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善晋美系列策划之三晋楹联

 

 

 

 

 

  山西简称晋,亦称三晋。山西是善与美之集大成者。

    山西之美,美在旷世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厚重的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

    山西之美,美在自然天成、气势磅礴、鬼斧神工的三千里表里河山;

    山西之美,美在勤劳智慧、崇文善理、淳朴厚重的民风;

    山西之美,美在文化、自然、民风的和谐统一。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的历史人文与地理风情,本报陆续推出 “晋善晋美”系列策划,其中包括三晋之山、三晋之水、三晋古寺、三晋古树、三晋古渡、三晋古塔、三晋关隘、三晋楹联等,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梳理,能够展现出山西表里山河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热爱山西、建设山西,从而让山西之美走向世界。

    山西名胜古迹众多,漫步在这些名山胜水之中,可领略三晋山水,也可从中感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里最直观的文化现象恐怕就是那些浩如烟海的楹联了。

    这些楹联,或镌刻于亭台楼阁,或分贴于寺庙祠墓……以抒发兴致和情怀。楹联是景观的名片,是名胜精华的萃取。楹联的容量比匾额更大,比碑刻更醒目,一个景点可以由一副传神的楹联而知名天下。景观有可能消亡,楹联却可以脱离景观而得以永生,楹联的魅力无可替代。策划:薛莹 

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赵望进:山西是古楹联的海洋 

    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特有的艺术瑰宝。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原省文联常务副主席、省书协主席)赵望进认为,楹联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而卓越的文化特质,其在积聚、传播、表达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山西是古楹联的海洋,古往今来,联家辈出,楹联无处不有,为全社会释放出了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楹联是一门综合艺术

    赵望进介绍说,楹联由联文、书法、雕刻三个要素组成。联文,即楹联所表达的内容和意思。有了联文,还需要用书法表现出来,而古代的联,都是刻好后悬挂在大门上或者柱子上的,所以,雕刻艺术也是楹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楹联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所表现出来的“三性”便是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楹联的文学性,概括而讲究的两行文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内容,往往相当于甚至超过了一篇散文或诗歌。第二境界是楹联的艺术性,就是通过优美的书法艺术,把联文完美地表达出来,达到形式与内容统一。第三境界是楹联的实用性,就是通过工匠将书法作品雕刻出来,悬挂于庭院、大门、庙堂、商铺、公园、名胜的楹柱上,使楹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这三种境界当中,我认为文学性和艺术性都是在为实用性服务,最高的境界是楹联的实用性。三者相辅相成,组成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以达到启迪、教育人的作用。”赵望进说。

    赵望进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楹联故事。蒲县东岳庙宫门明柱悬挂有这样一副楹联:“伐吾山林吾勿语,伤汝性命汝难逃”。传说此联是东岳大帝分别口授给冀姓、曹姓两位不识字的人于梦中,次日禀告知事石映棂。知事把二者合成一联,并亲手写成悬挂出来。从此,再也无人偷砍这里的松柏。“前几年我去那里,下车时犹豫要不要把小包留在车上,司机说,你放心走吧,这地方没小偷。你看,这就是楹联的作用和力量。”

楹联是风景名胜的眼睛

    “游客每到一处,首先看到的是大门上的楹联。如果这个联写得好,游客就可以把该景区的历史渊源、特点等通过楹联做一个概括了解。所以说,楹联是风景名胜点的亮丽名片,也可以说是风景名胜点的眼睛。”赵望进说。

    赵望进认为,我省的古楹联很多,可以说,山西是古楹联的海洋,因为山西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有几百处,全国最多。其余省级、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成千上万。“所有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从古到今都以大量精美的楹联来装点,无一处没有楹联。可以说,我省的古楹联无处不有,联家辈出。”赵望进说。

    山西是全国的楹联大省,也是楹联强省,除古楹联外,现代的楹联创作也很繁荣,运城市就是全国最佳楹联市,楹联的数量、质量和应用,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我省古楹联的十种类型

    身为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赵望进和协会的人员潜心研究古楹联多年,他认为,我省的古楹联大体分为十种类型。但远不止这十多种,细分起来有几十种。略举数例。

    一、寺庙联。如衡山北岳庙联:“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放牛,教化已隆三百载;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清)

    二、楼阁联。如运城市关帝庙春秋楼联: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不变;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长明。(民国)万荣县秋风楼联:千寻嵋岭横天亘;九曲黄河卷地来。

