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应县木塔修缮:24年的等待

 

 

 

 

 

   8月上旬,一则消息在各媒体文化版刊出:今年9月,山西省文物局将把应县木塔的修缮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这是目前为止应县木塔的最新修缮方案,也是自1989年以来终于能够进展到上报国家文物局这一高度的修缮方案。此前24年中,对这座绝世珍塔的修复意见,始终在5种方案间争论徘徊。

    有专家称,如果这个方案被批准,应县木塔将开始终于进入修缮的具体操作阶段。

    媒体的扎堆报道传达着外界的关注。而在山西人心中,对这座珍塔的惦念,其实从来没有停止,也不曾淡化。

A

历经千载,震撼当世

    尽管应县木塔的珍贵已被无数次阐述过,但一提到它,仍不能不先回顾它的珍贵。

    这座静静伫立于应县县城西北一角的巍峨木塔,以无可超越的建筑水准,历经千载而震撼当世。

    它比意大利比萨斜塔年长118岁,比法国埃菲尔铁塔早生833年。312根千年不朽的木柱托起67.13米高、7430吨重的塔身,无一钉一铁的木件榫卯架构成奇绝的斗拱飞檐。六次大地震不倒、数十回雷击不动、二百余流弹不毁、千番洪水朔风不摧。世界三大奇塔之首。中国最古老最高大最完整的纯木结构……

    如此珍贵的建筑瑰宝,隐在晋北一隅默默千年。它进入世界视野,是1933年之后的事。这一年,在美国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归国并在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的梁思成,开始了遍布大半个中国的古建考察。山西是他的考察计划目的地之一,但此前他并不知道应县木塔。

    某日他看到一位日本学者关于中国的考古报告,提到大同南50英里的应县有一座11世纪建成的木塔,这让他兴奋不已,寝食不安。当时的中国,建筑方面的历史资料基本是一片空白,而当时从北京到应县交通很不便利,梁思成在焦急中异想天开,给“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写了封信,希望照相馆主人帮助他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并把要这张照片的意图交代了一番,郑重声明会如数支付全部费用。不久,他果然得到了一张来自应县某照相馆寄来的木塔照片。

    1933917日,在考察了大同古建后,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及两位同事来到了应县。见到木塔时已是当夜8点钟。“这是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城圈里只有几百家土房子和几十棵树。但它自夸拥有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这塔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这塔真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梁思成后来这样写道。

    梁思成一行在应县住了 天,把木塔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做了极为精细的考察。测量了50多种不同的斗拱,画出了木塔的断面图,绘制了楼梯、栏杆、隔扇的图样,用仪器测量了各檐的高度和塔刹。他们从顶层南天门爬到塔外,攀上塔顶,四面空旷如悬,铃铛大响。塔尖有10米高,联系塔尖的是8根已不知有几百年之久的铁索。

    突然一个惊雷在头顶炸响,震得梁思成险些摔下。许多古建因雷击而焚毁,应县木塔却安然无恙。因为塔顶立一铁刹,中间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内,这正是一枚避雷针,而四周八条铁链,正是引雷的引下线。

    10年之后,梁思成写成中国第一部建筑史。这部著作中收有应县木塔的断面图、立面图及准确高度。又20年之后,曾师从梁思成的建筑学家陈明达再赴应县,全面考察木塔,撰成建筑学专著《应县木塔》,这是目前有关应县木塔的第一部、也最完整的学术专著。

四套修缮方案均遭否定

    一座经过千年风雨的古塔,不可能没有伤痕。

    有资料显示,目前塔内存在柱身及柱头开裂、柱脚劈裂等300余处残损。山西一位年已八旬的古建专家曾痛呼:“你们该去看看木塔伤成什么样了!”从1989年起,木塔的安危开始进入高层关注视野,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了“山西省应县木塔维修工程领导组”,开始筹备木塔大修工程。先后有7位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关注它的安危与修缮。国内许多知名机构都参与了修缮研究。应县木塔维修的意向性方案主要出现了4种。

