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触摸太原工业遗产体温

 

 

 

 

 

  “以前这一带是厂房,300个兄弟在大厂房里挥汗如雨,远远能听到车床、压轧机的轰隆轰隆声,听着热血沸腾。”杨福生走在原太原矿山机器厂区内,指着一块空地。杨福生是太矿退休工人,家住在解放北路,经常回到太矿老厂区遛弯。2007年,太原矿山机器厂整体搬迁。

    2006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发布了《无锡宣言》,首次提出保护中国工业遗产。2007年至2009年,全国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究竟什么是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价值何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工业遗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省、市文物局,太原市城乡规划院,山西省国资委等单位,工业遗产的面孔逐渐清晰。

触摸工业遗产体温系列报道之一——初探

电灯公司开创电气先河

    南肖墙5号,山西晋能集团院内,耸立着一根高50米的烟囱,烟囱外壁上仍能看见炮弹痕,大小不一,坑坑洼洼。烟囱西侧,是一座灰砖红瓦的旧厂房,厂房大门上保留着白油漆写下的“1908”四个数字。旧厂房长约40米、宽约20米、高约10米,现为山西省电力工业局加热站,锅炉正在满负荷运行。

    时光回溯106年,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山西省商会会长刘笃敬筹集银元20.9万两,创办太原电灯公司。190910月,这座写有“1908”的厂房竣工投产,厂房内一个60千瓦的蒸气引擎带动着交流发电机呼啸运转,电能源源不断输出,惠及附近街道及商铺。每到傍晚,柳巷、南肖墙一带的街道和商铺便会亮起电灯,有如星光般璀璨,这是山西人第一次见到电灯。

    太原电灯公司是山西第一座公用电厂,开启了山西公用电气事业的先河。1937年,太原电灯公司从瑞士进口了当时最先进的发电机,直至2010年,这台发电机仍保存完好,现保存于临汾电力高级技工学校校史展览厅。

工业遗产文化含量厚重

    太原近代工业的开端最早可追溯到1892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开办山西火柴局,这是我国早期火柴厂之一,开创了太原近代工业文明。山西省国资委宣传与群众处处长康楣生介绍,太原的工业发展是太原城市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阶段,保存至今的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与实物见证,是太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文物局界定,工业遗产指曾经为工业活动而建造的遗迹和遗物,具有重要历史、经济、社会、科技、审美价值,涵盖内容广泛,包括工业建筑物、机械、生产作坊、工厂、车间、矿场、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物流场所、能源产生转化利用地、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有关的居住、商业、医疗、教育、娱乐等社会活动场所。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非介绍:2007年至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开始,本次文物普查分为: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路线、文化空间、老字号等六大类别。“这是我国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文物保护名录。”李非强调。

“一五”时期太原领跑全国

    太原的工业文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传统工业遗产、近代工业遗产与现代工业遗产。康楣生介绍,古代传统工业遗产在我市较少,仅有冶峪窑址、王封乡榆树峁军火制造遗址、王封乡红脑村军火制造遗址等3处;近代工业遗产包括清末民国时期的工业遗址,大部分由阎锡山兴建;现代工业遗产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工业片区。“太原市保留数量最多的是现代工业遗产,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现代工业遗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康楣生说。

    太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1953年,在国家“一五计划”中,太原成为全国重点工业建设的五大城市之一,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项目中,太原就有11项,处于西安(17项)、哈尔滨(13项)之后的全国第三。11个项目包括:兴安化学材料厂、新华化工厂、江阳化工厂、晋西机器厂、汾西机器厂、大众机械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化肥厂、太原制药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厂。“‘一五’期间,围绕国家11项重点工程,太原市政府还新建了太原磷肥厂、山西纺织厂等大型企业,并扩建改造了太原钢铁厂、太原矿山机器厂、西山煤矿等老企业。”康楣生扳着指头,一一细数。

一盘纵横40公里的工业棋局

    “一五”建设开启了太原现代工业文明的新篇章,实现了冶金、化工、煤炭、电力等能源重化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形成了南北地跨40公里宏伟壮观的工业走廊。“一五”结束时,除了太原钢铁集团、太原矿机机器厂等龙头企业外,太原西部从北至南形成了四大工业区:北部工业区,以太原第二热电厂为核心,布设江阳化工厂、兴安化学材料厂、新华化工厂等;中部工业区,由大众机械厂、晋西机械厂、太重机器厂、汾西机器厂组成;南部工业区,以太原第一热电厂为依托,建有太原化工厂、磷肥厂、化肥厂、锅炉厂、制药厂等;西山矿业区,包括白家庄矿、官地矿、杜儿坪矿、西铭矿。

