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大米随想 |
||
|
晋祠素以水秀山明、铭精匾绝著称于世,可晋祠的大米凡是吃过的又有几人能忘怀它做出来后的那种余味不绝之香,剔透晶莹之美呢?它也是我们晋祠特产之一。 晋祠大米产于晋水灌区一带,西汉即有大面积种植。它颗粒较大,微带褐色,质较硬,性微寒。它的这些特点都是因为它生长的土壤是营养丰富的黑土,而浇灌的水是富含矿物质的晋水而成。虽看着不美,可做出来后却是洁白无瑕、浓香四溢,且连蒸数次仍粒粒分明。吃到嘴里,香甜爽口,不由你流涎三尺。 晋祠大米之所以没有成为贡品是因为晋祠水是从水母所坐之瓮底流出,皇室避讳它,故不征收。可它也没能摆脱厄运,因为它成了历代官府剥夺的对象。日本侵略者甚至不准晋祠人吃自己种的大米(最典型的例子是南大寺村民李二连因私藏了一点稻子,竟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枪杀于埋稻子的坑中)。直至新中国成立,晋祠人当家做主,这才能安心吃自己种的米。 人们在享受晋祠大米醇香可口之时,有几人去问过晋祠稻农的辛劳呢? 晋祠处于丘陵地带,地里的活儿大多是靠人工来完成的。每年的开春时节,也是稻农一年辛劳的开始。这个时候的稻农便开始往地里上农家肥了,以确保当年的丰收。到了二月间就整理田埂、垫畦口、平整土地并开始了秧苗的培育。这时的晋祠天还是很冷,稻农们也只能在寒风中平地、挑炕、撒籽、铺粪、盖塑料。劳作时为了利索,很多人打着赤脚,手套也不戴,以至使很多人手脚皲裂。为了省钱,也只是擦点棒棒油,在火上烤烤,用白胶布裹一下拉倒。等到秧苗长起,还得留意给秧苗放风,以免被太阳晒坏,给秧苗上肥,以免秧苗过细,每日还得留意秧地的干湿,调整浇水的多寡,以确保秧苗茁壮成长。 到了插秧时节,为了秧苗不受太阳曝晒,稻农很多都是天刚放亮便开始劳作,为了确保进度,直到天黑才收工。插秧时为方便大多是打着赤脚,弯腰倒着插,手脚不闲。伴随他们的只有伺机攻击的蚊子与浑然不觉已猛吸鲜血的水蛭,还有就是因插秧累的直不起来的腰。 待插的秧苗缓过精神来便开始第一次的上粪、抓草。上粪还好说,最难的是抓草。怕穿靴踩到秧苗,稻农一般都是赤脚弯腰钻在地里,将地表一寸一寸的去除杂草,生怕遗漏,影响到秧苗的正常生长。等到五月间,秧苗已长到一尺多高,绿油油的很是喜人。这时便开始了第二次的上粪、抓草。这时太阳已是很毒,晒得人抓草时头也不敢抬,而升腾的水蒸气与骄阳相交汇,使得弯腰抓草时犹如钻到蒸笼一般,让人透不过气来,而蚊子也更似猛虎,肆意地叫着逮着皮肤就猛叮,水蛭也更让你防不胜防,在脚面小腿处肆虐。 秋天到了,也是稻农最喜悦的时刻,望着一浪一浪金灿灿的稻子,脸上洋溢着笑容。可这也是一年中最辛苦的日子。别看电视电影中收稻子的场面很喜庆,可现实是很苦的。为了防止雨水的侵害,他们得跟老天抢晴天。镰刀是他们的武器,稻草是他们的绳索。当初升的太阳露出笑脸时,他们已经割了一个甚至两个畦了。割倒后便开始结绳、捆稻,用一字尖扁担挑到路边,运到打谷场里。又是靠双手一把一把的在打谷机上脱粒,一锹一锹的再借风将稻谷扬净,堆到打谷场上,这时的他们才会露出开心的笑。可还有翻晒等着。晾干后运回家里,入了粮仓,这才可将心放到肚子里,而这时的整个村庄也飘散着一股淡淡的稻香。 不过地里还得靠人一镢一镢去深翻,以便冬天让太阳晒晒,养好土地,期待明年的丰收,这才是一年辛苦的结束。 朋友,当你端起香喷喷的米饭时你想到过农人的辛苦吗?所以在这里奉劝大家,节约每一粒粮食,因为他们都是由血汗凝聚而成的。 ■ |
|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30902;本文作者:韩文元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0-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