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寨精神几次总结的回顾 |
||
|
大寨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民经济陷入困难,农业生产战线上崛起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农业的先进典型。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农业克服了暂时的困难,迎来了新的发展。但是,随着“四清”运动的深入进行,对大寨精神的总结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突出政治和阶级斗争。省委党史办公室研究员王家进对此颇有研究,现特邀撰文,以飨读者。 1964年,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周恩来对大寨精神做了总结,指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山西省委也对大寨精神做过几次总结,对推广农业学大寨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寨从一开始就是农业生产上的先进典型 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遇到了最大的困难,吃的、穿的和用的空前地紧张起来。正是在这一情况下,山西省委发现了大寨这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 当年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的王大任曾说,山西省委发现了这一典型后,“经省委几位领导商量,做出了全省向大寨学习的决定。后来陶鲁笳同志(当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向毛主席汇报后,毛主席肯定了大寨的经验,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山西省委最早提出学大寨,是在1963年3月全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上。但这时,大寨还不是一个值得全面学习的典型。山西省委只总结了他们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帮助后进村的事迹,提出了“学大寨,一带二”的口号,要求在全省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群众运动。 1963年8月,大寨遭受了特大洪灾,损失惨重。但在自然灾害面前,大寨人提出“三不要,三不少”(即不要国家救济粮、救济款和救济物资;统购不少、口粮不少、分配不少)的口号,战胜了自然灾害,再次夺得丰收。这对落后的山西农业来说是一个启迪,对山西农民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育。山西省委抓住了这个典型,于11月9日向全省农村、城市各级党组织发出向大寨学习的通知。当时把大寨的精神用三句话做了高度概括:“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11月10日,《山西日报》发表社论《学大寨之志,长大寨之风》指出:“大寨之志,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大寨之风,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勤俭建国,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事业的艰苦奋斗作风。”大寨人的精神和山西省委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的发展。 这是山西省委第一次对大寨精神的正式总结。尽管这时中共中央已召开了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全省的“四清”运动已经展开,但从山西省委所提的学大寨口号和对大寨精神的总结来看,是想把山西的农业搞上去,改变长期以来山西农业的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的稳产高产。 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大寨精神走向全国 1963年底到1964年春,全省人民响应山西省委的号召,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这一时期,由于有山西省委总结的大寨精神所指引,学大寨基本上是在生产领域里进行的。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榜样》,也要求各地从四个方面去学大寨,一要学大寨人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二要学习敢于藐视困难、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优良作风;三要学以整体为重的共产主义风格;四要学永远向前、并把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的好作风。《人民日报》社论总结的这四个方面与山西省委的概括基本一致,也是从生产建设方面着眼的。 可就在这时,山西的“四清”运动和阶级斗争有所发展。山西省委原来总结的大寨精神,本来与 “四清”无关,这时也不得不加进一些阶级斗争的内容。 1964年4月20日,周恩来委托农业部长廖鲁言来大寨,亲自做了20天的考察。回北京后,他向毛泽东和周恩来写了书面汇报,着重介绍了大寨生产建设方面的经验。鉴于当时的形势,他把大寨精神概括为大寨人有革命的思想,树立了雄心壮志等六条,与山西省委所总结的大寨精神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强调了“始终坚持依靠贫下中农的阶级路线”。 这个时期,大寨本身也突出了政治,更加强调了阶级斗争。山西省委原来总结的大寨精神,也被解释成为开展阶级斗争的结果。从全省范围来看,许多地区学大寨不仅学大寨精神,也开始学阶级斗争。但尽管如此,农业学大寨没有受到大的干扰,山西省委依然把1963年11月总结的大寨精神作为总的方向,要求全省农村坚持学习。在山西省委看来,大寨基本还是一个农业生产上的典型,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全省农业学大寨运动基本没有超出这一范围。 尽管受到干扰大寨精神仍然鼓舞了农民 1965年初,全国形势发生明显变化,阶级斗争的理论进一步升级。大寨作为一个先进典型,也开展了这一系列工作,以求在政治方面也赶上形势,作出表率。如制定了《政治思想工作制度》,对社员进行经常的政治思想教育等。 很显然,形势变了,原来山西省委总结的大寨精神不可避免地要做一些新的修改和补充,农业学大寨运动不得不加进突出政治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内容。 1965年3月26日至31日,在山西省贫下中农和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上,山西省委又这样概括了大寨精神:“学大寨,学什么?主要是学由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大寨人所具有的革命精神:一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二是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三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四是大胆忠实、改天换地的革命干劲;五是以国为怀、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 这五条与山西省委原来概括的三句话所不同的是,增加了第一条和第四条。虽然从概括的五个方面来看,并没有体现阶级斗争的概念。但山西省委同时又强调,在学大寨的过程中要“突出政治”。什么是“突出政治”?山西省委不久又解释:“突出政治,就是要以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为纲,坚持政治挂帅,把政治放在首要地位,以政治统帅生产,统帅经营管理,统帅一切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管理和其他一切工作中去。”在这里,政治工作对生产和其他一切工作的反作用被不恰当地夸大了,阶级斗争被日益突出出来。 既然山西省委提出要 “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为纲”,那么再用这个标准衡量山西省委两次总结的大寨精神,显然有不适应之处。于是在山西省委二届一次会议上,再次对大寨精神做了总结,将其概括为“一条红线,五个要点。”指出:一条红线,就是毛泽东思想挂帅、总路线挂帅。五个要点,就是:一、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二、有爱憎分明、一心向党的坚定立场;三、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四、有藐视困难、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五、有以国为怀、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这样一来,“突出政治”“阶级斗争”都直接体现出来了。 文化大革命前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是与全国范围内的“四清”运动同时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四清”运动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影响。 但也不可否认,大寨首先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先进典型,曾为改变山西农业的落后面貌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六十年代山西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坚持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爱国家、爱集体等原则,这些都是正确的。至于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干部和群众也是正确的。但片面夸大政治的作用,尤其是不适当地强调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后来出现的“左”倾错误。 ■ |
|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30613;本文作者:王家进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0-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