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善晋美系列策划之三晋古树

 

 

 

 

 

  小时候,在姥姥家村里戏台前有一棵“神树”,村民们始终坚信不疑:树根包裹的大石头是洪水滔天时冲来的,树已经在石头上生长好几千年了,倘若不是神树它能活到现在吗?善良的他们总是用记忆深处的飘渺传说来记载岁月的悠久,他们崇拜着古老的灵性。而在儿时的记忆里,就在曾经的花街柳巷(现在太原市三墙路的路段中),也有一株类似的“神树”,因幼时“树精”的传说,到现在都难以抹去一种神秘。直到长大些才明白,那是经过历史岁月涤荡后的千年古树,跟神灵无关。如今,太原街头,周柏唐槐皆如那棵记忆中的 “神树”一样,横亘伸展着。其实,在山西,你随处可以看到这样参天蔽日的古树。他们或隐居在大山深处,或散处在村野荒地,或独立于繁华闹市……以不同的姿态和经历、以同样的方式吟唱着同样的历史。

    山西,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而如今人们提起山西,往往会想到黄土高原,想到乌金滚滚,谁会想到这里曾经是森林茂密的绿色海洋,现在全省境内留存众多古稀珍贵树木和木化石,其种类之多、分布之广,均居全国之首。

    据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山西省林业厅老厅长刘清泉曾带领省林业工作队,对全省古稀珍贵树木和木化石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将全省129种、1006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古稀树木编辑出版了《山西古稀树木》和《古稀树木》两本专著。书中揭示:山西珍存古树中既古又多的为周、秦、汉、隋、唐等年代的柏树、槐树等。有20株三千年以上的特大树被誉为 “山西古树二十王”。如太原市晋祠的周柏,从公元前3世纪以来,历尽雪雨沧桑,风雷战火,如今虽侧卧于地,仍能发枝吐叶,绿染人间。灵石县西许村有一古槐,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71  碑文记载“周朝大槐”现胸高直径263米,顶端虽被锯去,残留8米高的树体已空洞多年,但仅靠树皮萌发的新枝满树,枝粗达018米。

    “山中岁月容易过,人世繁华一千年,”我们也悲伤地看到,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古树被战火无情地焚毁,有些“神树”被自然风雨剥蚀,有的受到人为的破坏……历史的琴弦在这里戛然而止。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社会各界人士对古老资源及财富的重视和保护,山西省林业厅做出决定,为保护、开发全省宝贵的古稀珍贵树木和25亿年前的木化石资源,将筹建古稀珍贵树木化石  展厅和种质资源库、组培实验室以及生态园。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和山西省生态经济学会的专家学者,高度评价这一举措,希望政府给予支持,并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同心协力把保护和开发利用珍稀古树和木化石的工作开展起来。而许多民间人士也在致力于古树资源的保护,介绍普及山西古树名木知识,呼吁群众了解、热爱、珍惜我们的家园,这也正是我们本期策划的初衷。

    姥姥村里那棵“神树”依然枝繁叶茂,柳巷那棵古树已经被水泥围栏呵护起来,它依旧蓬蓬勃勃。它们,依旧日复一日地见证吟唱着这个时代。

郑彩霞 

  【北武当山】位于方山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北武当镇曹家沟东北侧。全山奇松遍布、苍松千姿百态,迎客松、鸳鸯松、托天松、指路松挺拔而立。特别是“擎天探松海”立于石阶半道,枝分两杈,一枝直刺青天,一枝俯探深渊。著名画家吴冠中称其奇松怪石,应属黄山一族。

  【晋祠周柏】是晋祠“三绝”之一,树龄2800多年,树干斜倾向,与地面成45度夹角,巧的是另一株千年翠柏正好支撑住欲倾斜的周柏,干杈交错,浑如一体,蔚为奇观。

【秦柏】位于介休市西南15公里处的西关村柏树岭,相传为秦初种植,距今有2200年历史。根部围长16.7米,树冠高16.7米,主干高2.7米,距地面1.5米的树围,11.8米之上分有10个树杈,每个树枝平均长3.1米,最粗的一枝周长4.75米,现仍枝繁叶茂,常青永翠,树荫覆盖面积近300平方米。比陕西黄陵轩辕柏(树围10米)粗31.8米,有“华夏第一柏”之美誉。 

