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古交地名溯源

 

 

 

 

 

第一章山名由来

    1.狐爷山景区狐爷山位于吕梁山中麓,常安乡和原相乡南部边缘,是古交市与交城县的界山。该山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两峰屹立,东峰海拔2160.5米,西峰海拔2202.7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7'120°03',北纬37°44'37°43'2003年,经关帝山林区申请,国家林业总局正式批准关帝山林区为国家森林公园,狐爷山就坐落在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原平川景区内。该景区占地总面积为3782.8公顷,景区森林覆盖率为48.2%,其中80%以上为油松。

    据史籍记载,狐爷山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外祖父、晋大夫狐突活动、居住的领地。公元前637年,晋怀公畏惧重耳的势力,敕命狐突召回辅佐重耳的两个儿子狐毛和狐偃,狐突不从,并当面痛斥晋怀公道:“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数年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子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臣闻命也。”接着又道:“忠臣事君,有死无二,二子之忠于重耳,犹在朝诸臣之忠于君也,即使逃归,臣犹将数其不忠,而戮于家庙,何需召之乎?”怀公听罢,恼羞成怒,遂命二力士将刀架于狐突脖颈上,最后威胁道,现在还为时不晚,二子若归来,可免你一死。又命殿前使臣将笔、柬呈于狐突面前,威逼其书写召书。狐突从容不迫,抓起笔在柬上大书:“子无二父,臣无二君”八个字。怀公看罢,勃然大怒,遂将狐突斩首于市曹,同其一起被杀害的还有家人五六十众。

    《国语》《左传》《史记》等对此都有详细的记载。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忠”的定义、内涵最早且最具权威性的记述和诠释。这就是被后人称为“教子忠臣不事二主”即“教忠不二”的思想渊源。在他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国继承了君位,遂将外祖父隆重地改葬于马鞍山,并封马鞍山为“狐突山”;后来狐突之子狐毛、狐偃因辅佐晋文公成就了春秋霸业,功高盖世,死后亦葬于狐突山上,故后人亦称此山为“狐偃山”;又因其山势酷似马鞍形状,故也称其为“马鞍山”;而当地老百姓自古以来出于对狐突父子的敬仰之情,俗称此山为“狐爷山”。这样就形成了多种称谓并传于世的状况。

    北宋景祐年间(1036年),仁宗赵祯皇帝赐狐突庙“忠惠”匾额;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拨国库银两在庙址处扩建“忠惠庙”;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赵佶皇帝敕封狐突为“护国利应侯”;光绪三年(1878年)加封狐突为“灵弼侯”。至此,狐突便有了“灵弼忠惠护国利应侯”的美称了。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皇帝赐狐突“三晋名臣”匾,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赐“功著晋邦”匾。人死后能如此谥封的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由此可见,狐突乃是中国“忠”文化的鼻祖,而狐爷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忠”文化的发源地。

    另据史学家史国强先生所著《中国姓氏起源》记载,狐突的后裔有一支以“贾”姓延续。贾姓之始,以地名得姓,其有两支。周朝康王时,武王的儿子唐叔虞有少子公明,被封于贾地(今山西临汾一带),成立贾国,为周王室附庸国,称为贾伯。后来贾国亡于晋,公明的支庶子孙有一支便以国号“贾”为姓,此为姬姓之贾,源于周朝中早期,形成于春秋时期。晋国灭贾以后,晋文公重耳便把贾国的王族遣散到各地,贾地便成为晋国的一个重要城邑,称“贾邑”。不久,晋文公把自己的表兄狐射姑(狐偃之子)封于贾邑,因食采于贾邑,便以地名改姓,称为贾佗(他),贾佗的后代遂为贾姓。《史记·晋世家》称“狐氏出自唐叔虞。”《中国姓氏起源》载:“唐叔之后有狐氏。”不难看出,贾姓不管起源于哪一支,他们同属于唐叔虞的后代。同时也可以认定,贾姓起源于狐突之后,狐突也理所当然地称为贾姓的共同祖先。此外,狐突的裔孙狐鞠居的后代有一支姓“续”,有一支姓“筒”,狐突之后还有一支“温”姓,一支“舅”姓延续。因此,狐突之后最少有五支姓氏延续于中华大地,人数可达数百万,在这个意义上讲,狐突又是中华根祖文化的鼻祖之一。

    狐爷山,这里不仅有许多狐突父子动人的神话故事,而且还有许多传说中大禹治水的遗存——“绊船橛”“西仙”“东仙”“天鼠石”“骡蹄圪洞”等古地名,这便构建了狐爷山一道又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概括地讲,堪称狐爷山的“四绝”,即“禹王遗迹之古、王墓历史之久、忠烈渊源之长、天井传奇之幽”。自然景观中,尤以“八景”最佳,即“东仙日出”“西仙夕照”“林海松涛”“奇花异草”“山川叠翠”“古洞神幽”“秋色飘香”“玉树琼枝”。春季,山桃缀珠含露,连翘争相开放,直惹得群峰嗡嗡飞舞,一派生机盎然;盛夏,浓荫蔽日,山风习习,花香鸟语,叫人神清气爽;秋天,松绿枫红,栎紫椴黄,果实累累,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隆冬,雪封群山,银装素裹,万籁俱寂,独青松挺拔,一派北国风光景象。四季景色各显千秋,真有“春游桃杏红,夏览奇花香,秋观果满枝,冬赏雪中松”之感。这就是大自然赋予狐爷山的特有风景资源。