    市城乡规划局编研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一五”时期,太原为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与北京、天津并称为华北地区工业重镇。经过五年建设,太原机械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投资一亿多元,兴建和扩建了太原重机厂,该厂制造生产起重、焦化、煤气发生炉等大型设备约四十种,支援了全国各地的重点项目建设。太原矿山机器厂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石油钻机,有力地支援了克拉玛依等油田的开发建设,结束了我国全部依赖进口石油的历史。“一五”期间遗留的工业遗产,见证了太原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的历史,留下了共和国初期太原劳动者艰苦创业的辉煌篇章。

散落的工业遗产还有很多

    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份工业遗产的统计名录。本报记者在文物部门、规划部门、省国资委等单位的专家帮助下,初步统计,我市工业遗产现有260余处。纵观我市工业遗产分布,主要集中于尖草坪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晋源区等四个城区,分布状况与我市工业发展进程相符。

    在太原钢铁有限公司厂区内,保存有阎锡山主持建设的太原北飞机场旧址,旧址现存飞机库4座,飞机库由青砖砌成,保存完好,是太原市内仅存的民国时期飞机库遗存,对于研究山西航空发展提供了实物例证。

    位于杏花岭区的太原机器局旧址,成立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山西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宣传部部长张志龙介绍,1927年,太原机器局更名为太原兵工厂,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厂里设备有3800多部,职工1.5万人,规模可与全国最大的汉阳兵工厂相媲美,生产制造的武器装备供应全国。民国时,太原机器局与汉阳机器局、沈阳机器局齐名,是我国三大兵工厂之一。

    机器局旧址位于该公司院内,保存有办公楼、制造车间。办公楼经修复后,改造成太原机器局展览馆,是我市早期工业遗产中保护较好的一处。此外,在万柏林区的白家庄矿,保存有日军侵华变电所等旧址,是侵华日军罪状的见证。我市辖区内的古交市、娄烦县也保存有工业遗产,如古交钢铁厂、西北炼钢厂旧址,山西新军兵工厂遗址等,同样珍贵。

    今年“两会”期间,耿彦波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各级政府必须以多留遗产、少留遗憾的历史眼光,宁受一时怨、不挨百年骂的责任担当……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初探太原工业遗产,惊叹于其格局之宏大、起步之坚实、门类之丰富、技术之先进。但这只是冰山的一角。这些实物和遗存表面平静,体温尚存,让人飞快地穿越旧时光,直达激情燃烧的岁月。本报记者冯海赵亮(感谢宁立新、杨云龙、宋建伟对本文的支持和帮助。)

触摸工业遗产体温系列报道之二——老楼

    “我就喜欢在厂区呆着,这儿安静,空气也好。”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晋西集团山西江阳化工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新民,漫步在江阳职工宿舍区,指着四周的红色三层小楼说。

    “一五”期间,太原建设了大量由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生产、办公、生活建筑,这些苏式老建筑见证了共和国建设的艰难起步,成为独具特色的工业化城市一景,也是珍稀的现代文物建筑。在省、市文物部门专家的推荐下,记者走进晋西集团江阳化工有限公司,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感受苏式建筑的魅力。

古朴苏式老建筑 见证共和国起步

层高3.5米冬暖夏凉

    晋西集团江阳公司始建于1953年,1956年正式建成投产,前身为山西江阳化工厂(国营763厂),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我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江阳公司主要生产军工产品,是集爆破器材、机械类产品科研生产的军民品结合型企业。

    公司毗邻汾河,环境静谧。走进公司大门,道路两旁的白杨树高大挺拔,深秋时节别有一番韵致。路东的灰砖小楼就是原厂机关办公楼,造型古朴,风格大气。

    这里现为南寨派出所江阳社区警务室。办公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坐东朝西,砖混结构,红瓦尖顶,南北两侧为二层,中间为三层。盛夏时节,从西门进入小楼,站在阔大的门厅,倍感凉爽。楼房层高约3.5米,通风良好。陈新民介绍,这个办公楼的窗户全部为双层,“这个小楼的设计保持了苏式建筑的风格,空气流动好,冬暖夏凉。”陈新民推开一扇窗户说。窗户有点旧,仍开闭自如。

站在苏式小楼上看孔雀

    1985年,在厂办公楼东北方向,建成了一座厂办动物园,这在全国各大厂矿极为罕见。动物园引进了孔雀、梅花鹿、猴子等,职工和家属可以免费观赏,此举轰动一时。公司工会主席李光照回忆,站在苏式小楼上,能看到孔雀在笼子里踱步,能听到梅花鹿的鸣叫。“江阳离市区较远,建一个动物园就是希望职工有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李光照说。2001年,公司将动物园拆除,改成了职工活动广场。今年,江阳公司计划在这儿新建一个标准体育场。

    以原厂办公楼为中心,西侧正对的是江阳街,路宽30米,街道向西延伸。放眼望去,西山巍峨雄壮。沿江阳街向西步行5分钟,沿路是刷满标语口号的灰色苏式宿舍楼,到达江阳集贸市场。上午10时,市场上人声鼎沸,叫卖声不绝于耳。三车间退休职工王建功,买了一块“江阳豆腐”。他指着装豆腐的塑料袋,嗓门挺大:“这是江阳农场自己种的黄豆做的,地道的卤水豆腐,每天只有十几斤。普通豆腐两块一斤,江阳豆腐两块五一斤,贵是贵,你来晚了肯定吃不着。”江阳豆腐是当地的一个品牌,是江阳人招待亲友必不可少的美味。

