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善晋美之三晋古塔 |
||
|
山西简称晋,亦称三晋。山西是善与美之集大成者。 山西之美,美在旷世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厚重的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 山西之美,美在自然天成、气势磅礴、鬼斧神工的三千里表里河山; 山西之美,美在勤劳智慧、崇文善理、淳朴厚重的民风; 山西之美,美在文化、自然、民风的和谐统一。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的历史人文与地理风情,本报陆续推出“晋善晋美”系列策划,其中包括三晋之山、三晋之水、三晋古寺、三晋古树、三晋古渡、三晋古塔、三晋关隘、三晋楹联等,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梳理,能够展现出山西表里山河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热爱山西、建设山西,从而让山西之美走向世界。 演变之下的美 在佛教历史与建筑艺术发达的山西,找到一座精美结实的古塔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著名的应县木塔与巴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是典型的覆钵式宝塔,太原双塔寺的双塔是我国最高的双塔,广胜寺的飞虹塔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琉璃宝塔,普救寺莺莺塔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来去匆匆的现代游客循着名声而来,更愿意把兴趣放在登塔的兴奋与激动里,至于古塔背后的历史与变迁,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问题。 事实上,塔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并非我国原产,而是最早起源于印度佛教,随着佛教的流行与传播进入我国之后,这种最早被称作浮屠的建筑在此后漫长的发展变迁中在地位、名称、形制、用途、材质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般的塔由塔刹、塔身、塔基、地宫组成,最早用于埋葬佛的舍利。早期塔的形制像僧人化缘用的钵倒扣过来的形状,因此被称作覆钵式。这种覆钵式塔最早位于佛寺正中央,后来随着供奉佛像的佛殿的出现,塔的地位逐渐被取代。塔开始出现在主殿旁的塔院中,在用料上则以木料、砖石、铜铁为主。 受中国文化影响,覆钵式之后又演变出楼阁式、亭台式、金刚宝座式等,除埋葬舍利之外,还被用于藏经、标志、军事瞭望等。如今留存下来的古塔中层数通常是奇数,面数通常是偶数。这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为天,阴为地。所以塔常常承载着古人负阴抱阳、顶天立地的平衡观念,这既是对塔本身能够长久留存的一种希求,更是对当地和谐生存环境的向往。 见习记者 葛慧敏 应县木塔:957岁的历史见证者 尽管修葺一新的辽金街上布局齐整、色彩鲜亮的古式建筑很容易让远道而来的游客眼前一亮,但是崭新的街道尽头巍然静默的木塔才是这条街上甚至整个应县县城里真正的主角。 和附近大多数现代建筑的千篇一律相比,957岁的应县木塔67.31米的身高使它看起来老迈而不过时,当游客们脑子里装着木塔的故事沿着斑驳的楼梯从二层小心走下,终于明白这种不过时里承载着怎样的沧桑与举重若轻。 应县木塔,全称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佛塔。目测只有五层的塔身事实上每两层中间都有一个暗层,加起来一共有九层。每层八角形的优美结构由千变万化又结实牢靠的斗拱支撑,塔身建成时共使用了54种斗拱,却没有一根铁钉。今天的人们在塔内的立柱、楼梯与地板上看到的铁钉是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侵蚀之下,被后人维护时加上去的。 将近一千年之后,后世的人们已不大说得清当时木塔被修建的原因。唯一确知的是,这座创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古老建筑,是我国目前保存最高、最大、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当越来越多制作精美的木塔模型跟着观光客们流向世界的不同角落时,有人愿意相信这是荒蛮的契丹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修建的藏经塔,也有人推测这是战乱频仍的多民族地区在战争中用于观测的军事瞭望塔。