    “落架大修”:中国传统的木建筑本像积木一样,是由木构部件一个一个搭起来的,应县木塔由柱和梁用榫卯叠加在一起,是可以组装、拆卸的结构,可以拆下来修。

    “大支撑”:建造一个新的结构去支撑木塔,相当于给木塔做一个架子,用架子来帮助年代久远、支撑能力薄弱的木塔,使它不再受力。

    “抬升”:将木塔保存尚为完好的三层到五层吊起来,将损坏最严重的第二层进行“落架”维修,待第二层修好之后,再将三到五层放下来。

    “现状加固”:在不改变木塔整体结构的前提下,纠正木塔残损最严重的部位。

    此前,应县方面也曾多次聘请多位专家进行研究论证,不少专家倾向于采用“抬升”方案,原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柴泽俊就是其中一位。他认为,这种方法稳妥、透明,能让全世界看到我们是怎样修复这个复杂的木结构楼阁的。

    而国家文物局再次邀请专家对应县木塔进行的专项讨论结果,则是反复慎重论证之后对上述4种方案的否定。“它们无法完全保证尽最大可能保留木塔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木塔目前的主要结构如梁、柱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状态都还良好,没有外界说的有很大的风险。

    最终的决定是“继续观察,暂时不修”。

    这时已是2006年。

“现状修缮”方案仍遭质疑

    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始了对应县木塔的监测与测绘。在研究院方面看来,木塔整体和局部都发生了倾斜、扭转和变形,以二层明层局部倾斜程度尤甚,并且在继续发展。由于木塔周边常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因此木塔主要是塔身的一二层明显向东北方向倾斜。据此,他们提出了“现状修缮”方案,认为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历史。应县木塔扭曲已是既定事实,把它重新装一次,就成了新的形态、新的样子。斜也是一种形态,代表一种历史文化,这种扭曲的状态也应该被看成是应县木塔历史状态的一部分。

    将在今年9月份呈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的方案,正是这个“现状修缮”方案,即在保持木塔现状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加固。

    但这个方案也被持另外观点的专家质疑,他们认为,现状修缮难以保证扭曲的木塔不再加剧扭曲,所谓保存原状,其实是保存残状。木塔不是拿某根钢丝能固定住的,现在要把倾斜度往回扭一扭,木质结构是扭不动的,否则就会有损坏。

    此外,应县木塔文物管理所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与木塔朝夕相处的他们认为,木塔扭曲变形主要是“骨病”严重,一层构件残损严重,二层面临坍塌的危险。

    在一轮又一轮的争论中,时光不止步,木塔负重依然。201211月,应县木塔终于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修缮方案的迟迟不能拍板,或许也有对能否成功“申遗”的顾虑。因为在申遗认定标准中,“原真性”非常重要,残损建筑申遗必须出示修缮方案。如果因修缮而致缺陷,或将导致申遗遇阻。但这只是其次。正因为木塔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所以维修起来才要慎之又慎。古建筑修缮工程涉及非常专业的技术,若非院士级别的专家,寻常专家都难以对此深入评价。

    谁能负起这个责呢?在应县吧里,当地人带着无奈和心疼这样调侃:“咱的宝贝,其实是个烫手山芋,谁愿接、谁敢接、谁能接呀?!” 

B

木塔建造年代成谜

    如果我们能回溯到塔的建造年代,是不是就可以找到相关的营建资料,从而帮助我们今天的修复呢?

    很遗憾,我们找不到。实际上,就连塔的建造年代,我们都搞不清楚。应县木塔的建造年代一直是个谜,对它的建造原因,最少有4种说法。

    一、建于五代(10世纪):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年-943年)建,辽清宁二年重修。

    这个说法,见于清朝年间出版的几本官方地方志书,即康熙《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山西通志》,乾隆《应州续志》等。书中所引“旧志载晋天福间建”的旧志早已失传,无从查考。

    二、建于辽代(11世纪):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建,金明昌四年重修。

    这也是被引用最多的观点,包括应县政府申遗和宣传文件在内的许多资料都注明,这座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即公元1056年,其出处是明万历年间田蕙撰《应州志》,及台基墙上一方明代弘治三年(比田蕙更早百余年)的知州薛敬之石刻铭文,还有塔上高悬的金朝“释迦塔”匾额题字。