    这里的居民有一句玩笑话:“上有天堂,下有江阳。”。陈新民介绍,江阳职工编写的类似打油诗还有:“江阳是个大地主,经营土地上千亩。想吃梨子到江阳,又甜又酥水分足……”

苏联援建老厂屡建奇功

    中船重工集团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原名国营汾西机器厂,当地人称为“汾机”。公司始建于1953年,是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座水下兵器总装厂。公司保存有苏联设计图纸236册、7891份,是新中国初期进行工业建设的珍贵档案。1974年,在柬埔寨抗美救国战争中,柬埔寨军人在湄公河上布放置了由汾西重工生产的22枚水下武器,炸沉美军舰艇10艘,为解放金边立下了战功。2012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到海平面以下7000米深度,成为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尾部的四个推进电机就是由汾西重工合资企业——青岛海西电机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制造的。

    汾西重工主办公楼西侧为5号办公楼,始建于1956年,面积2600平方米,由苏联国家设计院设计,分中部、南翼、北翼三部分。外墙青灰砖,古朴雅致。5号办公楼现在是汾西重工展览馆,展览馆外侧墙壁上用清漆覆盖,避免风沙、雨水侵蚀,轻轻抚摸,墙面如冰面般光滑。展览馆墙壁上,悬挂着近百幅黑白老照片。展览馆的地面和楼梯均由水磨石铺成,工艺精湛。公司已用钢化玻璃将楼梯台阶覆盖,以减少磨损。玻璃厚约两厘米,坚固而透明,时尚而不失历史厚重感。

    在展览馆的荣誉室,汾西重工党委组织部长、党群工作部主任闫海育指着一个电子触摸屏说,这里保存着从建厂以来所有劳模的照片和事迹,“公司将陆续把每个职工的照片都输进去,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触摸屏上找到自己。”触摸屏不大,劳动者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

厂部办公楼有个“钓鱼台”

    汾西重工以南毗邻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重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工厂建设蓝图出自中国工人之手,太重先后创造了340余项中国和世界第一,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制造工厂的工厂”和“国民经济的开路先锋”。

    站在太重厂区门口,向北望去,是一座三层高的厂部办公楼。太重现保存有厂部办公楼、一金工车间、二金工车间等三座“一五”时期工业遗产建筑。办公楼建于1953年,原为两层,后改造为三层建筑。办公楼为苏式建筑风格,窗户宽大,墙体厚实。

    办公楼一层有一个宽大明亮的门厅,门厅上方高约10米处,修建有一个向外凸出的平台,平台边缘安装有弧形玻璃,站在平台可俯瞰门厅。太重职工将此平台亲切地称为“钓鱼台”。“每个周末,厂里各个部门的主任都要在‘钓鱼台’开会,汇报生产进度。对于很多工人来说能在‘钓鱼台’开会,就是一种荣誉。”太重展览馆馆长邓丽君介绍。

对着苏联照片制造中国第一

    一金工车间现为太原市历史建筑,建于1954年,厂房保存完好,仍在正常使用。时光回溯到19505月,国家重工业部投资3.75亿公斤小米(折合人民币6075万元),建设太重机械厂。1954年,一金车间房破土动工,该厂房由我国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后经苏联专家修改建成,采用当时技术最先进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房顶为单向多跨柱网面结构,气势恢弘,经久耐用。1954年,中央下达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试制新产品的具体任务,太重生产出50吨电动桥式起重机,这是中国第一台大型桥式起重机,机器性能先进,今天仍在使用。桥式起重机俗称“天车”。邓丽君指着一张黑白照片介绍:“1954年以前,中国人从未生产过起重机,太重工人仅有的资料就是俄文书籍中的6张照片,工人们看着照片钻研比对,不断修改图纸,集全厂之力,最后生产出这台起重机。”从二金工车间东门进入,仰头可见天车,距离地面高约15米。一位女工坐在天车驾驶室里,扳动操纵杆,起重机发出隆隆声,吊起一块钢板,从头顶缓缓驶过。

    位于西矿街十字路口的太重宿舍区,保存有10座苏式住宅楼,是我市保存较为完整的苏式住宅群。楼体多为“L”形,当地人称为“7形楼”。走在其中仿佛置身于欧洲小镇,楼房高大结实、浑然一体,院子容积率让人舒服。其中,苏式专家住宅楼单元门洞为苏式券柱式,门洞上雕刻有向日葵等图案,风格明亮。

