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民间流淌古琴音 |
||
|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古琴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学习古琴成为一种风雅的时尚。目前,山西能弹古琴者大约已有1200余人—— “核心提示” 谷雨时节,恰逢山西元音琴社复社1周年,此日春雨迷蒙,在太原太山龙泉古寺,百余琴人,少长咸集,抚琴而歌。置身精巧的迓旭园,背后是巍巍高山,脚下有潺潺流水,满山新绿环抱,几处桃花姹紫嫣红,几杆翠竹亭亭玉立。静听《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阳关三叠》……一支支古曲如同天籁流淌在耳边,人们如痴如醉。 来参加此次古琴雅集的,不仅有弹琴者,还有听琴者,听琴者多为文人雅士,不乏文化名流。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古琴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学习古琴成为一种风雅的时尚。目前山西能弹古琴者估计已有一千二三百人。学琴的人中,除部分在校学生外,大部分是成人,其中有舞文弄墨的雅士,有学佛修道的隐者,有家境殷实的小资,有匆忙上班的工薪族,虽然身份不同,但大家有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热爱传统文化,喜欢品味古琴——这种流淌在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授琴·高山流水觅知音 “大隐之人”李庆中义务授琴 在文水县城一处单元楼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式家具安详地伫立着,斗室之内,几缕弦歌伴着91岁的李庆中老先生度过宁静淡泊的晚年生活。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颔、著名书法家林鹏曾专程到文水拜访过李老,称他为“大隐之人”。李庆中老先生是唯一一位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山西琴事而尚在,并以一己之力传承古琴艺术的人。 李庆中出生名门,幼年习琴,后师从高寿田、查阜西等名家,虽一生坎坷,身经战乱、文革,但始终不弃旧爱,坚持操琴。随着岁月的流逝,李老发现自民国起一起弹琴的人都相继去世了,能抚琴者寥若星辰。77岁那年,他和老伴一次次从文水到太原,散发“义务授琴”的传单。 中国传统的师徒情同父子,李庆中沿袭此道,对弟子不仅不收学费,而且好茶好饭款待。不仅认真地教习技法,更是耐心传以琴道。 经过李老先生多年不懈的努力,山西琴人渐渐多起来了。山西历史上的两大琴社也相继复社。 彭建军唐风古韵天籁重奏 1946年,原山西博物馆副馆长高寿田老先生在太原创办了唐风琴社。在高寿田的带领下,琴社凝聚了一大批北方古琴界的高手,比如目前尚健在的张颔先生、李庆中先生等人。 2003年,唐风琴社复社,彭建军被推举为社长。不惑之年的彭建军清秀儒雅,他独特的气质与古琴天然相和。 1982年,8岁的彭建军第一次听到古琴曲,便深深迷恋上这种独特的音乐,17岁开始学习古琴,“走上这条非常艰难路”,他曾到山西省图书馆把所有的古琴资料都抄了个遍,之后条件稍好些,又赴江南、京津等地拜师访友,住地下室、打地铺、凭一张张绿皮火车的站票走遍大江南北。最终他的琴艺得到了古琴大师李祥霆、赵家珍等的高度肯定,并鼓励他“不要只弹琴,还应做点别的事情(指古琴传承)。” 2003年唐风琴社成立,之后每年在省图书馆举办古琴新年音乐会,传统节日组织古琴雅集。 南林旺元音袅袅续写新篇 民国七年(1918年),顾卓群、彭祉卿先生在太原成立山西元音琴社,此为山西省内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琴社。顾梅羹先生于民国十年(1921年)前后曾在元音琴社教琴。刘少春、王梅岩、沈伯重、杨友三等名家也曾在元音琴社教琴,晋地琴事胜极一时,后因战争停止活动。 2009年,南林旺先生正式注册了山西元音琴社,2013年,元音琴社复社庆典正式举行。 南林旺幼年曾在忻州的邻居家见到一把古琴,从此对古琴有了一种莫名的向往。1988年到扬州为女儿买古筝时,打听到广陵派古琴名家梅曰强先生的住址,遂前去拜访,梅老不收学费教他古琴。之后十多年里,只要有空闲,南林旺就到扬州学琴,直到梅老去世。2000年南林旺得到了一份李庆中招生的传单,随后,又一次次到文水向李庆中先生学琴。 2009年元音琴社成立,琴社除定期的古琴雅集外,还组织过多场专题琴会。 张晓鹏秀容琴人乐味人生 2008年1月,忻州张晓鹏先生创办了“秀容琴社”,这是我省地市唯一的琴社。 