    2.佛福山生态旅游区

    佛福山位于阁上乡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3',北纬38°04',海拔1839.2米,是阳曲、静乐、古交的界山,在古交境内周长约15公里,地势险要,森林茂密,现为阁上林场基地。因沟壑交错,连绵起伏,故名伏伏山,又因“伏”与“福”谐音,后讹传为“福福山”,也称佛福山。

    2005年,经山西省林业厅正式批准,“山西金业公司佛福山狩猎场”成立。该场领域包含阁上乡、曹坪、大南坪、嘉乐泉的广大地区,总面积达410平方公里,海拔最低870米,最高2007米。它是一处融生态观光、围捕狩猎、人文景观、靶场射击、田园风光、围栏养殖为一体的生态景区。

    佛福山狩猎区划分为六个区域(1)西岔区:东至阁上村,西至娄烦县境,南至麻地岩,北至静乐县境,面积8000公顷。

    2)阁上区:东至阳曲县境,西至狮子河,南至明家洼,北至静乐县境,面积8100公顷。

    3)盘道区:东至狮子河,西至娄烦县境,南至嘉乐泉村,北至麻地岩,面积7400公顷。

    4)明家洼区:东至石堂河,西至冶元,南至杏林坪,北至明家洼,面积5300公顷。

    5)水头区:东至神堂坪,西至明家洼,南至曹坪,北至佛福山,面积6600公顷。

    6)神堂坪区:东至阳曲县境,西至水头,南至扫石,北至阳曲县境,面积5600公顷。

    旅游区内分布有大背山、洞峁山、风山三大片天然林区,是古交阁上林场的主体森林,林区面积19.8万亩。这里松柏挺拔,杨桦茂密,榆栎成荫。沙棘、山葡萄、樱桃、马菇菇等野生植物满山遍野;黄芪、党参、柴胡等野生药材随处可见;褐马鸡、野鸡、山猪、豹、麝、野兔等飞禽走兽经常出没于崇山峻岭之中。在这风景宜人的林区内,春日里百鸟争鸣,夏日里山花烂漫,秋日里野果累累,冬日里松柏苍翠。

    “东仙洞”位于景区内神狮山的洞峁上。洞口高2米,宽1米多,入洞数十步有一水池,水色清流碧绿,深不见底。洞前有一庙宇,叫“六郎庙”,庙内塑有义士范六郎的神像,据说他生前行侠仗义,深得广大民众的崇敬,后来得道成仙,被敕封为“护国玄灵真君”。庙址处遗有十三通古碑,其中一通为元代至正二十一年告示碑。在神狮山的西端二十里的地方,有座佛泉山。这里怪石嶙峋,奇石遍地,千姿百态,展不尽的绝妙造型。“西仙洞”就坐落在这优雅秀丽的环境之中。“西仙洞”由“新洞”“旧洞”“风洞”组成。旧洞供有“七郎神”真身塑像。据清光绪八年版《交城县志》载:“旧洞口仅三尺,容一人伏而入。三十余步稍宽可直行,又一里,比前更宽阔。顶石多下垂,形如笋……每大旱,附近州县乡民斋沐入洞,取水,无不辄应。”据传,七郎爷是唐代的一位义士,姓张,人称张七郎,隐居于狮子村的张北沟,经常帮助穷人,后经仙人点化,得道成仙,被敕封为“镇国至圣真君”。七郎爷神路很广,附近州县乡民天旱时经常来七郎庙里祈雨,十分灵验。

    在旅游区境内,还分布有汉代的“汾阳县址”“羊肠仓”“殷开山墓”“伍子寨”“抗战时期的惨案和战斗遗址”,并留有隋炀帝杨广、魏孝文帝、元好问等古代名人的足迹、手迹,蕴含着汉代文化与唐代文化的深厚内涵。 

    3.二龙山景区二龙山也称龙须山,位于岔口村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8',北纬37°51',周长约15公里,海拔1948米。清光绪八年版《交城县志》载:“龙须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屯兰川,山巅有古寨,名龙须寨,山北有黑龙祠,南有黄龙洞,崖内有龙王庙。”《嘉志》中记载的山名为“龙树山”。远看其山如龙头,两股溪水如龙须,所以古人称其为龙须山。山上兵寨称为“龙须寨”。另有一说,该山住有五龙圣母的两个儿子,即黄龙与青龙,故名“二龙山”。

    二龙山作为景区开发已列入古交市“十一五”规划,该景区位于关帝山林区岔口林场境内,林区总面积约3万亩,古交市最高山峰铁史沟山岩(海拔2324.2米)就坐落其间。这里山清水秀、森林茂密、空气清新、风光秀丽,景区内分布有“黄龙洞”“圣母庙”“古代兵营”“古代兵寨”“山地通商站口”等古代人文景观,而位于关头村颇有名气的晋绥八分区旧址已成为人们向往的红色旅游景点。

    4.石千峰石千峰位于太原市以西,古交以东的地带,是太原西部山地主峰,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8',北纬37°50',海拔1775米。古为西峙山之北峰。清道光二十三年版《阳曲县志》载:“西峙山在县西南,上有石先峰墓,故名石先峰山。南北二峰对峙,与太原县天龙山相连。”由此可见,西峙山即为石先峰山,后演变为“石千峰”。

