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人文太原》丛书总序及评论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根担任总主编的《人文太原》丛书,近日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书类列综合、文化、教育、史事、人物五卷,旨在描叙太原人文图景,寻绎太原人文精神,藉历史所赐之深厚滋养与丰沛底气,以唤起文化觉醒,携文化自信而开创未来,塑造“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太原”新形象。

 

一本厚重的大书

——《人文太原》总序

    张春根

    有人说,太原是一本厚重的大书。翻看其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太原、并州、晋阳,这些和脚下土地水乳交融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里依然闪熠;战国名城、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中原锁钥、九边重镇、锦绣之城、晋商之都,都镌刻在历史的年轮和文化的根系里。于是,我们发现了这座城市生命的深邃和精神的瑰伟。当我们对其特有的城市人文进行生动和有联系的描述时,对太原的山脉、水脉、城脉有足够清晰的了解时,才可能寻绎出她的人脉、文脉。也就是说,太原究竟为世界呈现出一个怎样的独特人文图景!

    无疑,太原的人文特征在整体和本质上自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保持着高度的同一性。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久远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溯自《周易·彖传》,即见“人文”一词,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出现和展开,远则可以追至中国文化的源头,近至少可推及殷周之际。唐宋以降,儒、道、释形若鼎足三立,实则融会贯通,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其以观念上的“和而不同”和实践中的整体会通,旨在成就理想人格,典型地体现了人文情怀。而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人文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从词源上源于拉丁文的人道精神,推其精神之发祥,则是古希腊时期所表现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思想态度;究其核心,就是尊重人和关心人。再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观察,在区域环境的肥沃土壤中,自然环境给人文环境提供了空间舞台,政治环境主导人文精神的社会本质特征,经济活动决定人文精神发展和变化的物质基础,文化因子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多元差异。揆诸太原地区,正可寻绎太原人文精神之孕育、发展和演变。

    基于以上考量,在动议编撰多卷本的《人文太原》之初,首要的工作便是探求太原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因之,综合中西人文精神之要义,辨识区域文化之特质,顺乎世界潮流之趋向,编撰者试图对太原人文精神作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描述,至少它体现为以下诸端:开基立业的创造力量、包容通达的开放胸襟、勇担重任的忧患意识、卓越领先的人生境界、刚骨烈性的坚韧品格、忠贞信义的高尚人格、宽厚向善的仁爱情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铸魂聚力的价值追求。当然,这些概括未必足以涵盖人文太原之全部,然于此已可窥人文太原之主要精神。

    《人文太原》虽类列综合、文化、教育、史事、人物诸卷而分述,实则总归于人文精神之统领。在具有一定开创之功的艰苦探求中,对太原人文亮点的深入发掘、对太原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再度审视,让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内心充满欣喜:倾听来自远古的历史跫音,叹赏绵延不绝的文化流韵,赓续千年不辍的泮宫弦歌,缅念先哲前贤的艰辛创造,益发激起对太原这片沃土的热爱和眷恋。这固然是撰著者的收获,更是撰著《人文太原》的初衷:让生活在太原的人们知道,我们的先人曾经做过什么,做成了什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经历史的淘洗,为太原增添了富有魅力的一道人文风景,至今为我们所铭记和珍视。而铭记和珍视共同的文化基因,不是要我们一味地陶醉其中,而是要唤起文化觉醒,凭借历史所赐予的一些底气,携文化自信以肩起开创未来的责任。面临这个巨大转折和变革的时代,我们所应持有的这一份责任,首先在精神层面已结晶为这座城市的群体意识:我们所确立的“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和“忠诚、为民、务实、清廉、卓越”的公务员队伍核心价值观、“公、廉、严、能、信”的领导干部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山西精神”在太原的具体实践成果,正是太原人民在时代脉动中应始终坚守的人文精神内核,贯穿于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共同追求之中。

    我们久已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我们正在发扬这种精神。所希冀者,在于让一种价值共识内嵌于丰富的人性深处,让一种良善德性渗透到复杂的生活内部,让一种精神光辉照亮社会前行之路。循此而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座怀抱梦想的历史文化名城就会获得一种内生力量,必将在创新的大潮中实现文化回归。而这样一种力量,一定会为太原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增加更为真实的人文温度。

    因引其事,乐观其成,故为序。

  

富有魅力的人文风景

——《人文太原》 (综合卷)

    吴国荣

    人文是一座城市灵动的魂魄和流通的血脉,时时见诸于这座城市的山水形胜、建筑风貌、生产生活、习俗风尚、韵味格调、禀赋品性等,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明渗透力、艺术感染力、民族凝聚力,乃是这座城市独特性的决定基因和内在源泉。《人文太原》 (综合卷)作为首卷, 站高瞩远,总揽统收,分诸十篇,第一次试图从人文的角度,重新发现和再度审视太原建城二千五百余年之演进轨迹,开创性地细心梳理,采撷物质发展之英华,萃取精神锤炼之美质,期冀能深入挖掘太原人文涵育之亮点,清晰描述太原人文向来之大端,光大其耀眼史册、烛照后人的熠熠精华,汇集其熏陶人、塑造人、鼓舞人的正大能量,激发其自信自强、爱乡爱土的人文情怀,构造其佳美的人文环境和精神高地,形成历史感、生态性、文化味并存的现代化大都市气派,为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寻究太原人文精神之渊薮,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这个根本源头,同时还应以普世的视角挖掘区域文化之鲜明特质,才有可能沿波讨源,逐渐呈现出人文太原的精神图景。是为“人文精神纵横谈”篇。

    远溯台骀治汾之功,即自晋阳肇建以来,斯地始终蕴藏着一股神奇而伟岸的正能量。这种力量总是顺应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大潮而动,因此必然生发成为开拓进取、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创造力量,演绎出了一幕幕开基立业的人生大戏,为后人所景仰。是为“开基立业的创造力量”篇。

    作为南北民族交融之要冲、历代政权北方之军事重镇,包容是太原城市文化最重要特质之一。有容乃大,有容乃强。支撑太原文化多元性、多样性、继承性、特殊性的背后,即包容性。是为“包容通达的开放胸襟”篇。

    这片土地,从来就不是一片平静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演人生大戏的人们,譬如常惠、王允、狄仁杰、令狐楚、裴度、李光弼、崔神庆、李克用、王琼、张之洞……从来不乏勇担重任的忧患意识。是为“勇担重任的忧患意识”篇。

