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城记之触摸太原

 

 

 

 

 

  策划人语——2013,安放我们心灵的这座城

    有人说,爱上一个城市,是因为这个城市有你爱的人。

    或者,也不需要什么理由,爱了就爱了。

    这个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城市的精神、城市的血液、城市的基因,早已和我们息息相通。或许有人说,无论我怎样悲伤难过,辗转难眠,第二天的城市依然车水马龙,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她和我有什么情感关联呢?但出远门后,返乡的急切又分明告诉你,她与你有不可割舍的联结。

    城市每天都在变化,消亡与新生并存,熟悉与陌生同在。

    2013年,对太原这座城市而言,注定要载入史册。

    交通干道上新建的高架桥,似是一种心脏搭桥手术的感觉,拓宽的街道,又让太原朝国际化大都市的感觉迈进一步。

    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一个文本,从个人化城市记忆的角度,从民间的角度,撷取不同人对太原的畅想、建议、个人感受、对城市的情感等等,用文字和图像来记录历史和当下,记录生活的方方面面。

    或许因个人感受的不同,看待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视角也随之改变。

    城市的脉动与个人的感受,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碰撞、缠绕,并在时间的深处扎下去,延伸开来。

 

解读太原城市基因 两山担着文化古今都是名城 

  每个历史阶段的山川形势历史文化都形成一地的人文这基因千秋承传沧海桑田一路走来

    城市是有基因的。

    人文就是城市的基因。一方山水哺育一方人文,每个历史阶段的山川形势,历史文化,都形成一地的人文。这基因千秋承传,沧海桑田,一路走来。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西、北、东三面环山,汾河自北向南呈蝙蝠形横贯城市中央。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北接草原,南控中原。

    太原,两山担着文化,古今都是名城。

    汾河是太原的基因线。

    让我们沿着近年正在探掘的汾河边西山文化带,去追寻太原的历史脉络,解读太原的人文基因。

    基因线,有两个因素,一是时间,二是空间。它们构成了城市的独特坐标。

    从时间上看,这个城历史悠久,绵延不断。

    太原的历史,可上溯史前,滥觞夏商,兴起东周,历经汉魏融合、盛唐肇基,以至宋元明清民国,到今日的发展。

    从空间上看,这个城牵系南北,位置独特。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太原是“南耕北猎”的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纽带,是华夏民族多元一体灿烂文化遗产的宝库。晋源区的晋阳古城、晋国赵卿墓、蒙山大佛、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虞弘墓、娄睿墓、太山舍利和晋祠,便是代表。

    因为长期扼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孔道,两种文化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太原留下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塑造了太原包容的胸怀。

    史前,山西南部有西侯渡、匼河、丁村等文化,北部有许家窑、峙峪等文化;南上北下,是太远二元文化面貌的发端。先秦,夏商方国文化,晋与三晋及赵都晋阳,都间接或直接地融汇为太原地域文化。汉魏至隋唐,战争与融合,使太原成为民族融合的中心舞台。吕梁发现的商代方国文化遗存,以至经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文化遗存,也都投射着二元文化的影响力。

  太原是一个浪漫的城,自信而进取。

    汾河的韵律,在史前已由义井的陶埙吹响。

    太原的历史,其实是从50万年前开始的。2001年在太原市上兰村镇土堂村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为这份久远提供了实证。

    距今约5000年前,这块土地上有了夏时期文化的足迹。1954年在太原光社村发现的夏时期文化遗址,为这份久远提供了实证。

    距今2500年前,这块土地上有了“城市”。近年来对太原晋源“晋阳古城”和金胜村春秋赵卿墓的考古发掘,为这份久远提供了确证。

    文化的承启关系形成了文化脉络,历史与城市生命同在。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与历史印记。既有往日发展演进的脉络积累,也有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从城市文脉看,自春秋赵国建“晋阳城”始,后历汉魏隋唐均经略于此,至北宋毁“晋阳古城”,移置新城,沿承至今。

  晋阳古城——

    春秋晚期,公元前497年,晋国正卿赵鞅派董安于建晋阳城。太原城市即发端于此。经秦朝设郡、汉魏经略,至隋唐晋阳城建规模达到顶峰。从晋阳走出了盛唐开创者李渊父子。大大小小共出过十几位帝王的晋阳成为真正的“龙兴之地”。

  太原府城——

    府城,即宋始建明扩建的太原城,包括今天太原的城区部分,是太原城区规划的基础。    北宋建立,于公元979年攻战焚淹晋阳城,这座使用1477年的城池被毁。公元982年,在晋阳城以北25公里的唐明镇建造新城,面积约2平方公里。

    元代设立太原路。明代扩筑城池。清代置太原府。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太原设冀宁道,1927年设太原市建置。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太原府城,城市功能区划分清晰,其战略防御地位不断提高。

  太原新城——

    即今日太原城,基于历史的延续,是太原文化发展的空间。

    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过程中,我们对太原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做出了这样的评估:古代中华民族融合历史的独特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多层积淀的青山沃土;中原北门控扼四方的都邑重镇;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先锋省府;新中国建国初期的重工业基地。