如今,由于严重朝着东北方向倾斜,出于安全考虑,当地管理部门只将木塔的一二两层对游客开放。除了塔身内部依然精巧却难掩老旧痕迹的木结构本身,足够细心的游客还能从每层的佛像身上看出来这座古老建筑的来龙去脉。尽管颜色早已被岁月侵蚀斑驳,但是佛像们匀称的比例、安详的面部表情依然在时光中不为所动。只是,主佛像胸前的灰色补丁看起来触目惊心。 从当地人的讲述中得知,木塔落成时,佛像巨大的内部空间被用来存放珍宝与经书,后被人盗走,为了填补盗贼在佛像身上留下的大洞,显眼的灰色补丁就此打上。 创伤不只留在佛像身上。塔身曾经历5级以上地震十几次,很多生命与建筑在天灾中被毁灭,而木塔神奇地存活了下来。现代战争中,木塔又承受过200余发炮弹的袭击,这些永远留在塔身上的伤口,在此后与木塔和平共处的岁月中,成了木塔顽强存在的最有力证明。将近千年的岁月中,很多显赫的朝代来去匆匆,很多霸气的民族永远湮灭,一代代人类在它的脚下繁衍生息,唯有创伤累累的木塔依然忠诚记录着属于它那个时代的信息。 当今天的游客们站在木塔二层的外围,吹着北方的强风举目远眺,不远处被围起来的古城墙遗址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建筑清晰可辨。此时,很多人会在惊叹中生出时空错置之感。这是木头的奇迹,也是建筑的奇迹,更是历史的奇迹。见习记者 葛慧敏 文/图 灵丘觉山寺塔:隐藏的契丹密码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曾做过一部纪录片《契丹王朝》,追溯和揭秘这个曾经金戈铁马却最终突然消失的民族。在片中末尾部分提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利用DNA技术,研究民族源流,寻找契丹后人。 想找到千年后的契丹后裔,需要DNA;想要了解千年前的契丹先人,也需要DNA。而这个DNA,就是文化。而觉山寺塔,无疑就是一座契丹民族的DNA宝库。 觉山寺塔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时代较早并具有代表性的一座辽代砖塔。按照记载,觉山寺塔建于辽大安五年(1089年),在位皇帝是耶律洪基。中国砖石塔发展到宋辽金时期,迎来一个高峰。大型砖石塔的形式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而觉山寺塔就是这样一座典型的辽代密檐塔。单从外观上说,与楼阁塔相比,密檐塔更为漂亮一些,砖雕装饰精巧、塔檐轮廓优美。 在觉山寺塔内,还有辽代壁画。拜访觉山寺之时,古塔正值修缮,无缘登塔一观。据导游介绍,塔身第一层室内外八面墙壁均有辽代壁画,现残存面积62平方米,内容为菩萨、飞天等像。辽代壁画见于寺观中者极少,觉山寺塔内壁画幸存,为研究辽代壁画提供了极其可贵的资料。 从灵丘县城到觉山寺,大约有15公里。驶出县城之后,一段路在煤渣的浸染下,让人心事重重;路边的大型煤矿和来往煤车不时进入眼帘。进入山区之后,心情逐渐好转,蜿蜒的山路之下,唐河默默流淌。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就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提到的滱水。兜兜转转之后,幽深古寺、伟岸辽塔,一并入眼。 契丹人的秘密,就在塔中。张 矿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王金平教授:传奇古塔瞭望古今 塔,来源于印度,被称作“卒堵波”“佛图”等,人们俗话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里的“浮屠”即是指塔。塔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时随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又迅速和我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随着时间的推移,塔也逐渐由宗教走向世俗。 我省境内留存的古塔,可以用不胜枚举来形容,应县木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太原开化寺连理塔……三晋大地上的每一处地方,都不乏各类古塔的分布。这些古塔在历经数百上千年的风雨冲刷下,兀自屹立不倒,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先民们的卓越才智。