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隽藻外家河底古镇考 |
||
|
我的故乡是山西阳泉市北郊河底镇,近日回乡省亲,意外发现了祁隽藻的外祖父家所居住的院落。 这个院落位于河底镇东头关帝庙西300米处。坐北朝南,面河而居,背后是镇中古街。院落两进,正房与河房为瓦顶。左侧为门楼。东西厢房乃平房。正房居高,有五级台阶。全院瓦楹凋敝,杂草丛生。据悉,此院曾有魏姓居住,现为村委会公产。寿阳祁隽藻研究会的同志们曾经专门前来考察,并嘱村委会要保护好此院。阳泉市文管局也已知悉此事。 近日读《祁隽藻集》,祁隽藻所撰《显妣刘太夫人行述》一文中写道:太夫人刘氏,世居山西平定州河砥镇。考讳煜,乾隆丁巳科进士,湖北宜昌府同知……太夫人以名门爱女从宦京国,城南数椽,居大不易……昼则治中馈,米盐零杂皆出一手;夜则为子女缝纫澣濯,至三四鼓弗辍……勤不言劳,贫不言苦。家运屯蹇,万事艰辛。 另在《刘太夫人墓志铭》中写道:我太夫人年十八归我家,五十余年,勤勤恳恳,贫困患艰之中,卒赖以济抚前室子女及弱孙,成弓太夫人之志。教子孙,择严师训迪,俾我先君子令名罔或失坠。先君子既葬,未逾年,伯兄即辞世。我太夫人迫于衰病,力持家政,至老弗怠。 由此可知,祁隽藻乃其父继室刘氏所生。对于刘太夫人的外貌祁隽藻在《先太夫人画像记》中亦有所述: 我母方面丰颐,疏眉长目,鼻口端厚,两耳垂珠。生平未尝施彩泽,而人不知。晚岁齿落,辅颊微敛,发白疏疏,而鬓不脱,虽数病赢,神气自若…… 对于祁隽藻的外祖父刘煜,《平定州志》云:刘煜,乾隆己未(1739年)进士,湖北远安知县,后调职黄冈,汉阳,历宜昌同知。精明强毅,楚民号其为“悍标”。如遇豪富凌虐平民,定会执法不贷。如遇冤狱,定要亲自审问犯人,然后给予平反昭雪。最终因公殉职,留下美名。 由此,我们依稀可以窥见祁隽藻外家之大略。对于河底镇的风物,祁隽藻在《谒汉邳侯庙并序》一文中写道: 平定州河砥镇东里许有明灵王庙,建自明嘉靖中,祀汉邳彤。按《汉史·邳彤传》,字伟君,信都人……彤为后大将军,建武元年更封灵寿侯。明灵王之封不知始自何代。旧碑作邳彰,误。士人呼为邳彰庙,“彰”盖“彤”字传写之讹……道光十四年九月记。 序后诗云:紫色夺金刀,赤符起白水……一言足兴邦,褒赞著青史。帝固赤心推,侯实曲突徙……上艾有遗庙,千载崇报祀。冕旒照旌旗,山河壮壁垒。攀云桥上字,斜日重徙倚。 文中所述邳侯庙,在我的平定老乡和河底镇老乡口中,都叫“邳彰庙”。诗中所言“攀云桥”即邳彰庙院所跨的一座石桥。此桥架在山石之上,上有戏台,至今石刻“攀云桥”三字尚清晰可见。桥西是一石山,风景秀丽。上有奇松,号为“无根树”,早年被毁,至今荡然无存。想当年,祁相国游谒邳彤庙时,看到如此美景,当即诗兴大发矣。 按照家乡的说法,河底镇是祁隽藻的姥娘家所在地,也是我的姥娘家。我的外祖父也姓刘。我的姥娘家与祁相国的姥娘家相矩不过200米。河底镇是个古镇、大镇,杂姓群居,过去有“九刘、十八王、耿一户、葛没二姓”之说。虽然刘姓多支,据了解,我的姥爷家与祁的姥爷家是一刘呢。更何况,我的外叔祖刘培训先生(生于清末)还是当地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不知与刘煜有何渊缘)。 于是,我便有幸与祁隽藻先生攀了亲。河底,在祁隽藻笔下出现时,往往写为“河砥”,在我的书法作品落款中往往写为“河邸”。似乎“砥”字更为雅致。但祁隽藻可能还未曾考证到河底的古称:青龙镇。缘由是镇子东山上,邳彤庙之西边岭上,有一块青龙的化石,历来为本镇子民奉为神灵。河底自古是一个铸造业发达的镇子。清朝的某个时期,这个古镇还曾设立“宝泉分局”,为朝廷铸造铁币。这个镇子历代出过一些文人雅士,恐怕祁隽藻的姥爷刘煜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遥想当年,祁隽藻的母亲祁刘氏在寿邑,在京城,相夫教子,勤勉不息,操一口地道的阳泉河底方言,自是一副贤妻良母形象。据语言学家分析,河底土语属阳泉——大同语系,每有双音词,第二个字必定儿化。比如“桌桌儿、凳凳儿、板板儿、块块儿”等即是。 由是,我们依稀可以想见祁隽藻的母亲和姥爷的风采。 ■ |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30928;本文作者:葛葆庆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0-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