    2500余年来,晋阳古城、太原府城、太原新城,写就“古今名城太原”。

    一座城市,能否挽留住百里千年的文化水岸?太原留下了。     迅达的滨河西路、西山旅游公路由北至南,连通着北中南3个大型文化集群,17个城郊森林公园。     这百里,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西山文物线由北至南:窦大夫祠→净因寺→崛 山多福寺→呼延关帝庙→蒙山大佛→太山龙泉寺→店头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晋阳古城遗址公园→晋源明太原县城→晋祠公园与晋祠博物馆→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

    11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外,还有4处省保、25处市保、72处县保,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直至近代,4000余年文明史和2500余年建城史中延续有致。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园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质燃灯塔,太山重要佛教圣物金棺舍利,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中国“庞贝”的古城遗址,填补中国美术史空白的北齐壁画……

    这百里,是太原历史人文的最重要的集约载体。

    这百里,现代文化设施完备。汾河西岸,一座现代化城市所应具有的现代化文化设施,一应俱全。

    现代文化设施由北至南:滨河体育中心→太原电视台→太原图书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山西博物院→中国煤炭博物馆→长风文化区(太原美术馆、山西图书馆、山西大剧院、太原博物馆、山西科技馆)→山西奥体中心。

    一水百里千年,形成了独有的古今文化相互交融黄金文化区域。

    如此绵延不间断的城市文脉与特色人文体系,如此优美的自然山水,如此便捷的交通与配套服务……今天也是明天的历史。

    如何才能不相负?

    在一个新建的楼盘或广场中,一座伫立原地百年的太原老城隍庙,有什么价值?在于基因。

    它是明代太原城市的地理坐标。明代的太原城,西界只到今天新建路一带,那里也是直至上世纪70年代仍在的太原城西水系。留住这庙,就留住了明太原城的西线,留住了城市的一份基因。

    历史变迁。在历史文化链条中,点位性建设,或许是一个更适宜的方式。老火车站、工人文化宫等老建筑和太重、太化等工业遗产去留与否?

    科技园区、汾河景区、教育园区的文化导向;文化产业的格局;文化遗产与自然景区的水乳交融;二元文化特色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汾河文化水岸构筑要素的抉择…… 

    我们小心翼翼,不愿让这基因破坏或断裂。

 本报记者 冯迪

特邀嘉宾主持刘军﹙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长) 

让城市活着,并有味道 

  美好的城市有着它独特的味道这个味道从硬件上体现从软件中散发

  上海海世博会的标语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太原城建委外墙上有一行标语:人,城市,生态。

    有一个很激烈的说法是:城市是地球的毒瘤。

    太是“大”。太原的意思,本是“大原”。太原历史上曾经是个多水的大平原,仅仅在二十多年前,汾河水还是清凌凌的,鱼虾蟹很多。

    所谓“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这个“锦绣”,其实指的是太原的树。宋元时东山上柏槐苍翠,称为“锦绣岭”。城内柳杏遍植,才有“柳溪街”“杏花岭”。

    这是历史上的太原。山水优美,地位关键。

    现代的太原,似乎一切都与煤炭有关。

    煤炭经济、煤炭政治、煤炭生活、煤炭文化。它们是一生二二生三,环环相扣。煤炭经济曾经一元独大,这种一元化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得到大的改变。因煤暴富的成功方式,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细胞,涉及到每一个人。一度,山西人成为“最没有耐心,最渴望一夜暴富”的族群。

    近年来太原的面貌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外在的环境促进着内在的改进。央视的提问“你幸福吗”曾被议论纷纷。但实际上,幸福感来自于内心,它与外界无关。但文化,恰是能够使内心幸福的力量。

    城建的发展,无法偏离文化的发展。文化不是政绩,不是领导脸上贴的金,而是深沉滋养着一方百姓的营养。太原史上受游牧文化影响较深。太原人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消费,需要一个很好的引导与习惯养成。我们还没发展到更理性地思考城市文化建设与消费的境界。

    太原的美好未来,应该,也必须,在文化建设上下大功夫。

    审视、剖析、反思,是畅想的前提,和必要支撑。

    美好的城市,应该均衡发展,应该令每个市民都享受到更好的环境与交通,设施与文化。美好的城市,有着它独特的味道。这个味道,从硬件上体现,从软件中散发。城市不是为过客和游客而建,它是为这个城市的居民而建。

    在完成了2011年“中博会”主会场的任务之后,长风文化商务区,成了所有太原百姓引以为豪的地标。谁家有亲朋来,太原人都会带着去逛逛。沿汾河两岸行驶,光荣与梦想可能油然而生。这个建筑群,对城市的未来,对市民的自信,对局部地区的城市形象改善,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我们期待着这样的设施再多一点。再广一点。

