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娄烦峰岭底乡韵

 

 

 

 

 

  在我的家乡娄烦峰岭底,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四月初的天气暖融融的,山绿了,花开了,地里的庄稼也渐渐地长高了。农民们在忙农活的间隙,又开始做过节的各项准备了。

    因为要过节,村里各家各户都忙碌起来了。男人们忙着碾米磨面,准备接待客人。女人们则拆洗被褥,打扫房屋,准备让新来的客人住。老头们坐在阳婆(太阳)湾湾里,捧个大烟袋,吸一口烟,哼几声戏腔,议论着剧团里的名角。而小伙子们则要骑着自行车跑到镇上的理发店,设计一下时髦的发型。大姑娘们三五成群地往商店里跑,看哪一件衣服穿上最合身、最漂亮。小姑娘们却是把辫子梳得光光的,并在辫梢上扎个蝴蝶结儿。

    初七的上午,赶节的人们便陆续从各地赶来了。有姑娘嫁到外村的,老父便早早站在大门口张望。远远地看见姑爷赶着毛驴,驴身上驮着红红的缎被子,被子上是穿戴一新的闺女和外孙。等走到家门口了,老父紧跑两步赶过去,帮闺女、外孙下了驴背,再将毛驴拉到榆树边拴住。早有老母笑盈盈地跑出院来,两手还沾着面粉,口里已猫猫狗狗地叫着外孙的小名,迎进屋里。也有老丈人来姑娘家过节的。时近中午,老丈人赶着驴平车,坐在驾辕处,一手拿着鞭子,在空中摇晃着,一手拿着长杆儿旱烟袋,不停地吐出白烟来。间或也高一声低一声唱个曲儿,害得坐在平车里的婆姨笑骂几声:“老不死的,快到闺女家了,也不怕人笑话。”而男人只是嘿嘿笑着,复又唱出小曲来,不由得婆姨也跟着哼起来。也有那年轻人骑着自行车,驮着新媳妇来的,打着车上的响铃,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初七的中午,各家都要大宴宾客。养猪的人家上午便开始杀猪,四五个壮汉将一头肥猪按在门板上,又是煺毛,又是翻肠子,一会儿工夫便将肥肥的猪肉吊在屋檐下了。这时,女人在厨房里叮叮咣咣,炒着各种菜肴。男人们坐在方桌前大口大口嚼着肉块,端起酒杯和客人相互碰一下,“哧溜儿”一口饮尽。过一会儿,女人又将主食端上炕来,放在方桌前。主食是软米面馒头,黄黄的、软软的,冒着热气,溢着香味。这软米是黍子脱皮后碾成面制作的,非常筋道,非常软溜,是这一带的特产。当地有句顺口溜说“湾子的苇子,静游的女子,老马沟的黍子”,说的就是出类拔萃、无人可比。这老马沟的黍子,还有一个典故,说有一家人正在做年糕,一只狗从盆中叼了一口向外跑了,主人追将出来,跑了几里地都追不上狗,一着急便用刀将狗拉出来的面砍断。可砍断了的面,不用人拿,又慢慢地自动缩进了盆里。可见这面多软、多有筋骨。

    初七的晚上,人们要去拜娘娘庙,也叫“拔花花”。这娘娘庙据说很灵,谁家要生儿子或女子,只要去拔一个花花,上一炷香火,口里说出要求,第二年必将应验。如愿后,要去还愿的,也叫“还花花”。这一天晚上直至凌晨,都有五州十县、十里八乡的人来求子。求子的人拔的花花,主要是上年应验后还来的。白花花象征着男孩,红花花象征着女孩。叩了头、许了愿后,要将花花快速拿回家,放入女人怀中,过一段时间便怀上了。拔花花的人有亲自来的,也有婆婆给媳妇拔的,也有母亲给女儿拔的,只要心诚,据说很灵的。

    初八的上午,剧团便进村了。一溜几十个驴平车,上面拉着戏装箱子,坐着眉眼顺溜的演员。村长便要招呼演员住进学校的教室,递烟递水递热毛巾,准备中午宴请。几个壮实的后生开始装台,拉幕布的拉幕布,装汽灯的装汽灯,将个戏台子装点得五颜六色。

    下午,太阳还没落,戏台上的锣鼓便敲打起来。人们听见锣鼓声,就从四面八方往戏院赶来了。有的拿着凳子,有的拿着马扎,也有的将孩子架在自己的脖颈上去看的。

    戏场周边是各种小商贩,有搭灶卖饭的,有支凉棚卖衣服的,也有卖瓜子、香烟的地摊儿。叫卖声此起彼伏,锣鼓声此伏彼起,找孩子的、叫大人的,嘈嘈杂杂,热热闹闹。

    锣鼓响过几通后,人也便到齐了。只见黑红色幕布徐徐拉开,走出了娇滴滴的小旦,唱着莺声燕语的戏腔。接着又大步流星走出黑黑的“大花脸”,那“大花脸”远近闻名,一声高叫,声若洪钟,如响雷似的,几十里外都能听到。一会儿,又出来了鼻梁上抹几点白的“三花脸”,人们叫“佑则”,是本地邻村出来的演员。武功演技高,诙谐道白多,常逗得人们捧腹大笑。接着便是老生表演了,迈着稳稳的步子,摇着头上颤悠悠的翅子,左边摇一会儿,右边摇一会儿,两边又共同摇一会儿,引来众人的喝彩声。

    老年人是最喜欢看戏的。他们屁股底下垫块小墩儿,坐在最前边,聚精会神地看着,不时附和着来两句台词。中年人一般站在场子中间,脖颈上架个小孩儿,一边看着台上,一边还要将剥出的瓜子仁举手放入孩子口中。年轻人则不同,他们看戏只是幌子,眼睛并不往台上瞅,而是在人群中东看看,西瞧瞧,物色着自己的意中人。看上了,两人互相一对眼,女的便羞红了脸,口里喘着粗气,胸脯起伏着,脑袋故意扭一扭,嘴巴也努一努。这时,男的要趁热打铁,悄悄伸过手去拉一下她的衣角,她却假装不知,过会儿抬起眼瞟一下四周,如没人注意,“嘀溜”一转身,就跟那男的跑到河边树林里了。

    几天的戏很快就演完了,人们都有些意犹未尽。亲戚们也纷纷赶着驴车返家了,有的要留老丈人住几日,尽尽孝道。有的闺女们也不想早回婆家,带着孩子和父母多待几日,帮帮农活。而在戏院里找到对象的小伙子们,却要备几瓶好酒,瓶颈上拴条红布条儿,到女方家去求婚了。那些没找到对象的小伙子,一大早就来到戏台边,问剧团又要到哪个村去演出,准备再显一下身手了。

    多少年来,家乡就是这样。那古老的风俗,就像雨后深黄的黄土一样,一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文来源:太原日报20140526;本文作者:段新民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7-17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