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5日,记者在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采访时得知,离村约1公里远有个王昭君墓。墓地面积约5亩左右,长方形,东西走向。据目测,封土堆有3米左右高度。墓地满是青草野花,没有墓碑,被盗的痕迹约有五六处。在一处盗坑里,发现几块瓷片。墓地四周是老百姓的玉米地,但都与墓地隔离。乡长告诉记者,村民在墓地捡回不少砖瓦瓷片和骨头片,已经交到村委会。
众所周知,昭君墓在全国有十几处,比较出名的有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八拜昭君墓”、土默特左旗的“朱堡昭君墓”、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昭君墓”等,其中犹以呼和浩特市南郊昭君墓最为有名。
这座沉睡于雁门关北侧紫荆山之下的封土堆究竟是不是王昭君墓?王昭君是不是真的葬在青钟村?带着疑问,记者在青钟村采访了几位年长的村民,考证了刚发现的藏山大王庙石碑,并翻阅了大量史料。种种迹象表明,王昭君葬在青钟村的可能性极大。
青钟村村名由来及几次变更
青钟村村民蔚国义老人生于1939年,从小喜爱读书,对王昭君墓颇有研究。他说,昭君出塞时,由于长安(即今西安)北部有30多个小国家,通关手续繁琐,便决定从长安过风陵渡(位于今芮城县境内),走太原,经雁门关,出杀虎口北上。大队人马出了雁门关后,来到一个叫旧堡的村庄。看到旧堡村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昭君一行人在此村歇息了5天。临行时,昭君说这一带青草长势很好,就改名叫青庄吧,并说雁飞不过衡山,我身后也不过雁门关,这个村是块风水宝地,将来有可能的话就把这儿做我的坟地吧。从此,旧堡村就成了青庄村。
有史料记载,昭君临死前对单于说,希望死后能埋回大汉国老家湖北秭归,若不让回国,就埋在离雁门关不远的地方,最好就埋在青庄村。由于飞书汉王请求尸骨还乡的奏表迟迟不见回音,单于只得将昭君埋在了雁门关脚下的青庄村,并将该村改名为青塚。后来几经王朝更迭,青塚村又几番易名,解放前为清钟,解放后改成了现在的青钟。
蔚国义说,托昭君保佑,青钟村从来就没遭过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期间,青钟村的野生水稗子都颗粒饱满,没让村里人受饿。64岁的村民田旺告诉记者,家里打小就不让到昭君的墓地去割草、玩耍,说是不能作害那个地方,会遭报应的。
昭君葬在该村的几个证据
证据一:村名由来。
由于记者手头史料不多,无法验证蔚国义所说的青钟村原来叫旧堡村,但翻阅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民国年间编印的《马邑县志》中,村堡一项中都有“青塚村”。
就在记者调查时,恰逢乡政府决定在已破败不堪的藏山大王庙旧址上修建一所小学校。清理工地时发掘出几块石碑,其中一块为清道光27年的
“藏山大王庙碑记”。碑记上不仅详细描述了藏山大王庙的历史沿革,还记录了青钟与青塚村的名称变化。
自古以来,“青塚”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王昭君墓。李白、欧阳修、王安石、高适等都对王昭君墓进行过咏叹,但从其诗句中无法获得“青塚”的位置。元好问《雁门关外》里提到的“青塚”似乎应是指朔州青钟村的王昭君墓。其中有“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塚渺龙沙。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诗里提到的“马邑”,即现在的朔城区;“天围青塚”指的是没有围墙的王昭君墓,正与青钟村的昭君墓地情形相符。
证据二:昭君遗言。
敦煌出土的唐代《王昭君变文》里记录了昭君临死前留给单于的遗言:“妾死若留故地葬,临时奏报汉王知。”三更时昭君“大命方尽”,单于当即派人奏报大汉王朝,而飞书汉王的奏表却迟迟不见回音,单于无奈,只好把昭君葬到汉匈边境。那么,葬在哪里呢?“一百里铺氍毹毛毯,踏上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也就是说,安葬昭君时是从单于牙帐(即今呼和浩特市)出发,共走了600里路,才到了安葬的地方。这600里的距离,与内蒙古境内的所有昭君墓都不相符。经考证,从呼和浩特市单于牙帐出发经右玉杀虎口到青钟村,其距离正好是600里。
同时,《变文》还详细描述了昭君棺椁下葬时的场景。“牛羊堆堆生埋圹,仕女芬芬(纷纷)耸入坑,地上筑境(坟)犹未了,泉下惟闻叫哭声。”“黄金白玉莲(连)车载,宝物明珠尽库倾。”“坟高数尺号青塚,还道军人为立名。”也就是说,单于安葬昭君,采用了早已绝迹的活人、活牛、活羊殉葬制,而且陪葬了无数的金银珍宝。据了解,考古人员在对“八拜昭君墓”和“朱堡昭君墓”考证时发现,这仅仅是两座汉代烽燧遗址。“达拉特旗昭君墓”也不是人工修筑的古代墓葬,而是一座天然的石山。
证据三:史料记载。
记者翻阅几本《马邑县志》,有这样的记载:青塚,在县西南三十里,阔四五亩,高三丈余,俗传汉王昭君墓。黄水河,在县二十里。
唐代《明妃传》和《王昭君变文》都记录了昭君墓的地理位置:“只今葬在黄河北,西南望见受降城。”内蒙古境内的几座昭君墓经考证发现都不是真正的墓葬。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尽管也在“黄河北”,但与距离最近的托克县城北东沙岗,这座建于唐代的东受降城相距也有100多里。然而,青钟村王昭君墓却存在与此相符的证明。这里正南方约100米处有一道河,叫黄水河,现只存古河道,《马邑县志》有明确记载。至于古人是不是误把“黄水河”记为“黄河”,不得而知。同时,青钟村昭君墓地西南方向约10里处,正好有一座古城神武郡,晴天时抬眼便可望见。《辽史》有“神武本隋县,因北齐侨置之神武郡,改设县,有桑干水,则地又是马邑神武军,今州南之神武村,去桑干水远。”更为巧合的是,唐朝时的受降城在朔州也有一座。《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唐受降城有三,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朔州的受降城是不是神武郡,资料没有记载,但从“神武”二字来看,作为接受敌人投降的城池可能性极大。
《变文》记载,若干年后,汉孝哀帝差使者杨少徵和番,返回途中走到番汉边境,看到了孤零零的昭君墓,宣读了皇帝的祭文。按常理,杨少徵出使匈奴,来回应该走的是王昭君和番时的线路。也就是说,“番汉界头”也应该是雁门关附近,“明妃之塚”当指青钟村昭君墓。
证据四:墓地拾遗。
采访期间,耳闻在朔城区古玩爱好者及文物贩子手里,有不少汉代的出土文物。至于这些东西从何而来,不得而知。据青钟村民讲,墓地的那些盗坑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以前从来就没有过。记者将从青钟村昭君墓地捡来的零星瓷片带回周末太原南工人文化宫古玩市场,请业内人士鉴定。几个行家一致认为,都是汉代的东西。
记者私下里想,如果文物部门派专家来此墓地挖掘考证,说不定会有新的考古发现。或许,这对王昭君而言,对各民族而言,都是一种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