    文化设施离百姓太远的话,它将成为城市的包袱。

    有人骄傲地说,汾河夜景,美于黄浦江。汾河岸边是我们的外滩。汾河公园是太原最成功的建设案例之一。因为它不遥远,它让每个人都受惠,它令每个人都感到亲近,舒适。

    在美国伯明翰,我看到泊车位比人还要多。排除地广人稀的国情,合理科学的制度建设是高效的保证。他们规定直行优先,大家都遵守,所以直行车速度极快,不必担心两侧“杀”出车辆与行人。在欧洲许多城市,我看到古老的建筑内部有着现代化的设施,人们居住其中,与历史和谐共生。这样的城市建设,这样的软件和硬件,让一个城市美好。国内比较好的案例,有九寨沟。

    活着,并有味道的城市,才是美好的,有希望的。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意识与努力。

    当不久的将来,我们拥有了更为科学规划的道路建设,拥有了更为合理地利用土地建设的停车场,拥有了完全不以罚款为目的的执法保证……我们的城市,也就没有了交通堵塞,道路就活了。

    当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必再把古建圈起来、将它作为文物来保护,而是能够像爱自己的家一样亲近它,维护它,古建就活了。

    一切都是活着的。生机勃勃。

    中国人骨子里有着与生俱来的底气和自信。太原,也有着与生俱来的底气与自信。

    在灾害频发的今天,我们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不太冷不太热的气候,不太高不太低的海拔,历史的馈赠,文化的留存。因为这份得天独厚,使得在城市建设上人们可以将太原打造成北上广,但无法将北上广打造成太原。天赋的自然条件是人为给不了的。

    有人曾希望在太原建一个辐射全世界的华北旅游集散中心。而太原完全能够担当起这个角色。气候的适宜,文化的积淀,历史的厚重,人民的良善。

    这些都已超越了山河。

本报记者 冯迪

特邀嘉宾主持郭海胜﹙中国煤炭博物馆“煤海探秘”景区总经理﹚ 

太原市迎泽区政协委员孟晋林:意识与细节决定城市建设的方向 

  在办公室里见到太原市迎泽区政协委员孟晋林时,他刚从福建回来,对于厦门的马拉松大道赞不绝口。作为一名马拉松爱好者,他在此前的几次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中都有积极参与,他坦言跑步的过程中可以安静思考很多东西。而这些思考结合着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形成很多建议。

    采访中,孟晋林拿出去年参加太原马拉松比赛时获得的奖牌。对于奖牌背面简单的设计有些失望,他认为在这个可以吸引很多关注目光的国际赛事中,任何一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让外地人了解太原的媒介。比如奖牌背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印制一些太原的特色产物,让外地人对这座城市产生好奇,进而推动本土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具体到这座城市的建设,孟晋林也有自己的设想与行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汾河边上因元好问诗词而闻名的雁丘,他曾不止一次发表文章介绍,也在接受相关采访时道出了雁丘旁没有显著标识的现状。他坦言,这是一个出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美丽爱情诗句的城市,也是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大家傅山的家乡,可是如今在这座城市,恋爱中的年轻人们却不再容易找到一处与爱情有关的去处。孟晋林说:“我们城市里那些含有悠远历史的古迹应该得到保护,让太原人了解自己家乡,外地人则可以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喜欢上这里。”

    采访中,孟晋林一再强调,太原从来都不缺少展示自身内涵的文化符号,但如今很多元素都散失在现代城市的角落里。在他看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座城市的必然前进方向,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只有独特的文化气质才能让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

    以迎泽公园内晋商博物馆前的直饮水为例,孟晋林认为这样的设计虽然细小,但足以体现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他希望这样的设备可以在诸如汾河公园等地的公共场所推广,仅仅这样一处细小的设置,足以给市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体现城市管理者的情怀。

    宏大的设想也不是没有,孟晋林希望我们俯拾即是的典故与历史可以应用于日益壮大的城市道路名称上,这样,当远道而来的游客对这些满含深意的道路名称产生兴趣时,一段段久远的历史与城市建设的故事就会通过导游员的讲解被了解,太原独特的城市气质也因之而传播。

见习记者 葛慧敏

我们见证城市的变迁 

  看着城市的路在车轮下延伸汽车在延伸的路上飞奔看着一年年的时光飞逝昔日的片片农田今已延展成一条条笔直平整的通畅大道

在车轮下延伸的太原

  曾经有一首歌词中这样写道:“看着城市的路在车轮下延伸,汽车在延伸的路上飞奔;看着一年年的时光飞逝,昔日的片片农田今已延展成一条条笔直、平整的通畅大道……”

    现年59岁的焦云寿师傅是一位有着40年驾龄的老司机,也是单位里资格最老的司机之一。谈起太原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李师傅感慨不已。

    焦师傅从1970年开始当司机,起初是驾驶公共汽车,行驶“太原——榆次”的路线,一天三趟。焦师傅说,当时的路并不像现在这么宽敞,路两边是两排树,一出市区,两边就没什么人家了,车况、路况都不是很好,下雨、下雪时,很容易发生事故。

    由于路况较差,所以每次焦师傅把车开到偏僻路段时都胆战心惊的,经常是车到达终点站以后,他的心才踏实下来。那时,他最担心的是因车在路上抛锚或行驶线路偏僻而把乘客甩到半道上,“那可是一点‘辙’都没有。”