    五代与辽代,前后相距120年。梁思成当年发现木塔保留有许多唐代建筑技术,这正是辽代建筑风格的特色之一。辽代说因此最被认同。

    三、建于北魏。

    公元425年,在北魏道士寇谦之建议下,尊崇道教的太武帝拓跋焘在北魏首都 (今大同市)东南建崇虚寺。442年,崇虚寺又建起五层道坛,全部用木头做成,也就是一座五层木塔。自此,每一位皇帝登基,必须到崇虚寺道坛上接受天书。到公元493年孝文帝时,下诏在清静处再建一座道坛,地点就在今天应县木塔所在处。这座新建木塔的设计和建筑完全遵循道家思想。塔身八面就是八卦图,塔的底座也筑成八角形,塔基正南面嵌砌了一块石雕八卦图,月台上还有一块天然太极黑石,也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云汉石”。明五层暗五层的塔身也隐含了道教阴阳合十的教义。除塔基外,从第一层起直至九层,每一层的木结构都连接成一个卦的样式,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顶层又把这八个符号集中在一起,形成八卦归一。

    这一记载见于《魏书》《山西通志》《水经注》。据此推断,可能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崇虚寺与道坛日渐衰微,后来渐渐演变成为释迦阵地,也就是今天的佛宫寺和释迦塔。

    四、建于唐。

    李靖任隋朝官员时,被外放到马邑郡(今朔州),又被李渊收降。唐贞观三年,李靖在应县平叛有功,深得百姓爱戴,尊李靖为天王,将军营所在的村庄叫作天王村,建天王祠,后来有个巧木匠,精心设计制作了没用一粒铁钉和半点鳔胶的木塔供奉李靖。后来他带人们伐附近黄花山原始森林的古松,建了一座和小木塔一模一样的大木塔。这就是为什么李天王手中托着一座塔。

    应县城就是李国昌和李克用父子在天王村的基础上建成的,李靖的故事在应县一带代代相传。

    这只是一个传说。

何人建造说法众多

    那么又是谁建了这座塔呢?

    明朝万历年间田蕙撰《应州志》说,当时木塔已无碑记可考,他只找到一片石碑,上面刻有“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几个字。而这片石碑,今人并不曾见过。

    田和尚是谁?或是一代高僧,更可能是一位高官,因辽代崇佛风盛,许多契丹人的名字都与佛教有关,例如辽道宗宣懿皇后,名字就是萧观音,另一位皇帝辽圣宗的小字是文殊奴,一些王公大臣也有耶律和尚、萧和尚、李和尚、张和尚等名字。

    既是“奉敕募建”,奉谁的敕呢?

    许是辽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1035年-1076年),即《杨家将》中的萧太后。这位太后是应州人,出身契丹贵族家庭,两位姐妹皆为后,父兄三人都封王,一家三后三王,显赫无比。她入主后宫的40余年正是辽王朝最稳定的时期。清宁二年,是1056年。

    应县木塔下层门楣前后,绘有三女三男,正是萧家“三后三王”的画像,因此,应县木塔应为辽代萧太后一家在故乡兴建的“祖庙”。不但取材方便(当地黄花山林木茂密),更因处于战略要地,在此建高塔或同时具备瞭望塔之功用。

    但无论是谁令建、谁募建,究竟是什么人具体承建,我们没有半点草蛇灰线。“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赵州桥是李春造的,故宫是蒯祥造的,但我们不知道应州塔是谁造的。“他们默默无闻,在中国也未获得应有的承认”(梁思成语)。

    因了这默默无闻,我们后人无从得到那精妙无比的思想与手法的真传,只有苦苦的猜测揣探与惴惴的不安。

    有时我们会惭愧地望一望东邻。距今1200多年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日本人修东大寺时,就是找到好木头,逐步把下边压坏的木构件替换掉,完成修复的”(阮仪三语)。

C

历史上的修缮留下遗憾

    实际上,多少年来,对木塔的修与补从未停止过。

    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应县木塔的修缮,我们能找到以下几条:

    金明昌六年(1195年),进行了增修,重点是修理木塔不完善处。

    元延佑七年(1320年)进行了大修,重点是将砖台基换成了石台基,木塔内加了木斜撑,外加了立柱,以增加木塔结构的稳固性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延长其寿命。

    明正德三年(1508年),离第二次大修已有近190年。此前木塔经历了元顺帝时的七日大地震,木塔周围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没有被震倒,但肯定有所损坏,所以这次维修规模较大,不仅重砌了塔基,还翻修了一层的厚墙。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二层平座。

