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繁华落尽新平堡

 

 

 

 

 

  明长城大同镇关隘。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新平堡紧畔长城,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此堡为“嘉靖二十五年(1546)置,隆庆六年(1572)增修。周三里有奇,……嘉、隆中,屡为寇冲。归款后,设市口于此,亦要地也。”堡墙多已被人为所毁,仍可看出残存的夯土城墙与城堡建筑的规模。城堡中有一座砖木结构的鼓楼名为玉皇阁。

  对新平堡的浓厚兴趣起源于一张照片,内容是一幅精美的明代砖雕。尽管已经从照片上端详过好多次了,真切地站到那座照壁跟前时,我还是禁不住为其漂亮而暗暗叹息。新平堡里最具特色的就是那里至尽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明朝、清朝的古民居,又高又深的大门、镂花砖雕的照壁、幽闭的四合院,尽管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难免多处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因破败或被拆建而面目全非,但是仍然在一些细节中展示着一种令人无限遐想的繁华,仍然散发着一种动人心魄的审美力量。在午后炙烈的阳光下缓缓穿行在新平堡大量的古代民居之间,如同走进了一条岁月抹杀不了的历史长河,只要用心体会,总能得到大量的全新感受,这一切,无不令人惊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明朝时期驻军最高首领住过的房子。我曾先后三次站在那幢房子前面,每一次都能发现一些全新的细节。院落照例是座北朝南,一进大门,迎面就是影壁,左右两侧又各有一门,各通一进四合院,所有建筑均为石基砖墙瓦顶。大门楼顶上与两侧有垂花砖雕装饰,还各有两幅有寓意的砖雕画。木制的门框顶上则是九组绝不雷同的花簇,其上其下另有云头花卉点缀陪衬。一进门迎面照壁上砖刻的装饰更是细致,须弥底座,顶上是一连串花瓣精细的各种花草,中间是仿竹框,框内四角是栩栩如生的珍奇异兽,框的正中间则是一幅象征官运亨通步步高升的吉祥图案。新平堡古民居的魅力就在于它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从儒释道故事到花鸟兽点缀,单就图案本身而言,采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水漫金山寺、福禄寿三星宴乐、舞狮、嫦娥奔月……所有的装饰里,每一个细节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单就这些宅子的大门与照壁的装饰,研究通彻了就可以专门写一本书了,可惜我才气仍然不足,流连其中若干时间,仍然不能全部领略其风采。

  关于这座宅第本身,《天镇县村镇简志》记载“南街东巷有明朝总兵马芳府第”,姚斌先生根据《三云筹俎考》等撰写的《明大同镇72城堡》则记载新平堡仅“内驻参将、守备各一员”,总兵又称镇守,相当于现在的军区总司令,参将、守备则是再下一级甚至两级的军官。明朝时候北方边防的“九边”可以理解为“九大军区”,大同总兵历来驻扎在大同镇城(即如今的大同市城区)统领全局,新平堡只是当时大同镇72城堡之一,总兵不可能带了家眷驻扎在最偏远的防御线东头。这就牵涉到马芳本人的身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就又涉猎到了军事史的领域了,就再次使我感觉到了知识储备的贫乏,就再次使我感觉到了心有余力不足的尴尬了。

  位于堡中心的玉皇阁为明代遗物,亦名镇边楼,是全堡的制高点,为明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明代在边镇中央建阁,意在祈求天帝保佑平安。阁为三层两檐,歇山顶式楼阁,阁上飞檐伸展,阁内彩绘逼真,据说有八仙等形象,但是我们不得其门而上,没亲眼见到。阁下为十字相交的道路,至今仍是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道路两边大多仍为明清建筑,各种商铺林立,夹杂着浓厚的现代化生活气息,置身其间,恍若重回明、清时代,令人生出今昔何昔之感。按照我们的徒步实地考察结果,明大同镇72城堡里都曾经建过类似的楼阁,平时做交通要道,战时可以充当中心指挥部,同时也供奉安定军民心灵的神佛。但是今这样的楼阁多被拆毁,遗存到现在还大体完好的,只有新平堡了。72城堡中仅天镇县境内即分布有八堡一城,其中只有新平堡仍然保留有如此完整的古迹,也是历史缝隙中的奇迹。

  新平堡值得大书特书的另一笔,是其悠久的历史。这里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是代郡的延陵县地,北魏时期为山戎、林胡民族居地,其故城遗址尚存,即今新平镇西古城村,现存有东城墙,据考证为汉代遗迹,“该城东西长约八百米;南北长约九百米,城墙残高二至四点五米,宽六米。”唐设天成县,一直延续到明前。这里从来都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初期更是因战争频繁,在这里修长城、筑堡障,并设新平路参将,隶属于大同镇。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将天成卫、镇虏卫合为天镇县后,此地开始由天镇县管辖,所以当地有“先有新平堡,后有天镇城”这句新平堡人颇为骄傲的口头禅。

