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文化看山西表里河山 |
||
|
多年前我随省委扶贫工作队到一个塞北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那里的县委书记谈到当地概况时说,这里无霜期短,土地贫瘠,历史上属于牧区,当地农民至今还保留着游牧的习惯,耕作粗放。他感慨道:“我去过运城地区,人家那里的农民种地就像绣花儿一样!”这话让我这个河东人颇感自豪。 运城地区因位于黄河东岸史称河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这里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演进的主要区域。这里临黄河、有盐池,山、川皆备,光照充分,四季分明,土质肥沃,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适宜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造就了最为久远的农耕文明,也成就了这个区域内人群的深厚文化底蕴。 人类的发展,不论走得多远,溯本求源,都可以归结到文化。文化,有着鲜明的区域特性,因为文化的形成,虽然原因复杂,但根本上说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因此就产生了牧业,进而形成了游牧文化;四季分明、降水适宜的地区,形成了农耕文明;濒临海洋,自然造就了海洋文明。研究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就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形成特定的区域文化,文化成为决定人类观念与行为的基因,而人类的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华夏民族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 “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传》)可以说,几千年前华夏民族就有了顺应自然、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理念。 十年发展看经济,百年发展看制度,千年发展看文化。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地区也是这样。文化作为发展的“软实力”,其影响力较之“硬实力”更为深远。文化,产生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区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区域文化形成一个人的最初认知。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地区的自然生态,从而也形成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于是,人就被打上了深深的地方文化的烙印。当确定了一个人的地区概念,就会依据区域文化附加于个体之上的信息,形成对这个人的基本认知。 其次,区域文化是“社会认同感”的重要依据。身份认同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特征,是人获得社会肯定与自我肯定,从而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的重要原由。身份认同归根结底是文化认同。当我们对一个人的地域予以确认后,就会相应地通过语言、习俗等特征对他作进一步的身份判定,从而决定与其亲疏的程度。 其三,区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所谓 “海洋文明”“内陆意识”等等,就是地理环境形成区域文化进而形成人们的思维模式的概念表述。事实上,不同的地理环境所产生的不同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从而左右人们的行为,甚至于形成了一个地区的产业特征。 其四,区域文化形成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除了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劳动力等要素外,文化生态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人们为了“淘金”,为求暴富,可以委身于恶劣的环境,甚至于可以冒险,但为了追求生活品质,则一定会选择文明、安逸、舒适、友善的人文环境。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脱离了单纯逐利的野蛮时代,追求幸福的、美丽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这就不能不顾及文化生态。形象地说,文化生态就像空气,缺一点不会要命,但如果忽视其存在,不事滋养,那就会越来越少,直至令人窒息。 山西表里山河,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这种不同质的文化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相互交融、渗透、激荡,形成特定的山西区域文化。山西是研究文化地理学的很好的样本,应加强文化地理学研究。从地理视角来研究山西文化,会对山西文化的源起、脉络和走向有更为宏观的认识,对山西文化的核心价值有更准确的把握,对山西文化在人类文明坐标中的定位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为山西文化走出去、为建设文化强省实现科学发展探索更有效的途径。 ■ |
|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31023;本文作者:张建武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1-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