对此,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金平颇有感触,他向记者娓娓讲述三晋古塔的前世今生。 记者:塔出现的缘起是什么?塔具有怎样的作用? 王金平:塔最早是作为一种佛教建筑所出现,最初视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也作为高僧圆寂后盛放舍利的建筑。有种说法叫“有塔必有寺”,塔原先是位于寺的中央,随着佛殿逐步成为佛寺的主体,塔便被移至佛殿之后或寺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塔的功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宗教之外的作用变得愈发显著。不少古塔起到了装点河山的作用,成为各地的标志性建筑。塔也可供人登高瞭望之用,同时,塔还具有一定的军事意义,用以侦察敌情。另外,还有一些塔用来祈福、镇邪,如风水塔、厌胜塔等。 记者:山西古塔的类型和分布具有哪些特点呢? 王金平: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境内有着大量的古塔留存。山西境内的古塔,具有历史悠久,数量、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均匀等特点。从年代上看,北魏至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留存。从建筑类型上看,包括有楼阁式,如太原市永祚寺双塔;亭阁式,如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密檐式,如浑源县圆觉寺塔;覆钵式,如五台山塔院寺内白塔,还有金刚宝座式、经幢式等。塔的建筑材料囊括土、木、砖、石、铜、铁、琉璃、陶瓷等众多类型。 记者:研究和保护古塔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王金平:古塔作为我国古代建筑工程师们智慧的结晶,兼具建筑和艺术的双重美感,例如位于我省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应县木塔,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屹立千年,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建筑研究价值。同时,伴随在古塔周围,有着大量的诗文、壁画、楹联、雕塑等种类繁多的艺术创作,以及衍生出众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像永济市普救寺内的莺莺塔,就因为《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美好的爱情故事而闻名。这些与塔相关艺术创作和传奇故事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文化传承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座座古塔,瞭望古今。众多古塔在帮助我们回溯过往的同时,也是我省发展和建设的见证者。如何在追求快速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做好古塔、名塔的保护,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见习记者 武晓磊 五台山大白塔:佛家清静与世俗热闹的集散地 在五台山景区中,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寺庙,在寺庙间有一座塔特别显眼,蔚为壮观,不能不说,这就是大白塔。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坐落在塔院寺内,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此塔其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规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几倍。大白塔在2004年耗资138万元经过重新修建,整个塔身高大挺拔,气势恢弘,雍容高贵,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标志。 一出菩萨顶的大门,站在顺势而下的108级台阶上,颜色鲜明造型简单的大白塔矗立在灰色的庙群与民房中间格外显眼,远处环抱的群山、浓绿的树林使这种层次十足的美充满动感。沿着台阶款款走下,一路是清凉的山风、大小不一的庙宇以及做着各色生意的当地人。