    三、殿宇联。如晋祠圣母殿联: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清)交城卦山天宁寺大雄宝殿联:卦演连山,分二挂三,翠柏丛林含万象;爻重大壮,上栋下宇,梵王古殿历千秋。(清)

    四、亭台联。如洪洞县古大槐树碑亭联:卓午烟消香茗熟;侵晨露湿古槐清。(民国)晋祠难亭泉联:昼夜不舍;天地同流。(清)

    五、仙洞联。如晋祠老君洞联:人来此处居然脱俗;我坐多时似乎成仙。(清)晋祠云陶洞联:日上山红,赤县灵金三剑动;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清)

    六、园林联。如新绛县绛宇园池联:快开数亩荒田,种花栽竹,偏适陶情养性;好筑几间土室,冬暖夏凉,最宜樽酒局棋。(清)榆次常家庄园联:遂其洁清,明月如画,欣然嘉喜景星照堂。

    七、署衙联。如平陆县县署大堂联:小民无知,得情当怀矜恤念;苍天不灵,茫事须有对越心。(明)乡宁县县署大堂联:地界西秦,黄流南下昆仑水;疆乡北屈,紫气东来姑射山。(清)

    八、宗教联。如五台山菩萨顶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清)五台山南山寺联:元明天,清凉地,安阳心正;万圣寺,性空门,极乐家乡。(民国)

    九、戏台联。如平定县移穰村西戏台联:金镜高悬,大千世界全包,着眼前离合悲欢,都是现身说法;黄粱倏梦,碉万因缘尽历,听台上笙歌丝竹,如同静夜闻钟。(清)

    十、泉流联。如晋祠难老泉联:悬山玩翠;袖海欢珠。(清)河津禹门口联: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山西的古楹联大家

    赵望进介绍,我省古代的楹联大家很多,首推明代二品大员乔应甲。乔应甲是临猗人,其作品《半九亭集》中,光楹联就有三千多副,内容有修身的、治学的、励志的、针砭时弊的,等等。中国楹联界的专家学者曾云集运城,研讨乔应甲楹联,推他为“中国楹联巨匠”。

    我省第二位古代楹联大家是明末清初的傅山。这位太原奇人既是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医学家,又是书法大家和楹联大家,所留的楹联手迹比较多,凡他生活过的地方,都留有他的墨迹,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楹联。他的楹联真、草、隶、篆各体均十分精妙,堪称联墨双馨的典范。

    第三位是清代的祁寯藻,寿阳人,三代帝师,联文和书法都很精辟,内容以励志为主,书体以楷书居多。读之,引人入胜。

    第四位是赵铁山,太谷人。曾被称北方第一笔,隶篆尤精,留传下来的联墨很多,是一位受人推崇的大家。“我省许多古建筑上的楹联,流传到今的,艺术价值都很高,内容好,书法艺术也好,除了一些著名的人物之外,还有很多无名氏,他们没有青史留名,但他们的作品永存。”赵望进说。

通过联墨双修达到双馨

    “古代楹联是书法和联文的综合艺术,造诣很高。古代的楹联大家,既是诗人、文学家,又是书法家;既能编联,又能写联,编得精彩,写得漂亮,属于全面发展的大家。现在的问题是,好多书法家编不了楹联,一些编得了楹联的人字又写不大好。所以,作为楹联艺术家协会,我们强调楹联和书法结合,希望通过联墨双修,达到联墨双馨。”赵望进对记者说。

    赵望进介绍,近年来,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承办了“纪念关公诞辰1850周年”“东西南北八省楹联展”等大型征联和展览活动。也为古城平遥,长治天下都城隍,省城标志性大建筑和一些行业征联写联。通过这些活动,使我省一些风景名胜点的楹联更加完善,使楹联直接为社会服务,为提高行业的文化品位助力。这一切,更好地弘扬、光大了楹联的宣传、教育、鼓舞作用。目前,该协会正在与山西史志办合作编撰《山西志·楹联志》,拟将全省范围内古今所有的好楹联都收录进去,包括民间流传的寿联、婚联等,预计一百二三十万字,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可以说,即将出版的《山西志·楹联志》,将是一部楹联百科全书。”赵望进说。

