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开启改写中国古代民居历史之门——阳城元代民居之重要发现

 

 

 

 

 

  中国的木结构古建筑,传承至今最早的是唐代,最著名的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和南禅寺正殿;中国的古民居,传承至今最早的是元代。可惜的是,关于这一点直到最新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还没体现。一直以来,我省最著名的发现是上世纪的山西高平姬氏民居。现在,与高平市毗邻的阳城县,又发现了一处可能比高平姬氏民居更早的元代民居。山西省文物局局长王建武如是说。

    阳城县上庄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不仅保存了3座元代民居,同时还有一批有确切纪年的明清民居。这使得上庄成了一幅元、明、清乃至民国至今民居发展历史的画卷,是它处无与伦比的独特资源。王建武进一步指出,如何充分认识和展示好这些民居的重要核心价值,怎样发挥文物古迹的社会效益,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的、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中国建筑起源于民居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与文明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为人类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建筑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劳动成果的总和,形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而建筑恰成了文化与文明的载体。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特殊的结构形式和外观造型独树于世界建筑之林,其卓越的技术成就和艺术风格,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事实上,代表人类文明结晶的建筑,肇始于原始人类赖以挡风遮雨的茅舍。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逐水而生、择洞而息。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建造居室的定居生活。考古资料显示,在南方人们选择在树上搭“巢”,在北方人们选择在地势较高处挖 “穴”。在建筑形式方面,在北方由“地穴”发展为“半地穴”,最后在地面上筑台构屋。在技术方面,最初“地穴”之时,在洞口上扎制一个可移动的木骨草盖;“半地穴”时在地上部分立柱,编制木骨泥墙,上部绑扎出屋盖,这样的建筑在形式上已经接近我们今天的房子样式了。

    卯榫技术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部分,也是有别于西方建筑的独特的结构技术体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一批距今6000多年的木制卯榫构件证实,卯榫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表明,中国建筑贯以始终的卯榫技术发端于原始人类的住房——民居。此时的卯榫技术受工具制约,在结构复杂部位仍需绑扎来配合,故尚不能为建造体量高大或多种类型的房子提供技术支持。金属工具的出现使卯榫技术得到突破性的飞跃与发展,使各种复杂高级的卯榫得以实施,足以为各种类型以及高大建筑的营造提供技术保障。从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匜等器物上,可以看到多样的房屋类型乃至三层高楼的建筑形象;从河北中山国灵寿城遗址中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的陶制斗件可知,斗栱技术已初步形成。到我们今天可见的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卯榫技术、斗栱结构、大屋顶,组合成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无疑,原始人类的住房——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

  普查发现更早元代民居

    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发现了佛光寺东大殿,令学界和国人振奋——中国有了唐代建筑。之后陆续发现了芮城广仁王庙、五台南禅寺和平顺天台庵大殿,成为耸立在山西大地上全国独有的、时间最早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

    无独有偶,上世纪80年代的文物普查中,在高平中庄村发现了一座元代民居——姬氏民宅。山西有了一座最古老的民居,着实让文物界振奋了一把。然而更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2011年,阳城县文物局在上庄村又发现了3座元代民居,这简直就是发现唐代建筑的重演和再版。至此,三晋大地上又拥有了全国独有的、时间最早的4座元代民居。

    从文化角度看,民居见证了中国建筑和营造技术的发展历史,聚落民居与神庙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进步和人们生产生活、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礼仪等文明与文化。实际上我们现存的早期木构遗物大多是与村寨、聚落民居不可分割的宗教建筑。

    然而,打开有史以来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木构建筑的实物遗存起自唐代,而民居建筑则见自明代,在时间概念上相去近800年之久,在时代排序上相隔了5个朝代一个历史时期。最为重要的是:一般而言,传统木构建筑实物遗存分为早、晚两个时期,唐代至元代为早期,明、清以降为晚期,这样一个分期的主要依据是元、明之际传统建筑在结构技术和外观造型方面发生了重大转折。依照这一理念,传统民居没有早期遗存,就建筑史而言不无遗憾。