    焦师傅回忆,在当时的太原,也就只有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迎泽大街这几条主干道比较宽敞,大营盘往东方向的路1972年以后才修建成柏油路,而且也不像现在这么宽敞,至于并州路以南,靠近山西大学的地方比较偏僻,除了几个村落,周围都是庄稼地。

    焦师傅说,当时因为交通不便,每天从太原出发的长途客车很少,除了到榆次等较近的地方每天有两三趟车,到其他地方的车每天基本上只有一趟,而且每趟车都是人满为患。而太原市内的公交车也只有十几条路线,很多地方没有通车,“当时即使是一些通车的路段也不好走,沆沆洼洼、泥泞不堪,路上小石子、碎土块到处都是,出行很不方便。”

    随着城市的发展,政府开始下大力气整治路面,加强道路市政设施建设,如今的路面不仅平整,而且畅达。

    1993年以来,太原先后建成了东山过境、南过境等环城高速公路,建成了太榆路、太旧高速公路太原段、原太高速公路太原段等重要干线公路。完成了以改造提高城市通行能力为目标的大运路南北出口、剪子湾、东山松庄立交出口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确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少是出行比以前方便多了。”谈及这些年的交通变化,焦师傅作为一名亲历者,可谓感同身受。说到今年太原很多道路“齐修”的大动作,焦师傅直言,的确给市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很多路不能走,上下班都很困难,不过大家都能理解,城市需要发展,坚持一段时间,又是新的面貌。”

    而说到对太原未来的期许,焦师傅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过去交通不便时,车少、人少,如今路宽了,车也多了起来,经常一堵就是一个多小时,希望这次修路后能够缓解这一压力。”

贾振铎

李金华:打拼之余不应忘记情感交流

    在太原,说到惬意和宜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位于桃园路附近的几条街巷,如果再说到各式各样美味的小吃,不难猜出指的是桃园二巷。

    今年54岁的李金华在上初中的时候,由于父亲工作单位的变动,搬到了桃园二巷居住,从此一住就是将近40年,如今李金华和他的丈夫一起,经营着一家小吃店。

    在李金华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巷子两边总是整整齐齐晾晒着居民们打制的煤糕,这是街边人家用来生火做饭的。当时有不少人家还养着鸡鸭等家禽,而位于二巷最西端有一家粮店,也就是如今的粟海酒楼,购买油丝饼、豆包等的市民时常会排起长队。“那时我和邻居家的小孩会将家里富余的粮票凑在一起,换些江米糕、年糕之类的零食。”新建路礼堂曾经常常有会议召开,平时还会有戏剧和电影上演,如今,那里已改头换面,变身为一家酒店。

    成家后,李金华一家仍旧居住在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在二巷的人越来越多。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起,桃园二巷内各种小吃店陆续应运而生,桃园二巷小吃的名声也渐渐传播开来。酸辣粉、煎包、猪蹄、面皮……苦辣酸甜,无论你喜欢的是哪种口味的小吃,总可以于此一饱口福。每天下班时间抑或周末,总会有各路人士慕名前来这里大快朵颐。2000年的时候,李金华也和丈夫张罗着开了一家自己的小店,主营早点,到如今已是第14个年头,生意一直还过得去。

    李金华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只身在外闯荡,一年都难得回来一趟,孩子事业发展得很不错,不想父母再操劳,劝夫妻俩歇业算了。对于孩子的好意,李金华拒绝了:“我这人喜动不喜静,就是喜欢店里那种人来人往的热闹感觉。”前段时间,她还请人将自己的店内部稍稍地收拾了一下。

    闲暇的时候,李金华夫妇会到城市规划大厅里去转转。“和以往相比,我们的生活真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大家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现代化,可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越来越疏远,邻里之间似乎都在各忙各的。希望大家能在努力为生计、生活打拼的时候,不忘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相信我们的生活都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见习记者 武晓磊

回望草桥变通途

    提起草桥,老太原人尤其是原北郊区东社乡以北汾河沿岸的广大村民,及原北城区、大北门一带的居民最为熟悉,它曾是连接太原市汾河东西两岸的民间便道,为方便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过去,汾河上只有民国时的旧洋灰桥,远远不能满足交通所需,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在其南侧建成迎泽桥,成为太原东西交通的命脉。而草桥为行人、马车和农作提供的是便捷,免去了人们的绕行之苦。穿过飘着府西稻米花清香的田埂小路,汾河岸边有大片大片的芦苇,沙滩上一簇簇的山丛柳、灌木丛,河的高岸偶有河床上的黄土被河水冲刷掉入河中,发出“扑通通”的声响,幽静的草桥便掩映在两岸的芦苇丛中。过了桥,河东岸是茂密葱茏的玉米青纱帐……