    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今年的另一工作目标是出版《百副励志少年楹联书法集》。“我国有给孩子操办12岁生日开锁的传统。而目前在民间寿联、婚联很多,但鼓励少儿的联很少。为了弘扬该传统文化,庆祝孩子从童年进入少年,我们特约了50位全国著名的楹联大家编撰了100副励志楹联,又挑选了10012岁到16岁的小书法家进行书写。这本《百副励志少年楹联书法集》预计年底出版,到时将赠送给部分学校和省内的图书馆、学校,让孩子书写鼓励孩子的内容给孩子看,从娃娃开始普及楹联书法艺术,鼓励少年儿童励志成才。”赵望进说。

本报记者 文/图

    链接

名胜联

    山西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文人骚客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水则情溢于水,咏诗作赋之余,又将楹联刻之于山川亭阁之上,为壮美山河增色不少。

恒山

    恒山为五岳之北岳,清代有联曰:“蕴昴毕之精,霞蔚云蒸,万丈光芒连北斗;作华夷之限,龙蟠虎踞,千秋保障镇中原。”昴毕指二十八宿之昴宿与毕宿,古代天文以昴毕为冀州分野,以恒山为“昴毕之精”;华为华夏之省称,此指汉族,夷旧时指北方少数民族。作者以天文地理入联,极言恒山为龙蟠虎踞、保障中原之要地。恒山发脉于管涔山,蜿蜒而东,至河北省曲阳县境,号称108峰,绵延250多公里,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内长城蜿蜒其上,宁武、雁门、平型、紫荆、倒马诸关依恃为险,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

    北岳得名于舜帝巡狩四方之时,秦奉天下十二名山,恒岳居其二。恒山自古为道教圣地,有大小祠庙60余处。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即在恒山隐居修仙。北魏道武帝曾发兵数万在此劈山凿道,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山中曾有李白所书摩崖石刻“壮观”;宋代杨家将亦曾在此据险屯兵结寨,抵御外族入侵;明代大旅游行家徐霞客游历后认为,即使中岳嵩山的伊阙双峰与武夷山的九曲溪风光,也难与恒山的金龙磁峡相比。

    著名的悬空寺即位于此峡中。寺中有联曰:“悬空便欲乘云去,临水方知得月先。”“悬屏叠翠极河朔,空宇楼阁胜画图。”此联为并头格嵌字联,较生动地写出了悬空寺面对北岳恒山,背依翠屏峰,上载危岩,下临深谷的雄壮形势。

壶口

    “壶口之虹谷中起,黄河之水天上来。”山西地处黄河中游之东,古称河东。黄河一线,以壶口景致最为壮观,故文人墨客,歌咏不绝。吉县孟门山有联:“四时雨雾迷壶口,两岸波涛撼孟门。”孟门山因位于河津龙门之北,又名 “龙门上口”:“南接龙门千古气,北牵壶口一线天。”壶口瀑布在吉县西南25公里黄河之中,急流喷壁,巨浪翻滚,喷雪吐雾,声震如雷。春秋水清季节,在阳光照射下,云烟雾霭犹如七色彩虹,形成 “水底冒烟”、“彩桥通天”等自然景观,已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 

《对联》杂志原主编郭华荣:三晋楹联仍保持旺盛生命力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这是我省太原市晋祠唐碑亭内的一副集句联,由清代名士朱彝尊所撰。楹联,作为我国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文化艺术门类中最小的一个品种。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荟萃,拥有着深厚的楹联文化“矿藏”。中国楹联学会的创办人之一,《对联》杂志原主编郭华荣,为您解读三晋大地上的楹联渊源,对子古今。

    “对联是一种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过去有一种说法,‘不贴对联不过年’,充分说明对联的普遍和在大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有华人在的地方,便有对联的存在。”郭华荣介绍:“对联,素有‘诗中之诗’‘两行文学’的美誉。同时,对联还与诗、书、画艺术门类等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谈到我省的楹联文化,郭华荣表示可谓是源远流长,“在传说中,对联起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据考证,孟昶便是出生于省城太原。而‘平水韵’作为人们作联、写诗时常用的传统规范诗韵,也是因作者刘渊为平水(今临汾市尧都区)人而命名。”“山西境内的楹联种类众多,既有位于省内各处名胜景点的名胜联、关隘联,如娘子关宿将楼联‘雄关百二此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也有用以纪念过去英烈的对联,如代县杨家祠堂颂杨家将联‘丰功伟绩著边疆,勇冠三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专城。’;还不乏各类有趣的趣巧联,如五台山万佛阁戏台联‘拿的刀,提的枪,只杀不死;乘的马,坐的轿,非走不行。’等。与此同时,三晋大地楹联名家众多,如唐时的王勃、温庭筠,明代著有《半九亭集》的乔应甲,清代的傅山、祁隽藻等,都是赫赫有名的联坛大家。”