    诞生于共和国曙光中的苏式建筑,是当年那段特殊历史微缩于太原的见证者。今天,它们成为太原这座古城历史建筑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它们不动声色,但每一砖每一瓦,都能带你走进曾经的辉煌。本报记者 冯海 赵亮(感谢王原生、王志红、张志斌、陈珊、刘春宇对本文的支持和帮助。)

采访手记:时时补课

    站在江阳原来的厂办公楼前,视野特别开阔,有点小红场的感觉。如果来点大列吧、格瓦斯、伏特加,加上《山楂树》的快三,就好了。更没想到这里还建过动物园,把人羡慕得。

    在军工企业采访久了才弄清楚,传统概念里的水雷其实是水里的地雷,基本不动,玩的是守株待兔;而鱼雷是水下的攻击性武器,运动作战,玩的是风驰电掣。军转民时期,汾机曾经引进生产定时器,产品份额占到当时全国市场的70%,当年“威力”“海棠”等洗衣机上配备的,都是汾机生产的定时器。

    太重车间里,女天车工熟练地操作着庞大的起重机。这个岗位有不少是女性,因为需要加倍的细心和稳健。看着她们噌噌噌爬上爬下,手里捏了一把汗。工人师傅提醒我们走路要小心,钢屑、铁屑可能扎进鞋底,划伤脚部。师傅们的劳保鞋很特别,鞋头装有钢板内衬,4个人站在上面,鞋面都不会变形。

    这不是采访,是补课。

触摸工业遗产体温系列报道之三——老厂

    二电厂凉水塔是太原北部的标志性建筑。 本版摄 影邓寅明

    1953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太原工业建设大规模发展时期,太原市被国家定位为“内陆地区的新兴重工业城市”。在全国156项大型骨干工业建设项目中,有11项在太原选址建设,包括:兴安化学材料厂、新华化工厂、江阳化工厂、晋西机器厂、汾西机器厂、大众机械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化肥厂、太原制药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厂等,太原形成了以冶炼、机械、煤炭和化学工业为主的工业布局,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记者选取了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晋西工业集团公司、太原化工厂等三家企业,近距离领略“一五”时期太原重点建设工业项目的魅力。

走进“一五”大厂细数光辉岁月

电厂凉水塔傲视全亚洲

    太原第二电厂始建于1956年,由苏联援建,19586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华北地区投产的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2002年划拨到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更名为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电厂现装机总容量120万千瓦,也是太原市的重要热源,我市城北地区全部为二电厂集中供热区域,面积约2200万平方米。

    太原人对二电厂的印象是4个胖墩墩的大烟囱,这是空气冷却凉水塔,专为发电机组提供冷却的循环水。9号塔位于东北方,建于2003年,高126米,最大直径130米,建成时是全亚洲最大的凉水塔。每到冬季,遇到晴朗无风的天气,站在迎泽大街上都能看到9号塔冒出的白色水汽。

    6号塔位于9号塔南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仍在正常使用。水塔设计巧妙,塔壁为蜂巢结构,极大地减轻了塔基压力。6号塔高60米,塔顶端为环状结构,边缘宽1米。采访时,6号塔正在运行,水流从塔顶沿着塔内壁顺流而下,如雾如瀑,声音极大,场面壮观。水塔底部建有一个圆形直径约50米的巨型储水池,围着储水池步行一圈,最少8分钟。

    在太原北部,周边居民都羡慕二电厂福利好。澡塘对本厂职工和家属免费开放,上世纪90年代初,闭路电视网络已经覆盖职工宿舍区,职工和家属不用去录像厅,就能在家欣赏到《一剪梅》《冷月孤星剑》等当时的港台热播剧。

老牌机器厂“一五”建筑多

    晋西机器工业集团公司简称晋机,成立于19488月,原为“华北第三十三兵工厂”。19497月,工厂从石家庄迁入太原,与原西北制造厂合并。1951年,工厂改名为国营743厂。1956年,新厂建成,包括厂办公楼、厂前食堂等共28座新楼拔地而起。1958年,厂名改为“国营晋西机器厂”。2010年,成立晋西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晋机现保存有厂办公楼、文化宫大礼堂等“一五”时期建筑9座,数量不少。厂办公楼由苏联国家设计院设计,建于1955年,中部高三层,东西两侧为二层建筑。办公楼保存完好,现在仍在使用,楼顶上固定有“毛泽东思想万岁”标语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高的建筑审美价值。

    另外一座“一五”建筑是文化宫大礼堂。大礼堂建于1955年,砖木结构,屋顶木构架,歇山顶红瓦,是一处罕见的苏式风格休闲场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认为,晋机位于西山老工业区,现存“一五”建筑较多,开发工业旅游的潜力很大。