    汉唐以来,太原籍文化人中,不仅产生了百科全书式的丰碑人物如傅山,还产生了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白居易、温庭筠、米芾、郭若虚、罗贯中、阎若璩等十数位名垂后世的大家宗匠。此地物华天宝,岂不人杰地灵?是为“卓越领先的人生境界”篇。

    大山为脊梁,大河为血脉。支撑太原始终挺起脊梁、贲张血脉的正是贯注其中的刚骨烈性之可贵精神。刘琨、王禀、乌古论德升……一个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用武于这片热血浇沃的土地上,名重青史。“城不浸者三版”而“民无叛意”、“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北宋抗金太原保卫战……一件件可歌可泣的事迹流传于这座精神崛起的城市里,千古激荡。这种把城与人紧紧地凝结在一起的刚骨烈性的品格,是什么力量都难以摧毁的。是为“刚骨烈性的坚韧品格”篇。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中,写不完的忠贞信义,说不完的高尚品格:剪桐封弟,君无戏言;匹夫豫让,重义轻生;东汉郭泰,砥节砺行;朔方杨业,一门忠烈;阳曲周经,刚介强谏;傅山青主,人格高峰;晋商辉煌,义通天下……是为“忠贞信义的高尚人格”篇。

    仁者爱人。凡仁爱者,不但所行军国大事,根本在于造福百姓,接济苍生,更重要的是,还将仁爱作为他们的人格追求,为此而使人生达到忘我境界,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从传说中的水母娘娘到尹铎、窦犨、周举、梁习、马燧、陈尧佐、戴梦熊等历代先贤,再到被后人誉为“晋祠三贤”的高汝行、杨二酉、刘大鹏,都是这片土地上众多仁爱践行者的杰出代表。是为“宽厚向善的仁爱情怀”篇。

    裹挟着战争年代铸就的无私品格,进入人民当家做主时代的太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积累和奉献出许多鲜活经验。改革开放之后,太原更是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改革开放前行的步伐。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谋求华丽转身的太原,正奋起直追,昂首迈向全国一流省会城市方阵。是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篇。

    在迈向一流省会城市的奋斗征程中,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深刻回答了对于这座城市“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一历史性课题。借此安身立命之本,不断提振城市精气神,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太原一定会成长为一个有着强烈道德感和崇高价值观的城市。是为“铸魂聚力的价值追求”篇。

    展卷舒目,情怀油然;激荡之际,不由自己。仿佛历史风烟刚刚掠过,英雄贤哲跃然纸上,风流绝响萦绕耳边……真心希望这卷探索之作,能够勾画出城市一道道富有魅力的人文风景,与人们心灵深处蕴涵的不绝如缕的人文情怀交相辉映,为我们这座城市实现美好梦想增添厚重的人文基础,创生新的源源不断的前进力量。

 

蕴古今正气 汇龙马精神

—《人文太原》(综合卷)评介

   

   

    一本大气而精致的书,这是《人文太原》 (综合卷)给我的第一 印象。

    她的大气,反映在文化视野的广度和人文精神的高度上;而她的精致,则表现在内容创意的独特性和篇章结构的合理性上。两者的结合,使她对太原的解读由平面式扫描转向立体式聚焦,由惊羡外在美深化为叹服内在美,从而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综合卷作为《人文太原》先发和统领之作,较好把握了突出人文理念这一要旨,注重思路和体例的创新,由通常采用的按时序述史论事,改变为一种对史事的文化透析。不去简单地罗列现象,不去孤立地就事论事,而是把城市发展历史中典型的人和事,同特有的文化内蕴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精神为魂,以文化名人为骨,以历史事实为据,做到了神情并茂、血肉丰满,最大程度地关照了全书的人文主题。

    着眼根本、提炼特质,是该书最为显著的特色。面对太原悠久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如何从精神文化的层面发掘城市特有的品质,具有原创意义但也有一定的难度。编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番尝试。全书以“人文精神纵横谈”开篇,概述古今中外关于人文精神的理念及实践成果,并落脚于太原人文精神,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阐明其必然性和独特性。接下来的九章分别就创造力量、开放胸襟、忧患意识、人生境界、坚韧品格、高尚人格、仁爱情怀、执政理念、价值追求等方面展开,围绕人文蕴涵,提炼精神要素。这种紧扣主题、先总后分、梯度推进的内容布局,给人以全面、系统、新颖、深刻的印象,也从根本上清晰展现了城市的人文特质。

    以人为本、突出主体,是该书始终遵循的原则。在推动文明进步和凝聚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无数仁人杰士顺应天意民心,逐浪时代潮流,呕心沥血、奋发图强,发挥了主体和主导作用。重视人、关注人,实乃人文精神之核心;研究人、尊重人,亦为《人文太原》之要务。书中对太原人文精神的剖析,援引了大量真实史料,而其中最醒目的是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及其事迹。如“雄邑崛起”之赵简子,“晋阳举义”之李氏父子,“承启盛世”之武则天,“再造唐室”之狄仁杰,“群星闪耀”之王勃、王维、白居易,“笑谈三国”之罗贯中,“学究天人”之傅山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大人物;而如“名动西域”之常惠、“独句真言”之道绰、“北齐画圣”之杨子华、“牧师赞学”之李提摩太、“洋务新风”之张之洞等,则属深度发掘,更具地方色彩。他们当中,无论是一代名主、能臣贤相,还是文坛巨匠、艺术大师,都集中反映出仁爱为民的思想和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从而鲜明体现了人文范畴中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

    博古论今、贯通史料,是该书取材立意的方法。通过分析归纳,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探寻线索、把握规律,当为编撰《人文太原》遇到的首要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点,编者采用举纲张目、分类选采、纵横结合的构思,实现了立论的实据性、结构的严谨性和史料的连贯性。例如在“包容通达的开放胸襟”一章中,选入“强晋之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易古之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慈航之路:见证佛教中国化”、“民族熔炉:世乱中的血脉融通”、“牧师赞学:大变局中的西学东渐”等一系列典型材料,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特别在全书的末两章,把历史延伸到当代,把主题切入以“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核心价值观,更加凸显了太原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薪火代代相传,足迹步步创新,必将在新时期的征程中,用它明朗、热烈的人文色彩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全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结构完整、脉络清晰、文笔酣畅,对太原的人文内涵进行了全方位、全景式的梳理。但如果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审视,仍感觉近现代部分略显单薄,尤其是涉及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缺乏应有的独立地位。综合考虑,似可就“革新胆略”增补一章关于革命、改革的内容,以消除掩瑜之瑕。

