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行深处一户人家的原始生活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十年前,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而现在只剩270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80100个村落——

    太行深处,垣曲县。

    许文全一家三口,过起了原始生活。

    原本有着十余户人家的垣曲县皋落乡墨山底村余家沟半山腰,如今只剩下他们一家三口。

    随着县里小城镇、移民搬迁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村寨消失,成为空壳。

    到达许文全一家人居住的半山腰并不容易。县里“村村通”工程铺设的柏油路只通到余家沟底,余下的一两公里山路全部要靠步行。沿着山路走上大约20分钟后,十几孔依山而建、已经废弃的窑洞出现在面前。时近中午,“炊烟”袅袅,表明这远离居民区的半山腰还有人生活着。

    余家沟是垣曲县皋落乡墨山底村的一个居民组,许文全一家生活的地方曾是余家沟居民组居民集中生活的地方。最热闹的时候住着十余户人家。现在,方圆一两公里就剩下许文全一家三口了。看到有人来,几只结伴觅食的小鸡仔“咯咯”地叫着拍打翅膀往路边草丛里跑去。路旁的猪圈里,几头猪正拱在一起抢食。猪圈前,一块菜地,西红柿、茄子等蔬菜苗尽显生机。

没有电灯的人家

    记者来时正值麦收前夕。门口有一个打麦场。过去,这个麦场由全居民组共同使用。如今,村民搬迁,机械化收割,这个麦场渐渐冷清了下来,仅有许文全一家还在继续使用。使用前,要先碾平麦场。这里没有电,无法使用现代化的机械。清晨,许文全夫妇给两头牛套上牛套,拉上石碾子,用原始的方式碾麦场。

    走进许文全一家生活的四合院,石桌、石凳、土院,一切显得朴实亲切。屋子里,除简单的家具外,电饭锅、电磁炉、电视机、电脑、电冰箱等现代化家用电器一样也看不到。前几年,每隔几天,他们出嫁的女儿会带着外孙回来住几天。现在,7岁的外孙也不愿意在这里长呆了,说姥姥家没有电脑、电视,一点儿也不好玩。

    院子里,一个特大号的水缸旁,挂着一根扁担,扁担的手抓处被磨得锃亮。每天清晨,他们患有精神残疾的弟弟都会从沟底往水缸里挑一到两担水,供一家三口吃水和喂养家畜。因为水位高,打水井的成本更高,这种挑水吃的历史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水太珍贵,许文全妻子在院子周围种着的两块菜地,从来舍不得浇水,全凭雨水浇灌。

    没有电,没有现代化的气息,一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许文全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曾打算回家乡发展养殖业,改变一家人的生活环境。但发展养殖业需要用大量的水,打井或者从沟底抽水,都需要电。仔细计算下来,成本太高,只好暂时放弃了。

    采访中,一位老村长告诉记者,上个世纪,这里曾经通过电。当时这里是整个居民组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中心,人口最多时有十几户人家。过去供电时埋下的电线杆被人偷光了。

一部手机传递信息

    许文全一家住的四合院,三面是砖瓦房、一面是窑洞,据说是一位有钱人家修建的,已有近百年历史。因为年久失修,一到雨季就会漏雨。

    在北面堂屋的墙上,挂着一部手机。每天,这部电话都会响起至少一次。8年前,他们的女儿出嫁到外村。因为担心父母的安危,她每天都给许文全夫妇打个电话问问情况。

    偶尔,也会有一些商贩打来电话了解或收购他养的牛、猪崽等家畜。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许文全就会去皋落乡或县城一次,卖掉自产的农作物或家畜,换取必要的生活生产物资。

    闲暇时,许文全会步行到前面的沟底居民家里坐坐,聊聊天、看会儿电视,顺便为手机充电。手机是亲戚替换下来、待机时间比较长的一款老式手机,充一次电能用六七天。

    许文全说,他年轻的时候道路不通,没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几十公里的山路,他一天跑一个来回不觉得累。但现在跑不动了。几年前,他的双腿患病,走路时间长了就疼得厉害。不得不去的时候,他就到前面沟底搭个顺车。妻子一年到头,只在春节时去县城走走,看望居住在县城里的哥哥嫂嫂。父母去世后,他们是她娘家仅有的亲人了。

    南房里,一辆摩托车上覆盖的油布上布满灰尘。摩托车归儿子专用,除了他在家时骑一骑,平时闲置。山路不好走,如果骑摩托车的技术不是很老练,会很危险,时间一长,亲戚们也来得少了。逢年过节,大多只是打个电话,问候一声,“路不好走,就不去了”。

搬迁的念头不间断

    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结婚难……原始生活有诸多不便,许文全一家也曾动过搬迁的念头。

    山里虽然不富裕,但农户很重视子女受教育。墨山底村余家沟没有学校,子孙们上学不方便,村民不断地往外村或者山外搬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考虑到一双儿女要上学,许文全夫妇也曾搬迁到孩子姥爷家所在的村庄,但年迈的父母故土难离,不愿意搬迁。为了照顾父母,他们只好又搬迁回来。一双儿女则留在姥爷家,继续上学,分别读完了初中和高中,儿子甚至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二十年前,许文全的父母相继离世,女儿出嫁后,村委会再次动员许文全一家搬迁到前面沟底,那里水电生活方便,但许文全放弃了。

    许文全的弟弟年过半百,患有精神残疾,父母去世后一直跟着许文全夫妇生活。儿子尚未结婚,搬迁需要费用过大。诸多原因,让许文全暂时放弃了搬迁。但现在,一个现实问题让他们再次面临抉择。毕业后在外创业的儿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接连谈了几个对象,女方一听说准婆家的生活环境后,就放弃了。一位女孩表示,只要在县城买一套楼房就同意结婚。许文全打算给儿子在县城买一套房。“把这件大事办了,我们就带着弟弟搬到前面沟底村,少种点地,够我们吃喝就行。”许文全说。

梦想家园变旅游胜地

    在许文全一家几辈人的记忆里,童年的快乐始终挥之不去,这或许是他们难以割舍故土的一个原因。

    垣曲北倚太行山,西踞中条山,东接王屋山,南邻黛眉山,山连山,山套山,万山连绵。水与山总相依。西有毫清河,东有西阳河,北有沇西河,南有板涧河和黄河。河挨河,河接河,千水纵横。“天堂垣曲,山水如画”,绝非徒有虚名。墨山底村余家沟作为垣曲一隅,尽管水电不方便,道路难行,但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会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留连忘返。

    这里,春天,飞花点翠,群芳竞秀;夏天,骄阳似火,蝉声如潮;秋天,坡坡岭岭、川川洼洼、沟沟壑壑的五谷杂粮丰收,犹如一幅幅油彩画装点山头。深秋季节,屹立原野的百年老柿树冠如火云,金果闪耀。八月黄、牛心、门顶等众多品种,小的似大樱桃,大的像小灯笼。爬到树枝上用长长的镰钩采摘,乐趣十足。那通红发软的柿子若吸吮一个,立感透凉沁心。倘若一不小心被树上掉下的柿子砸到脸上爆炸开花,一下会使你美貌面目皆非,一塌糊涂,逗人笑得前仰后合。偶尔,会有黄鼠狼、野猪等造访,朴实的山民们延续千年遗训,选择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

    ……

    如果这个具有“原生态活化石”之称的山村田园能开发成旅游地,不仅可以保留原始山村景色,许文全一家人,或许不用搬迁就可以过上简单的现代化生活。

    但,这似乎只能是许文全一家人的梦想。

 

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30708;本文作者:文秀为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8-1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