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至丫角山段长城及沿线村落现状调查随感

 

 

 

 

 

  2010年7月初,正值暑期开始,“沐光晋行曲”山西高校户外爱好者联盟山西大学成员韩绍臣、陈沛、宋君凯和孙立庚一行四人,进行了一次晋北长城徒步活动,历时四天,行程近90公里。以偏关县老牛湾为起点,行走于晋蒙交界,终点设在偏关县丫角山(柏杨岭)——山西内长城与外长城的交汇处。沿途我们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了晋北长城的现状。走访了长城沿线的村庄,了解并记录长城沿线人们的生活现状。高温酷暑,每人近20公斤的负重,四天长距离跋涉,缺水,不懂方言以致沟通受阻等等,此行可谓困难重重。但在艰苦的跋涉中,我们仍尽自己的努力,捡起长城上的垃圾。一路上,长城的壮观让我们震撼,但又慨叹于长城所遭受的破坏。长城沿线淳朴的民风让我们难以忘怀,但又为当地人们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而担忧。

  起点老牛湾古村是个人文韵味十足,自然风光绝佳的景点。这儿是黄河入晋第一村,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与中华名族母亲河黄河第一次握手的地方,是黄土文化与边塞文化的交汇点。也许是因为这些因素,这里居住的人们生活相对富裕,他们从事着与旅游相关的行业,经营着小旅馆、小饭店等。由于是旅游的淡季,这儿人不多,许多店铺都关着门,有的则在装修,为旅游旺季而做准备。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动身沿着长城往东走。经过的第一个村子叫马道咀,民居多为窑洞,没有商店。听村口的老大爷说,村子里有三十来户近100人。村口有所马道咀小学。学校由三间房屋组成,而现在小学中已经没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学校大门被已经锈迹斑斑的铁锁锁住,院子里面也已经是杂草丛生。听大爷说,村子里有二十个左右的小孩,现在基本都到城里去了,只有到假期才会回来。青年人也大部分在外面打工。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告别了马道咀,继续前行。

  临近中午,我们走到了滑石堡。这是一个有二十户约50人的村子,村子里以老人为主。中午,我们在一位乔姓的老乡家休息。这位淳朴的晋北老大爷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家中只有大爷和大娘俩一起生活,大爷今年63岁,大娘61岁。家中共有五个孩子,一个在呼和浩特,三个在薛家湾乡,一个在县城当司机。家中的食物很少,相当于只有主食而没有菜。大爷为我们做了小米饭,一碟发酸的咸菜,还有辣椒油,这就是我们的午饭。就是这样的午饭,让经过一上午徒步的我们相当知足。家里只有在每年的丰收季节才会有蔬菜吃,其他时间大部分就靠咸菜、辣椒油将就得过日子。大爷家依靠16亩地维生,种着谷子、糜子、黍子、山药、黑豆和玉米。靠着这些作物,家里一年能有近7000元收入。而这其中,还得花近1000元购买种子,花720元去租牛耕地。由于播种方式落后,在播种子上仍得花费240元。一年购买肥料花上800多元。再加上一个月其他生活花费260元,一年下来,收入已经相当微薄。政府方面,也只是一年一亩地给上40元的补助。村子里人们生活也十分艰苦,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还得下地干活以维持生计。政府部门也很少来到这偏远的小村子,老乡们想为家里贴点日常用品,也得等专门卖货的三轮车从城里进村卖货,这种卖货的三轮车一星期进一次村,挨个村子卖货,也不是所有东西他们都能提供,当没有老乡所需的东西时,他们会记录下来,等下次进村为他捎上。像其他晋北地区一样,用水是当地的一个大问题。距离村子3华里外有一口井,是附近唯一的水源。听大爷说,他通常是骑着毛驴去打水,一次装两个大木桶。滑石堡是长城线上的一个村子。大爷说,长城已经很久没人管过,只是旅游的人来看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经常有外国人来走长城,最多一次有120人左右,少的也有20多人。在国共内战时期,滑石堡还曾驻扎过八路军,原有三门大炮,八路军堵住了国民党35军从内蒙古回山西唯一的道路。我们不禁感慨,这样一个长城线上的堡子还在如此近的过去发挥过军事上的作用。1976年后,滑石堡和此处的长城开始被破坏。长城的砖块被扒去建房屋、羊圈等。没砖的土长城则被挖开建了窑洞。这些窑洞通常不住人,而是用来堆放薪柴之类的东西。

  告别乔大爷一家后,我们继续前进,途中路过一个叫白泥窑的村子,这是个有30户近70人的村子。听村口的刘大爷介绍,村子里共有200多亩地,靠天吃饭。由于施行了退耕还林政策,刘大爷家原有的10亩地退了2亩。政策规定,退的一亩地一季给40元的补贴,两个季度发一次。而实际到村民手里只有20元,即原本一年一亩地160元补贴,实际只有80元。其余的钱也不知是被哪级政府扣下了。村中有医疗点,但是药品对于原本收入不多的老乡来说,价格贵了。听说政府来察看过此处的长城,一年三回。

