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的遗憾 |
||
|
对碛口的美好感觉似乎与夏天在李家山听到的民间小调有关。 然而,山村的静谧并不适合年轻人的生存口味。原生态听去很诱人,又往往与贫穷结为孪生子,这便成了李家山静的原因,也是中国现今大多数农村静的原因。麦苗、谷穗固然动人,红枣、野菜依旧清香,湫水河日夜潺湲,绝不能留住外出匆匆的脚步,土地的产出实在微不足道,不要也罢。这种情形却无意间成就了李家山的美,站在半山腰向四面望,鲜见炊烟的各处院落半颓,生动而深刻;一层层的水磨青砖剥蚀,或明晰地挺立着,显现出坚韧的北方性格;主人说的再有200年也不得坏的木雕和木柱,华丽而肃穆。李家山曾是富足和享乐的,它的极品窑洞让外来者察觉到了 “原住民”对于精致生活的刻意追求,从而成为了旧中国文化精神和生活品位的代表之一。当然,陆上四通八达的道路畅通起来后,它不得不走到繁华的尽头,暂时谢幕,变得沉默,变得无言,而沉默无言恰恰传达出了来之不易的现代美。在“人烟稀少”已不用来形容一望无垠的旷野,而成为描述村庄词汇的今天,对于来自城市的访问者而言,这份安静中产生的寂寞却是无声胜有声,当城和乡的情怀在缭绕乐音的乡村上空交错汇合时,他们醉了。 站在碛口镇遥望李家山,其实是看不真切的,彼此存在着距离阻隔,而只要肯放眼,黄河却尽可以平视,它浑浊,没有浪,水色黄得让人生出无限沧桑感。岸边渔家不多,只有为数不到十只的游船给平淡的土黄色河水增添着喜感。此时,波光荡漾的河面上,船是小的,太阳是硕大的,黄河成了彩色的天堂,那些关于母亲河凄苦的故事于此时成了久远的传说。从不同角度俯瞰面前的黄河,它又变成了一幅幅中国式的享乐画卷,连成片的地面建筑仿佛成了飘荡在水上的华美画舫。 碛口镇窑洞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多层结构,巷巷相通,院院相连,打量着竟有些像表演恢弘的多声部民歌合唱,难怪当下的碛口人总活在过去时里,他们拥有荣耀的从前,这里的确展现过黄土地曾经的富庶,一个北方小镇浓缩了大中国的商业史、运输史、政治史,乃至文明史和精神史。当站在平台向码头方向望去,还能领略到中国一隅特有的地域家族史和个人爱情史。花无百日红,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说不行就不行了,不但行走此地的人面目全非,连这一带黄河沿线也变了,铁路、国道一修,大桥一建,码头不再穿梭着运油运粮运皮毛的船只,岸上汽车代替了骡马骆驼,有名有号的商号店铺纷纷撤出,时代终于把碛口交给了无法彩排而一去不回的历史。然而,尽管再看不到昔日河面忙碌的行船和街道熙攘的人群,但这黄河、这窑洞无一不记录着一段岁月留下的记忆,时光走远了,它仍旧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诉说。由于骄傲和自豪,所以刻骨铭心,从而载入史册。 碛口的留存最终得益于新经济的崛起,文化这张牌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打得了的。但是,焉知这不是毁坏的开始?当西湾被冠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碛口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半个多世纪的寂寞终于被打破了,接踵而至的是大卡车们在窑洞门前卷起的一浪浪尘土,观光客丢弃的矿泉水瓶浮动在黄河岸边,各家客栈五颜六色的招牌挂得太高煞了风景。越出名,古镇的“古”字就越面临可能消失的危险。此情此景让人不由联想到远在欧洲西部的英国人,他们有保持文物原汁原味的传统。如果车辆没有彻底改道、垃圾仍在乱丢、碛口朴素的原色一再被旁的颜色涂改,那么,它尚属缓慢的开发就不妨再缓再慢,让那些真正懂得碛口内在情怀的有识之士来发掘它无尽的价值吧。 夜色中的碛口让人有置身旧时代的感觉。黄河水不疾不徐地拍打着两岸,水面上没有人影和船影。坐在潮湿的窑洞里,看门前的大红灯笼在微雨中明亮着,心里既感欣慰,同时,又为碛口已不是原来的碛口而稍感遗憾。 ■ |
|
碛口古镇与李家山民居 |
||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40108;本文作者:林红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2-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