    府西米曾是足以让太原人骄傲的仅次于晋祠大米的优质稻米,而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让两岸农人交织在一起,耕作、收获、亲戚间走动都离不开这座草桥。长期以来,住在北城区的上班一族,抄捷径过草桥,即可到河西万柏林一带的军工厂、重机等厂上班。北郊区的村民进市内购物亦选择草桥。从河西过了草桥,向南一拐就是中心医院和解放大楼,看病、购物都很方便。那时,太原市只有迎泽桥这个东西大动脉桥,而走草桥的这条田间小路可直抵大北门进入市区,非常便利。草桥,为汾河两岸人民提供了方便,颇值得留恋。留恋那田间小路的惬意、清爽、山野情趣和环保、自然的和谐之美。美中不足的是,雨天土路泥泞,洪水期有时不能通过。欣喜的是,这一问题市政府早已想到,早在1956年规划和平北路时即拟定在此建桥,已经预留出建桥修路的地段。

    一桥飞架东西,两岸变通途。1970年秋,市政府的这一规划得以实现,太原市横跨汾河的第二座大桥胜利桥建成通车,为府西米进入市区打开了便捷之门,家住北城区和北郊区的人们再也不用绕迎泽桥走冤枉路了。此后又相继建好城北街,打通五一路小北门丁字口,使整个新华街、北大街成为太原横向最重要的要道之一。1999年和2010年还曾对这些路段进行过两次拓宽升级美化改造,使其成为太原市几纵几横的主干道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加快了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相继在汾河上建桥达10座。1998年重建成我国北方最宽的新迎泽桥,2000年建成长风桥,此后的祥云桥等都各具特色,成为太原市的地标性建筑,所有桥的桥距仅两公里左右,大大方便了汾河两岸的交通。今年,在旧草桥北一公里余处建的北中环桥更具现代意义,道路具有高架立交功能,成为太原市快速交通的新模式,为美丽太原添彩。

    回望草桥,今天,她正以娇媚撼人的雄姿屹立于晋水源头的母亲河之上,向魅力龙城挥手致意!

李聚珍 

那些温暖的城市记忆 

  在太原不少地方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它们有的已如散落的珍珠渐失光彩有的却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熠熠生辉

  在太原,不少地方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它们有的已如散落的珍珠,渐失光彩,有的却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熠熠生辉。

省文联大厦工人文化宫

    迎泽桥东的省文联大厦常有各种类型的展览,经常去转转,可以对山西艺术界的整体风貌有个大致的了解。常常会在展览中看到带着孩子的父母,他们一定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启示,说不定就能开启孩子智慧的一扇门。有一次在俄罗斯油画作品展览中见到一对母子,孩子在一幅风景画前驻足,盯着画认真地看。母亲蹲下身子,轻声细语地跟孩子交流着,看着母子俩的侧影,我想,这孩子是幸运的,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富于耐心和智慧的母亲来引领。

    太原人习惯把工人文化宫叫作南宫,这里为太原人贡献了不少精彩的演出,南宫的古玩市场也吸引着不少古董收藏爱好者来淘宝。

晋宝斋古玩城

    小时候,我常在晋宝斋看柜台里陈列的中国味道浓郁的漆器、景泰蓝首饰以及各种细致精美的刺绣……对那时的我来说,这些无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后来,我的一位外教要离开中国时,同学们讨论要送他什么东西作为纪念品,我毫不犹豫地带着他们跑到了晋宝斋,给外教老师选了一块中国刺绣桌布,到现在,还记得老师打开礼物时眼睛里喜悦的光芒。

    怀旧有很多种方式,有人喜欢听经典黑胶唱片,在另一个时代的音韵里回味往昔的迷离;有人喜欢泡咖啡馆,在咖啡的醇香和奶泡顺滑的口感中感叹流年和已然逝去的爱情;或者是捧一本绝版书,或者是看一场老电影……我有时会去古玩城接触一些老东西,权当一种怀旧吧。

    太原市大一些的古玩城有5处,比方说南宫、大营盘、开化寺、泛华盛世,小的就更多了。要认真逛起来,能长不少见识呢。

    红木家具不必说了,那质感和雕工,大有名堂。手抚上去,包浆的岁月沧桑让人回味无穷。品鉴瓷器玉器需要很好的眼力,是“掐尖儿找秀气”的活儿。还有那些有年头的石雕,好是好,让人觉着有些阴冷。这些个东西,我一般都是看看,养养眼而已。而有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小东西,我喜欢买来,找点怀旧的感觉。比方说,“文革”时期的碗碟。这个时期的碗碟上往往印着“农业学大寨”“人民公社”等字样。现在,如果信步到古玩城转转,淘点祖母时代的绣片装个框挂起来,或者是淘个“文革”时期的提梁壶插几枝花放在案头,在时光流转间,一种怀旧和古典的情怀渐渐浮现,心情也蓦然沉静许多。

山西博物院文庙

    山西博物院像一座宝鼎,稳稳地屹立在太原滨河路上,空闲的时候,徜徉在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珍贵展品间,人会自然地沉静下来,思考一些东西。即使什么也不想,单单是看看这些承载了数千年历史的老东西,也会有一种美的浸润。博物院周边也开始有文化味儿浓郁的咖啡馆,静谧中,一个新地标正在人们心中扎根。

    在高大的梧桐叶子掩映下,古老的文庙如同一位知识渊博、胸怀宽广的老人,总是乐呵呵地开怀迎接人们的到来。这里花木葱茏,每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古老的廊檐被晚霞勾勒出中国味道的剪影,周边的居民们总喜欢聚在这儿聊聊天,孩子们嬉戏着,其乐融融。