山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建平:保护古树就是保护历史 

洪洞大槐树:古树虽难觅 犹动故乡恩 

    当五湖四海的游客揣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山西洪洞时,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里形形色色的槐树常常让人乱了阵脚,从硕大的根字影壁到精致的楹联再到出售百家姓氏的铭牌商店,现代旅游业的热闹与繁华很轻易就遮蔽掉六百年前山西乡民往外迁移时的苦楚与艰辛,于是在这场以寻根为名的旅途中,一棵树龄不足百年的槐树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被膜拜。

    洪洞县城北,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里,那棵曾经无数次出现在移民梦境中象征家乡的老槐树,早已沉睡在历史的烟尘中不知所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题有“古大槐树处”的碑亭。这棵植于汉代的槐树,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河水吞没,经历了第二代古槐短暂的荣枯之后,今天园中这棵枝繁叶茂迎来送往的大槐树,是当年那棵老槐树同根滋养的第三代。它的存在,更像是替已经故去的父辈守着一个早已沧海桑田的故园,当远方的游子风尘仆仆赶来时,轻轻说一句:“回来就好。”

    于是,那些试图从历史的迷雾中找寻家族记忆的人们,只能在题有“古大槐树处”的石碑上读到一些蛛丝马迹。当然,如果有人足够细心,会从不动声色的日期与地点记录里,读出深埋于文字背后的历史现场。

    从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年),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7次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在这里发生。刚刚经历了元末战乱与明初靖难之役的古老中国,像一个遭遇重创的病人般元气大伤。原本富庶的两淮、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一片狼藉,很多地方出现了千里无人烟的惨状。

    由于地处中心腹地,山西在连年的战乱中并未受到太大影响,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晋南地区成为难得一见的安居乐土。于是,明朝政府开始组织大批山西居民移往战争中几近荒弃的省份,很多家族的命运就此改变。

    由于地处枢纽,洪洞广济寺成为官方办理移民登记的临时场所。领好路费与文书,临别前,大家互相打听着去往的方向,彼此嘱咐着一定不要遗忘。广济寺旁那棵粗壮的老槐树成为即将远行的人对于故土的最后一丝印象,很多人折下树枝揣在胸口踏上去路。

    迁到新居之后,把带来的树枝栽在家门口,看着小树一点点长大,明知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只能遥远地守望。如今北京郊区的长子营、赵城营、蒲州营,这些留存下来的地名,依然顽强地记录着当年移民们的来路。

    故乡是祖先流浪的终点站。岁月流淌之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飘向远方,当或寻根或散心的各路游人站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里,面对无言的石碑与精壮的大树,难免不羡慕这个可以代代守护的家族。它们守着自己的故土,也守着一个民族的历史。

见习记者 葛慧敏 

晋祠周柏:3000年的相守与思念 

    对于来太原出差或者旅行的外地人来说,即便再匆忙,晋祠也是不得不到的去处,没有之一。

    当慕名而来的游客站在古木参天雕梁画栋的晋祠时,还没开始游览,已经暗自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决定。在这个背靠悬瓮山坐西朝东的园林里,沿着中轴线一路往里走,沿途依次穿过金代的献殿、宋代的鱼沼飞梁,此时站立在宋代圣母殿面前的游客刚要从晋祠三大国宝建筑带来的叹为观止情绪中稍事休息,却一抬眼看到了圣母殿北侧这棵古老的参天大树。

    树长得奇绝,即便对植物完全没有研究的外行,也很难不被它的造型吸引。明明树干是古旧而苍老的,冲向天空的枝杈与绿叶却招摇出各种姿势,仿佛偏要证明自己的生命力。经过最初的惊叹之后,很快,游客们就会发现,这棵欲倒不倒的大树看起来像极了一只腾空欲飞的蛟龙,甚至还会找到形似龙爪的树枝与树干上像极了龙眼的树结。