    郭华荣还提到了两部采用对联形式写就的著作:“《千字典对》既是楹联集又是韵文集,全书共有1000字,由250个成语、典故组成,全部以对联的形式出现。《灵石县西河底村四字联语志》则以近似《诗经》式的四字联语为纲。以对联形式写就的蒙学读物和村志,此二者放眼全国,都称得上是十分罕见的。”“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涵今一副联。”昔日,三晋大地联家辈出,妙联丛生,位于晋商会馆门前的各式楹联,更是随着汇通天下的商人们的足迹所至,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而如今,在我们脚下的这方热土,楹联不断推陈出新,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在广袤的河东大地上,形成了为世人所称道的楹联“河东流派”,运城市作为中国楹联文化的中心之一,2012年年末,更是荣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谈到如今我省楹联文化的发展,郭华荣面露喜色。可以预见,在将来,对联作为我国文化的特有形式,势必将继续在三晋大地上闪耀自己独有的一份光芒!

见习记者 武晓磊

洪洞县共同三点水,慈悲人兹非两条心

    在山西省洪洞县,流传着一副家喻户晓的楹联:

    洪洞县共同三点水,

    慈悲人兹非两条心。

    传说这是挂在洪洞县慈悲庵的一副楹联,此联既是嵌名联(上联体现县名,下联体现庵名),又是拆字联,其名词、数次、量词同位对称,上联仄停句,下联平结尾,工整且严谨。

    如今,在洪洞县已经找不到慈悲庵的所在,但这幅楹联却随着传说一直流传下来,短短16个字,既揭示了佛祖苦渡众生绝无二心,又高度概括了洪洞人民有难共担,有福同享的性格。

    下联联中提到的“心”,便是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平等心、无分别心,就是一心,与宇宙万物一条心。在以慈悲为怀的佛教禅院“慈悲庵”门前挂起这样的楹联,可谓妙不可言。

    而上联“洪洞县共同三点水”所体现的,则是一方水土下,洪洞人民团结、齐心的民风。我们都知道,洪洞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县,这里有明朝初年朱元璋父子从洪洞大槐树大批移民的历史见证,而这也一直是洪洞人引以为傲的谈资,在洪洞人的思维中,洪洞之所以能够成为山西人口第一大县,靠的就是包容异乡异客的博大胸怀,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在600多年前迁离大槐树之前,我们都是一家人。

    而说到大槐树,在洪洞大槐树景区“根”字影壁的两边也有一副简单却颇具特色的楹联,总共只有四个字:

    饮水

    思源

    此联文字虽少,但含义却深。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所有的宗旨和情绪归根到底,便是“寻根”,就是“饮水”和“思源”。它所包含的意义,便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树高千丈叶归根”的传统归属情结,细细品味这副只有四个字的楹联,淡淡的哀思和乡愁,跃然浮于脑海……

贾振铎

    “曙色晴明,残星几点雁横塞;晨曦初朗,斜月孤伶门上关。”

    注释:1、曙:天破晓的时候。2、晨曦:早晨的阳光。

    山西代县城西北的雁门关,“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其间山路盘旋,险要异常,为历代戍守重地。”本联并未着力于它的军事价值,而是以多彩的笔触描绘了雁门关的清晨景色,残星、斜月、大雁、关塞,似乎都在晨光中仍有未及褪尽的睡意,再加“几点”、“孤伶”和“清明”、“初朗”的交织,这幅幅清幽寂静的画面,更加渲染出边关要塞的萧杀与威严。该联是嵌字联,上下联中第九字分别嵌入“雁”“门”二字。由于嵌得自然贴切,不露痕迹,所以往往容易为粗心的读者所忽略。

    链接

关隘联

    山西关隘林立,古来兵家必争,关隘联亦多凝重萧索之气。如雁门关雄踞代县西北20公里处,为历代边关重地。现关城为明洪武年间建,万历年间复筑门楼。今存关门3座:小北门、西城门、东城门。小北门上横嵌“雁门关”石匾,并有著名古联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三边,汉时指幽、并、凉三州,后泛指边疆;九塞指古代的九个要塞,雁门即古句注塞。“曙色清明,残星几点雁横塞;晨曦初朗,斜月孤伶门上关。”