厂区变化大职工抒情怀

    走进晋机厂区,道路平坦笔直,两旁柳树成荫,远处厂房一座挨着一座。厂区内鸟鸣啾啾,环境优雅。晋机物业公司经理王嘉平对上世纪90年代的晋机厂环境记忆犹新。“道路年久失修,到处塌陷,铁屑、垃圾随处可见。”晋机职工们曾调侃道厂门口的道路是:“骑车怕轧带,走路怕崴脚。风来满天尘,雨来满路泥。”2000年,晋机厂着手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平整路面,大面积植树种草,修建喷泉、假山等。有职工自编诗词《沁园春》赞美厂区变化:“忆晋机初创,工房寥寥,荒烟蔓草,野兔追戏……建新厂,只几度春秋,已成大观……宿舍高楼,鳞次栉比,厂前锦绣大花园。展鸿猷,跨国公司,来日不远。”

太原化工厂有条“迎泽街”

    太原化工厂于19547月动工兴建,19587月试车投产,同年年底,建成25个生产和辅助车间,产品有硫酸、烧碱、液氯等7种。到上世纪90年代,太化拥有职工7000余名。2011年,太化由阳煤集团托管。

    从西峪东街一路向西,道路两旁杨树高大,阳光被剪成一个个碎小的光斑散落在路面。“上世纪80年代,宿舍区的小孩最喜欢搬个小凳子坐在这条路边,每到下班时,化工厂职工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场面宏大。”毛旭初原来是太化四车间的倒班工人,说起刚参加工作时候的往事,他滔滔不绝。

    从化工厂正门走进厂区,眼前是一条宽约20米的厂区主干道,东西贯穿厂区。“这是我们厂的‘迎泽大街’,核心路段,两旁是主要生产车间。”毛旭初边走边说。路边不远就是食堂、办公楼、门诊部,工作累了就在“迎泽大街”散散步,喝一瓶“清凉剂”。“清凉剂”是太化自制的解暑汽水,口味多种,远近闻名。

苏式歌舞厅建成图书馆

    159号质检处办公楼是太化保存较好的一座“一五”时期建筑。办公楼坐西朝东,分为南、北、中三部分,中间为三层,南北为二层。大楼外墙有一处醒目的苏式浮雕,五角星位于中央,两侧簇拥着红旗,迎风飘扬。

    走进办公楼,门厅内悬挂着四块面积约一米的铁板,写着“严、细、准、快”四个大字。沿着钢制楼梯走到3层,来到厂科技中心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办公楼的三层最早为苏联专家的舞池,三层半为乐池。上世纪50年代,每到周六、日,苏联援建专家都要在这里举行舞会,乐队在乐池演奏。太化图书馆建于1958年,现有藏书12万余册,包括英、法、德、日、俄等外文图书两万册,保存有近40年的全套《美国化学文摘》杂志。

    图书馆层高约8米,面积近50平方米,6面高4米、宽2米的大窗户高大敞亮。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全套425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供职工查阅。“《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工具书中的工具书,全省保存这套图书的图书馆不超过三家。”图书管理员强调。太原化工厂厂区布局完整,保留了“一五”时期大型化工企业的基本历史面貌。目前,这里正在建设太原工业文化创意园,老太化厂区将华丽转身,成为集休闲、展览为一体的休闲文化场所,让人期待。

    “一五”时期的太原重点工业项目,承载了几代太原人的城市记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老厂像一本本老书,拂去尘埃,掀开任何一页,都有别样精彩。本报记者 冯海 赵亮(感谢梁杰、李萍、陈新民、陈珊、刘春宇对本文的支持和帮助。)

采访手记:时光悠长

站在二电厂凉水塔下,看着有点高耸如云的水塔钢梯,不免心虚。工人是怎么上去的?塔身上窄下宽,攀登到凹形颈部时,人几乎仰面朝天。离地一百多米,处于空中悬浮状态。腿软。

    大学走读时认识一位师哥,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师哥说他家是电厂的,以为是董茹村附近的第一热电厂,就套近乎,“咱们不远,我家是太化的。”师哥斩钉截铁地纠正:“我是二电的!向阳店的二电!”见我茫然就很烦:“二电都不知道?切。”

    在义井,太化是大单位,走出去不少书记、副省长。职工俱乐部放映的电影不比义井电影院的差,每周三、六,雷打不动。小时候的托儿所现在仍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幼儿园。和平南路以西的农田,以前叫“大野地”,时光悠长,60后、70后的童年与野草一起疯长。太阳落山,哪儿哪儿都是“你妈叫你回家吃饭”的声音。

    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孙敬修老爷爷、曹灿叔叔带着故事,准时来了。

触摸工业遗产体温系列报道之四——遗迹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在太原创办火柴局,开启山西近代工业。1898年,胡聘之创办太原机器局,以蒸汽机为动力,修理制造兵器,山西近代机械工业起步。太原是山西省乃至整个华北地区,近代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

    纵观我市十县区,共有民国时期工业遗产26处,基本以军事工业为主。在山西省国资委、太原市地方志办公室、市文物局等单位专家的推荐下,记者前往古交西北炼钢厂两个旧址、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北车集团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军工遗址,踏寻百年前山西人发愤图强、实业兴国的足迹。