    从当地导游早已烂熟于心的导游词中,游客渐渐得知,这是一棵来自周朝的柏树,关于树龄,从他们七嘴八舌的介绍中,跑出来的数字有2500年、2700年、2800年、3000年,正当你要对这棵老树的年纪一探究竟时,却发现导游们早已把话题转到了这棵树的神奇上滔滔不绝起来。

    这棵已经老得说不清年纪的树,起码还有一个确切的名字,齐年柏。显然,名称是比岁月更容易被人记住的。那只长着双眼皮的龙眼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曾是当地人祈福免灾的神物,他们用触摸这种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方式,从龙眼中获得力量,并因之相信这种清凉感可以起到明目的作用。尽管曾有专家指出,那是周柏分泌出的柏油,但这并不影响虔诚的人们到此一摸。“2010年,原来稀疏的铁质围栏被换成了如今美观紧凑的木质围栏,这样,人们再也没有办法像原来一样能摸到那只传奇的龙眼了。但是对于古柏而言,终于可以不受打扰地生长下去了。”山西省绿化委员会主任科员水金生介绍。

    2003年,国家园林局的专家截取周柏不同部位的组织,利用专业测定法测出其年龄介于26002990岁之间。对于一棵树而言,这样的年份本身就已经是个传奇了。可是,另外一段关于它身世的传奇,却常常比树龄本身更吸引游客。

    时间倒回遥远的周朝,在悬瓮山的南涧,两棵年幼的柏树被同时栽下,无论山外的岁月如何变迁,山里的时光柔软而缓慢。当两棵俊美挺拔连理生长的柏树被人发现时,已经到了宋代。彼时堂皇簇新的圣母殿刚刚完工,它们被移到园中,分栽于圣母殿南北两侧,并从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齐年柏。

    不测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迷信的当地村民砍掉了南侧的古树,只剩北侧这棵孤单存世。此后,那个曾经挺拔高大的身形一天天委顿下来,朝着圣母殿南侧的方向渐渐倾斜,有人说,那是它对亲人的思念所致。又不知过了多久,一棵年轻的翠柏一天天长高,在古柏彻底倒下之前结实地撑在了它的腰身上,陪着它一直到现在。

    今天,当来自地球不同角落的游人在这棵古树下惊叹,透过“晋祠三绝之一”与“晋源古柏第一章”的繁华声名,试图从“3000年树龄,23米高,干围5米,覆盖332平方米”这一串数字中解读它的前世今生时,常常被它的静默与深沉打动,忘了计算。清风拂过,轻柔的绿叶在相互摩挲中,仿佛替它轻叹一句:“还有什么是比活着更真实的呢?”

见习记者 葛慧敏 

灵空山油松:一树成林“九杆旗” 

    一树成林,通常都只是在南方的榕树才可以形成的景致,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生长在灵空山的这棵北方油松,也可以挺立出这样的奇观。虽然同样成“林”,但是各有情趣。与榕树枝繁叶茂,气根入土、树冠成荫不同,这棵油松枝出一径,派生三株,再生九枝,直插云霄,犹如九面大旗。

    这就是“九杆旗”得名来历。顺着田间小路可走到树下,抬头仰望,九枝刺破苍穹,九旗迎风招展。倘若有鸟粪扑面,也算你荣幸之致。再从侧面观望,“九杆旗”就如一个守护神,高高站立山顶上,庇佑着脚下的灵空山,迎接那远来的客人。

    在它最下面的树干部分,一个制作于2004年的“古树名木保护标志牌”,将这棵树的沧桑化作了几个数字,“树龄625年、树高42.8米、胸径1.5米”,还有个数字是“材积44.4立方米”,换算地形象一些就是,这棵树所积木材可装10辆卡车。当然,这个念头你只能是一闪而过。在这个牌子的右下角,还写着“责任人:骈铁虎”。“骈”,这是一个比树龄还要久远的姓,至于“骈”字的读音,由于方言的差异性,普通话的“pián”在山西被读为“péi”。如果不是旅游带来的外来者的叨扰,我们或许不会知道,这个古老的姓和这棵古老的树,默默地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深山遮不住外面的风雨。2005年,“九杆旗”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布的“世界最大油松”称号。在树下,也有这样一块石碑为证,来往游客在此合影留念。有人想带走什么,有人想留下什么,但“入世”再为繁华,也不会阻挡“出世”的淡定。