    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坐落太行山中,为出入山西的著名关隘,相传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统领娘子军驻此设防,故名。明嘉靖二十二年(1542年)重修,有关门两座,宿将楼有联曰:“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

    平定旧关即故关,位于县城东47公里处,相传战国时建关,汉韩信加固,击败赵国后易名旧关,为晋冀要塞。有集宋名将韩琦诗句联:“古戍遗残堞,新耕入乱山。”

楼阁联

    古迹名胜多亭台楼阁,此类联数量也最大,且多为名人所撰。如太原晋祠唐碑亭内有唐太宗所作《晋祠之铭并序》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体碑碣之一。亭中有清名士朱彝尊集句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此联分别集自杜甫《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晋祠同乐亭有傅山写竹名句联:“万竿逸气争栖凤,一夜凌云看箨龙。”位于难老泉亭东的不系舟联原为冯玉祥所撰:“碧水名泉,不舍昼夜;古松老柏,能耐风霜。”今太原儿童公园南原有清代名臣张之洞撰山西贡院联:“秋色自西来,雁门紫塞;明月几时有,玉宇琼楼。”榆次延寿寺有宋黄庭坚撰联:“满院木樨香,慧根人也闻,钝根人也闻,却被那扑鼻秋风,牵逗出真如性蒂;长川宝筏在,早来底也渡,迟来底也渡,稳坐着可船明月,却引着彼岸芦花。”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郑庆春:从楹联中读古人的文化与品位

    三晋都市报:这本《山西古代建筑楹联匾额选编》是哪年编纂完成的?当时制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郑庆春:20074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到2011年底普查完成时,将近5年的时间里,全省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共53875处,其中清朝之前的就有两万多处。这些丰富的地上文物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仅真实地体现了当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同时也包含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人文背景。

    在这次文物普查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发现了不少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建筑,同时还收集到了之前并不被关注的匾额与楹联1200多块。这些匾额与楹联作为古建筑中的一部分,悬挂或雕刻在墙壁与柱子上,生动地装饰着建筑。最终,联想到小小楹联折射出的巨大文化含义,为了让更多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楹联文化的人了解更多,我们从1200多块匾额、楹联中选取了内容与书法皆属上乘的500多块,编入这本书中。

    三晋都市报:整个编纂工作花费了几年?入选的作品都有哪些特点?

    郑庆春:整理工作从2010年开始,2011年底正式结束。我们的工作人员在文物普查的过程中不仅对相关匾额或楹联进行了拍照,而且还将其所处的位置、与所属古建筑的关系以及由何人在何时书写,均进行了调查并登记在册。这些资料我们在编纂这本书时都附在了照片旁边,力求真实。除此之外,一些不易识别的字,我们也征求了相关学者的意见,得到肯定答案后,在照片旁边做了相应解释,便于读者理解。

    至于入选作品特点,我省寺庙、道观中发现的匾额与楹联,展示的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文化的精髓。而民居、戏台上的楹联反映的则是底层百姓的人情趣味。历史渊源上来说,我们找到的楹联有很多来自傅山、刘墉、康熙、乾隆、左宗棠、李鸿章等历史名人。在书法上则包含了草书、隶属、篆书等各种字体。材质上则有木、砖、石、瓷多种类型。在绛县,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副金代的木刻楹联,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这应该是目前我省发现的最早的一副木质楹联。

    三晋都市报:说到历史,楹联在我国有着怎样的发展史?

    郑庆春:我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梁和柱在建筑中起承重用。古时柱又称为楹,张挂于上的联就称为楹联。而挂在门头上的长方形木板,竖的称为额,横的称为匾。到了现代,由于应用不再广泛,匾与额的概念已被混淆。无论是对联还是匾额,都是用于标记的,它们就像古建筑的眼睛,反映所属建筑的名称与性质,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早在汉代,匾额就已出现,张挂于府第、祠堂前,反映屋主人的伦理观念与道德追求。

    楹联最早出现于北宋,一般张挂在寺院柱子上。后来按功用的不同,分为春联、贺联、挽联、赠联以及用于自勉等几种类型,王安石的《元日》中描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显然说的就是贴春联的场景。现代社会,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春节贴的春联,此外,最常见的还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种商家张贴的对联。