    5.神狮山神狮山位于古交、静乐、阳曲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8',北纬38°08',最高峰为神岩峁,海拔1856米。据清光绪八年版《交城县志》载:“神狮山在县东北一百九十里河北都之狮子河南,西仙洞在神狮山西北,洞口塑像,欲呼七郎神。”该山因狮子河的传说而得名。

    6.洞峁山洞峁山,又称东峁山、六郎山,位于阁上村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3',北纬38°06',海拔1835米。该山脚下即为东仙洞,故名。

    7.寨子山寨子山位于阁上村东南部,嘉乐泉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5',北纬3804',海拔1591米。古代曾在此扎过兵寨,打过仗,现在仍遗存有多处兵防工事,新中国成立初期,还能拣到金属箭头,故名。

    8.莲花山莲花山,又名连花岩峁,位于阁上村西北端,是古交市与静乐县的界山,周长约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7',北纬38°09',海拔1872米。据清光绪八年版《交城县志》载:“莲花山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河北都,山北十里,即静乐县下马城在焉。”连华岩峁为莲花山的主峰,因该山呈莲花状,故名。

    9.黄树山黄树山,又名桦树山,位于阁上村东北部、木口村南部,周长约1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0',北纬38°07',海拔1721米。因多生长有桦树,故名桦树山,后讹传为黄树山。

    10.大背山大背山位于阁上村西北部,西岔村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2',北纬38°09',周长约10公里,海拔1992米。该山系土石山,树木稀少,灌木丛生,是一座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山,故名大背山。

    11.南山南山位于阁上村东北部、木口村的沟口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3',北纬38°08',海拔1726.5米。该山脚处有一块大石,为古交市、静乐县、阳曲县分界处,故三县鸡鸣都能听见。清光绪八年版《交城县志》载:“三县石在县东北河北都,交城、阳曲、静乐三县界,石高十余丈,广如之,距石上三县之鸡犬鸣皆接焉,锈之曰:‘三县石’,此南山麓之一石也,故名。”

    12.长征背长征背位于狮子河西部、阁上村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4',北纬38°08',海拔1838米,周长约11公里。因路途远且难行,故名“长畛”,“畛”与“征”谐音且同意,后讹传为“长征背。”

    13.何家大峁何家大峁位于阁上村西部,与娄烦县接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1',北纬38°07',海拔1979.9米,周长约7公里。据传该山上曾有姓何的人家居住过,故名。

    14.马心背马心背又名马儿背,位于西岔村南部的大背坡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3',北纬38°08',海拔1853米。相传,七郎爷曾在此放过马,故名“马儿背”,后讹传为“马心背”。

    15.沙帽顶沙帽顶位于阁上村北部边缘,是古交市与静乐县的界山。该山周长约12公里,海拔1843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9',北纬38°09'。山上灌木丛生,山顶为沙石土掩盖,故名。

    16.张咀背山张咀背山位于阁上村西北边缘,为古交市与娄烦县的界山,海拔1988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2',北纬38°09'。山上岩石裸露,树木稀少,有一突出的大石,酷似张开的大咀,故名。

    17.北寨子山北寨子山,位于阁上村北部,周长约5公里,海拔1856米。山上岩石裸露,树木稀少,相传古时这里曾扎过营寨,故名。

    18.大树沟背大树沟背位于阁上村西部、狮子河西岸,周长约20公里,海拔1791米。该山上早年曾生有九棵特大的松树,故名。

    19.黄爷山黄爷山位于姬家庄村西北部,坐落在南家山、岩家窳、古石城和西岩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8',北纬3754',海拔1722米,周长约15公里。相传宋代时,有几名解差押解十八名“犯人”赴太原府问斩。途经此处休息时,其中有位姓黄的解差萌发怜悯之心,遂在夜间将这些犯人悄悄释放,自己承受后果不幸去世。原来,这十八名“犯人”是为解救穷苦百姓而遭受灾难。后来,他们分别住在黄解差去世地方的周边村庄,并为黄解差修建了“黄爷庙”,并将此山改称为“黄爷山”。

    20.蝈蝈寨国国寨,又名蝈蝈寨,位于岔口村西部小应寒村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7',北纬 37°52,海拔1894,周长约15公里。相传,清代时交城县令赵吉士率兵围剿交山起义军时,曾在此扎过兵寨。当问及此山名为何名时,随从答不出来,这时赵吉士听到满山的蝈蝈叫,遂将此山命名为“蝈蝈山”,其扎驻的兵寨,就叫成“蝈蝈寨”了。

    21.青崖寨青崖寨,又名青崖山,位于小应寒村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6',北纬37°51',海拔2049米。该山山壁陡峭且多青石,故名青崖山,因古时山上扎过营寨,又名青崖寨。

    22.寨岩寨岩,位于岔口村西北部,与交城县、娄烦县接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8',北纬37°54',海拔2006米,境内周长约12公里,该山地势险要,顶端较平坦且多岩石。相传,清初交城县令赵吉士镇压农民起义军时,曾在此设卡扎寨,故名,“寨岩”。