    真可谓:千年繁盛古晋阳,龙兴之地正气藏;人文荟萃与时进,精神永驻伴沧桑。愿《人文太原》成为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太原、热爱太原、建设太原的一部优秀图书,励志育德;成为对外宣传城市品牌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引人瞩目。

 

索“史”究“元”铸精神

—评《人文太原》(综合卷)

    艾斐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文脉长不长、文根深不深、文韵浓不浓、文泽远不远,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是精神的折射和文明的体现,而且在本质上它更是一种认知的基石与发展的动力。

    正因为如此,人文涵负和人文精神就向来被赋予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意蕴,并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城市的历史地标与精神象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衍进,它不断氤氲着,积淀着,升华着,终至形成一种深为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强大的集体无意识,并以之而渲濡人们的性格,塑造人们的灵魂,砥砺人们的品德,引领人们的行为旨向与价值追求,直使这个城市的社会风气、文化氛围、精神面貌、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均深深地烙上特定的人文印痕,以致于不意之间赫然成为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

    太原“人文”不仅是中华人文大观园中一处具有特色和魅力的旖旎景致,而且更是中华人文总格局中一个独炫异彩、不可或缺的硕大单元。

    对于此,五卷本《人文太原》全面蒐集和展示了太原人文资讯与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评介了太原人文的纵深积贮与横向演化,就是标识与佐证。

    “综合卷”是对太原人文的全面钩稽、勘正、集萃与辨析。全书紧扣“人文”这条主线而对太原的历史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分类解读与精当归纳,特别是在对史料的爬梳剔抉之中尤见功力和效能,从而让人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而得以洞见太原历史的迁延与脉动。五千多年的社会发展史、两千五百多年的城市建设史,这无疑是一条浩瀚的历史长河,而要氽进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去采摘那闪光的浪花,则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首先需要有一种对历史的认知和对人文的省悟,其次就是对整体工作的科学规划与充分的劳力投入。这种劳力投入,实际上是知识和智能的投入。因为面对莽莽苍苍的历史变绎与社会演化,非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和辩证的淘漉手段乃是万难达臻合理抉择与精准取用之目的的。更何况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需要进行科学的比较与周密的分析。否则,便无法收到澞秕撷珠的效果。而实际情况所印证的,也恰恰正是编撰者的高卓擘划与精心构辑。这从“综合卷”的创意、内容、章目安排和版式设计等方面,皆可得到明晰的体现。

    “综合卷”作为《人文太原》的开首之本,显然是全书的挈领与龙头。综合,就是导语,就是总论,就是对太原人文的全面涉猎与高度概括。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卷在内容设计和章目编排上便尤具典范意义和代表性,特别是在对太原人文的归纳和所涉内容的广度上,均有优长之处。全书共分10个单元凡80章,其所凸显的题旨要义,就正是对太原人文的全面衡度与精准提携,其对太原人文的归纳和概括,应该说是既准确而全面,又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性。很显然,这样的概括,是既以时代的当下性和在场性作为出发点,而又极具针对性和指向性地切入了太原历史的亮点与质点,从而使之与太原的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内在精神上的即时对接与全程呼应。如果说太原现今所确立“三个核心价值观”,均为改革时代和开放社会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话,那么,在漫长的历史演绎中所凝聚和磨砺出来的太原人文精神,则就正是这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基砥和源流。

    这,便是历史的价值之所在。一切人文都是包容和洇渗在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内核之中的,而它们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意义,就在于不仅能够抟铸精神圭臬,而且能够提供典型例证,并使之成为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参照物与驱动力。

    “综合卷”就是这样。它不仅概括了太原人文的史实与精义,而且分门别类地论证了几乎所有在太原历史上创建业绩、彰显道义、立制兴邦、播撒文明的先贤们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这其中,不仅有人们熟知的时代英杰和历史事件,更有鲜为人知的政界精英、文坛巨子、护国良将和熠世先哲。虽然人们并不常常说到他们,但事实上他们也和那些尽人皆知的太原历史名人一样,同样在太原历史上演绎了精彩的人生与惊世的事变,为太原创设了历史的辉煌,赢取了社会的祥瑞,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比寻常的意志、勇气、精神、道德、智义和操守,均为太原人文的积累和提升作出了炳辉时世的巨大贡献。

    人文的要义是“人”和“文”的杂糅与相炽,而“文”则既为人所利用,又为人所创造。所以在“人文”的构成中,“人”永远都是主体和主角。而“综合卷”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正在于它不仅强化了“人”,凸显了“人”,提升了“人”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而且以人导“文”,以人掖“文”,以人彰“文”,极为有效地实现了人文交融、人文共生和人文互熠,遂使全书充满了生力,盈荡着活气,展示出一幅幅以“人”为创造主体、以“文”为观照对象的绮丽而生动的历史画面,从而大大加强了《人文太原》的感染性和表现力,使之在统揽太原宏大历史绎变的过程中不仅提取了文明的基因,而且点燃了精神的爝火。

 

太原日报20131111

 

纵横广阔的太原教育全景图

——从《人文太原》(教育卷)得到的启示

    贾鸿鸣

    《人文太原》(教育卷)系“人文太原”系列丛书的分册之一。以生动鲜活的叙述和经典的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太原人文教育的方方面面。细细品读,一幅幅纵横广阔、色彩斑斓的太原教育历史景象,便画卷般浮现于脑海。

    这本书首先清晰地勾勒出太原教育的发展历程:自西周始,晋国(当时的太原)已然有了值得考究的教育体制,并注重德治与法治的教化;至春秋时,官学下移,私学早见萌兴;三家分晋后,教育成效显著,吴起、子夏、荀子、韩非等重量级人才出现,促进先秦百家争鸣,使教育理论达到新的高度;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令教育趋于单一取向,而当时的私学教育思维,则出现多元情形,偏重哲理道德教化;隋唐推崇文治,太原作为政治、军事、文化重地,兴学重教自然是盛况空前;宋元明清虽是科举体制主导,而官学、私学、社学、义学、乡村私塾兼容并蓄,渐现民智启蒙端倪,教育处于理念与功效的求新进程。近代至民国,以学救国的济世道义与西方教育科学新兴观念融合,促使教育秩序向现代教育新体制变革,各种类新式教育悄然兴起,为新中国建立之后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教育发展历程、教育方式沿革、著名教育家生平、近现代教育大事记、学子回望及师生情谊重温、现行教育概况几个板块,涵盖了从古至今太原教育的各个方面。“概述”中的提纲更是精炼齐整,如“源头活水,重教兴学古今同”“远近书香,塾院学堂序沿革”“师表学范,术业道德立楷模”“学子足音,母校恩师励报国”“与时俱进,光辉成就迎未来”。