    喜欢抚着文庙的“九龙壁”,看那里的花开缤纷;喜欢看阴历初一、十五时摩肩接踵的人群去崇善寺进香。觉得在现代的城市,这是块令人遐想的地方。如果这里的大槐树是有记忆的,它会记得若干年前,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女孩抚过它结实的树干。车子响着喇叭驶过,小贩扯着嗓子行走,之后,就像一枚石子落入沉沉的湖水。它还是那样波澜不兴,依然故我地静静保持着它自己的节奏和氛围。

    还有不少在老太原人心里留下深深印迹的地方,有的已经成了过去时,纯阳宫、皇华馆、红旗剧场、星火俱乐部……认真数起来,只怕说上一整天都说不完呢。我更期待将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甚至外来文化能够结合在一起的“新文化地标”的出现,这样,才会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伴随潮流的变化,给古老的太原带来更多时尚的气息。

李涓

盘点太原爱情表白地 我们在这里说爱 

  生活在太原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里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佳偶在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爱情故事旁若无人

  生活在太原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里,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佳偶在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爱情故事,旁若无人。今天,我们在这里盘点那些太原的著名与非著名爱情表白地,既是对过往爱情的缅怀,也是对即将上演的爱情故事的祝福。

文艺派

    代表成员:雁丘傅山碑林公园

    上榜理由:曲折的爱情故事永远打动人心

    如今,即便是很多老太原估计也不太说得出雁丘的详细方位,但如果提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估计是个中国人就接得出“直教人生死相许”,这首太原青年元好问在800年前写下的词,被一代代人传诵,却鲜有人知道心思细腻的作者当年做这首词的初衷。

    元好问在这首词的序言中,自己给出了答案,言简意赅,引人动容:别太原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做无宫商,今改定之。”

    大雁与词人的踪迹早已漫漶在苍茫的历史中,波浪宽的汾河岸边,雁丘依然。

    德艺双馨的傅山是太原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一生著作无数。一部研究女子妇科疾病的《傅青主女科》尽管作者还在考证中,但因为傅山一生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他就是这本书的真正作者。

    据相关文献记载,傅山在二十六岁那年,与妻子一同上山春游,不幸妻子失足摔倒,后口吐鲜血,下身血崩不止而亡。此后傅山终生未娶。让很多专家确信傅山就是《傅青主女科》作者的一个有力证据,是书中的这样一段记载,“妇人有升高坠落,或闪挫受伤,以致恶血下流,有如血崩之状者,若以崩治,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倘不知解瘀而用补涩,则瘀血内攻,疼无止时,反致新血不得生,旧血无由化,死不能悟,岂不可伤哉!”

    显然,和一边写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悼念亡妻,一边续弦、纳妾一样不落的苏东坡相比,“死心眼”的傅山对逝去爱情的难忘,更容易让后人相信爱情的力量。而当躁动、喧嚣的现代人置身于清凉安静的傅山碑林公园中时,细细品读古老石碑上傅山留下的字,更能近距离感知他的真实与质朴。

运动派

    代表成员:滨河体育中心 山西省体育中心

    上榜理由:运动是和爱情一样能让人体分泌荷尔蒙的美好事物

    从默默无闻到一票难求,七个赛季的起承转合里,滨河体育中心跟着山西中宇的比赛,在球迷的亢奋与失落声中年轻了一次又一次。这是一场盛大而持久的恋爱,中间包含的深情与百转千回,比任何人所经历过的爱情都要深沉得多。

    鲜黄的“闹他衫”、涂着油彩的激动面孔、挥汗如雨的现场热烈气氛,当手牵手去观看比赛的情侣们不由自主沦陷在如此激动人心的场面中时,无论比赛的结果怎样,被撩拨起来的情绪都不会让人轻易辜负身边人。

    年轻时一起有过的疯狂,最容易让人刻骨铭心。

    作为太原国际马拉松赛的终点,山西体育中心不止一次引爆过这座城市的兴奋点。焦急的企盼、越过终点时的疲累与兴奋是这座城市中的很多马拉松爱好者亲历过的感受。有人说,这是一项过程远大于结果的运动,在枯燥而漫长的比赛途中,很多人理清思路、放松心情、学会与自己相处。

    是的,在这项锻炼与考验耐力的运动中,真正的精髓在于相处之道,而这,也正是爱情长寿的真正秘诀。热恋中的情侣们,当你们徜徉在山西体育中心硕大的“红灯笼”中时,蕴含其中的爱情真谛正等着被发现。

传统派

    代表成员:柳巷五一广场迎泽公园及各大公园

    上榜理由:知名、便宜、辨识度高

    如果你是勇于追新的新兴人类,也许你会觉得上述地方太过家常,但不可否认,它们作为太原的地标很难被轻易取代。如果你是一位资深太原人,也许会觉得这些地方很难和爱情扯上关系,但是对于那些刚刚来到这座城市挣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在一个便于寻找、消费不高的地方谈恋爱,显然是不赖的选择。