  新平堡紧畔长城,是一座重要的兵营。今新平镇境内早在战国、秦汉、北魏就建筑过长城。今天看到的长城墙体是明代所筑,北西界为内蒙古辖地,东界为河北省,附近的边墙如今依然残高8米左右,宽5米左右,也全部都是土夯墙。明朝时候新平堡参将负责守边18里,边墩26座,烽火台16座,历来为“边疆极冲之地”,驻军曾经达到1642人,曾经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明成祖朱棣曾御驾亲征,在此地与瓦剌首领顺宁王马哈木决战。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此堡为“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置,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增修。周三里有奇,……嘉、隆中,屡为寇冲。归款后,设市口于此,亦要地也。”如今堡墙多已被人为所毁,但是仍可看出残存的夯土城墙圈。堡设北、东两门,北称新远门,东称拱化门,堡的东门尚残存砖券拱,城门上均置关楼(今已不存),东南角置文昌阁,堡内按照规制建有多种庙宇,多毁于现代。

  新平堡让人骄傲的历史还是它曾经有过发达的商业。明隆庆年间,堡西开始设西马市,每年阴历七月初三至十四开集贸易,长城内外的物资在这里得到交换,国家在这里设置海关税务,为明朝“国家级”贸易,其重要性相当于现在的“广交会”。开市期间明朝朝廷以银两购买马匹,俺答部落等各个少数民族部落购买粮食、布匹、茶叶等,但是禁止铁制品。堡内七成人家经商,这里的大商人也曾经称得上富甲一方,他们曾经把店铺开到了二连浩特、俄罗斯等地,单看他们留下的大量住宅,就能看出他们曾经的辉煌。现在新平堡的北街仍是商贸一条街,街两边店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每年的阴历五月十八这里都要开物资交流大会,周边冀、蒙各地的村民纷纷来赶集,一派盛世繁华。令人惋惜的是,古老的商业店铺建筑现在已大都被改建或正在改建。在四五十间店铺中,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仅存一间,木制的通头门板依然在使用,窗户上的木窗棂仍古色古香。但是大多数变了样子了。

  对新平堡的深刻记忆还起源于一段“惨无人道”的经历,那就是我在这里差点被冻死。大同阳历的二月底还是冰天雪地风寒料峭的季节,而我独自行走在这一带的山上徒步考察长城。我从平远头村到了新平堡,实地考察完整个堡城之后打算返回大同,在公路上站了三个小时,才发现自己对这里的交通过于乐观了,看到崭新的公路进了村子,就以为应该车多人多。就在我陷入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境地快要冻僵的时候,河南宇通重工的一辆技术服务车为我停下了,我用了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回到了一百二十公里外的大同市区。

  第三次到新平堡的时候,我们已经完成了“阳和道”所辖的“新平路”四堡的全面徒步穿越,回程的时候司机小李无意中发现道边小丘上另有一座城堡,他觉得那是重要的,主动停车招呼已经昏昏欲睡的我们过去实地考察。是地图上所没有标注的,也是我们所从没有注意过的一个城堡。上得山来,发现这个堡的地理位置正好在新平堡南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呈正方形,周长不到两公里,已经废弃无人,里面有建筑物基础的痕迹,四面土夯墙依然清晰连续,残高一到四米,墩台依然高大。该堡从制式到夯筑技法,都与新平堡相同,推测是同期所建,但又肯定不是72个在册官堡之一,但是从地形规格上看显然又不是民堡。存了巨大的疑惑,对城堡现状与周围地形留了详细影像资料后离开,回家连夜查询资料,竟然被我给弄清楚了:那里是新平堡的哨堡,与新平路其他四座城堡共同组成了一个严密的局部防御体系,共称为“外五堡”,至此,一个悬疑的学术界都没几个人能说清楚的问题就在司机小李的细心中无意地捎带着解决了,真是令人兴奋。许多日子以来,小李一直在默默地全力支持着我们。

  2002年新平镇党委与政府带领民众创设移民新村“延陵苑”,将一座废弃的军营硬是改造成了一座容纳五千多人的生活设施齐全的新村,方圆几十里世时代代在干旱少水的沟壑中艰难生活的乡亲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居,从此交通发达、市场交流便利,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活方式,大幅度提高了生活质量,是为几百年来的旷世盛举,值得另外大书特书一笔。

  岁月流逝,自从北方游牧民族对新平堡及其拱卫的地区的丰饶富庶第一次感到惊诧并生出贪婪之心来此大肆掳掠,已经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年里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死掉了,许多人依然内容单调地活着,岁月只留下几行字被深藏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史志里。对于新平堡和它的哨营来说,只有蓝天依旧湛蓝,厚土依旧坚实,夏日盛开着鲜花的大地庄严肃穆,太阳灿烂得逼人的眼睛,在这样的天空下,在这样的大地上,繁华过来了,又过去了;热闹过来了,又过去了。而人们依然用上千年没有什么变化的方式同多种不幸、苦难和灾祸搏斗着,顽强地设法继续生活,一代接一代。

 

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历代长城专辑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