    23.连营站连营站位于寨底村南部、岔口村西南部,是古交市与交城县的界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9',北纬37°48',海拔2002米,周长约20公里。相传清初时,交城县令赵吉士镇压农民起义军时,曾在此设立过兵站,故名。

    24.青龙沟山岩青龙沟山岩位于岔口村北部、阳湾村西南部,与交城县、娄烦县接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6',北纬37°53',海拔1743米。该山满山荆棘丛生,沟内有股常年流淌的青溪,溪旁有座青龙庙。相传二龙山之青龙常年在此沟饮水,故名。

    25.花包岩花包岩位于岔口村北部、寨底村西北部,是古交市与娄烦县的界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3',北纬37°54',海拔1876米。山上多长有山桃、山杏等果木花草,且住有许多鸟雀。春季里,花红鸟舞,掩映山崖,故名“花包崖”。它与青龙沟山岩东西相对,花包崖在西,青龙沟山岩在东。

    26.树头岭树头岭位于岔口村西南部,是古交市与交城县的界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2',北纬37°47',海拔1812米,周长约14公里。山上多为松树和杨树,又处于松树林前的山岭处,故名。

    27.桦树岩桦树岩位于岔口村南部,是古交市与交城县的界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9',北纬37°50',海拔1880.9米,周长约30公里。因满山长满桦树,故名。28.笔儿尖

    笔儿尖位于岔口村西部,是古交市与交城县的界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6',北纬37°50',海拔2083米,周长约5公里。因其地形陡峭酷似笔尖,故名。

    29.东高塔峁东高塔峁又名东光秃峁,位于原平川上游与屯兰川上游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5',北纬37°47',海拔2108米,周长约12公里。该山顶上树木稀少,遂名光秃峁。因其地势较高,亦名高塔峁。又因与西高塔峁相对应,它居于东侧,故名。

    30.西高塔峁西高塔峁,位于原平川上游与屯兰川上游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4',北纬37°48',海拔2055.2米,周长约10公里。它是由东高塔峁派生出来的山名。 

    第二章河沟名称的由来

汾河景区

    汾河属黄河水系的第一大支流,系山西省之母亲河。发源于宁武县管岑山,由娄烦自西向东流贯古交市,境内河长49.5公里,流域面积1540平方公里,河床最宽处1000米,一般为500米—6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0′至112°15′,北纬37°54′至37°59′。

    依汾河修建的汾河景区是古交市委、市政府为全市人民兴建的一项集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保护汾河、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实事工程和民心工程。该景区贯穿古交中心城市,西至滩上桥,东至长峪沟。沿汾河两岸构筑河坝14公里,垫土方182万立方米,安装护栏1.8万米,灯具2340套,轮廓灯管9100米。共植乔灌木34个品种、13万株,种植草坪26万平方米。连接两座桥,建设景点25处,廊亭等景观14处,铺设园林路1.3万米。

    景区从2003年起至2006年分六期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积极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城市、生活、山水、生态”主题,把河道治理、防洪保安、城市水保与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功能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景区以山为衬,以水为脉,依山造景,依绿设景,亭廊相映,树木峥嵘。新建的平安广场、金色年华广场、方正园、百花园、飞翔广场、同心广场、金牛雕塑、汾锦广场、天圆地方、神杨广场等风景各异的景点,配以多处亲水平台,充分满足了人性化的要求。这些景点又成为古交人民

    赖以自豪的新地名。

    尤其令人赞叹的是,独具匠心的设计者们,不仅建造出如此秀丽壮观的自然景点,而且还将古交的民间传说巧妙地融入到景观之中。神杨广场就是根据“龙脉神杨”的传说而建造的一处人文景点。广场东部的水池和园景组合象征着龙头,西部花坛象征着龙尾,水道象征着龙脉,寓意古交人民昂扬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而“金牛城”的传说则分为金牛雕塑广场、平安广场、金色年华广场等三处景观布局。金牛雕塑广场位于汾河与铁磨沟交汇处,只是当年的金牛拉山演化为金牛头部朝着太原的方向,一副昂首奋蹄的形态,寓意拉起已经初具现代化规模的“金牛城”,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平安广场位于景区南岸,紧临东曲矿办公区,由中部主广场、西部构架景观、东部花架景观组成,主广场中平安女神的塑像,就是当年跳入汾河后变成汾水之神的小芬与她的小女儿黛黛的化身,由于她们日夜护佑着汾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民间又将她们称为“平安神”而顶礼膜拜,平安女神面对东曲矿与太佳高等级公路,寓意她们又奉行着新的历史使命。金色年华广场位于平安广场东侧,两位风华正茂的少女塑像就是小芬的大女儿兰兰和二女儿萍萍,她们手捧“和平鸽”昂首眺望,寓意渴望和平、自由,盼望所有的青年们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奋发向上。

    总之,景区融绿化、美化、硬化、亮化为一体,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塑造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有机结合的生态园林,使母亲河以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美景呈现在世人面前。它现已成为古交人民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的乐园。大川河大川河,古时称孔河。发源于御道川、童子川、阎家峪等支流,流于关口村汇成大河,故名。该河全长39.3公里,河床宽100米至350米,呈南北走向,流经草庄头、李家社至古交入汾河,坡降为7.08%,曲度1.66,最大洪峰流量1070秒立方,流域面积313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0′至112°15′,北纬 37°44′至 37°56′。流域范围内计有38个村庄,1.29万人口,耕地2471亩,林地3732亩,草地876亩,荒地20041亩。

