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大杂院里故事多

 

 

 

 

 

  山机五宿舍大院有小伙伴们的热闹童年 
   
直玩到天黑,大院里便会不断听到家长们喊“毛毛、三虎、臭小”的叫声。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住的平房大院在太原北大街东口附近,以前叫山机五宿舍,如今那位置上已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了。当时宿舍大院分四排,每排8户,再加上院西头的两户,共住着34户人家。平均每户人家有四五个小孩,过节、放假,以及每天放学后,大院里到处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叫声和呼喊声。

    放学后,尤其夏季,院里的小孩们便不约而同地来到大院门口或接水的自来水管处,只要有一个人提议:咱们玩什么什么吧,马上就会引来许多响应者。玩藏猫猫时,一个人扮演找人角色,趴在墙上不准看后面,其余的全部分散藏在大院的各个角落里。开始找人时,先从附近的一排找起,再到二排、三排、四排找,藏在烧土旁、走廊边等显眼处的会被马上找到,而藏在煤池里、犄角旮旯里的人,就不好找,每找到一个人,便会传来一片响亮的欢呼声。直玩到天黑,大院里便会不断听到家长们喊“毛毛、三虎、臭小”的叫声,被大人三番五次地叫过,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吃饭。

    当时过年并没有现在这样多的炮仗、烟花让大家放,年三十傍晚,许多孩子们已经换上新衣服了,只要谁家门口一放烟花,一大群孩子会跑过去看。一会儿是一排有人放了,一会儿是三排有人放了,小孩们大声呼喊着跑来跑去,给大院的年节增添了欢快、喜庆的气氛。正月初一,大院的孩子开始挨着串门,几乎串遍所有的人家。每进一家,大人都会笑着抓一把瓜子或给一块糖吃。零食非常有限,换糖稀的来了,孩子们会围在换糖稀的人周围,有拿牙膏皮换的、有拿钱买的,有吃着的、有围着看的,还有禁不住诱惑的,跑回家去逼着大人给买的。换糖稀的呆一下午,孩子们就会围观一下午。

    那时最快的通讯工具是电报,而邮局送电报的一律骑着摩托车,只要摩托车“轰轰轰”一响,院里的一些孩子马上就会跑出来看,送电报的一说出是几排几号人家,孩子们立即报信去。送电报的早已没影了,可孩子们还会围在一起讨论电报的事。

    最热闹的是院里有结婚的,大人们或许是看新郎新娘子,可小孩子们却在人群中钻来钻去,一等婚礼完毕,主持人大把大把向人群中撒出喜糖或红纸包好的硬币时,孩子们便着急地跑着去抢,抢得越多越高兴,还可以拿回家去跟大人炫耀。

    现在,那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上,有许多老住户都迁回来了,但昔日大院里孩子们的那些热闹景象却不会重现了。 杨德莲(太原) 

生产队的饲养院困难岁月里的幸福时光 

    我常到生产队的饲养院玩耍,那里的“酣快”场景吸引着我:半间教室大的屋,毛炭随便烧,几口大锅焖着喂牲口的玉米、高粱和黑豆,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面而来。

    上世纪70年代,父亲扔下牛鞭,改行当了生产队的饲养员。那时,饲养员可谓美差,风不吹、雨不淋、太阳不晒、弹子(冰雹)不打,是“三等人”的生活。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一等人”提兜进县,“二等人”撩闸磨面,“三等人”提料笸箩进圈。所以,我跟着父亲也沾了不少光。现在想起来,心里依旧温暖得很。

    小时候,一到冬天,隔三差五飘飘洒洒一场雪,“有腊月山白”之说,雪后寒,寒风彻骨,吹刮得窗纸呜呜哽咽,吹刮得茅屋瑟瑟发抖,吹刮得大地冰封雪冻,冻得人耳朵流水、手脚皲裂。

    每逢休息日,我常到生产队的饲养院玩耍,那里的“酣快”场景吸引着我:半间教室大的屋,毛炭随便烧,两盘“连三灶炕”整天不断火,几口大锅焖着喂牲口的玉米、高粱和黑豆,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面而来,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年代,这种香气让舌下生津,口水涌动,撩逗得胃里的“馋虫”窜动。趁父亲不备,悄悄抓上一把塞进嘴里,跑到室外咀嚼,热食下肚,顿感温暖快乐。