    在“九杆旗”矗立的岩崖下,就是圣寿寺,这是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出家寺庙。据记载,因黄巢起义,这位皇子到此避难,削发为僧,躲进深山成一统,一人成国,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圣寿寺的南山上,还隐藏着“一户成村”,王家人为躲避日军,来到几乎与世隔绝的山上,最终不舍离开,盖起一个四间砖房,成为“南山村”。站在王家的院子里,不远处的对面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亭子,东钟楼;那是清代和尚廖凡的修行之作。圣寿寺、东钟楼和独家院,时空荏苒、一脉相承。

    现在的王家夫妇开着一间野味饭店,大女儿在灵空山当导游,二女儿的理想是做一名外交官。“出世”和“入世”的故事,永远不会停止,就好像“九杆旗”那越来越深的年轮。

本报记者 李清伟 文/图 

链接

    【油松】位于沁源县五龙川乡,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这里环境秀美,气候宜人,林海茫茫,奇松遍野,千姿百态,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一株株巨松,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油松之王——九杆旗”“一佛二菩萨”“一炉香”“三大王”等珍奇古松堪称一绝,令人赞口不绝。因此有人叹曰:“黄山归来不看山,五台归来不看寺,灵空山归来不看松。”

    【恒山松】位于恒山景区停旨岭西北侧的石梁上,这里森林苍翠,千年以上的“四大夫松”“迎宾松”“悬棍松”等古树,千姿百态,有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青莲寺子母柏】在泽州县东南17公里硖石山麓寺南庄北侧青莲寺内。相传寺内有棵古老的柏树,已耗尽了生命,寺僧备好了锯斧决定次日砍伐重栽新树,不想一夜工夫,一株嫩绿的小树从老树根部扶摇直上,紧紧地环绕老树枯干的身躯,长得竟和老树一般高。原来,小柏树是老树的孩子,它怕失去自己的妈妈,就连夜拼命生长,小树不仅流尽了眼泪,还哭出了自己身体的液汁。

傅安才 

天龙山蟠龙松:千年不老似华盖 

    横看成岭侧成峰,如何欣赏蟠龙松?

    从高处看,就好像一朵漂浮的绿云;从侧面看,就好像一把撑开的巨伞。而如果钻到树底下,抬头所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只见层叠绞绕的枝干犹如龙臂龙爪,盘旋穿插,犹如虬龙蟠空,盘旋狂舞,欲腾空而去,因此誉名为蟠龙松。”

    如果把天龙山的蟠龙松和灵空山的“九杆旗”放在一起,相映成趣。它们都属油松类,但却蓬勃出不同的姿态,“九杆旗”高耸挺拔,蟠龙松低矮葱茏。这棵蟠龙松高不足3米,树径60厘米,主干也仅有1尺粗细,但其树冠的覆盖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这就是蟠龙松的奇特之处,不像一般树木向上生长,而是奇特地水平生长,并向四周辐射。

    据记载,这棵古松已经有千年历史。曾风雨侵袭、叶黄枝枯;也曾虫害啃啮,树木斑驳,但一棵树的生命力始终让人心折。这样的奇松在全国只有四棵,其他三棵在天津、北京和山海关。如若单论长势和形态,天龙山的这棵是其中翘楚。

    蟠龙松就在天龙山圣寿寺的山门旁。在很多武侠迷的心中,更愿意把圣寿寺唤作天龙寺。因为“天龙”正是这座寺庙的本名,始建于北齐,寺里有碑文记述渊源。如果在此真有一番惊世骇俗的棋局,那么蟠龙松下就是理想所在。