    过去,人们依村庄的布局将大川概括为“九庄、六社、十八道沟”。川内常年流水不断,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因此,被人们誉为“大川有三件宝,清水、石板、甜头草”。该川内建有古交市的主要蔬菜种植基地与示范基地。原平河

    原平河发源于狐爷山北麓,一出常安乡郭家梁,一出原相乡上石沙,呈南北走向,二流汇于辛庄村交口叉,流经高升、梁庄至石家河入汾河,全长28.4公里,流域面积219.6平方公里,河床宽100300米,坡降为4.64%,曲度1.06,最大洪峰流量1220秒立方。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6′至112°09′,北纬37°44′至 37°55′。流域范围内计有37个村庄,1.68万人口,耕地2790亩,林地2958亩,草地500亩,荒地9552亩。

    据传,原平河以辛庄交口叉为中心,呈“丫”字形,似一瓶状。狐爷山为其瓶底,南、西二川为其瓶身,瓶口直入汾河,因它为原始形成,故名原瓶河。另有一说,原平川分为南、西川,原相乡为“南川”,常安乡为“西川”,古时南川原相村为山地贸易站,西川曲坪村也为山地贸易站,故取原相村之“原”字与曲坪村之“坪”(瓶)字,合称原瓶(坪)川。该川境内建有金业煤焦化集团公司、银焱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南海焦煤有限公司、万方实业有限公司、古交钢铁厂采矿场、宏达选矿冶炼有限公司、古交市建筑装饰材料大市场等企业。屯兰河

    屯兰河,古时也称孔河,发源于岔口乡窑儿坡和青崖寨,全长44.6公里,呈南北走向,流经马兰、屯村至苗圃入汾河,河床宽200400米,坡降为4.54%,曲度1.27,流域面积297.3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1330秒立方。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5′至112°08′,北纬37°54′至37°55′。流域范围内计有40个村庄,3.61万人口,耕地2891亩,林地5582亩,草地1348亩,荒地15689亩,该川取屯村之“屯”与马兰村之“兰”两字而得名。

    过去人们依村庄的布局将该川概括为“六庄、二社、十八道沟”。该川内建有马兰矿、屯兰矿、兴能发电厂等大型国有企业和山西燎源钢铁有限公司、海天云煤焦有限公司、科技园区等民营企业。狮子河水深沟

    狮子河发源于阁上乡神狮山脉西岔村,全长29.6公里,呈北南走向,流经狮子、洞沟、安庄至炉峪口入汾河,河床宽100米至200米,流域面积177.2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940秒立方,坡降3.94%,曲度1.09,地理坐标为东经 112°03′至 112°09′,北纬37°58′至38°09′,流域范围内计有22个村庄,1.13万人口,耕地2628亩,林地2313亩,草地205亩,荒地9616亩。

    据清光绪八年版《交城县志》载:“狮子河流,出县北一百九十里西岔村后,南流至嘉乐泉经炉峪口入汾,横亘五十里,因河中一石形如狮,故名。”该川内建有太原煤气化公司所属嘉乐泉矿、炉峪口矿。银洞沟

    银洞沟,亦名宣阳沟、风洞沟,位于嘴头村西部,发源于升子窳,呈北南走向,流经李八沟入汾河,沟长6.85公里,流域面积19.1平方公里,坡降3.1%,流域范围内计有5个村庄,1000余人口。因该沟内有一块巨大的青石,石头中间有一条缝,侧耳细听,有呼呼刮风之声,故名“风洞沟”,因其声响似白洋口吹后的声音,所以又名“银洞沟”。矾石沟李家沟

    李家沟,亦名陡足沟,位于梭峪村东北部,呈北南走向,流经李家沟至梭峪村入汾河。该沟由两大支流组成,从李家沟分岔,偏东北支流由闹沟、白家沟两段组成,发源于碾岩、明家窳;偏西北支流为八头头沟,发源于佛堂坪。沟长14公里,流域面积35.4平方公里,坡降2.5,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4′至 112°08′,北纬37°57′至38°00′。流域范围内计有7个村庄,1500余人口。因沟北部很陡,故名陡足沟,又因沟下游坐落有李家沟村,亦名李家沟。

    水深沟位于会立村东北部,发源于长港,呈北南走向,流经麻子塔至会立村入汾河,沟长4公里,流域面积7.25平方公里,坡降1.5%。地理坐标为东经 112°06′至 112°09′,北纬 37°56′至 37°57′。由于沟陡水急,长年累月,沟中被冲刷形成一条很深的石槽,平时所蓄积水可供周边缺水村人畜饮用,故名水深沟。

    矾石沟位于西曲村东北部,发源于明家洼,呈北南走向,流经西曲村入汾河,沟长10公里,流域面积27.25平方公里,坡降2.1%,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8′至112°11′,北纬37°54′至37°58′。流域范围内计有4个村庄,1.1万人口。据清光绪八年版《交城县志》载:“樊石河,因水质矾性较大而得名,后演化为矾石沟。”另有一说,该沟内古时曾建有一处“樊寺庙”,故名。该沟内建有古交市国有企业矾石沟煤矿。磨石沟