    这座城市每天都有寻梦和梦碎的年轻人来来往往,如果这些家常的去处能够替他们记住一段不那么轰轰烈烈却一定全力以赴过的爱情,庸常而琐碎的人生从此也便有了温度。这些地方也许不是最佳的爱情表白地,可是能够跟神圣伟大的爱情相匹配的,其实是一颗真实的心。

    这些场所的真正存在意义,是给年轻、漂泊、不富裕的爱情一丝朴素的安慰。

    盘点到这里,你大概看出来了,人类是没有办法给爱情归类的。而那些在这篇文章中出现和未出现的地方,每天依然在默默见证着每一段爱情的相遇与离散。每一个真正爱过的人心中,总有那么一个挥之不去的地方和一段难以忘怀的表白。有记忆在,肉身慢慢老去,爱情一直没死。

见习记者 葛慧敏 

我把青春献给这座城 

  那些年我在太原永远是一个行色匆匆的奔走者一个急得会丢掉影子的奔走者在路上多数时候看不到任何风景眼前只有路和时间

  我目送她上了103路电车,傍晚的光,松散又炽烈地照射着我的双眼,它们被刺痛,仿佛即将被刺穿出孔洞,那里面会淌出细流。

    2000年的这个秋日,母亲对着车窗朝我挥手,她紧紧握着一包纸巾,纸巾袋被捏出一条条褶皱,隔了好远,我还能看见她的眼泪,以及因哭泣而通红的侧脸。

    我在山西大学的旧校门门口站了好久,好久。伤感使我动弹不得,似乎一动,就会裂成无数碎片。我对着来来往往的人与行李,空虚挤满了胸怀。

    等我逐渐能够报站名时,已经过了大概一个学期。103路电车始终是我们的不二选择,它载着我们去了五一广场。从那里,嬉笑着,聊着天,我们穿过海子边、儿童公园,最终到达柳巷。我初见它就是这个样子,很多年都没有改变。十几年中,一切繁华慢慢被分散,在经济的震荡中化成种子,向南飞去,但太原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带”已深深地嵌入到我的灵魂里,成为固执又死板的信条。如果你说它没有改变,其实也不那么客观,至少很多年之后我真的扎根在这里,才可以窥视到生活的细枝末节,才可以感觉到流水般的动态。2000年到2004年,体力旺盛的那一段时光,我们常常早晨9点钟从宿舍出发,晚间10点之后才回来。大三还是大四,时间悄悄往后移了移。12点钟,无论是前门还是后门都合上了它们的鼻息,我们从体育馆前的铁栅栏上翻过去,道德缺失地一路在寂静的校园里奔跑,冲破树丛和路灯投射的沉静光影,踩一地静谧的碎末,拍打宿舍的大门,吵醒睡沉了的楼管姐姐。

    当然,从广场还可以去很多地方,不仅仅是看看商业街的繁华。五一广场,有着这么严肃的不接地气的名字,但是与历史的相绕相缠,为它披上了一条华丽的锦袍。我无意探究这名字的来由,只要知道,它不那么背景苍白就好。在这个承恩门的旧址上,各种故事的发生都成为可能。人世间的瞬息万变沧海桑田,无非就是如此。我无数次受教于太原的种子们——他们生于这片土地,所知甚多,有深度有历史,不像我这般流于肤浅的认知。我踩着太原的土地,它硬得如岩石一般,虽然很多人恐吓我这下面其实是一座“空城”,但我就是扎不进去。流徙于大地上的人们,哪一个不曾像我?还要有多少年过去我才能够扎根进来?没有答案。就像我从未预测到我会落在这里一样。

    只要转动了一只齿轮,故事就那么不可避免地进入到运动发展中。我开始了更远的探索,从山西大学一直走到理工大学。走着、走着,人生中,走路突然成为最美好的事。我们经过汾河,在日光下、在月色中,那幽深总使我炫目,甚至有引我纵身一跳的冲动。有一天,我们从理工大学往回走,走至广场,我们都累了,坐在一张长椅上,沉默着,互相道别了。

    突然觉得走了太多的路,从此变得懒惰。到下元还有更好的办法,从新校门坐39路公交车到终点站就好。我以为自己不必与这趟车有什么牵连,它去向西边,载着星星点点的人,路过各种植物建筑,与我相隔遥远。当出现一个理由,它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击破你为自己所设置的障碍,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我终究还要一路向西行。大三的时候,从零零星星的家教工作中接了一个整活,每周六日去西山矿务局的某个培训班教书,于是,我每天早晨五点半出发,先搭39路,接着到终点站转乘875路,从北寒站下车后,再搭一辆小摩的,5元钱两站路。

    西山的天始终灰涩涩的,我的衣服上总是会有黑色的小颗粒。头发像吸尘器,晃一天就吸附了无数的尘埃。6点钟下课之后,我沿着小路慢慢往下走,运煤车呼啸着,卷起一阵烟雾,铺天盖地把人罩起来。小摩的很好搭,只是四面透风,使烟雾更加猛烈,它颤颤悠悠晃了两站,我就在黑夜里等待公交车的到站了。

