必须全体齐声合唱,并再重复一次。再如参拜龙王庙时,队形列成参拜式,唱词是:

    龙王高坐宝殿中保佑庄稼好收成风调雨顺年年旺国泰民安岁岁春沿途如遇商号、大户邀请或路经寺庙时,均随场面的不同,临时编唱通俗流畅而又寓有赞颂的内容的词句。

    锣鼓民间锣鼓极为普遍,凡有神庙的大小村庄,无不备有锣鼓。每到逢年过节、迎神庙会时表演。一般为小鼓、马锣、铙钹,有五人就可打击,俗称“敲家具”。迎神时由锣鼓前导,凡起落和路经各村时必打锣鼓,以壮声势。

 

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游玉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8-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