    近现代教育大事记部分,对太原教育史上重大的历史变革,施以浓墨重彩,详细记载了中西方教育家对太原近代教育体制形成和对开放式教育发生、发展的破冰开河式的重要推进:孙中山先生在太原的活动以及辛亥革命对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大义伸张;胡适、杜威等中外教育大师及新文化运动对太原教育的深远影响;美国教育家孟禄、印度作家泰戈尔以及梁漱溟、陶行知等教育先哲对太原教育发展进程注入的巨大生机。

    该书还介绍了太原籍或在太原接受过初、中级教育的革命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化名人,如革命先驱高君宇和石评梅,国家领导人彭真、薄一波,开国元帅徐向前,在晋陕边区创立第一个苏维埃银行的民主人士刘少白,新中国成立后太原市的首任市长韩纯德,冶金矿山专家于润沧,当今两院院士谢克昌和彭堃墀,名作家名记者蒋韵、张厚余等。但是该书并不是反映杰出人物后来的辉煌事迹,而是把笔墨投向他们成名之前的读书、求学、成长的过程,使读者体味到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的重大影响。

    “学子足音,母校恩师励报国”是该书当中的温馨一笔。这个板块收录了一批曾经在太原接受过初、中、高级教育的部队将领、著名专家、行业领军人物的回忆文字及在海外深造的学子的家书。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太原教育发展盛况的概述,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太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辉煌成就,是本书最终的落脚点。该书以现在进行时描述了当今太原教育的总体布局,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图片,呈现出当代太原教育发展的空前规模与崭新格局,令人欢欣鼓舞。

    教育的发展是以经济为基础的。虽然我国 GDP 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 GDP 排名仅为世界第89位。尽管如此,在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短短数年间,太原市仅对学校建设就投入数十亿元资金。最令人信服的是,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省会城市800余所中小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校兴学”的惠民工程写下崭新的历史篇章。

    读史以明志,我们回望历史,为的是获得更多的经验和能量。史实表明,太原人文教育底蕴深厚。谋略、蓝图、探索、实践,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教育事业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人文太原》(教育卷)具有承前启后引人深思的特殊价值。读罢全书,掩卷凝思,依然感奋不已:这本书立意之高远,格局之饱满,知识、资料之丰富、翔实,确实令人称赞。它展示了充满魅力、耐人寻味的太原人文教育全景图,给我们带来了正能量,让我们从太原教育的历史,看到太原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每个热爱太原的人,每个怀揣教育梦想的人,不妨来读一读这本《人文太原》(教育卷)。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人文太原》(教育卷)评析

    安焕晓

    国之兴衰,系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一个时代文明的高度,因而也影响着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的进程。

    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高峰来俯瞰,历经了两千五百多年沧桑岁月的太原是一座历史悠久旷远,文化薪火相传,豪杰才俊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影响力。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太原文化卓尔不群的气质,使其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多样性、完备性等极富个性、极具风采的特点。

    太原有数千年厚重历史,各方面的成果琳琅满目,闪耀华夏,誉满古今。其中,教育一直是社会整体行进和文化脉动中的一朵奇葩,绽放在历史时空的任何一个时段点,每一个历史时段点激荡出的教育智慧、贤哲名家、芬芳桃李,无不体现着那个时代卓越的教育成果。这些成果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不断推动着龙城的历史进程。同时也逐渐沉淀成一部独特的具有本土色彩的太原教育史。

    笔者曾在山西省教育系统工作多年,因而始终对三晋教育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尤对太原教育期望甚高。太原教育值得称道的地方颇多,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各种记载散见于各类典籍,林林总总,藉取甚难,总期待着能有一部系统介绍山西人文教育的著作,供今人学习借鉴。

    由太原市委宣传部首倡,太原市教育局主持编撰的《人文太原》(教育卷)一书,适时地担荷了这种使命。该书有三个特点:其一,援引详考。史书编撰,首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数千年的教育史,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资源。大量的文献资料,不可能全部罗列,援引史料万中取一,需要甄别,筛选,考证,剔除。教育卷的编撰者们本着尊重历史,忠于教育,对大众负责的态度博览史籍,多方征集,反复考证,保证了该书所述符合史实,能准确反映太原教育的沧桑巨变,堪可留藏。其二,立足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人,以文教人,以教行化,最终把人培养成为有文明素养的人。《人文太原》(教育卷)虽然旨在谈教育,但并不仅限于学校教育,而是把视角衍射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把教育看作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助推器,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厦门大学创始人陈嘉庚先生曾经讲过,“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斯人远去,余音振聋。毋庸置疑,太原的发展,教育功不可没。汾水春风,春风风人。太原教育为太原、为三晋、为中国、为世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有才之人。这些历代的仁人志士为太原不同时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光照史册,流芳百世;有的人还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领略他们的人生风采,探寻他们的心路历程,体味他们生命中的嘉言懿行,每一位龙城儿女透过此书的字里行间都可以从中觅寻到一种成长的启迪和感悟,足可一读!其三,叙议结合。《人文太原》(教育卷)不同于其他史书和教育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灵活多变的叙述方式和富于时代特点的议论点评。这个特点让此书有了更大的读者群。即使是非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避开生涩枯燥的文史陈述,在灵动深刻的话语中轻松漫步于太原千年的教育时空,采撷菁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我们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39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又进一步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是一个伟大的教育梦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必须率先实现伟大的教育梦。教育梦的实现在于继承和创新。没有继承的创新只是空中楼阁,忘记历史就是对当代的不负责任。然而,这一切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了解历史。只有了解了我们以往的教育,才能准确地认知当今。“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人文太原》(教育卷)为我们广大关心教育和从事教育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阅载体。穿越过去,就是为了地接当代。追古思今,正视历史,秉承传统,蕴藉现实。《人文太原》(教育卷),带您走进太原历史的深处,拂去史册上沉积的尘土,擦拭出太原教育史上的一串串闪亮的记忆,把历史与现实清晰、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在惊叹太原过去的辉煌之时,也能对破解现实教育的诸多难题生发出新的深思、启示与借鉴。倘能如此,这本书也就有了它历史与现实的价值。