    艺术大师叶锦添曾经阐释,每一个人的照相本都有两种看法,一是景动人静,一种是人动景静。这种时空的交错,大师自有大师的解读。十年间,我曾多次在蟠龙松下留影,身边的人先后有同事、家人和朋友。像我这样的俗人,如果要在相册中翻看动和静,却完全是自己的感觉。

    站在树前拍合影是静的,跑到二娃饭店吃野味是动的。二娃饭店,那是吃货们屡次奔向天龙山的另外一个诱惑所在。

本报记者 李清伟

太原唐槐:狄仁杰的母亲亲手栽下 

    槐树,也称国槐,是我国重要的绿化植物,常用作道边树。每年5月,槐花盛放之时,落英缤纷,星星点点的白花妆点着人们的生活。槐树枝干甚大,置身其下,甚是阴凉,槐米、槐角可药用,槐花则可食用。作为太原市的市树,槐树广泛分布于龙城的大小街头,其中不乏年代久远者。位于省城城南5公里处的狄村,是唐武周时期一代名臣狄仁杰的故乡。狄村街上有一唐槐公园,园内现存五株古槐,太原古树名木保护档案编号为D001-005,而位于唐槐公园北园,编号为D001号的古槐,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

    步入唐槐公园,穿过一个小亭,便可见到D001号古槐,树前立有一碑,写有“唐槐”二字,虽历经千年风霜,古树仍然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由正面望去,古树浑如一个巨大的座椅,四平八稳的坐落于此,侧面观去似凤凰振翅欲飞。“这棵古槐,据《阳曲县志》中所载,系狄仁杰的母亲手植,见证了晋阳古城的千年来的荣辱兴衰,有‘活文物’‘古槐之最’之称。”唐槐公园主任董贵义介绍。如今,这棵唐槐已经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周围立起了围栏,枝干也被铁架支起。

    槐者,怀也。

    追思古人前事。史书所载中,除了描述狄仁杰为人高洁,政绩卓著,乃至建立再造李唐的大功,亦言及他侍奉双亲至孝。有一则“白云亲舍”的典故:狄仁杰为官并州,一日登太行,见白云孤飞,感自身羁旅在外,思念双亲,怆然说道:“吾亲(父母)舍(居住)其下”,不忍踱步,直到白云散去方才舍得走开。

    日渐西斜,夕阳照射于古槐上,树身凝成古铜。忽见母子二人,相携而游,看到眼中,不禁有些恍惚,仿佛看到千年前,狄公母子手牵手走到这里,慈祥的母亲亲手植下一棵槐树,她当初想必不曾料到,这棵幼小的树苗将长成参天大树,存活千百年之久。

    千年前,先人植下一株槐树,时至今日,我们这些后人,仍旧接受着它的荫庇。

见习记者 武晓磊 文/图 

陵川古柏:十二生肖树上呼应 

    金蛇问天、老牛颔首、山羊探头……“十二生肖”跃然树上,彼此呼应,相映成趣。很多时候,你只能感叹大自然的奇思妙想,这些奇形怪状的树瘤,再加上和树杈的配合,就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图”。

    西溪二仙庙位于陵川县县城西侧,进入山门、走下石阶,献亭两侧四株粗壮的柏树,引人注目。确切的树龄并不知晓,当地人们认为年逾千岁。但如何能够看到树上的十二生肖,寺庙的管理人员还是花了不少心思。在树周不同方位的地面上,画有不同的观看点,站在那里仔细辨认,不同的生肖造型,渐次进入眼帘。

    十二生肖柏上,总是被系满用来祈福的红布条。也许在树上能够看到生肖,是有道理的。因为庙里供奉的是“二仙奶奶”,虽然民间信仰的神灵在神谱中不见其名,但当地人认为二仙是观音化身,前来敬香是为许愿求子。殿内一炷求子香、殿外四株生肖柏,祈愿和感应,历经千年不息。