    有文物工作者介绍,1934年民国政府也曾对木塔进行了一次“大维护”,拆除了各层间的泥夹墙和斜戗,换成了现在的门和窗,大大降低了各层的抗侧移刚度和承载能力。这次维修影响到了木塔的整体结构,留下了不少遗憾。

    此外还有建筑领域之外的记载显示,19747月,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来应县对木塔实施抢险加固工程。时值“浩劫”期间,当地文物部门数年间进行了5次清理,从木塔中发现大批经卷文物珍宝,这或可印证“木塔初筑时是按藏经楼设计”这一传说,但木塔修复效果如何,未见任何说明。

    据说197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应县时曾问大家:“你们知道应县为什么叫应县吗?”佛经上说佛陀圣物“上应天道,下应群萌,实为应地”。“天道、群萌”意思就是天上神祗、地上众生,佛陀遗骨灵牙示现之地,就是“应地”。应县因此得名。

    应县一带信佛百姓众多。每年春节,当地人都按照古老的习俗,登塔、绕塔,为来年祈福。许多中年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应县木塔还能上到第六层。

    近年来为保护木塔,已限制游客登塔,登塔需要另外交费,也只能上到第二层。2003年后,也是为了保护木塔,许多大型的铁铸塔铃已被卸下,早先那种劲风扑面时铃铎齐响的壮观场面已然不再。

    人们始终在想方设法为木塔减负。200694日,在当地为木塔举行950周年生日庆典的前一天,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重建仪式在附近的龙首山举行。一位来自台湾的僧人发愿,用钢筋水泥建一座应县木塔的姊妹塔,让新塔代替千年危塔承载游人,以延长木塔寿命。

    此举在宗教界内自有争议,外人不必谈及,我们只知道,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项目于2008年搁浅。

民间经验或可借鉴

    而在当地宗教界人士看来,应县木塔的命运,或许自有冥冥中的安排。“有佛舍利的佛塔很多,为什么只有这一座才称为释伽塔?因这里是殊胜的金刚宝地。而这座塔,不是研究它的一部分结构就可以修复得了的,更没有古代建塔时那样杰出的工艺与人才了,当今各处有众多的仿古建筑,其质量不敢恭维,中国建筑史上登峰造极之作,非短短几十年就能搞懂的。所谓修复,或许,只能是‘吹吹牛’而已。”

    在他们看来,这座塔,不可修复,更不可复制。沧海桑田,顺其自然。只能通过信仰,或通过对文物古建的真诚与尊重,来很好地保护它,方可保其尽量长久。

    怎样保护?

    杜绝游人登塔。对绝大多数游客来说,登上一层塔并不会看到啥,也不会真正明白啥。神圣的塔只应远观膜拜。而近旁,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建造一个立体的演播室,令人能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地感受这座塔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与佛教文化,不登塔亦不白来一次,而是领略了更深远的内涵。

    应县木塔,是全世界的珍塔,更是应县人的魂之所牵。多少当地人,依恋它,崇敬它,膜拜它。亦不乏民间人士苦心孤诣地钻研它,琢磨它。1997年,就曾有一位大同王师傅“十年建一塔”,成功复制了一座1.34米高、与它一模一样的缩造木塔。王师傅这样的人,在应县不止一位。如今,缩造的应县木塔,已成为当地观光旅游纪念品中的代表之作。

    也许有一天,这些民间的能工巧匠,可以介入到本由专家们担纲的中国古建的修缮研究中,贡献一点他们也许微薄却来自实践的经验。

    据介绍,“现状修缮”的方案是目前不少专家认为最稳妥、风险最小的方案。“这种方法对木塔的伤害最小。也可以控制木塔的致命伤不继续发展。把倾斜的木塔支撑起来,虽不能完全去除病根,但是木塔的安全状况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改善。”

    但没有一种方案能十全十美地解决所有问题。责任重大的山西省文物局方面给出最中肯的解释:“这就相当于给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拄上根拐杖。木塔已经1000年了,我们尽量对它实行最小化干预。我们希望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给它做手术。我们希望做完手术之后,木塔至少能够再保存1000年。”

 

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9-16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