    当时农村用电紧张,煤油灯是晚上主要的照明工具,只有大队、学校、饲养院的宿舍才有使用电灯的“特权”。一到晚上,在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从“煤油灯”房进入“电灯房”简直是从“地狱”走向“天堂”,心情也变得明朗起来。周末晚上,坐在饲养院温暖的大炕上,两个100瓦灯泡发出耀眼的光芒,两盏灯遥相辉映,即使地下跌落一个钉也看得一清二楚,拿出作业本趴在炕上写,无拘无束,优越的环境让我思维敏捷,文笔流畅,一篇《温暖的大家庭》曾荣登作文竞赛榜首,轰动全班,红遍整个校园。

    放寒假,我干脆在饲养院“安家落户”,帮父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别看父亲穿戴不讲究、土里土气的,饲养牲畜可是行家里手,比《饲养员赵大叔》还“赵大叔”,草筛两遍,一丝不苟的拣去草料中的羽毛、头发、铁钉、铁丝,喂牛时用手把草料搅拌均匀。在阳光下,父亲给牲口梳理毛发,舒筋通络。雌畜生产,另开小灶,半夜添草,牲口增肥。父亲手下的牲畜,我觉得活得有尊严,它们都有特殊的称呼,“四银蹄”“鲜(喜)桥(鹊)花”“大黄牛”“门楼儿角”……听得舒心,叫得亲切。所以,父亲养的牲畜都很壮实。让我们全家感到更光荣的是父亲登上一年一度的劳模领奖台,大红花胸前挂,父亲几颗发黄的门牙外露,笑起来真像一朵绽放不败的“大丽花”。全家人乐得都像暖春提前来临。

    在饲养院里,听有趣的故事、精彩的笑话和哲理深刻的俗语。做“设套儿”捕雀游戏,参与“半夜逮兔”的战役……通过锻炼,使我增长了知识、见识和勇气。

    难怪乡亲们说:“这孩子一冬天长高了,懂事了,简直像个大人!” 李永尚(朔州) 

红楼大杂院,留下多少难忘的事儿 

    伯父带我到戏院看丁果仙的《空城计》和《走雪山》,我睡起了大觉,伯父直骂我“牛嚼牡丹”不懂欣赏,浪费了大好的艺术。

    1948年至1953年,我家住在太原市杏花岭区天地坛正街红楼院内。这个院子的楼,因用红砖砌的二层圆形楼而得名,里外两进,坐南朝北,有60多户人家。伯父说,这个大院比咱们老家阳曲县那小山村全村人口还多呢!红楼院的东面是电灯公司,南面是南肖墙。伯父伯母住在红楼院前院西楼二层,楼下的东敞平房里养着三匹骡子,还放着一辆马车搞运输。这个大院里还有三四户人家养马,还有七八家拉平车的。早晚时间,人喊马嘶,甚是热闹。伯父伯母仅有的一个儿子在部队,父亲便让我陪伴他们,这样既能在省城上小学又能干些杂活。从此,我离开山村过上了喧闹的城市生活。

    当年太原的楼房并不多,能住在红楼大院里很不容易。可是由于配套设施不健全,生活上有很多不便。吃水需到半里地外的公用水管接水,上厕所要到楼下西南拐角处的公厕。寒冬腊月天,冰天雪地,公厕又脏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

    在红楼大院居住的日子里,有三件事让我难忘:一是冬季提水时在楼梯滑倒碰伤了脸;二是我家丢了轮胎又受了骗;三是伯父领我到戏院听丁果仙唱戏,我睡了一觉。

    那年冬天非常冷,不知谁家提水上楼梯时洒了不少水,瞬间结了冰,大意的我滑倒了,水桶彻底翻了,脸硬生生碰在楼梯上,流了不少血,伯父急忙领我到楼下让私人医生敷药治疗。

    伯父最爱听山西梆子,是丁果仙的戏迷。一个晚上,伯父带我到戏院看丁果仙的《空城计》和《走雪山》,但我不喜欢那哼哼呀呀的腔调,睡起了大觉。伯父没办法,回来直骂我“牛嚼牡丹”不懂欣赏,浪费了大好的艺术。

    那时候,人们生活贫困,迷信风行,伯父的马车白天换了轮胎,深夜就被贼卸走了,气得伯父六神无主。这时有个穿长袍戴墨镜的算卦先生主动上门,说自己会占卜,能算出丢到什么地方。那人拿我做道具,用笔在我手心里写字。那时我还小,便由他摆布。他把我叫到里屋,说:“你是小学生了,我在你手心里写字,看你认不认识?我写什么你念什么。”“看见了。”“跑哪里了?”“往门外跑了。”“是不是到修轮胎的铺子了?”“是。”我念完了,算卦先生拿着钱走了,轮胎却没找着。伯父伯母无奈地说:“破财免灾,由它去吧!”