    39路车在周日的晚上总是会堵在某一条路上,我常常会误了晚间自习。一次,老师打来电话,问我在哪里,我对着窗外的雨,以及被雨水冲刷得朦胧的夜景,不知该如何回答。

    如果不是有更好的机会,我想我还会在西山做下去。一年之后,大四,我去晋源区的一所中学做课外英语辅导老师。

    这一次,交通对我而言更是不易。2003年,没有任何一辆公交车可以送我到达我所要教书的学校,每天打车来回就需要50元。如此几次之后,我花50元买了辆二手自行车,开始了骑行。

    告别西山之后,我原以为好日子来了,结果却更艰辛。我从山西大学出发,沿着长风街一路贯穿下去,上了晋祠路,再一路向南。我像是一只信鸽,有恒心、有目的地从A飞到B,再由B回到A。每一次来回,大概要花掉我5个小时的时间。有时候骑累了,找一个背阴的马路牙子,坐下来吹吹冷风,做各种美好的梦。新开发的长风西街马路宽阔整洁,清晨的时候有种静寂的美好,路边很少有像样的豪华的建筑,也很少看到广告招牌,所以记忆中留下的,只有路,骑不到尽头的路。等转弯到晋祠路上,绿色就漫漫溢溢地流淌在马路的两边,田野在4月散发清香。我看一路的风景,那时候除了偶尔奔走的车辆,人迹全无,而我在绿的富足与世间的荒芜之中扮演着活的生命。

    我想起了汗流浃背的每一个夏日,寒风刺骨的每一寸冬天,穿梭在太原的每一分土地,供养自己念书的时光。我自哀自怜却不觉得可惜。我的独立常常为我竖起一堵墙,墙外人以为,我不会疲惫,不会难过,不会伤感,不会痛彻心扉……我却在一个深夜,踩着新修的广场天桥,默默流泪;也曾在拥堵的煤炭研究所那一站,听着磁带,对着霓虹的城市雨景修复自己的伤痕;还有,骑车子狂奔去工作却摔在赛马场的土路边时,时间瞬息停止,我就想那么一直躺着,任阳光静静铺盖在自己的身上。

    我还用继续述说吗,讲讲我在这个城市的晃动。漪汾街、青年路、火车北站、电大、幼师、兴华街、广电、北营……

    我大概做过二十余次家教,五六个学校的教书工作,是这些让我认识了太原。那些年,我在太原,永远是一个行色匆匆的奔走者,一个急得会丢掉影子的奔走者。在路上,多数时候看不到任何风景,眼前只有路和时间。我很少能弄明白大家说的某个饭店或是某个商场在哪里,但是我却熟悉那条路,我知道四通八达的路最后是去向哪一个地方。

    我终于可以停止了。从慌忙中抬起头来,发现我原来是那么一个不爱动、不爱行走的人。我坐在这个城市的一隅,以我的静止来参照它的流动。毕业之后,从广场向北,沿着五一路,桥头街,铜锣湾,五一小学。再向北,过府东街与五一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右拐进一条小巷,到了省作协的门口。这个时候,我对太原的一切寻觅,才告一段落。

    只是我奔走的方式,让很多人都曾以为我会在不同的黑夜与白天面对不同的城市,他们说,我带着奔向天涯的潜质,所以多年之后当他们在天上飞来飞去的时候,我也会产生这样的怀疑:为什么我会静止呢?

    我留下来了,把自己最青春的时光奉献给了这座城。在我的文章里,T城像个幽灵,总是在不经意的叙述间露出一角黑衣。我并不确定,从哪个时刻开始,我才觉得舒适起来,但是,只有感到了舒适,你才会被它抱在怀中。我看到过很多人写的关于太原的故事,他们讲太原的旧城,每一条街道,每一种小吃。那是自自然然的态度,融混于人文环境,是生生活着的述说。而我对于太原,如你所见,游离于边缘,亲近又疏远。我至今最钟爱太原的地方,不是母校,不是作协。它们的沧桑面目,它们的文雅气质为我所爱,是供我呼吸感知的客体存在,却不能解释我为什么爱这座城,因为它们同时意味着条件与选择,有太多世俗的障碍。

    我最爱滨河西路北段望景路上的山西博物院,我去过很多博物院,只有它最冷清。也只有这样的冷清,才使我更加怜惜。是不是,在物质欲望强烈充斥的世界里,艺术、岁月都会显得血色全无。我对着展柜里的陈列,仿佛拨开了冗繁沉重的幕帷终于看到了真实的内里,发现我原来不懂这个城,它矛盾、迂腐,好似埋藏了无数的珍宝却也挥霍在时间无涯的荒野上。而埋藏的动作,发生在许多许多年前,如果说,我懂得这种埋藏的深意,你们会相信吗?

    我也在埋藏我的过去,像是宝物,埋在对太原的记忆里。我开始苏醒,双足有了奔跑的勇气与欲念,这一次,我会姿态轻盈,脚步沉静,像划过青铜玉器古钱字画的珍宝台一样,向前。满怀感激。白琳

 

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30811;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8-1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