转过几道弯之后,塔院寺的大门出现在眼前,与身旁正常尺寸的大门比起来,56.3米高的白塔高大得有些突兀。 院内的西南角,常年有身着红色僧袍的僧尼朝着大白塔的方向虔诚地做着祷告。站起、双手合十、四肢贴地,如是重复,在这一连串连贯而不知疲倦的动作中,祷告者们安静地完成着自己的功课,表情宁静旁若无人。穿过熙攘的人群,循着微风中悦耳的风铃声向院内走去,高大的白塔哗一下子就跃入视线,白得纯粹而自得其乐,仿佛身边的热闹与它无涉。来自各方的僧人与游客一圈圈绕着塔行走,边走边念念有词,有人求俗世的幸福,有人求内心的宁静。 塔院寺与其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存在。明朝时经过改建之后与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上尖下圆的覆钵式造型使大白塔看起来牢固结实。这种古老的造型是印度佛教庙宇中最常见的塔的形状,用来安放圆寂僧人的舍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楼阁式塔逐渐取代覆钵式塔流行开来。眼前这座敦实的白塔修建于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塔身由砖构成,四周悬挂的252只风铃常年在风中鸣响。在当地的传说中,高大恢弘的塔身下另有一座石头建成的塔,形状与如今的白塔无两,只是在尺寸上小了一圈,始建于元代。 如今已没有人说得清两座塔套在一起的原因,大白塔的本名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隐约证实着地宫内存放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传闻。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去考证一段残缺不全的历史难度太大,能近距离观察闻名全球的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的身姿更易操作。 尽管站在塔下很难窥知全貌,但到此一游的心态还是会鼓舞着大多数人跟随热闹的人群绕塔行走。行走过程中,八角形的基座上一处不太显眼的浅浮雕常常引人驻足。这处释迦牟尼双足迹象碑,据传是佛祖释迦牟尼临死前留在石头上的,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时把佛足印拓下带回国,唐太宗下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年间五台山僧人将其刻下并带回供奉在大白塔至今。 三言两语的传说脉络呈现的是历代佛家弟子为表虔诚的不辞劳苦,到了世俗的游客耳中就成了求财免灾的神迹。 不远处飘来五爷庙里祈愿还愿的人们请来戏班的唱念声,塔院寺不大的院子里一批批心满意足的游客进进出出,前赴后继。从远观时被其恢弘吸引,想要一探究竟的激动开始,到走近后绕着白色砖墙的目的各异,塔院寺的小院里每天都不缺远道而来的访客,却不是每个来过的人都读得懂眼前这个看起来坦率、简单的知名建筑。见习记者 葛慧敏 文/图 永祚寺双塔:经历战火洗礼矗立至今 永祚寺双塔,又名凌霄双塔,是山西省会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 永祚寺内的两塔犹如一对孪生姊妹,相映成趣。 这两座形同孪生的姊妹塔,一个是先建的“文峰塔”,一个是后建的“舍利塔”。 双塔巍峨俊秀,是我国双塔之最。 三晋楼城俯首看,一声长啸倚栏杆。 振衣绝顶青云湿,酌酒危峰白日寒。 矗矗苍龙擎宇宙,绵绵紫气发林峦。 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觉世界宽。 ——明·李溥 当向太原人问起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的时候,脱口而出的答案必然是位于城市东南隅的郝庄村南山岗永祚寺内的双塔,昔日太原旧八景之中,就有“双塔凌霄”一景。1985年太原市首开全国先河,发布了自己的市徽,双塔作为龙城悠久历史的象征,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永祚寺之名,有“永远流传”之意,由于双塔知名,所以通常也被叫做双塔寺。双塔建造于明万历三十六年-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08年-161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有“凌霄双塔”“文笔双峰”之美称。双塔南北对峙,两塔平面均呈八角形,层数皆为13层,塔高约54.8米。北塔名为舍利塔,由高僧佛登法师设计并主持兴建,距离舍利塔60米,与其相映成趣的南塔名为文峰塔、文宣塔,是当地士绅为“兴文运”所建,建造时间略早于北塔。