 

令人遐思的教育长卷

——《人文太原》(教育卷)序

    马兆兴

    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我时常听到一些学校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反映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思考。比如,如何处理坚持素质教育与升学考试的关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关系,统一的教育目标与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关系,以至归结到教育大众化与培养精英人才的关系,继承民族传统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关系等等。

    这样一些从教育实践的具体个案出发,进而向宏观教育思维升级的理论性提问,实际上要解答的,是我们对人文教育历史文化大脉的把握与传承,以及对开放教育方式如何实施优选推行的系列课题。

    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把视野投向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全方位审视我们国家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规律,从而从历史的角度启迪我们对现实问题新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上述一些关系教育发展根本的大事,我们必须要在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在实践中破解难题。而破解这些难题的方略,其实就是使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首先能够完整系统地认知前人的优秀教育传统,在经纬交互浩瀚辽阔的教育史流域中,优选最富于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生机活力的主脉,加以发扬光大。同时在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广为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加大借鉴应用外来先进方式方法的力度,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不仅能够立于民族文化历史高点,同时也处在国际先进位置。

    因此,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一直想编写一部反映太原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展示太原教育全貌的书,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太原教育的过去,传承优良传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获取有益的启示。同时,也能作为对广大学生进行太原乡土教育的教材。

    正当其时,市委宣传部主持编写《人文太原》一书,把教育列为其中一卷,恰与我们的思考不谋而合。而且以“人文”为本书的宗旨,更加丰富了教育的内涵,读者受众面也扩展到了全社会。走进太原数千年的历史深处,探究历代教育家、思想家的教育思想,研究各个时代的教育制度,领略名师学人的风采,展现太原教育的成果,研究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切都是很有意义,也是很有价值的。

    “教育卷”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地介绍了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太原教育发展史和有代表性的各种教育思想,历代在继承中发展变化的教育制度,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机构的影响,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有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的鲜明特色等;“教育卷”还介绍了太原历史上具有不同代表性的一批教育机构,包括古代书院、近代学堂和现代学校。这些教育机构历经沧桑的嬗变过程,历届办学者殚精竭虑的办学经历,它们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积淀,相信会使读者饶有兴味;本书选择了从魏晋南北朝到新中国成立后太原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15位历代教育家、名师,介绍了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他们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这是本书的又一看点;“教育卷”还介绍了近代以来的7位中外名人到太原的活动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对太原教育的影响;徐向前、彭真、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的辉煌经历和显赫地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他们当年在太原求学的生活却鲜为人知,本书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再现了他们和各个领域一些优秀人物的成长过程,反映了教育对他们以后人生的重大影响;一批当年的学子回忆母校、老师和自己学习生涯的文章情深意切、生动有趣,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本书在介绍当代太原教育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与历史不可割断的内在联系。通过以上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的叙述,编写者全方面、大视角地将太原教育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本书可以说篇幅宽泛,条块分明,内涵覆盖,由古通今。太原过去很多传统教育模式仍有着现实意义。抚史凝思,觉得我们实现太原人文教育振兴的正能量源泉之史脉由此可溯,前辙可鉴。

    在编写过程中,面对浩如烟海的史籍资料,如何把散在各种典籍中有关太原教育的记载汇集起来,又梳理出头绪,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编写者们查阅了很多的史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以负责的态度对待史实,确保所述史实的真实可靠。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根和其他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市政协原副主席王继祖同志给予了指导,相关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同志也做了很多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以《人文太原》(教育卷)这样的形式和内容反映从古至今的太原教育,以前还没有过,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就没有先例可循。因此编写工作难免有不周之处,还望方家指正,不胜感激之至。

 

鉴史图新的﹃古今对话﹄

——简评《人文太原》(教育卷)

    张卓玉

    处盛世,修史志,系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用文化记述来表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概括与再现既往社会活动态貌与内质,将之以典籍形式收藏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为的是温故知新,激发智慧,启迪未来,开拓创新。

    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人文太原》(教育卷),将太原数千年教育发展的历程,用现代的眼光和标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以政治教化为目的,以私塾、书院为主要形式的古代教育,到国门被迫打开之后,以探索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为主要目的的近代新式学堂教育,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太原从幼儿教育到义务教育,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全方位、系统化教育体系的渐趋完备。“教育卷”全方位展现了太原教育的发展历程,应该是一部较为完备的太原地方教育史志。同时我们又十分明确:源远流长的太原人文教育的汪洋活水,始终交汇于华夏文明历史长河,其浩然神气可上溯两千五百年,并在一些历史时期与社会阶段,主导过神州文化走势,集中体现和代表过民族精神的状貌气韵。因而,“人文太原教育”这样一个选题,从名目看虽是地域概念,却势必牵引黄河文明的经纬脉络,内涵涉及必然会异常辽广,是一个比较隆重的宏大话题。而在阅读“教育卷”时,我们欣慰并钦佩地看到,承担本书编撰的学者、专家团队,得力地担当起了广大读者的上述预期。在全书内涵要领上,编撰者立足高点,纲举目张,对地域与全局关系的把握与描述得心应手,既饱满周延地写足了太原地域内涵特征,同时也将太原人文教育的概念,置之于广阔的华夏文明背景中加以标杆定位,达至了完备翔实、全景涵盖的功效。

    “教育卷”经纬交织地涵盖了从古至今太原教育的各个方面。当我们去亲近这些历史时,就好像在与古人进行交谈;或者好像是回到了过去,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时间之旅。现在我们的“古今对话”和“时间之旅”有了更加方便的途径,“教育卷”从古代开始,给我们介绍了太原教育史上的众多大师和名人,他们或者是太原人,或者虽然不是太原人,但是将自己的热情和才华奉献给了太原的教育事业。这让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当代人,由于这种同源性和相似性,获得了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使我们可以跨越时间的阻隔,借用历史学的魔力,和我们的前辈深度交谈,感受他们的情怀,学习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仰观他们在教育事业中的伟大成就,了解并继承他们的期待与希冀。与历史的这种亲密互动会赋予我们一种来自历史的真切体验:那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责任,那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担心与牵挂,那是一颗由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而多愁善感的心,那是一颗对教育的责任和热爱之心。这种催人上进的责任感和精神,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今时代呼唤的一种精神。