    显然,这4座体量不大、装饰无华、外观质朴、结构简洁的极普通的民房,在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建筑史方面极具重要地位。这一重要发现,让我们山西不仅拥有4座中国最早的木构殿堂,同时还保存了4座国内最古老的民居,其价值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元代民居的建筑价值

    如果说姬氏民居的发现孤掌难鸣,那么阳城民居的发现无疑使我们对元代民居的认识会更加全面,研究将更能深入。一则它们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亲缘;二来阳城正配齐全、院落完整;三是两种类型恰与我们已知的庙堂元构有着共存关系。所以阳城民居的发现,将会改变中国古代民居建筑元代实例空缺的历史,对中国早期民居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建筑形制:姬宅所遗为正房,阳城正房和东西厢房,4例皆悬山式屋顶。这与我们以往认为硬山式建筑盛起于明代的认识相符。

    院落布局:姬宅与阳城的正房皆坐北朝南,阳城正房台基较两厢房高出一步并前出深远。显示出与中国建筑坐北朝南、围合院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相一致的院落布局方式。

    构造形式:姬宅与阳城民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传统大木构架形式。在风格上分别体现出元代建筑“衰退型”和“传统型”的突出特点,印证了我们对元代建筑的分类概念同样适用于民居。

    时代特点:在这4例元代民居的隔架方式和细节方面,我们可以看到3个不同时期的突出特点。即驼峰大斗承平梁、蜀柱合木沓承平梁、蜀柱独立隔架,这3种结构组合分属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方式与形制类型。

    耍头序列:从耍头式样的发展演变情况看,阳城民居的“蚂蚱头型”单材雕花头式样,是金代晚期的特征,反映了旧制的延续;而姬氏民居的“麻叶头型”是盛行于明代的式样之一,展示出新式的启蒙。

  元代民居的文化价值

    我们常说,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建筑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就是这4座看着普普通通、平淡无奇的房子,却蕴含了值得特别关注的文化观念和建筑意义。

    原始观念的遗迹:姬宅正房当心间板门向室内退移至内柱之间,使室内平面布局呈凹形,在屋内有了两个相对隐密的空间,这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仰韶文化房屋布局的典型类型之一,建筑史学家杨鸿勋先生认为,这种 “仅利用两道隔墙的经济手法就满足了居寝隐蔽的实用要求”是原始社会建筑的杰作。“这两道墙,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姬氏民居的室内空间布局方式,正是这种古老的居室隐奥观念的传承与遗迹。

    奥窔之间的玄密:当建筑的功能要求升华为精神需求时,便成为文化流行。《旬子·非十二子》说“奥窔(yào)之间,簟(diàn)席之上。敛然圣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诗经·小雅·斯干》曰:“下莞(guān)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奥指屋之西南角,窔指东南角,古人认为是幽密和玄奥之处。这里我们无意也还不能完全破解其玄念和秘密,但如果说仰韶文化的格局是奥窔理念启蒙的话,那么姬宅便是这种布局玄机的承袭与见证。

    民居发展序列的构建:阳城元代民居所在的上庄村,同时保留了一批自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如果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到整个晋城地区,完全可以构建起一个地域特征鲜明的元代至民国民居建筑、民居文化的发展序列,对于中国古代民居研究基础理论的构建不可小觑。

    阳城民居的发现,是山西文化遗产的又一笔重彩,但是对于文物界来说,却是喜忧参半。首先,我们对元代民居的研究和认识并不充分;其次,我们虽然有古代民居建筑的保护经验,但针对元代民居来说,也还是一个新课题。更为重要的是,修缮只是保护工作的一部分,日后的管理方式和服务于当今社会的展示利用才是有效保护的真正意义。

 

文来源:山西日报20131009;本文作者:贺大龙 杨海军 卫伟林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0-10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