建成以来,饱受风霜,也曾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永祚寺双塔,一直矗立至今。 小的时候,曾经听家里的长辈讲过鲁班襄助建造双塔的传说。初中时的一个清明节,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获得了近距离一睹其真容的机会。 当时的情形,如今想来已经有些模糊,印象中在进塔前,大伙儿在塔下抬头观望许久。还记得塔内每层塔中央,有一个类似于“下水道口”的构造。 时隔多年后,大学时趁着假期,在和同学一起前往永祚寺游览时,再次收获了登临塔顶的机会,沿着螺旋形的楼梯拾阶而上,阶梯窄而陡,越往上行,阶梯愈窄。登临塔顶,于其上俯瞰,万千风光,一览无遗,尽收于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亦不免产生“我来欲把星辰摘”的冲动。 提到双塔,就不能不提到双塔旁牡丹园内的牡丹。牡丹有着“国色天香”的美誉,而永祚寺内的牡丹,更是绮丽非常。其中,被称为“明代牡丹”,花龄达三百多年的七株“紫霞仙”,便是其中的代表。 每年4月末5月初,春夏交替之际,便是牡丹的花期。每逢这个时候,这里便会举办牡丹节,其时数千株牡丹盛放,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瑰丽异常。置身其间,方知牡丹“花中之王”的盛名不虚。 作为太原市现存最高的古建筑,数百年来,双塔见证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同时,市内也不断有新的标志性建筑落成。纵然如此,双塔仍将是矗立在每一个龙城儿女心头不可磨灭的刻印。 是谓:牡丹常开,双塔永祚。见习记者 武晓磊 洪洞广胜寺飞虹塔:谁成全了这七彩琉璃的美丽约会 建于明代的洪洞广胜寺飞虹塔,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大型琉璃古塔。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建,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八角十三层,总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塔身主体墙砖砌,外表镶饰五彩琉璃。塔身中空,内设“之”字形梯道,其设计巧妙,在我国古塔中罕见。飞虹塔以挺拔伟岸的身姿、五彩斑斓的塔色和悠扬飞动的塔铃声将佛国的辉煌阐释得淋漓尽致,达到了设计思想和建筑意匠的圆融合一,不愧为我国琉璃塔中的珍品。 洪洞县城东北霍山山顶,八角十三层通高47.31米的飞虹塔是广胜寺上寺最显眼的建筑,一跨过山门首先看到的就是它挺拔的身姿。站在塔下仰头观望,逐层收分的结构使其看上去像一把直刺云霄的尖锥,每一层塔身上琳琅满目却又错落有致的琉璃装饰适当地削减了这种锐利之势,增加了圆润质感。而这些题材丰富的饰物,也是将近500岁的飞虹塔最富盛名的特色。 飞虹,这个听起来飘逸而流光溢彩的名字不太像塔的名字,却形神兼备地概括了该塔的特质。始建于汉代的古塔先后换过不少名字,卢舍利塔、阿育王塔,无论哪一个听上去都比飞虹更接近佛教的传统,直到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塔名随着坍塌掉的古塔永远成为历史。寺僧达成用募化来的钱正式开启了重建古塔的工作,直到12年之后的嘉靖六年才终于完工。没有资金短缺,没有怠工,没有朝代更迭,如此漫长的工期自有其原因。 塔身由青砖砌筑,底层以上的塔身外部镶以琉璃饰件,颜色细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形状上则仿制传统的木雕制成斗拱、角柱、莲花、金刚、花卉、草木、人物、鸟兽、盘龙,每一层自成完整内容,从上至下没有重复。如果够仔细,还会看到,各层檐下的斗拱与莲瓣隔层相间,细密而齐整。在当地人的讲述中,天气晴好时,七彩琉璃在阳光的照耀下会折射出美丽非凡的光芒,像极了飞动的彩虹。 烧制琉璃的手艺在山西传承了至少有一千五百年之久,在明代时臻于顶峰。民间一向老实本分的手工匠人们能在重建古塔时产生如此大胆又绚丽的创意,很难不让后人惊叹。既在整体构形上延续了传统佛塔的形制与材质,又在后期的细部装饰上极尽创意与开发,让一座原本只用于藏经或瞭望的塔成功变身成展示佛教主题的立体博物馆,在这场高调的展示里,既有常看常新的佛教故事,也有永恒凝固的民间工艺。对于有缘与其相逢的访客而言,是不是佛教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场相逢里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除了组织重建工作的达成和尚之外,没有更多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将名字留传下来。