    三晋都市报:现代人对于楹联的使用率显然不如古人高,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郑庆春:任何事物都有其历史存在条件,楹联最早是张挂于寺院中的,随着宗教的衰落,楹联的使用率降低是必然结果。另外,现代社会,电脑越来越普及,人们日常生活中都很少在纸上写字,更别提书写对联了。真正优质的楹联,对书写者的语言与书法功力都有很高要求,这显然不是随便一个现代人能胜任的工作。所以,我们收录的这些张挂在古建筑中的楹联,更多起到的是文化传承的作用,让现代人可以从它们身上读到古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而书法爱好者则可以通过临摹上面的字体,提高书写技艺。

    三晋都市报:这种文化传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郑庆春:如果仔细研究,楹联中蕴藏的知识与乐趣远比表面上看到的多。我们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太原纯阳宫的一副对联中上、下联各有一个很难辨认的字,后来请教了很多专家,一位山西大学的老师认出,这是“天、地”二字。虽然这样的书写方式已被废弃,但这副对联忠实记录了汉字的发展过程。再比如,五台山有很多清朝皇帝书写的楹联与匾额,那些装饰精美的大多诞生在经济发达时期,而相对简易的则说明当时经济状况不那么乐观。还有晋商大院里那些为数之众的匾额与楹联,如果仔细阅读,很容易看出各个家族不同的处世原则与精神追求。

    所以,说楹联具有文化传承作用一点儿也不夸张,作为古建筑中的一部分,它们呈现的是不同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见习记者 葛慧敏

    “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

    注释:清毛宗岗这样评价关羽: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

    “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三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专城。”

    注释:杨家祠堂就坐落在鹿蹄涧村。鹿蹄涧村,原名联庄。相传,杨业的十四代孙杨友与他的弟弟杨山在一次狩猎时,射中了一只梅花鹿的蹄脚,鹿带箭奔跑,杨友兄弟二人紧紧尾追,追过一处溪涧到联庄,梅花鹿顿时消失。杨友兄弟就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方令兵士挖掘,掘至地下3(1)左右,发现一块形状似鹿的大石,蹄上仍带有那枝箭。杨友认为是神鹿示意,让他们来此居住,于是便迁居于此。

    祠堂后院廊柱挂对联一副,其联词为: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三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专城。上联是褒颂杨继业的,他生前就有“杨无敌”的称号;下联是褒颂杨六郎的,“专城”是州牧的别称,杨六郎大半生坐镇北边,曾兼任过地方的知州。

    链接

英烈联

    三晋自古英雄辈出,既有古代忠烈之士,又有现代英烈楷模。

    古代最著名的是解州关羽。解州有关帝庙,建筑面积达18500多平方米,创建于隋开皇9年,历代重修。庙内春秋楼有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关羽祖祠在运城市南25公里常平村,创建于隋,金代始成家庙,庙南有关氏祖茔。崇宁殿有联曰:“紫雾盘旋,剑影斜飞江海震;红霞缭绕,刀光交插斗牛清。”

    河津市东6公里修仁村为唐大将薛仁贵故里,村东白虎岗有薛妻柳氏寒窑遗迹,窑南有洞名白泡洞,内塑薛氏夫妇坐像。联曰:“三箭定天山,将军威名千秋重;一戟安社稷,英雄气概万古新。”

    代县城东20里鹿蹄涧村有杨家祠堂,祠中有联颂杨家将曰:

“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三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专城。”

    太原儿童公园有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联为徐向前元帅所撰:“浩壮高恒吕,泽惠过汾漳。”

    朔州市原文庙旧址有塞北人民英雄纪念塔联:“浩气弥太空,英雄功著塞外;碧血染史迹,烈士名垂千秋。”

    柳林县贺昌烈士陵园有纪念联:“贺平生之志忠肝若铁石,昌浩然之气镇地为山河。”联为并头格,嵌贺昌烈士名字。

    左权县东南十字岭上有 “左权将军纪念亭”,亭柱有联:“伟烈丰功卓著,集民族正气贯古今;忠肝义胆长存,铭华夏英雄迪后人。”

    文水县城东17公里云周西村有刘胡兰纪念馆,占地5万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个人纪念馆,广场汉白玉纪念碑上有毛泽东题联:“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寿阳县城北有“刘胡兰式”女英雄尹灵芝烈士陵园,有联曰:“巾帼生前,太行山上栽玉树;伊人去后,烈士园中毓灵芝。”

本期策划链接据《山西日报》

 

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