    磨石沟位于河口村西北部,发源于五端山,呈北南走向,流经磨石村至河口村入汾河,沟长16.5公里,流域面积40.3平方公里,坡降2.7%,流域范围内计有8个村庄,4000余人口,因沟口坐落有磨石村而得名。

    11.紫金沟紫金沟位于河口村东北部,发源于小南峪,呈北南走向,流经河口村入汾河。沟长5.1公里,流域面积9.8平方公里,坡降2.8。流域范围内计有3个村庄、1000余人口。因该沟内坐落有紫金沟村而得名。

    12.山羊沟山羊沟位于河下村东北部,发源于水头,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河下村入汾河,沟长15.6公里,流域面积39.1平方公里,坡降2.75。流域范围内计有11个村庄、4700余人口,因该沟内为附近村庄放羊的地方,故名。

    13.吊儿漩沟吊儿漩沟,亦名大沟,位于汉道岩西北部,发源于段家岭,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汉道岩村入汾河,沟长11.7公里,流域面积26.79平方公里,坡降2.7。流域范围内计有11个村庄、2100余人口。因汉道岩附近山崖上有一形似旋涡状的地形,称为“吊儿漩”,故名“吊儿漩沟”,又因该沟又深又大,亦称为“大沟”。

    14.南坪沟南坪沟位于六家河西北部,发源于大南坪,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六家河村入汾河,沟长3.1公里,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坡降3.2,因沟首坐落有大南坪村而得名。

    15.马连咀沟马连咀沟位于扫石西北部,发源于长里、窑儿上,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扫石村入汾河,沟长8公里,流域面积18.1平方公里,坡降3.4。流域范围内计有5个村庄、900余人口,因沟中坐落有马连咀村而得名。

    16.天池河天池河位于镇城底西南部,是娄烦县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娄烦县周洼庄,全长50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孔河沟、天池店、顺道村穿上、下雁门村入汾河。在古交境内1.5公里,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坡降1.3。流域范围内计有6个村庄、3200余人口,因河畔坐落有“天池”而得名。

    17.关长河关长河位于镇城底东南部,发源于独兰、赤泥岩,呈南北走向,流经镇城底村入汾河,沟长3.2公里,流域面积5.75平方公里,坡降2.3,流域范围内计有3个村庄、1500余人口,因其位于古时镇城底城关东侧,且沟较长,故名。

    18.歇马河歇马河位于城家曲西北部,发源于黄爷山、歇马村,呈南北走向,流经城家曲村入汾河,沟长3.5公里,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坡降2.1。流域范围内计有2个村庄、700余人口,因其上游坐落有歇马村而得名。

    19.阴家沟阴家沟位于阴家沟村南部,发源于黄爷山,呈南北走向,流经阴家沟村入汾河,沟长11.5公里,流域面积19.95平方公里,坡降1.8。流域范围内计有6个村庄、2000余人口,因沟口坐落于阴家沟村而得名。该沟内建有圣母庙、慈善寺,沟口滩上为山西一一煤焦化集团总公司所在地。

    20.铁磨沟铁磨沟位于东曲矿南部,发源于白家山、麻坪岭,呈南北走向,流经铁磨沟村入汾河,沟长3.5公里,流域面积7平方公里,坡降1.3,因沟口坐落有铁磨沟村而得名。

    21.长峪沟长峪沟位于东曲矿东南部,发源于石千峰,呈东南—西北走向,流经长峪沟村入汾河,沟长12.3公里,流域面积23.6平方公里,坡降1.8,流域范围内计有7个村庄、3100余人口,因处于山峪狭长地段,故名长峪沟。峪口之处坐落的村庄即以沟名为村名,称为长峪沟村。

    22.小峪沟小峪沟位于长峪沟东部,是长峪沟派生出来的沟名,发源于石千峰,呈东南—西北走向,流经小峪沟村入汾河,沟长2.9公里,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坡降3.2。沟口处坐落的村庄,也是以沟名为村名,称为“小峪沟”村。

    23.半沟半沟位于长峪沟东北部、太佳高等级公路的南侧,发源于石千峰山脉麦地坡和王家沟,呈东南—西北走向,流经三岔口入汾河,沟长11.8公里,流域面积15.1平方公里,坡降2.7,流域范围内计有3个村庄、1100余人口。因沟的中部坐落有半沟村,遂以村名为沟名。该沟内驻有古交市石千峰煤矿。

    24.铁炉沟铁炉沟位于咀头西北部,发源于象儿足,呈西东走向,流经咀头村入狮子河,沟长3公里,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坡降4。该沟内为古时一处冶炼遗址,故名。

    25.王龙沟王龙沟位于冶元村西部,发源于盘道村。呈西东走向,流经冶元村入狮子河,沟长2.5公里,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坡降3.2。因发源于盘道村王氏家族耕地一侧,祈盼龙神庇佑,故名。

    26.三足杨沟三足杨沟,亦名大窑沟,位于冶元村东北部,发源于红湾子,红梁岩,呈东北—西南走向,流经冶元村入狮子河,沟长10公里,流域面积26.9平方公里,坡降2.7,流域范围内计有4个村庄、500余人口。因沟内古时建有多处煤窑,故名。