民国军工遗产 承载强国梦想

民国铁矿洞 深邃如迷宫

    西北炼钢厂铁矿口旧址位于古交市河口镇河口村。铁矿口位于村中央一座小山的半山腰处,洞口朝东,高、宽均为1.5米。《古交志》记载,铁矿口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西北炼钢厂提供铁矿石,后因产量低被废弃。站在矿口,风很大。82岁的孙承英,从小生活在河口村,小时候时曾进矿洞玩耍。孙承英点着一根香烟,指着矿洞说:“里面可长哩,走两三个小时也到不了出口,岔口多,像个迷宫,一不小心就走丢了。”2010年,古交市政府将铁矿口旧址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铁矿口旧址沿着乡村公路向东北方步行约20分钟,就来到西北炼钢厂采矿部旧址。采矿部旧址是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建于1933年,坐北朝南,共有房屋49间,砖木结构。院落东西宽41米、南北长68米。所有房屋前均建有前廊,前廊宽约3米,由直径约15厘米的圆木支撑,圆木底部垫有水泥柱础。经过近80年的风雨侵蚀,柱础出现裂纹,钢筋外露。1958年,旧址改建为古交钢铁厂职工医院,现被当地村民使用。西北炼钢厂铁矿口旧址与采矿部旧址为研究民国冶金行业提供了实物例证,文化内涵丰富。

梅花碉“站岗”保护飞机库

    西北炼钢厂于1932年开始筹备,193710月建成,是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在太钢厂区中北部,保存有四座飞机库,飞机库建于1923年,比西北炼钢厂更加年长。每座飞机库长约32米、宽26米,可停放4架飞机。4座飞机库南北依次排列,东西两侧的大门可以推拉。

    推拉门由厚木板制成,外层包裹有厚铁皮,以铆钉加固。尖草坪区文物旅游局副局长李沛军介绍,“库门全是‘原装’的,没更换过,现在还能正常推拉使用。”据了解,飞机库内为木质地板,装有地暖设备。每座飞机库的四个拐角处,各有一座岗楼,可容两名哨兵驻守。

    3号、4号飞机库之间,保存有一座石头垒砌成的碉堡。碉堡平面呈“十”字形,又称梅花碉。碉堡高约6米,直径4.5米,分为三层,每层均有射击孔,射击口外部大,内侧小。在碉堡北侧约15米处,有一铁质井盖,打开后可见一个垂直洞口,从洞口往下走一段地道,才能进入碉堡。梅花碉墙体厚达一米,从地道进出,内部建有水池、灶台等生活设施。文物专家认为,保存完好的飞机库、碉堡,对于研究太原工业发展史、抗战史具有重要意义。

窄轨变宽轨火车当明星

    在飞机库西侧约30米的空地上,停放着一辆被分解的蒸汽机车车头。太钢将建设厂史纪念馆,这辆蒸汽火车是一件重要展品,为了方便搬运,暂时将火车拆解。1934年,阎锡山在西北炼钢厂厂区内修建窄轨铁路。市规划局编研中心车主任曾查阅过有关窄轨铁路的资料,她介绍,窄轨铁路轨矩宽1000毫米,标准铁路规矩宽1435毫米。“轨距变窄了,铁轨重量也轻一些,这可以降低修路成本。标准轨道每米重量约60公斤,西北炼钢厂的窄轨钢轨每米重量仅有32公斤。”

    新中国成立时,太钢厂区内共有窄轨铁路约4.5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太钢厂区大量使用蒸汽机车。眼前的这台蒸汽机车,由唐山机车车辆工厂于1970年生产。2003年,这台蒸汽机车退役,更换为节能环保的内燃机车。太钢物流中心宣传干事闫培林介绍:“拆解过程中,火车的关键部位仍保存完好,将来纪念馆建好,把各个零件焊接到一起,火车还能点火发动。”说完,闫培林登上机车驾驶室,抬脚踩住一个踏板。这是锅炉炉门的控制踏板,腿一用力,“咯吱——”锅炉炉门应声打开。“炉门一开,火车司炉工随即添煤,火车就发动了。”闫培林一边演示一边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在太钢举行。奥运火炬手高举火炬,登上火车。这是奥运会百年历史上首次在火车上进行火炬传递,太钢火车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塔式老库房走进新电影

    在太原市解放北路10号坐落着一个百年老厂——中国北车集团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当地人简称“机车厂”。1898年,太原机器局成立,1934年,太原机器局并入西北实业公司,第一分厂命名为西北机车厂。解放后,西北机车厂更名为太原铁路工厂,是我国最大的电力机车检修厂。2008年,改名为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企业启动退城搬迁入园。