张晓鹏在弹古琴之前,过着“教美术、弹吉他、唱摇滚、喝酒”的日子,2006年他在定襄智村发现一把古琴,遂买了下来,后经专业斫琴师鉴定是假的,但这也使他与古琴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友谊。后来他在古董市场买到了真正的古琴,随后从网上邮购琴弦、琴轸,四处买绒扣,艰难地结蝇头,装弦,邮购了古琴教材。冬夜,手疼而僵,艰苦弹琴。在那张古董琴上竟然弹会了 《长相思》《酒狂》《阳关三叠》等曲子。他当时的感觉是,认识每个古琴部位都激动:雁足、龙池、凤沼、岳山、承露等等,认识了当年贾宝玉因不懂,而被林妹妹嘲笑的天书:减子谱。后经人介绍,辗转车马,到北京拜张子盛为师,正式学习古琴…… 赵江河 私塾塾长随缘授琴 每当夜深人静,汾河之畔的止谦家塾总会响起古朴、悠雅、淡远的古琴声,这是止谦家塾的“先生”赵江河在抚琴,他的琴声清净纯厚、博大悠远,恬淡优雅。琴声穿越时空,进入孩子们的梦乡。 赵江河因为从事儿童国学教育而操琴,他更加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他说:音乐本身的意义并非悦耳,而是一种教育,古琴从精神修养层面,使人内心安静、和悦,从而达到身心和谐、道德提升。赵江河不仅弹琴而且唱琴歌,《关雎》《鹿鸣》《蒹葭》,孩子们学哪一篇,他就抚琴而歌,用德音雅乐熏陶孩子。 赵江河师从著名吴门琴家老桐,赵江河深得吴门中正平和之法。他认为,古琴从来没有在民间昌盛普及过,但它的传承绵绵不绝始终未曾断过。 习琴·三晋琴人雅兴浓 习琴之人,谈起古琴无不挚爱,虽然各自的因缘不同: 太原王启龙——学琴源于美丽的误会 在大学二年级一个深秋的傍晚,我在学校门前一家音乐制品小店里,无意间看到一张古意盎然的CD:《唐人诗意》。晚间无事,拆封听曲。耳麦中传来一种声音,乐曲的旋律,当时我完全不懂,但这种乐器的音色十分独特,恍惚并非一器所发,有空旷辽远(实为散音)、有清灵通透(实为泛音)、有愁肠百结(实为按音),一瞬它唤醒了我某种童年的记忆,我即刻开灯细看专辑封面,其上一位面容平静的中年长者身着蓝色长袍,怀抱一物,配图看字,已然明了,这件乐器名为——古琴。 正是这一次的误会,开启了我对古琴探索了解的兴趣之路。2007年初秋的一个斜风细雨午后,我拜师学琴了。 太原李宝文——古琴让我延续童年的梦 我退休了,如今已满头白发。去年与童年的伙伴相约到北京钧天坊进行强化古琴训练,大家同吃同住,形影相随。也许童年的梦还未做完,也许白天的训练还在延续;我时常在夜里说梦话,有一次竟然唱起了《秋风辞》的句子。 河津张学涛——首先做个好的聆听者 古琴韵味,半在吟猱,乐器本身的形制及特点是便于做吟猱绰注的,以表现古琴音乐丰富的音声效果,便于文人传达自己微妙、细腻的情感。 我2008年拜李庆中老先生学琴,每年的假期,清明、五一、国庆、元旦都去,基本上都在老师家吃住。学琴,听曲,听老师讲故事。我现在带着一个学生,沿袭传统的教法,对弹,听曲,共同听曲是老师和学生关系最和谐的时候,我于此颇有体悟,所以个人认为,要弹好琴,首先必须做个好的琴乐聆听者。 “相关链接” 李庆中:不能一味适应现代人口味 山西弹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李庆中老先生不无忧虑,他担心古琴在渐热中变味:“后学者应先好好地继承,先踏踏实实把前人的一些东西学好,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新,否则,任何的创新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李老认为,现在有些人喜欢移植其它的曲子,比如通俗音乐,民歌等,这些东西用古琴来演奏可能会暂时吸引一些外行的目光,带来短暂的繁荣,可这样对古琴的发展极为不利,会使古琴的路越走越短,不能真正发挥古琴的独特魅力,因为这样便失去古琴的味,也正是因为这古琴的“味”,才使古琴能在现在社会占有一席之地,一旦失去古琴的味道,古琴的命运便岌岌可危。所以古琴不能一味地去迎合现代人的口味。 古琴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3000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余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也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其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 ■ |
|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40507;本文作者:傅海青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7-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