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秧歌》出版的前前后后

 

 

 

 

 

  最初认识太原秧歌,是在太原市文化局文化科工作期间。1990年文化科组织了一次全市的小戏调演,南郊区的《换胎》《割田》《搬家》,北郊区的《新风路上》,阳曲县的《审夫》都参加了调演,演出大获成功,我一下子就被这种诙谐、幽默、极富喜剧色彩的秧歌小戏所吸引,及至乔俊宝创作的《换鸡》在1997年摘取了全国第七届群星奖的金奖、实现了太原市“群星奖”零的突破;2010年创作的《农家乐》以金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再夺群星奖后,使我更为关注太原秧歌,喜爱太原秧歌。

    2008年末,我担任市艺术研究所所长(2010年更名为太原市艺术研究院),这是太原市唯一进行专业戏剧创作、研究的机构。由于机遇使然,由于个人喜爱,更由于工作的需求,我萌生了收集和整理太原秧歌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太原市群众艺术馆常峰馆长、乔俊宝老师,小店区原文化馆馆长刘卯生等专家的一致赞同。随后,我带领创研部、音像室、编辑部一行5人分赴太原秧歌的发源地晋源的东里解,小店的张花村、移村、北瓦窑村、郜村,尖草坪的岗北村等地采风、调研、走访老艺人,开始了太原秧歌的拍摄、记录、收集、整理工作。乔俊宝、刘卯生、杨平生、牛争光、牛爱科、王有新、郑惠文等业内专家和爱好者积极支持,热情参与,将他们创作收集的资料贡献了出来。在采征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太原秧歌竟有着那么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美妙的文艺色彩,我们边收集、边整理、边欣赏……

    太原秧歌是老百姓田间地头、劳作之余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是在绵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谣,是永远鲜活的“歌”。在整个采集、整理、编纂的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形成了一个共识:让这样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消失不仅是一种遗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渎职,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太原秧歌》历时3年,告竣在即。为了确保书稿质量,我们一方面将初稿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示;一方面召开书稿征求意见会,邀请各方专家进行座谈、论证。很快各方意见收集汇总起来。首先是得到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根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并拨专款鼎力支持,还力荐市政协原副主席、太原文化专家王继祖审读。王继祖先生逐篇审读书稿后,就书稿的体例、格式、内容、专业术语及封面设计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书面意见。我们根据各方意见将书稿再次进行了修订、增删。

    当然,此书只是做了一个收集、整理、编纂、制作的工作,旨在将散落在民间的剧本辑录于此,以便为今后传承、研究提供翔实、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个中难免挂一漏万,还请有关专家赐教。囿于本书是我们研究太原秧歌的起点,收集方才告成,研究尚待起步。我们会以此为契机,将传承、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为己任,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宋平

醇正的地域文化——太原秧歌

    太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文明的曙光渐进在这片古老土地的同时,无比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被勤劳智慧的太原人民创造出来。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折射的是古老名城的文明进程以及厚重悠久的文化辉煌;而由世代并州儿女口传心授,习染熏陶传承积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让文明之光穿越了时光隧道,播撒进人们的心田中,灿烂在龙城儿女的视野里。2006年申报的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秧歌”便是其中之一。

    太原秧歌是活跃于太原及太原周边地区的一种富有民间乡土气息和生活韵味的地方小戏。其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鼎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早期的太原秧歌是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秧歌,形式与内容都非常简单,多在节假日和祭祀时演出,并无音乐伴奏,称“干板秧歌”。大约到清代后期,太原秧歌才开始正式走上舞台,并有了生、旦、净、丑等行当。在表现内容上,既有反映历史题材的大剧目,也有反映老百姓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的小曲曲。

    太原秧歌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借鉴和吸收姊妹艺术的技艺与精华,特别是中路梆子的表演技艺,许多演出剧目也是从中路梆子中移植过来的,在广大农村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影响深远,观众喜爱,历史上曾涌现出大量的太原秧歌班社并在广大农村进行过商业演出。这说明太原秧歌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已经深深根植在百姓的心灵中。

    太原秧歌是地地道道的本土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旦丢失或消亡,这个民族就成了无根之木;而一个没有根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这既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庄严宣誓,也是为文化战线工作者描绘的宏伟蓝图。完成这样伟大的工程,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必须从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着手。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继往开来和走向富强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也是维护人类文化多元的重要因素。

    决心紧要,措施紧要,落实更重要。中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是引领我们工作的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目前,我市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省级名录33项,市级名录87项,县级名录253项。今年确定的38个市级项目,现已全部申报省级。成绩面前,忧患还需紧绷。眼下,当务之急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样式完整保存下来,率先抢救其中濒危的项目。我相信,随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进一步挖掘、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太原市艺术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太原秧歌》(中国戏剧出版社),为我市及时、有效地保护和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不仅仅是在保护传承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是在抢救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促进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

    2013年是太原建城2510周年,这是他们以实际行动向文化古城献上的一份厚礼。藉此我也向这些为文化事业默默奉献的文化工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张春根

 

文来源:太原日报20130906;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0-1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