    27.黄窑沟黄窑沟,亦名伍子寨沟,位于伍子寨西南部,发源于神树里,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伍子寨村底入狮子河,沟长3.8公里,流域面积11平方公里,坡降3。因沟口山梁处坐落有伍子寨村而得名。

11.紫金沟紫金沟位于河口村东北部,发源于小南峪,呈北南走向,流经河口村入汾河。沟长5.1公里,流域面积9.8平方公里,坡降2.8。流域范围内计有3个村庄、1000余人口。因该沟内坐落有紫金沟村而得名。

    12.山羊沟山羊沟位于河下村东北部,发源于水头,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河下村入汾河,沟长15.6公里,流域面积39.1平方公里,坡降2.75。流域范围内计有11个村庄、4700余人口,因该沟内为附近村庄放羊的地方,故名。

    13.吊儿漩沟吊儿漩沟,亦名大沟,位于汉道岩西北部,发源于段家岭,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汉道岩村入汾河,沟长11.7公里,流域面积26.79平方公里,坡降2.7。流域范围内计有11个村庄、2100余人口。因汉道岩附近山崖上有一形似旋涡状的地形,称为“吊儿漩”,故名“吊儿漩沟”,又因该沟又深又大,亦称为“大沟”。

    14.南坪沟南坪沟位于六家河西北部,发源于大南坪,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六家河村入汾河,沟长3.1公里,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坡降3.2,因沟首坐落有大南坪村而得名。

    15.马连咀沟马连咀沟位于扫石西北部,发源于长里、窑儿上,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扫石村入汾河,沟长8公里,流域面积18.1平方公里,坡降3.4。流域范围内计有5个村庄、900余人口,因沟中坐落有马连咀村而得名。

    16.天池河天池河位于镇城底西南部,是娄烦县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娄烦县周洼庄,全长50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孔河沟、天池店、顺道村穿上、下雁门村入汾河。在古交境内1.5公里,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坡降1.3。流域范围内计有6个村庄、3200余人口,因河畔坐落有“天池”而得名。

    17.关长河关长河位于镇城底东南部,发源于独兰、赤泥岩,呈南北走向,流经镇城底村入汾河,沟长3.2公里,流域面积5.75平方公里,坡降2.3,流域范围内计有3个村庄、1500余人口,因其位于古时镇城底城关东侧,且沟较长,故名。

    18.歇马河歇马河位于城家曲西北部,发源于黄爷山、歇马村,呈南北走向,流经城家曲村入汾河,沟长3.5公里,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坡降2.1。流域范围内计有2个村庄、700余人口,因其上游坐落有歇马村而得名。

    19.阴家沟阴家沟位于阴家沟村南部,发源于黄爷山,呈南北走向,流经阴家沟村入汾河,沟长11.5公里,流域面积19.95平方公里,坡降1.8。流域范围内计有6个村庄、2000余人口,因沟口坐落于阴家沟村而得名。该沟内建有圣母庙、慈善寺,沟口滩上为山西一一煤焦化集团总公司所在地。

    20.铁磨沟铁磨沟位于东曲矿南部,发源于白家山、麻坪岭,呈南北走向,流经铁磨沟村入汾河,沟长3.5公里,流域面积7平方公里,坡降1.3,因沟口坐落有铁磨沟村而得名。

    21.长峪沟长峪沟位于东曲矿东南部,发源于石千峰,呈东南—西北走向,流经长峪沟村入汾河,沟长12.3公里,流域面积23.6平方公里,坡降1.8,流域范围内计有7个村庄、3100余人口,因处于山峪狭长地段,故名长峪沟。峪口之处坐落的村庄即以沟名为村名,称为长峪沟村。

    22.小峪沟小峪沟位于长峪沟东部,是长峪沟派生出来的沟名,发源于石千峰,呈东南—西北走向,流经小峪沟村入汾河,沟长2.9公里,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坡降3.2。沟口处坐落的村庄,也是以沟名为村名,称为“小峪沟”村。

    23.半沟半沟位于长峪沟东北部、太佳高等级公路的南侧,发源于石千峰山脉麦地坡和王家沟,呈东南—西北走向,流经三岔口入汾河,沟长11.8公里,流域面积15.1平方公里,坡降2.7,流域范围内计有3个村庄、1100余人口。因沟的中部坐落有半沟村,遂以村名为沟名。该沟内驻有古交市石千峰煤矿。

    24.铁炉沟铁炉沟位于咀头西北部,发源于象儿足,呈西东走向,流经咀头村入狮子河,沟长3公里,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坡降4。该沟内为古时一处冶炼遗址,故名。

    25.王龙沟王龙沟位于冶元村西部,发源于盘道村。呈西东走向,流经冶元村入狮子河,沟长2.5公里,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坡降3.2。因发源于盘道村王氏家族耕地一侧,祈盼龙神庇佑,故名。

    26.三足杨沟三足杨沟,亦名大窑沟,位于冶元村东北部,发源于红湾子,红梁岩,呈东北—西南走向,流经冶元村入狮子河,沟长10公里,流域面积26.9平方公里,坡降2.7,流域范围内计有4个村庄、500余人口。因沟内古时建有多处煤窑,故名。

    27.黄窑沟黄窑沟,亦名伍子寨沟,位于伍子寨西南部,发源于神树里,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伍子寨村底入狮子河,沟长3.8公里,流域面积11平方公里,坡降3。因沟口山梁处坐落有伍子寨村而得名。