    去年,我故地重游,原地址已经变成山西电力公司宿舍,门牌是天地坛正街28号。 王之保(太原) 

北仓巷33号四合院,大伙儿亲如一家 

    我住的尽头是厕所,全院的人每每路过我家窗前,都情不自禁地朝里面瞄上一眼,打个招呼,一来二去我家成了据点。

    太原解放路北仓巷33号院,是我婆婆的老房子,1962年因为公公头上的“右派”帽子,婆婆全家被“压缩”回老家——太谷县,我和爱人搬进这个大院,住进了婆婆所在的东房。

    这里是典型的山西四合院,住着几户人家。正房是一明两暗,住着姓焦的一家六口人,爷孙三代,因为老焦是全院年龄最长的一位,大家都尊称他“先生”。于是,他五十多岁的儿子就成了小焦先生,小焦在自来水公司上班,焦太是个十分会过日子的家庭妇女。

    院里西房有十几间房子,贾姓和黄姓居多。姓苏的三户人家从事的职业都挺好,有裁缝、有工人、有干部。南房住着单身女人李太天和她的独生子模仁,李太天一双解放足,还得干泥水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另外,这个院还住着“大户”——河北人田焕采,是解放澡堂的搓澡工,女主人刘桂兰,在解放大楼门前的存车处工作,她们有五个孩子。门口耳房里住着姓杨的一家,是做画像、广告业务的。全院三十多号人,延续着老传统,见面都称呼先生、太太、叔叔、婶子等。

    1962年我搬进来时,大家都叫我“义生嫂嫂”。我住的尽头是厕所,全院的人每每路过我家窗前,都情不自禁地朝里面瞄上一眼,打个招呼,一来二去我家成了据点。天气好时,院邻们聊天、喝茶、吃饭,或是择菜都要到我家小坐。我和爱人当时20多岁,除了上班回家也没事,经常帮东家看孩子,帮西家做活计。特别是我爱人很喜欢小孩子,南房刘桂兰家的几个孩子成天围着他转,他给孩子剪头发、梳小辫,还常常和小喜林、小福林、模仁他们一起弹蛋蛋、拍洋片、打元宝,玩得不亦乐乎。我们院的人特别团结,如果遇上谁家拉烧土、打煤糕之类的体力活儿,都要一起上阵,相互帮忙,常常中午下班回家,我家的小厨房早已有人捅开了火,坐上了茶壶,这让我家的午饭开饭时间大大提前。

    一天中午下班回来,家门口的一幕惊着我了,一个小婴儿下身只裹着一块尿布,头下枕着一包卫生纸,这孩子就这么躺在我家门前的地上。原来是桂兰家的四个孩子正和这个不满月的莲莲小妹妹玩过过家呢,只听见小玉梅念念有词:“你不听妈妈的话,妈妈就送你上幼儿园,让老师打你”……

    我惊得哭笑不得,先呵斥了孩子们,立即将小婴儿抱进家里,洗了小屁屁,盖上毛巾被。过了一会儿,桂兰正好回来喂奶,看见孩子睡在我家,听我说完情况,无奈的泪水挂在腮边。幸好在地上睡了一上午的小莲莲安然无恙。

    我结婚7年终于怀孕了,闻不得一点炒菜味儿,桂兰嫂子知道后,告诉全院邻居,每家尽量提前炒菜,我也有意识地错开时间,避开大家做饭的高峰期,这样我顺利地度过了那难熬的时光。

    孩子出生后,桂兰嫂子教我给小孩儿洗澡、换衣服……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我一直铭记在心。永远感谢大院里的好街坊邻居,是她们给予我无限的爱和帮助。

    上世纪70年代,我们搬离了那里,不知什么时候,大院成了副食品商场的库房,我再也无从知道那些老邻居的下落,每当我走过解放路,总要在北仓巷,驻足停留许久许久……

王安芬(太原)

 

文来源:山西晚报20140227;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3-14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