    青史留名是古代士大夫的最高人格理想。像“教育卷”这样的书,不仅会使太原的所有教育工作者从历史中汲取坚持教育改革的营养,还会促使他们认真地思考需要以怎样的努力呈现在后人的记忆中。其启迪、教益、示范和激励作用将不可估量。今天,改革开放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为实现“中国梦”,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期待。各种有关教育改革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审视、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当我们在进一步探索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手段,努力进一步推进教育的发展时,不妨把目光投向过去,将教育作为一个历史话题进行讨论。当我们把教育放在一个以千年记的时段去考察时,会给我们一个审视和认识教育的宏大视角。

    关于描摹和咏叹太原古城的精神文化产品在近年中热点沸扬,尤其是伴随建城两千五百年,以文化艺术牵头的各项庆典活动,一度把太原史话题材推向传媒演化与表述的高地。然而,将太原城的地域文化方式的总特征,由太原市委宣传部创新性地归结到“人文精神”上来加以精辟概括,我觉得确实是对太原精神文明特征的独特把握与新颖阐释。

    这本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语言生动,很值得一读。

 

蕴涵丰富 阐释详明

—《人文太原》(文化卷)读后

    蔡润田

    如今的城市,人们日夕所见不外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直观感受都大同小异。它的品位及其独特多半还得看其历史文化。

    敝居太原近四十年,对其历史文化不能说全无所知。然而,当我读罢《人文太原》(文化卷),还是禁不住生出一些别样甚至惊艳的感觉。深感先前所知太过皮相。这就如同对一个人的了解,如果说先前只知其体貌特征,如今则刨根问底,不惟查知其阅历,而且深谙颜面之外的内心。这种了悟,得之于此书,或许就缘于它如下的一些特征。

    广采博收搜罗详备

    记述地域文化的读物最忌空疏、浮泛。然而对于一个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其文化载籍多有漶漫、难以考索的老城。要写得详实、剀切谈何容易。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们黾勉同心,抓搔梳理,钩沉辑佚。不仅对人所悉知的文化事项能尽道其详,对人们生疏的文化现象补阙、释疑,甚或有些几近湮没的文化史料也得到发掘、解析,明白昭示,而且大抵富理据,可征信。如此,本书就为我们酿造了一种绪密的文化气氛。读此书,仿佛徜徉古城,移步换形,街头巷尾,无处不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景象。真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流连之余。让人不能不惊艳太原历史文化蕴涵的奥博与丰赡。

    深入浅出阐释明晰我对多数作者的术业背景不甚明了。但通读此卷,我觉得他们大都在有关方面颇有造诣,或许就是专门家。至少是做了深入探究,确已融会贯通。不然,是很难在一些学术意味甚强的问题上举重若轻,把言说对象谈得头头是道,了了明白。如对诗史诗艺言简意赅的赏析,对游侠精神的诠释,对汉学宋学、今古文学简洁明了的界说,对古今文《尚书》渊源的考辨,对郭子仪郡望的辨析等等,都能化深奥为浅近,由繁缛而简明,这既须辛劳又见功力,非厚积薄发不能为。惟其如此,才使得通篇不隔不涩,好看好读。成为专擅与融通,学术价值与宣传价值并见的上好读物。

   

    笔调生动饶有情趣我看过一些阐扬地域文化的书籍,多有平浅,淡乎寡味者。与这类推介、宣传性的文化读物不同。此书时有笔致生动,情境相生处。围绕太原所记述的人物、故实、文化现象大都生动真切,是历史与文学,史实与逸闻轶事的巧妙融合。王维、傅山、阎若璩、李世民等人的生平事迹写得鲜活生动。不乏细节描写、情境再现。仿佛穿过悠悠时空而得见其人,得闻其声。而那些意趣盎然的历史掌故更是引人入胜。如对“雁丘”的解析颇有情趣,李世民与太原及其与兰亭真迹的故事等,都是集知识性与趣味性,史料与故事于一体的生花之笔。

    以文运事寄情于文阅读此卷,许多时候都会被书中人物、事件所打动,这除了对象本身的诱因之外,重要的还在于这些作者笔下大都饱含感情。历史要“以文运事”(金圣叹语),作者们遵循历史书写的客观、真实,臧否适当,抑扬得体。同时作为文化叙事主体,这些作者对笔下的人物事件,以至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又往往寄寓着褒贬爱憎。可以看出,行文摛藻是不免乡曲情分的,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史料价值。而正是这份浓浓的情感,就更能使这文化书写充满人文意味,就更能感染读者、影响读者。使人们更爱重自己文化语境,提升城市乃至自身文化品格。

    综上所述。我以为这是一部宏观把握与微观描述相统一,蕴涵丰富,阐释详明,笔调生动的著述。它知识性与趣味性,学术性与可读性,史学与文学并重。集认识意义与教育意义,史料价值与宣传价值于一体。是集太原文化渊流之大成,裨益当下,嘉惠来兹的好书。它与此前以原典文本刊行的《龙城三章》堪为姊妹,互文互补,相得益彰,必将对太原文化事业的建设、复兴,文化品位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文太原》(文化卷)的文化意识

    杨占平

    一部厚重的《人文太原》(文化卷),呈现给读者的,既是太原文化工作者对太原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于我们当今举国上下进行的文化建设,具有一种借鉴意义。正如张春根先生在这部书的《总序》中所说:“编撰者试图对太原人文精神作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描述,至少它体现为以下诸端:开基立业的创造力量、包容会通的开放胸襟、勇担重任的忧患意识、卓越领先的人生境界、刚骨烈性的坚韧品格、忠贞信义的高尚人格、宽厚向善的仁爱情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铸魂聚力的价值追求。”我在阅读完全书后,明显感觉到,张春根先生所概括的太原人文精神,在这部书里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同时也是每一位作者几十年研究太原文化的体现。可以说,作者们对太原人文精神中的文化内涵,认识与理解非常透彻,他们对物质的太原文化和非物质的太原文化,都烂熟于心,能够如数家珍地讲述给任何人。有如此条件,他们来写关于太原文化的文稿,真是得心应手,把他们的长处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形成了一部集资料性、学术性、文化性于一炉的散文体作品。