    在机车厂厂区,火车零件整齐地码放在一起,巨大的不锈钢车轮泛着寒光,结实的车厢连接钩乌黑发亮。机车厂东南部是钉栓库房,库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坐北朝南,单层砖木结构,由青砖砌成,青砖规格较大,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建材。传统“人”字形屋顶构造,房顶中央建有高约1.5米的塔式采光阁楼。从侧面看,库房酷似一个宝塔,机车厂工人将钉栓库房称为“塔式房”。

    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利昌介绍,民国时期,电能极为珍贵,塔式房采光足、透气好,即使阴天,不开灯,工人在库房内仍可以工作。走进钉栓库房,阳光从屋顶射下,照亮一排排低矮的货架。20余根黄色的木质圆柱格外显眼,每根圆柱直径约30厘米,支撑着房顶。机车厂钉栓库房是我市保存较好的民国时期厂房,《太行山》等多部抗日题材电影曾在这里取景拍摄,老库房因此登上银幕,与观众见面。

80岁老机床仍正常使用

    距离钉栓库房不远的配件分厂,保存着一台日本生产的冲压机床。冲压机床上的铭牌显示,机床由“东京衡机”制造,产地为“大阪”。机床以蒸汽为动力,现仍在使用。机床功率强劲,可冲压50毫米粗的圆钢。冲压机床需要两位工人配合使用,一位工人将钢管放入冲压卡槽内,另一位工人扳动操纵杆,机床锤头下压,“吱”一声,不到两秒钟,钢管被压出一个90度拐角。高利昌介绍,冲压机床生产于上世纪30年代,已经使用了近80年。工人师傅十分爱护这台机床,经常保养。

    配件分厂还保存有一台日本生产的摩擦压力机,摩擦压力机高约2.5米,由大阪森田工作所生产。工人师傅介绍,压力机装上模具后,可以将钢材加工成螺丝帽、垫片等,机器于上世纪90年代停止使用。两台日式机床服务企业多年,目睹了山西产业工人的艰苦和辛劳。

    民国军事工业遗址,是山西人创办科技实业、实现富国强兵梦想的例证。随着时间推移,能够说出这些军工遗址、遗迹、遗物来龙去脉的人越来越少,但这一段历史,不可或缺。本报记者 冯海 赵亮 (感谢康明秋、张爱则、孙改青、梁晓丹对本文的支持和帮助。) 

采访手记:工业威武

    工业化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经之路,太原在工业化方面曾经领先。机车厂是百年老厂,与洋务运动有关,1958年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工建型先锋号蒸汽机车。电影《虎口脱险》里的那种飞机库,在太钢厂区就能看见,这里曾经起落飞机。

    熟视容易无睹,这些就曾发生在我们身边。

    看见机车一开一合的锅炉炉门,忍不住挥动大铁锹做个铲煤动作,《摩登时代》《铁道游击队》的黑白画面浮上心头。汽笛鸣响,火车喷着长长的白汽,呼啸而过,人类工业化文明翻开新篇章。

    在浇筑车间,看着工人将熔化的铁水缓缓倒进一个个模子中,也激动了一把。钢铁服务于工业,加速了交通工具等各个领域的进步。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就是凭着一点一滴的工业建设,逐渐改变了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

    书本远不如遗址生动,工业威武,近在眼前。

工业遗产9

矿产资源雄厚文物遗迹丰富矿山公园新奇地质遗迹珍贵

漫步西山矿区探寻黑金奥秘

    “中国矿产之富,甲于全球;山西一省,煤炭储量最为丰富。”1874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对太原西山地区考察后这样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太原成为全国重要的冶炼、机械、煤炭工业基地。西山,为太原工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粮食”——煤炭,是太原工业成长壮大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跟随太原市国土资源局万柏林分局矿管科白建平科长,记者日前走进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感受煤炭西山的独特魅力。

唐代西山已经开始采煤

    西矿街的西山煤电广场,停放着一辆蒸汽火车头,阳光下,车身锃亮。

    白建平介绍,这辆“上游1381号”蒸汽机车头由唐山机车制造厂制造,由西山煤电集团于1971年购置,2006年退出运行,累计运煤八千余万吨,见证了西山电力、焦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西山的采煤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一千两百多年前。唐代开成至大中年间(公元838年至847年),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记载:“出城西门,向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山有石炭,远近诸州人尽来取烧。料理饭食,极有火势。”晋山即太原西山,石炭即煤炭。1870年、1874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先后两次入晋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并提出了西山煤系地层划分的观点。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由西北实业公司开办的西北煤矿第一厂在西山白家庄正式成立。195611日,西山煤矿和西铭焦炭厂合并,成立西山矿务局,当年生产原煤184万吨。200110月,以西山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汾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霍州煤电 (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 组建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总部设在西山煤电,公司煤炭产能50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西山集团与宝钢、鞍钢、华能国际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煤炭产品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

白家庄矿军事遗迹丰富

    1934年,西北煤矿第一厂在白家庄建设二号立井,投资36万元,立井凿深168米、安装有400马力蒸汽吊车,井下配有水泵、通风扇等专用设备,同时铺设轻便轨道,煤炭开采设施非常先进。1937年抗日战争前,该厂年产量达到15万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了该厂。

