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乡宁发现唐代吕香故城

 

 

 

 

 

  一座千余年的古县城,静谧地藏在深山中,如果没有徜徉其中,匆匆过路的人们很难感觉到它的存在。然而追溯千年历史,在盛唐时期,这座小小县城,却是商旅不绝。

  这座古城位于吕梁山南麓与河汾地堑夹角地带的云丘山中,属于临汾市乡宁县关王庙乡安汾老村,经初步考证为始建于唐代的吕香故城。如今,它不仅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也引起了各界关注。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让它成为扼守山口的重镇?喧嚣之后又如何走向沉寂?记者走进云丘山腹地,近距离地去探访、去感悟这座千年古城,去聆听千年古道上响起的阵阵铃声。

  A 石墙石屋一座石头城

  10月16日,淅沥的秋雨停了,天空露出了久违的阳光,笼罩在山谷里的雾气逐渐散去,记者从乡宁县城出发,踏上了前往安汾村的道路。沿着蜿蜒起伏的县乡公路一路向北,公路依山而建,旁边是潺潺的河流,大约30分钟后,车子来到了一处村庄,向导小武告诉记者,这便是安汾村。

  村子不大,修建得整整齐齐,村中央是一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戏台,戏台檐顶上还有彩绘的毛主席画像。记者环顾一周,没找见一丝古城的痕迹。小武告诉记者这是安汾新村,老村在新村的东头,有两三百米的路程。

  随即,记者随小武沿着村边一条小路向东走去,不一会儿,脚下的泥土路尽头出现了一些石板,转过一个小山坳,在几丛树木的掩映下,出现了一座城门,是在豁土崖上用石块而筑的,两侧分别有两道石头砌成的护城墙,呈阶梯状支撑,城门高约十米。随行的村民告诉记者,门洞上原有一座寺庙和舞台,估计是由旧时的城门楼演变而来,如果加上城门楼的话,这座城门可能超过了二十米,如此高度,即便是在今天,也很雄伟。可惜,如今只剩块块石头垒砌的城基和黝黑的城门洞。

  沿石板路前行约五六米,便走进了城门洞。门洞高约两米,长约四五十米,坡度很陡,且有一定的弯度,门洞内的路面用不规则的石块铺就,经年累月,已被踩磨得十分光滑。因光线昏暗,门洞内显得非常逼仄,记者留意路上仍留有牛羊排泄物,说明这条路还在发挥着作用。门洞入口的东侧有一个仅能容纳一人的石砌小洞,顶部有搁置的横木,据村里人讲这可能是当时守城士兵的“岗哨”。

  走出城门洞,爬上了古城墙,环视四周,记者大致估算了一下古城的规模,东西长约两里,南北宽约一里,依势而建,呈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城门两边,是天然的土崖,尽管历经岁月的磨砺,但仍能看出黄土沉积和河水冲蚀的痕迹,部分断层处还夹杂着砾石。

  眺望古城,视野内满是石墙石屋,还有些遗留下来的石磨盘。因年代久远,加之后期一些建筑改变了当时的景观,古城布局和街道走向已难以辨认,记者只好沿着现有的道路继续寻找。城门往东不远处,有一蓄水池,直径十多米,坡池北侧是一个入水口,西侧留有排水口,四周都用石块砌成。村里人说,蓄水池的水最初可以饮用,后期因为污染便只能用来洗衣、浇地。池塘南侧的石坝旁,有一座分层石雕的塔形经幢,顶端是莲花座,小武说,听老人们讲,这是用来镇水的。

  B 县衙监狱一溜儿排开

  绕过池塘,出现了一排石窑,成规模的院落大概有三处。这些院落究竟住着什么人家?记者在城里见到了一位50多岁的男子,姓连,听说记者为探访古城而来,便答应带记者走一走。老连从小生长在古城,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带记者来到一处低洼的院落,“这是古时的县衙门”。院落里一字排开三间石头房,但并非传统的坐北朝南,记者试图寻找大堂所在,狭小的院落里除了地面是由整齐的条石铺成外,很难找到曾是主宰一方的县衙的踪迹。老连说,他小时候,这里还有木建筑遗存,这三间石房子的二层都是木质的楼层,由于自然和人力的破坏,现已损坏殆尽。

  在窑洞的侧面,距地面约半米高的地方,记者看到从房屋的石头上鼓出三个石盘,每个石盘中间都有一个能伸进去一只手大小的圆洞。老连说,从圆洞中横插一根木棒,便可用来拴马,而在这些拴马桩的上面,还有悬挂街灯的石桩,拴马桩一溜儿排开,至少可以同时拴七八匹马。

  县衙旁有一间保存较好的建筑,村民说是唐代监狱。整个建筑也是用石头砌成,高三米左右,深二十多米,中间有隔墙,有过门,就像是两孔连在一起的枕头窑。窑洞十分漆黑,记者打开手电才能看清这座简易监狱的真容,两孔窑洞仅一个出口,无侧窗,外侧窑洞墙上有放灯盏的小洞,内侧窑洞被分成两个小空间,墙上还有锈迹斑斑的铁钩铁环。老连说,村里的老人讲,这里可能是用来关押女犯或即将转押的重刑犯的。