    西溪二仙庙创建于唐,金代遭兵火变为废墟,后又恢复原貌。规模不大的二进院落,聚集了16座由金到明清的建筑物,堪称一座“古建艺术博物馆”。除了古柏树和古建筑,二仙庙众多的碑刻也颇具价值,最为著名的是元好问曾在此留下七绝,“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出门依旧黄尘道,啼杀金衣唤不回。”

本报记者 李清伟

链接

    【红星杨】在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朱德总司令与1940年清明节在此亲手所植白杨树——“红星杨”。那树枝的横断面的红五星引人注目,神奇的传说优美动人,媒体反复报道,成了朱总司令的化身,红色景区的亮点,革命老区的象征。“不看朱总红星杨,等于没有来武乡”之说几乎已成共识。

傅安才

    【六柳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兴县蔡家崖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贺龙等同志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是免费开放的国家级纪念馆,于1962年建馆。上世纪40年代,贺龙亲手在花园里种植了一圈共六棵柳树,并准备在树圈内建亭,当时正处抗日战争期间,还没有完工就被日军的飞机炸毁,现在的六柳亭是2002年修建的。

山西省绿化委员会主任科员水金生:古树名木保护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山西人为之自豪的丰富的煤炭矿藏,是来源于植物千百万年来演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三晋大地曾经孕育了诸多光辉灿烂的文明,而古树名木,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荫庇了一代代的三晋人民。千百年的光阴,在它们体内留下了一圈圈厚重的年轮,这些历经雷劈火烧之厄,至今屹立不倒的古树名木现状究竟如何?它们是否都得到了妥善保护?

    2009年启动的山西省古树名木保护工程中,山西省绿化委员会主任科员水金生一直参与其中,对于这一项目给出了全面介绍。

    2009年开始,通过对我省境内古树名木的普查,进行拍照、树龄鉴定、测量等工作,将古树的位置、树龄、树高、腰围、冠幅等信息加以汇总和整理,同时依照树龄将古树分为三类,我省目前统计共有古树名木36422株,100300年的为三级古树,300年到500年为二级古树,500年以上的为一级古树。水金生介绍道:“目前我省散生的古树有14千多株,由于不少树木生长在人迹难至的深山中,所以会有更多古树存在的可能,我们仍然在继续开展二次摸底和完善工作。”

    在实践过程中,古树名木的保护,需要参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来进行,具体的保护措施有围栏、立碑、补洞、防雷、整枝、病虫害防治等。谈到我省古树保护的现状,水金生表示:“从209年以来,我省先后投入700多万元资金到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目前共有1098株得到较为妥善的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也得到了我省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像晋中市古树保护的相关工作开展的很早,成果也比较显著,具体做法包括认真普查摸家底,资料整理建档案;领导重视抓保护,政府发文作保障;树立碑牌定身份,安装围栏确保护。”

    虽然我省的古树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距离所有古树均得到妥善保护仍旧显得任重而道远。目前,困扰古树名木保护的主要问题还是经费问题。“我省保护古树名木每年投入的资金为省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160万元,现在,我们唯有将经费集中投入在树龄较长,生存现状困难的古树之上,其中绝大多数为一级古树。”绿化委的实际困难在这组数字面前显得直观而具体。此外,虽然近几年民间古树保护意识比起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保护古树意识不足的现象存在,动用明火,在古树周边焚烧杂草等行为偶有发生。而树木权属不明、养护责任单位和个人不明确等原因,也为古树名木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古树名木不单纯是年代久远这么简单,还具有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价值。对于不少民间大众而言,这些具有超长树龄的古树有着神圣意味。在古树保护人员实地走访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大众加诸于其上各种有趣而美好的传说。从2006年开始,晋中市绿委就制定了《古树名木普查技术方案》,组织县(区、市)开展了古树名木的普查工作。各级绿委办工作人员认真调查,掌握了大量有关古树名木的第一手资料。资料中不仅有每株树木的生长状态资料,而且收集了图片、故事及传说,为挖掘古树名木文化方面的潜力打下了基础。其中榆次区、太谷县、平遥县、介休市、左权等县都编印了古树名木图谱,宣传古树名木保护知识,提高大众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见习记者 武晓磊

 

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8-1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