长达12年的工期中,一个个手艺精巧胆大心细的工匠把他们的审美、志趣与操守结实地留在了这座不大具备实际功用的建筑身上,只为了一场名为美丽的约会。完工之时,他们的面容连同姓名一同隐退,唯有亲手完成的作品留在此地于岁月中俯瞰众生。他们也许没读过多少书,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半个世纪之后塔身上依然光彩夺目的琉璃饰物,分明在讲述着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华丽的塔身下,寺院中灰衣黄鞋的和尚安静走过,脸上宁静的表情是对信仰的现世解读。见习记者 葛慧敏 文/图 晋城景公塔:懵懂记忆今何在 这是我生平见到的第一座塔。 从我们村到市里,大约有20公里的路程。从这段路上,幼年的我初次感知距离的存在。每一次坐客车进城,我都会左顾右盼,刻意寻找几样东西:先是丹河桥,然后是关帝庙。运气好的话,还能见到隆隆而过的拉煤火车,而当远远望见山上的塔时,晋城市也就要到啦。 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这塔叫什么。远山起伏,不见其他建筑或者树木,只有孤零零一座古塔,就那样幽幽矗立在山顶之上。客车已经开出很远,但少年的视线,却不曾有半点离开,直至那山那塔彻底消失。车窗旁的孩子,没有想到,第一次站到塔下,竟然要到十多年后。 那是一个雨后的上午,我已经来到市里上中学,捱不过高三的苦闷,拉上一个同学骑车去郊外撒野。而当同学提议去白马寺时,我的心中一动。遥望多年的塔,就在那里座落。 从校园到山上,大约有五公里,路上并不好走,也没有清晰的路标,两个学生边走边打听,倒也乐在其中。山上的白马寺正在大兴土木,外边也有兜售开光佛像的商店。迫不及待来到塔下,知道了“景公塔”的名字,但心里居然有点失望,这座七级浮屠虽然高大,却灰不溜秋,造型简单。后来,我在外见过很多外形壮观或者气象森严宝塔的同时,也为景公塔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形容词——古朴。站在塔下,俯瞰四方,视线极其开阔,阴阳怪气地呼喊一阵,功课的逼仄暂时忘却。 又过了十年,我第二次到塔下,是和一个同行相约前往。这时候交通很是便捷,打车直接到达山顶。为了显得有文化一些,我开始查阅资料。漫长的历史中,山、寺和塔各有故事。白马寺山又名司马山,相传司马懿封长平侯曾登临此山而得名。景公是清代康熙年间,晋城的一个地方官,因捐俸修塔,故名纪念。塔碑记载,这座古塔是明代初建,景公复建。自此之后,虽然历经战火人祸,古塔巍然不倒。 童年的我,总是对一段延伸不见的路,充满神秘感。这条路到底去了哪里?有没有尽头?长大后,我逐渐明白,路不管走了多远多久,那座远远望去的塔却在心底始终清晰。张 矿 永济莺莺塔:关于爱情的呜哇呜哇 这是草根的爱情逆袭。 一个落魄书生要展开自己的爱情攻势,他需要一一攻克的有相国女儿崔莺莺,还有相国夫人,以及“崔氏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的铁律。在爱情面前,世人大多在“成熟不成熟”“合适不合适”之间摇摆犹疑,张生和莺莺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勇敢不勇敢”。桎梏多多的世人,总是津津乐道于这样的爱情。无论暗生艳羡之时,他是奔在路上还是躺在床上,他的心里总是想迈出这一步。 这是天性的自由贲张。 爱情在这里,成为自由的代名词;而普救寺的潜台词,显然是秩序和抑制。在一个寺庙里发生一段爱情,无论唐代的元稹还是元代的王实甫,这样的安排终究饱含深意。故事的结局,风月无边超越了阿弥陀佛,佛门净地变成了爱情圣地。如今的普救寺中、莺莺塔下,爱情文化节每年一度,至今已然十六届。多少痴缠男女,来到这里燃香祈祷。庙门之外的台阶两边,每一个连心锁中,都有一个甜蜜的爱情故事;每一条红布条上,都有一段对美满生活的憧憬。 这还是一次民间语文的胜利。 就像“大裤衩”“小蛮腰”一样,这样不登大雅之堂的名称,能成为民间话语对建筑物的永久纪念,莺莺塔也最终成了普罗大众的最爱。一个有着绮丽色彩的称呼,最终成为宗教建筑的名字,也一定经过了许多挣扎和冲突。舍利塔的名字彻底遁入经书,尘埃中的莺莺塔开始被人们传唱。依地势而建普救寺,莺莺塔就矗立在山岗的最高处,永远被人们守望和纪念。庄严的宝塔终究成为爱情和自由的见证,有着大欢喜结局的莺莺塔如是,悲情的雷峰塔亦如是。 在莺莺塔的西侧,还有一个蛙鸣亭。千百年来“呜哇呜哇”的普救蟾声,是看到美好爱情时的欢欣鼓舞吗?张 矿 ■ |
|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9-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