    白家庄矿区历史悠久,保存有数量众多与矿业活动有关的人文景观。沿着白家庄矿运输部北侧土坡的台阶拾级而上,可以看见一座民国时期碉堡。碉堡外部为圆形,由石块砌成,高约4米、直径约5米,碉堡墙壁上分布有瞭望口、射击口,在北侧的外壁上刻有“徐太清,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字样。沿着碉堡东侧的小路,向东走3分钟,就到了西山日军居住旧址。旧址坐西朝东,共5栋,房屋外部为日式建筑结构,“人”字形屋顶,内部为“十”字形结构,当地人称旧址为“十间房”。房屋坚固,墙壁厚约80厘米,房屋分为浴室和卧室两部分,进门处的墙壁上设计有壁柜。西山日军居住旧址是我市保存较好的一处侵华日军居住遗址,2009年被太原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山日军居住旧址南约500米处,还保存有侵华日军办公旧址。旧址为石券窑洞,共15孔,文物资料显示,办公旧址建于1938年,是日军掠夺西山煤炭资源时所建的办公场所,是日军侵华的历史铁证。在白家庄解放社区,保存有一处日军慰安妇旧址。旧址共24个房间,面积狭小,每间约9平方米。目前,万柏林区正在制定规划,将白家庄矿附近的战争遗迹保护起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遗迹的社会价值。

国家矿山公园内涵丰富

    2009年,我市开始申报太原西山国家矿山公园项目,2010年,国土资源部予以批准建设。

    在西山国家矿山公园筹备处办公室内,任安平处长站在一幅遥感地图前解读:“中间这片是白家庄矿,新中国成立后,西山煤炭事业和与煤炭相关事业的大量工业活动都是在白家庄矿展开的,白家庄矿的主要景观资源比较全面、历史悠久。”白家庄矿已经被确定为西山国家矿山公园规划建设的主区。

    矿山公园占地面积约3.1平方公里,主区以西山白家庄二号井、矿区南山昌旺林为中心,民国时期碉堡,日军居住旧址、办公旧址、慰安妇旧址等矿业遗迹为主体,充分利用废弃的井巷和矿区场地,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建设一座集井下煤海探秘、矿山遗迹展示、地质知识普及、石炭形成体验、三晋文化演绎、爱国主义教育、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矿山公园。公园还将建设一座西山采煤博物馆,分类展示西山地质史、矿产开发史、科技发展史等12个内容。

    “公园建成后,游客可以穿上矿工服,戴上矿灯,坐着小火车下到矿井,亲身体验矿工生活。”任安平说。井下游览路线大约长1600米,有两条缆车接送游客。游客还可近距离参观保存的苏联、英国进口的老式采煤机等设备。

地质遗迹阅尽亿年变迁

    在西铭矿七里沟,保存有石炭系至二叠系的标准剖面地质遗迹,该剖面展示了距今约6亿年至3.5亿年间的地质变化过程。遗迹地层完整,外露效果好,动植物化石丰富,代表性极强,是享誉世界的石炭系至二叠系地层剖面。1917年至1921年,地质学家、煤田地质奠基人之一的王竹泉先后对大同、宁武、西山、沁水及汾河沿线两侧进行矿产地质调查,并对太原西山煤区作了详细介绍。1923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太原西山、东山等地调查,根据太原西山和阳泉的地质剖面,建立了中国北方中、晚石炭系的分布带。

    深冬的七里沟,人迹罕至,道路两旁就是裸露的岩石层。在西铭矿配电厂西侧约100米处,太原理工大学地科系教师白晋锋指着一处厚约10厘米的淡黄色岩层说:“这是本溪组岩石遗迹,距今3.5亿年,岩石中含有大量的铁、铝等金属矿物。岩石厚10厘米,形成过程需要近千万年。”

    沿着七里沟向西行走约20分钟,道路两旁的岩石由淡黄色逐渐过渡为灰黑色。“这些灰色的岩石全是石灰岩,属于石炭系,6亿年前,咱们所站的位置是海底,这里可以找到三叶虫等动物化石。”白晋锋解释。这里将建成地质遗迹保护区,面积约0.71平方千米,成为矿山公园的一个重要景观。

    从西铭矿入口沿着七里沟向西走两公里,游客就能完整地欣赏跨越2.5亿年的地质剖面。这些地层中保留着丰富的沉积构造遗迹、生物化石,反映了当时海陆变迁的沉积环境,记录了该地区晚古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古构造以及成矿作用的地质信息。行走在七里沟,白晋锋专注地观察着两侧的岩石,步履缓慢。我们看到的是石头,他看到的是上亿年的时光。

    结束采访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西山嶙峋的山峰镀上了一层金边,像一个刚刚开启的巨大宝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本报记者 冯海 赵亮

 

文来源:太原晚报20131031;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1-07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