    前些年,余秋雨的散文风靡一时,并让人们形成了一个写作概念,即:文化散文。于是,文化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化散文的讨论,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尽管那场讨论很难达到完全的统一,但大家对文化散文的定位还是有了一定的共识,这就是:文化散文关键要有文化意识。我想,这部《人文太原》(文化卷)的编者和作者,在策划和写作之前,必定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我能明显感觉到,文化意识渗透到了整部书的主导思想中,渗透到了作品中每一篇、章、节叙述过程的字里行间中。取材、意指、内涵、观念等,都非常“文化”,显现出一种高雅的文气和大度的风格。

    那么,《人文太原》(文化卷)的文化意识具体表现在何处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取材上的文化性。《人文太原》(文化卷)一共描述了太原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十个方面,第一篇:勤俭质朴、忧深思远的人文底蕴;第二篇:博采众家、多元融合的文化笃信;第三篇:雕镂精湛、凝固神思的古建艺术;第四篇:哲理人情兼具的掌故佳话;第五篇:精致臻丽、傲骨清奇的丹青彩墨;第六篇:源远流长、铿锵激越的梆子腔;第七篇:坚守中原文脉的凛然傲骨;第八篇:世家望族中的先贤志士;第九篇:来自民间百姓的缘事风俗;第十篇:历史文化名城新的时代号角。仅从这些所写对象本身就可以看出,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文化历史与文化现实相交融的社会人文现象和自然形态景观。由于太原历来都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在一定层面上说,太原文化也是三晋文化的人文性和物质性代表。当然,就文化范畴来说,本书所写到的这些方面,是相对集中的核心层文化,还有一些广义文化,如饮食、宗教等很少涉及,需要在以后的修订中进一步扩充和完善。

    第二是文化态度鲜明。作者们写作《人文太原》(文化卷),是明确地从文化角度以文化意识来表现描写对象的。文化散文的“文化”,决不仅仅在取材方面走了“文化旅程”,写了浸润着文化韵味的历史遗产和艺术形态,或文化名人的诗文轶事与趣闻;其灵魂应当是作者显示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如何。这里面,就有保守与变革、陈腐与新生、愚昧与智慧、小气与大器的差异。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那就是作者们不光深情地热爱太原文化,准确地介绍太原文化,入神地描述太原文化;而且能够以研究者的态度梳理太原文化,以学者的眼光审视太原文化,将太原文化的内涵准确地阐述出来,并作出理性的分析,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是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作者们写作《人文太原》(文化卷),能够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鲜明的现代意识,来解剖历史与现实文化人物和事件的特征,力争从本质上挖掘出文化的独特魅力来。比如在第十篇“历史文化名城新的时代号角”中,作者将文化定位成“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力量” ,它能够经久不衰地改 变人的思维方式、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那么,“文化的力量是永久发挥作用的,是不可逆转的终极力量。”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作者讲述了“文化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渗透在血脉之中、深藏于骨髓之内的元素,是镌刻在灵魂深处、与民族发展并存的印痕。”这元素、这印痕正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根本的特质。这特质包括当地人类群族长期以来凝聚而成的思维理念、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风土民情、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等。一个落后的民族,或许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武力摧毁一个先进民族的政权,但其思维理念、价值取向、风土民情、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则不会令先进民族臣服,反倒文化落后的进攻者会被遭受侵略的先进民族的精神文明同化,这就是文化特有的“润物无声”“水滴石穿”般之魅力所在。因此,太原文化的价值也就在这种解剖与开掘中显现出来了。

    第四是行文上富于文化韵味。《人文太原》(文化卷)作为文化散文,在行文风格、叙述语言、描写手段、文史知识的运用等多方面,都富于文化韵味。我以为,虽然这些都是属于技术性层面,但是,却是整部书成功的不可忽缺的环节。在许多具体描写中,渗透着诸多的政治、文化、地域等因素,韵味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了;在文史知识运用上,作者们更是随手拈来,轻松自如,使用贴切,加重了作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了作品的档次。

 

太原文化之魅力

——《人文太原》(文化卷)序

    吴国荣

    《人文太原》(文化卷)试图从文化思考的角度阐述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和二千五百余年建城史的太原所处的战略地位、文化魅力、民族精神,包括军事、文化、边关、商旅重镇太原的起源、形成、发展;记述生发在太原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对华夏先民形成的巨大贡献等等,从而彰显太原历史文脉的涌流、文明史的钩沉,华夏先民留给后世的具有太原地域特色的各类文化元素,自古迄今太原传统的风土民情和地缘文化属性,太原文学艺术创作展演的辉煌历程和繁荣发展。对太原文化的探寻,或许只可窥一斑而难见全豹。无论是以历史的眼光还是以现代的视野俯瞰,太原文化发展、文明演进无不体现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和终极情怀。

    在五千年文明史和二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太原,谁是最早弘道之大家?谁被百姓称为“疏河开埠”之神?他就是在历史隧道中我们碰到的太原远古第一人台骀。金代有首诗名为《台骀祠》,诗中详细记载了台骀治水的全过程,说他“分野扪参次、山川奠禹先”,字里行间赞扬台骀治理水患,靠的是揣摸着天上的星辰来划分地上的水路与疆域。正是因有台骀治水的功劳,我们这方被称为太原的热土沃野早在大禹治水前已奠定了其有别于蛮荒无人之地的山川形胜,而且因为得益于台骀的治理,太原地区的先民百姓基本上可过上一定时日的稼穑渔猎、男耕女织的安稳生活。《史记·晋世家第九》中有个成语典故“剪桐封弟”,成为人们尤其是太原地区的百姓津津乐道的趣事美谈,故事就发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周成王时期。太原境内的晋王祠,是为纪念周武王幼子叔虞而建。叔虞封于古唐地,将所封之地称为“唐国”。因古唐地滨临晋水后改国号为“晋”。晋祠无疑是春秋时期晋国最大的宗庙。“剪桐封弟,持圭于唐”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周代的“仁礼”文化。唐的概念迄始于太原。后来,隋朝任命的太原留守李渊,携子太原公子李世民兵起太原,攻入长安建立大唐王朝。从此,“唐人”“唐风”“唐国公”“唐风晋韵”成为中国影响世界,世界认识中国;让世界了解太原,让太原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载体、文化符号。今天,“唐风晋韵”业已成为了太原极具文化品位的宣传口号。

