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州山记 |
||
|
武州山就是这样的山。武州山因为南麓的云岗石窟而闻名于世,又因为石窟中的千万尊石佛而灵气氤氲。中秋过后,我只身来到武州山下,绕开热闹的寺门,沿着红墙转到山脚下,循着山路向上爬去。我打算一步步接近武州山,避开它的辉煌,走进它的历史。 塞外日照的充足,使久居娘子关内的人很不适应,初来乍到,眼睛就被晃得眯缝起来了。八九月的雁北,天并不很高远,但分外蓝,是那种真正的湛蓝,不像关内的天那样灰扑扑的,不知远近。云格外的白,一朵朵飘着、悬着,水浸浸,软绵绵,不用想象,它看上去就是立体的;白云薄,乌云厚,一朵一朵,在蓝天下,在空气中,逼真得叫你心动,也不像关内的云那样混沌,仿佛哪个气躁的泥瓦匠随手抹了几刷子脏石灰,锅贴一样地平面和黏糊,叫人心里眼里的不舒服。风很劲,但只要不是漠风,就清清爽爽,澄明的空气在快速流动,不夹带烟雾和灰尘。这样的风刮在塞外的山岭上,呜呜有声,但一点也不觉得猛烈,反倒衬托出山的雄壮和气魄,像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决不像关内的山那样没有脾气,更不像江南的山那样妩媚风流,多姿多色,一派花旦小生气。这样的山上泉不多,但因为水瘦山也寒。 武州山就是这样的山。武州山因为南麓的云岗石窟而闻名于世,又因为石窟中的千万尊石佛而灵气氤氲。中秋过后,我只身来到武州山下,绕开热闹的寺门,沿着红墙转到山脚下,循着山路向上爬去。我打算一步步接近武州山,避开它的辉煌,走进它的历史。于是我遭遇了古老的城堡,站在平旷的马场上,我惊愕于自己的鄙陋,恍然大悟方才走过的山道,千百年前曾踩在浩荡的战靴和马蹄之下,在冷月的夜里,不时传来马匹的喷鼻和载着粮草的木轮车的吱扭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我走在天与山的广阔空间,一步步接近雄伟的城堡。终于,我驻足在它的脚下,伸手去抚摸它冰冷的肌体,像抚摸冷酷无情的历史。这是一座明代的屯兵堡,是长城的附属部分,城墙由夯土筑成,因此比石砌的长城看上去更加古老和饱经风烟。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战”失利后,大同一带经常受到外族侵扰,为巩固边防,嘉靖年间,在大同北部修筑长城。屯兵堡作为重要的中转兵力、粮草及防御设施应运而生,我眼前这座“云岗堡”就是其中的一座。据《左云县志》记载:云岗堡有“新旧二堡”,旧堡建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 ,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 ,又在武州山顶筑新堡一座。旧堡位于云岗镇西侧,现存部分遗迹,岗上新堡保存较为完整,平面近似方形,堡墙残高五至七米,堡内残存房屋遗迹和马场。那么,我现在应该是站在新堡的马场中了。从城墙的走势看,眼前就是那座保存较为完整的瓮城,包墙的砖已不知去向,裸露着坚硬如石的土壁。防卫的需要,外墙当然没有台阶可登,不知是谁在墙壁上挖了一些浅浅的脚窝,白白的一串排上去,鼓动着我血液中的原始野性。我把斜挎的背包甩到背后,攀住这些冷冷的脚窝向上爬。越接近墙头脚窝越浅,几乎不能攀缘了,我回望几米以下的山地,寂莫的山顶空无一人,心头掠过一丝绝望,继而涌上战士的豪气来,我把全身紧紧站在墙上,终于满身灰土站到了城头。放眼四望,群山绵延,残存的堡城蜿蜒几座山头,山风过处,似有胡角哀鸣,更比长城多几分悲凉。南面的山崖下就是游人如织的石窟,而我所能看到的只是刀光剑影后的空山残堡,耳畔除了我自已的心跳就是连天的胡角,震响喊杀,刀枪的相击,还有战马的嘶鸣。 战马!突然出现在眼底的三匹骏马让我心惊。在这座高墙环绕的瓮城里,竟有一红两黑三匹马在悠闲地吃草,阳光下的皮毛绸子一样发亮。我站在城墙上俯看着它们,它们可是腾跃千百年时空而来的神骏?我步下几百年前的台阶,走近它们。它们的警惕和野性使我骤生恐惧,我走向倒塌的城墙的豁口,想从那里逃离这座战士魂魄熙攘的城池。然而战马却不安地抬起头来看我,黑眼睛射出敌意和不安的光芒,它们高昂硕大的头颅,抖起了鬃毛,迈开铁蹄登上了豁口,一匹接着一匹,背部如水波起伏,在两三米高的豁口上攀登自如,然后站在那里调回头来长嘶。我急急奔向另外一个仅剩的豁口,就在我跑下塌成山坡的城墙时,那三匹马跃下豁口,朝我奔来。我奔跑于城外的古城场上,身后追着三匹野性的马,心中陡升战争的悲愤与无奈。马蹄声越来越近,我急切之间猛省自己在沿着坚硬泛白的古道奔走,那几匹马在这样放纵了几千年野性的道路上岂肯收住铁蹄?我折身钻进道边比人稍高的树林里,一阵狂奔。听见马蹄声渐渐远去,我攀上为保护遗址新砌的长墙,略略收定被历史震慑的惊魂,回望一眼风残的城墙和马场疏林中隐约的古道,跳下墙头,向山下逃去。 ■ |
|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40514;本文作者:李骏虎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7-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