  走出监狱,旁边有两处院落。老连指着其中一处说,这是一位乡绅的宅子,虽已破败不堪,但下层八尺、上层七尺的正房,似乎还昭示着曾经的辉煌。后面的一处院落,有正房、厢房,还有连接二楼的石台阶,老连说,这是县令的家,与县衙相仿,二层的木质建筑经风吹雨淋,已全部拆除。

  在古城的北面,有一条古老的驿道,古驿道宽约三米,沿着山腰盘桓而上,转过一个山嘴后,道路便沿着山洼七拐八绕地上山去了。路随山形开凿,遇沟壑便砌有护坡,不论是拐弯还是上坡,路面宽度基本保持一致。更让人惊叹古人智慧的是,驿道平缓处用片石平铺,陡坡处在一排片石之间还会加上一排竖石,高出路面约两三寸,如遇雨雪天,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经过千年的磨砺,驿道的石块已光滑如镜,有几处石块上,还能看到马踏出的蹄印。记者沿着驿道,一直爬到山顶,驿道便成了自然道路,曲曲折折,或隐或现地向吕梁山深处延伸。

  C 是否吕香故城有待考证

  “据县志记载,经初步考证,吕香县城曾是唐代一座驿道县城,遗址应在今天的安汾一带。”乡宁县文物旅游局执法股长(文物所原所长)许文胜说。安汾老村位于乡宁南部的马壁峪,马壁峪又称马壁水,发源于安汾乡,如果不算支谷岔沟的话,其起点应在安汾村。“马壁峪是乡宁南部通往河东的五条古道之一,地处稷山、新绛(古绛州)的夹角地带,安汾正好扼守马壁峪山口,地理位置十分显著。”

  那么安汾老村的这座古老的城池是否就是吕香故城?据《乡宁县志》(民国版本)记载:贞观元年改平昌为吕香县,因旧镇为名,上元三年,移治吕香县……吕香,废县,在今县东南马壁峪。

  “文字记载是有限的,一千年前人们对山川地理方位的认识,还不是十分准确。因此,深藏大山的吕香县城的准确地址显得扑朔迷离。”乡宁县文化学者王晓鹏,一直关注着吕香故城,他说,“据史料记载和传说,安汾旧称吕香,又名吕乡,是远古时炎帝后裔吕姓部落进入吕梁山区最初的落脚点。吕氏部落在商周时期发展壮大,被周朝封为吕侯国。随后随着吕姓氏族的外迁,吕乡故城被废弃了。2006年,当地发现吕氏祖茔,从出土文物大致可以推断安汾老村就是吕乡废县。”王晓鹏表示,周边发现的一些较大的庙宇也可佐证,安汾老村就是吕香故城。据他考证,在安汾老村东面有一个叫做寺下村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大庙的废墟,而距此不远的东沟村也有较大的古庙遗址和残存的多宝灵岩寺,“或许有另一种可能,当时吕香故城人口拥挤、土地紧张,更多的庙宇建在城周较远的地方。寺庙的兴盛,说明与唐朝有很大的关联。”

  许文胜说,距安汾老村十里的公路边上,有一座秦王庙,里面的摩崖石刻上有李世民为母亲撰写的孝经,而上面有明确的时间记载——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这是安汾一带最早的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年份,正是唐高宗时期。”

  在安汾老村山后,一处被当地人称为“皇上崖”的摩崖石刻,记者拨开荆棘登高后看到,石刻造像一男一女,男戴冠冕持玉笏,女像有所缺失,人像背后有龙,足下有水波纹,“民间传说是皇上,应与李世民有关。”王晓鹏说。“安汾的兴盛和唐朝有关,唐朝在此又设了吕香县,种种推测表明吕香县就在安汾老村,但缺乏文字性记载。”王晓鹏遗憾地说。与王晓鹏持同样看法,许文胜也称,若有石刻、墓葬等确切记载,就能揭开吕香故城的真实面目,目前仍需进一步考证。记者 王小强

  ○追溯历史

  吕香县城扼守吕梁山南端,自古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碰撞的最前沿,它是连接河东大地,通向吕梁山腹地甚至塞北大漠的重要通道。“大唐王朝在此构建吕香县城是历史的必然。”王晓鹏说,河东是唐王朝的重镇,又是重要的产盐区,唐朝建立之初,社会动荡,一些地方势力觊觎大唐江山,不时发动战争,马壁峪一带就留有许多秦王李世民与刘武周激烈战争的痕迹,李世民深知这片山区的重要性,执政之后于此设立吕香县也就成为其巩固政权的措施。此外,冷兵器时代,战马、铁器对于巩固国家政权极为重要,而屈地(乡宁、吉县古为南北二屈)的良驹,乡宁的煤、铁,都需要通过这条马道往来,乡宁至今留存有大量唐朝冶铁遗迹,废弃的矿渣也被乡人们称之为“唐渣”。因而,在吕香这座重要驿站设县,其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非同寻常,“这是一条重要的驿道、兵道、马道、粮道、盐道……”王晓鹏说。

  云丘山景区负责人吴斌峰介绍,彼时,吕香县城货运繁忙,商旅不绝,此后随着交通的发展,时代变迁,吕香县城逐渐没落,最终成为一处遗址,“目前,已经着手保护、考证吕香古县城。”

 
 

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