    太原处于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也处于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核心半径圈之内,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边关重镇、军事重镇,其兼收了中原农耕文明崇儒尚礼和草原游牧文明的骑马射箭的兼容思想,其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刘琨“闻鸡起舞”等典故就是太原战略文化有力的佐证。由是,“勤俭质朴,忧深思远,重礼尚武”等优秀品格也渗透在太原地区民族血脉源流之中。我们可从大唐太原诗家的作品,以及来自各地众多诗文大师歌颂太原的佳作名篇里发现,太原这座名不虚传的城市所具备的“大唐气象、三晋韵致”。寻着黄尘故道而来,这座城市的文脉魂魄渐趋清晰。

    太原还是一个博采众家、多元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学家曾经断言,太原是研究北朝历史最重要、最广博的实物博物馆。同时,太原还蕴含着释道儒等诸多宗教文化的元素,这就充分证明了太原是一座多民族融合、多宗教辉映的多元信仰、多元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边塞城市和边关重镇。

    古建筑文化与祠堂文化是太原文化极其重要的载体。无论先贤祠堂,还是城池造型,无论是宗教庙宇,或是街巷民居,无不体现着太原古建筑祠堂独有的文化魅力。在这散发着无穷魅力的文化空间里,潜藏着既具哲理又富人情的掌故佳话,诠释了太原历史名人极为深刻的哲学理念和浓厚有加的情感慰藉。在这散发着无穷魅力的文化空间里,潜藏着精致臻丽、傲骨清奇的丹青彩墨。自古以来,中国就是戏曲王国,山西是戏曲之乡。全国300多剧种,山西有56种之多,而在省会太原则以源远流长、铿锵激越的梆子腔为主,占据久演而不衰的文化舞台。

    太原地域文化的兼容性,同时也造就了许多坚守中原文脉,身怀凛然傲骨的仁人志士。疏理贤达仁人的思想与成就,可以窥见中原知识分子舍生取义、恪守中原文脉的秉性与品格。

    近现代以来,随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来自于人民群众、还原于人民群众的优秀文艺创作展示,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展现出百花齐放、百鸟迎春的喜人景象。回溯文化经典、致力文化传承,根本目的在于激活人类社会的正能量,激活人类心灵深处的道德自律,张扬人性里的自主和尊严,增强人的使命感和神圣感,从而实现人类对文明记忆的召唤、觉醒与升华。

 

人文精神城市的灵魂

—读《人文太原》(文化卷)

    董大中

    人文精神属于习俗文化,是一种内在精神,实际上构成人的灵魂,决定着人的生活的质量和丰富性。有人把习俗文化当作人类真正的生活,真正的历史,他要人们更重视这种“内部”的东西。国家和民族也因为习俗文化——也就是人文精神——的不同而产生了区隔和界限。这个文化跟那个文化不同,这个民族跟那个民族不同,归根结底,是相互具有不同的人文精神。在同一个文化内,各不同族群或地区的人文精神也存在差异。研究、认识本地区、本族群的人文精神,对发展本地区、本族群的各项事业和社会生活,对提高人的素质,加强团结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推动其变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的东西,是从种种人文事象上表现出来的。《人文太原》(文化卷)试图从文化思考的角度阐述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和二千五百余年建城史的太原所处的战略地位、文化魅力、民族精神……”这本书从五千年前台骀治汾一直到当今之世,举凡文学、建筑、绘画、戏剧等艺术部门以及学术、掌故、家族等十几个方面,梳理文脉,罗列成就,资料宏富翔实,论述清晰,是一本用心良苦之作。下边说一些读书时的想法。

    人文精神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集体性和整体性,任何个人无法改变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人们不能改变它,但是可以研究它,总结它,引导它,使人们从无意识变为有意识,从不自觉变为自觉,自觉地、有意识地扬弃不好的一面,弘扬好的一面,这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这样说,国民劣根性要改造,要废除,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国民好的人文精神要发扬,用好的人文精神去改造劣根性,战胜劣根性,乃是现时代我们搞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中心任务和光荣职责所在。这本书把研究、发展、传承太原市的人文精神作为主旨,其意义不言自明。近几年看到概括太原精神的五个词,即“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和“卓越”,这是发扬太原人文精神的一项好措施。

    本书叙述了太原历史上的人文精神,今天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发扬我们的人文精神——就是前边提到的五个词,如何使我们的人文精神得到提高和升华。人文精神有显于外者,有铸于人心者。铸于人心者,在接触中可感可知,显于外者,属于物质形态,需要花大力气建设。多年来我们搞文化建设,取得诸多成绩,从更高要求的角度看,还需要继续努力。一是多建博物馆、图书馆、阅览室一类公众文化机构。现在搞收藏的人很多,藏品不能总放在箱子底,可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将人们收藏的各类宝物办成各种专题博物馆,既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又使宝物发挥了社会效用,一举数得。图书馆太少,人们不能就近阅读。如能每区建一座图书馆就好了。不必全买新书,把人们当废物处理的旧书收集起来作为基础,就可以搞几个像样的图书馆,既省钱又加强了文化建设,岂不两全其美?区图书馆可作为省图书馆的分馆,重要藏书馆际交流,就近阅读。二是多建名人博物馆。历史本身是名人的链条,把名人生活过的地方保留下来,不是为个人,而是把历史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巴黎仅作家、艺术家的故居博物馆有近百座,它们大大加深了巴黎的文化气氛。三是在城市改造中,把一切具有意义的建筑物和古旧的东西保留下来,这是历史记忆,留住记忆,才能不忘历史。现在许多建筑物前挂出“历史民居”的牌子昭示人们要爱护,要保留,以后可选择一批,不再住人,可作为展览和研究之用。街上的古树都保留了下来,是好的,应该肯定。四是在街头特别是文化休闲场所多搞一些雕塑之类的东西,体现本地的人文精神。古碑的形式亦可利用,在碑上镌刻古诗词、名言名句、行家书法绘画等。这些东西,是城市的名片、窗口,比起精神性的东西,更容易显示城市的人文精神,对人们发挥作用也更直接,更有力。十几年前,我写文章慨叹“文化名城无文化”,是有感于钢筋水泥的森林掩盖了分布在一些地方的文化景观。在现代化大规模发展的情势下,这种现象是难免的,但也告诉人们,把城市的人文精神显现于外,是一项艰巨任务。

    人文精神是在长时期形成的,历史是我们一笔最可宝贵的财富。我在一篇文章中用十六个字概括我们在文化建设上要做的工作,即:留住记忆,打捞历史,复兴文化,普及新知。以上所说,都在这十六字之中。

 

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1-07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