  太阳落山前,我们来到了古寺村,结束了这天的行程。这是一个有四十多户近两百人的村子,是这一天当中我们经过的唯一一个有小商店的村子。晚上,我们在一位李姓师傅家借宿。李师傅家经营着一家杂货店,这个小杂货店一年能有近7000元的收入。同时家中还有20亩地,一年能赚上个7000多元。李师傅还能做些简单的家电维修工作,额外为家里贴些补助。家里有三个孩子,哥哥在偏关中学念书,弟弟李文豪今年也考上了偏关中学,妹妹李文静年纪尚小,在村子里的上小学。听李师傅说,为了两个男孩在县城上中学,家里一年就得花上两万多,生活还是很困难的,以后妹妹可能面临辍学的可能。我们不禁为妹妹的未来而担心。听妹妹李文静说,村子里的小学共有十一人,五个男孩,六个女孩,分为四个年级,在一个班级里上课,学校里有三个老师,分别教语文和数学。

  老牛湾到古寺边上的这一段长城主要为土长城,历史上由山西镇管辖,属于明代内长城,用于防御外敌,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军事作用。多建在山脊上,沿山而上,顺山而下,地势险要。沿途布设的烽火台、敌楼中以土质烽火台居多,长城墙体高低不一。经过长时间的自然侵蚀加上人类活动的干预,长城墙体与烽火台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极个别保存得较为完好。

  第二天,我们继续沿着长城前进,途中经过一个叫阳洼子的村子,村中二十来户,共六十人。村中的贺大娘向我们介绍了村子的情况。村中没有医疗站,没有卖生活用品的地方,要买生活用品的话,得托人捎,还是相当麻烦的。大娘告诉我们家中有十亩地,退耕还林了四亩地,但是由于不了解政策,加上不懂文化,只是村里给多少钱,就收多少钱,也没去打听了解。家里一年有近6000元收入,但一半得用于下一年的农耕,还没有算其他的花销。她也没见过政府上来人看过长城,只是70年代曾见到外国人来走过长城。村子里同样没有水,只有靠水窖存些雨水,或者牵着毛驴到几里外的地方去驮水。

  之后经过的一个村子叫下黄家梁村,这是内蒙古境内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原先是隶属山西的。贺大爷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村子的情况。村中共有七户共三十来人,村民吃水困难,得去很远的地方打水。村子里也施行了退耕还林政策,规定是一亩地一季四十元,至于政策的其他方面,他也不太了解。中央给“三农”、“三老”区拨钱,呼和浩特市也给拨钱,但一级级下来以后,实际到村子里的钱却很少。听贺大爷讲,由于原先属于山西,后归内蒙古管辖,有点“过寄孩子,被后妈养着”的感觉,因此村子里得到的照顾少,各方面相对落后。由于离偏关较近,村里的小孩通常会去偏关上学,而不是清水河县。这还得得益于山西的“村村通”公路建设。至于贺大爷,他说农忙时会回家种地,平时则去偏关县城打点零工,以此养活一家四口。听说民国时期,此处的长城被破坏得最为严重。解放前,内蒙古政协一位石姓的主席曾带领八路军在此和国民党打过游击战。八路军一位赵姓将领也曾率军在此与国民党交过手,听说长城在打国民党时起到了一些作用。20多年来,山西和内蒙古的政府也曾派过文物方面的人来看过长城,最近10年少了,但村民们也意识到要保护长城了。

  中午我们走到的内蒙古境内一个叫安根楼的村子。这个村子十户只有14个人。听村民说,村里施行了退耕还林,一年一亩地给了160元。此外村里施行了粮补,一年一亩地给了40元。针对贫困户,政府一年额外发一袋50斤的面。听说政府部门也来人看过此处的长城。

  晚上我们走到了水泉乡——此行途中唯一一个较大的地方。古寺到水泉的长城与前一天老牛湾到古寺的长城相似,以土质长城为主,也有零星的砖制敌楼、墙体。部分砖制敌楼被当地人用来于存放木材等,已经成了储物室,破坏严重。沿途有一些地基为圆型的土质烽火台,长城墙体旁边多数建有土路用于行车,也有部分地段直接将土路建在了长城,可能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对长城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

  在水泉乡里休整一晚,迎来最后一天的行程。目标柏杨岭(古叫丫角山)。这是此行最艰辛的一天,经过了整整一天的徒步最终到达了柏杨岭,结束了长城的徒步。柏杨岭只有一户人家。水泉乡到柏杨岭长城与前两天的有所不同,这段长城砖制烽火台、敌楼明显增多,而且也出现了砖制的墙体,但也能见到明显的墙体倒塌的痕迹,不时会见到大堆大堆的城砖。这段亦属于明代内长城,古由山西镇管辖,先由内蒙古清水河县管辖。

  山西是中华文明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历史上人文墨客辈出,全国75%的古建筑保存于此。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像山西长城以及沿途的一些堡子、敌楼等古建筑正在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这一道道承载着中国人文、社会、历史信息的长城,在接受自然考验的同时,也遭受着来势更甚的人类发展的影响。包括很多山西人也不了解山西长城的历史以及现状,无形中又让问题变得严重。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然而我们不禁为故乡两边的人们现实的贫困、落后而心痛,也为他们一代代人在此繁衍生息,不畏艰苦而由衷赞叹,为他们在这个被物欲充斥的世界生活时,仍流露着的那份淳朴而动容。这样一种反差触动着我们这四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在徒步长城的途中,我们接到了山西长城研究协会武建军同志的电话。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能进行长城徒步,走进长城,了解长城,他感到很欣慰。他也透露了关于招募山西长城保护志愿者的想法,大学生可以是一个主要的群体。对此,我们也十分期待能成为真正的山西长城保护志愿者,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长城,保护长城。

 

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历代长城专辑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