    28.庙沟庙沟位于洞沟村东南部,发源于巷岩,呈东西走向,流经洞沟村下入狮子河,沟长3公里,流域面积7.5平方公里,坡降3.7。因沟内建有“三教寺”与“七郎爷庙”而得名。

    29.西条沟西条沟亦名计沟,位于洞沟村西部,发源于麻地岩,呈西北—东南走向,流经洞沟村下入狮子河,沟长3公里,流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坡降2.8。因沟中有西条沟地名而得名。

    30.井沟井沟位于洞沟村东北部,发源于庄坡茂,呈东西走向,流经洞沟村入狮子河,沟长3.5公里,流域面积5.4平方公里,坡降3.2。因沟口有一眼水井而得名。31.曹庄沟曹庄沟位于洞沟村西北部,发源于正沟,呈西东走向,流经洞沟村上入狮子河,沟长7.5公里,流域面积29平方公里,坡降2.9,流域范围内计有3个村庄,200余人口。因沟中坐落有前、中、后曹庄村而得名。

    32.张下沟张下沟亦名烧沟,位于狮子村西部,发源于鼓路神岩,呈西东走向,流经狮子村入狮子河,沟长2.5公里,流域面积5.5平方公里,坡降3.7。相传该沟为张七郎爷避难的地方,故名。

    33.猪会沟猪会沟,亦名道神沟,位于狮子村东北部,发源于升岩,呈东北—西南走向,流经狮子村入狮子河,该沟下游段称为“道神沟”,上游段称为“猪会沟”,沟长4公里,流域面积10.3平方公里,坡降2.9。因沟内为野猪经常出没的地方,故名。

    34.五古子沟五古子沟,亦名大足沟,位于狮子村东北部,发源于界口南,呈东北—西南走向,流经狮子村入狮子河,该沟至上游处分为两岔,偏北段称为五古子沟,偏东段称为大足沟,沟长5公里,流域面积12平方公里,坡降2.9。因沟首坐落有五古子村而得名。35.西岔沟西岔沟,亦称中咀沟,位于西岔西北部,发源于静乐县翻过山,呈西北—东南走向,流经西岔至娄子条村入狮子河,沟长6公里,流域面积14平方公里,坡降2.9。因沟中地段称为西岔而得名。

    36.小应寒沟小应寒沟位于二龙山北部,发源于草滩背,呈西东走向,流经尖崖坪下入屯兰河,沟长5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坡降2.8。因沟中坐落有小应寒村而得名。

    37.孔河沟孔河沟位于关头村西北部,发源于红眼沟,呈西东走向,流经关头村入屯兰河,沟长3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坡降3。因其背部为娄烦县孔河村而得名。

    38.五虎沟五虎沟位于寨底村南部,发源于黄土沟,呈东西走向,流经大应寒村入屯兰河,沟长7.5公里,流域面积27.3平方公里,坡降2.5。相传,古时沟内曾住有五只老虎,故名。

    39.石相沟石相沟位于上阳坡村北部,发源于花包崖,呈西东走向,流经上阳坡村下入屯兰河,沟长3.5公里,流域面积11.5平方公里,坡降2.7。因沟中坐落有石相沟村而得名。

    40.南四川南四川位于岔口村南部,发源于新房,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岔口村入屯兰河,沟长5公里,流域面积29.4平方公里,坡降2.5。流域范围内计有6个村庄,1600余人口,因沟中有小济沟、大济沟、新房沟、席麻沟等四道沟,且处在岔口村南部,故名。

    41.蛇东沟蛇东沟,亦名簸箕洼沟、陈(城)东沟,位于下阳坡村西部,发源于簸箕洼村后上头沟、铁匠沟、下头沟,呈西东走向,流经下阳坡村下入屯兰河,沟长3公里,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坡降3.1。因沟首坐落有簸箕洼村而得名。

    42.麻会沟麻会沟,亦名马只沟,位于麻会村西北部,发源于峰老岩,呈西东走向,流经麻会村上入屯兰河,沟长4公里,流域面积9平方公里,坡降2.9。因沟口处坐落有麻会村而得名。

    43.正坡沟正坡沟位于麻会村西南部,发源于正坡沟村,呈西东走向,流经麻会村入屯兰河,沟长3公里,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坡降2.9。因沟首坐落有正坡沟村而得名。

    44.圪堆沟圪堆沟位于周山庄村西南部,发源于峰老岩与黄爷山之间,呈西南走向,流经周山庄村入屯兰河,沟长3.5公里,流域面积7.5平方公里,坡降4。因沟内有处“圪堆”的地名而得名。

    45.常安沟常安沟位于麻会村对面之东侧,发源于东沟,呈东西走向,流经麻会村对面入屯兰河,沟长5.5公里,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坡降2.7。因沟中坐落有常安沟村而得名。

    46.板市沟板市沟位于周山庄西北部,发源于白杨沟,呈西东走向,流经周山庄村上入屯兰河,沟长3.5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坡降4。因沟内坐落有板市沟村而得名。

    47.随公沟随公沟位于周山庄东部,发源于东高塔峁,呈东西走向,流经随公沟村入屯兰河,沟长2.5公里,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坡降4.2。因沟内坐落有随公沟村而得名。

 

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王月明、郝天昌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8-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