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善晋美系列策划之三晋古寺 |
||
|
山西简称晋,故称三晋。山西是善与美之集大成者。 山西之美,美在旷世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厚重的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 山西之美,美在自然天成、气势磅礴、鬼斧神工的三千里表里河山; 山西之美,美在勤劳智慧、崇文善理、淳朴厚重的民风; 山西之美,美在文化、自然、民风的和谐统一。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的历史人文与地理风情,本报陆续推出“晋善晋美”系列策划,其中包括三晋之山、三晋之水、三晋古寺、三晋之树、三晋之塔、三晋之关隘、三晋之楹联等,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梳理,能够展现出山西表里山河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热爱山西、建设山西,从而让山西之美走向世界。 大同华严寺:历史洗礼下的传奇存在 大西街,大同市著名的商业街,街道两侧酒店、商场林立,外地人徜徉在热闹繁华的大西街上,很难不被路南侧的恢弘古代建筑群吸引。这些从围墙的包裹中向现代繁华街景努力伸出一角的建筑,就是当地著名的华严寺,2008年经过改造与休整,曾经各自独立的上、下华严两寺被打通,成为一个庞大的院落,每一进院落在错落有致中诉说着各自的身世。为了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华严寺附近的建筑都被修成仿古建筑,整条街随之成为仿古街。 华严一名,取自佛教经典《华严经》中“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这一庄重而寓意深厚的名字在国内被很多寺庙采用。大同华严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完整真实地记录了修建时期当地的历史、民族风貌。 和中国大多数佛教寺庙坐北朝南的走向不同,坐西朝东的华严寺体现了辽代契丹族“以东为尊,逐日而居”的生活习俗。上寺占地面积1476平方米的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辽金佛教殿堂,殿顶两只巨大的鸱吻,一只与大殿同龄,另一只是明代重修时的产物。殿中央五尊主佛法相庄严,高大的四壁上绘满了壁画,共有人物1800多个。头顶的973块天花板重绘于清光绪年间,涉及内容包括仙草、瑞兽、梵文等,内容少有重复。下寺主殿薄伽教藏殿为辽代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殿内彩塑闻名遐迩。其中一具立于三尊主佛前的胁侍菩萨因其婀娜的身段、露齿含笑的表情极其生动地传达了东方美的神韵,而被形象地称为“东方维纳斯”。 华严寺近乎自然而完美地整合了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雕塑,让所有艺术形式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着历史表达,这种叠加忠实地记录了自建寺以来的历史变迁,终于存在成了一段传奇。 1062年的大同还被称为西京,是辽代重镇。辽道宗巡视之后,下令建寺,华严寺在起着储存经藏的实际功用的同时,还是辽代皇室的祖庙。这个尊贵的身份直接导致了华严寺在辽末的保大之乱中难逃一劫,战后仅存下寺薄伽教藏殿。到了金代,经过重修之后,散失的经卷逐渐补齐,尽管元气大伤,但华严寺依然是当时的北方巨刹。元明再经战火与重修,在明代被收为官产,并被隔为上下两寺。清初,朝代更迭之际,大同惨遭屠城,华严寺再次蒙难。将近千年的变迁中,历史的洪流反复冲刷着华严寺的筋骨,每次她都在抽筋剥骨容颜尽毁之后用一口精气神存活下来,就像《封神演义》中那个倔强、乐观、永远以小男孩形象示人的哪吒一样,存在本身终于在无休止的磨难中超越了形体的束缚,靠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现世寻得安稳。 2008年,大同市政府在修缮华严寺的工程中,将寺庙周围的低矮棚屋拆除,这一被视作城市发展必然之举的行为得到很多当地百姓的支持。但是对于那些几代都没有离开过的居民来说,这显然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结果。在华严寺修缮期间,文物保护志愿者李晶晶曾多次到过大同,巨大的变化给他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他不反对城市进步,只是对于那些永远消失掉的古民居倍感痛心。这些低矮的房屋与城区高大恢弘的现代建筑比起来,在舒适性上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但李晶晶觉得这一缺陷完全可以通过后期的修缮与保养来弥补。它们始建于明末清初,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居风格,和著名的华严寺一样具有历史价值。这些年,李晶晶在奔波中一直试图让大多数人明白,所谓的脏乱差、不适合居住都不该成为破坏文物的理由。“当重修之后富丽堂皇的华严寺为当地旅游经济贡献力量的同时,那些因为暂时不具经济价值而被牺牲掉的古民居永远也回不来了。”李晶晶伤感地说。见习记者 葛慧敏 忻州佛光寺:留有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县城北三十二公里的佛光新村山腰,由于历史悠久,有“亚洲佛光”之称。《清凉山志》记载:“佛光寺,台西南四十里,北魏孝文帝建。帝见佛光之瑞,因为名。”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由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中最为著名的是它的主建筑东大殿,该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距今1100多年,是全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曾写有《忆江南六首·五台杂咏》词,称赞二寺:“二唐寺,瑰宝世间无,千劫何缘存象法?明时自不失玄珠,沉晦庆昭苏。”“东大殿的发现,和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息息相关。过去,曾有日本学者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无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我省民间文史爱好者杨杰讲述了梁先生发现佛光寺东大殿的一段佳话。 1937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画册中,有描绘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一幅唐代壁画,画上一座名为“大佛光之寺”的寺庙引起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注意。在查阅相关资料后,二人决定前往山西。 据梁先生《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中所载,1937年6月末,梁思成和林徽因及中国营造学社的莫宗江等人“骑骆驼入山”,于崎岖的山路中艰难前行,终于黄昏之时,得睹佛光寺之真容。为了找出东大殿确实的建造年代,他们由檐下的空隙攀爬而上,“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梁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唯恐不周到”。林徽因首先在梁底看到“女弟子宁公遇”之名,之后他们又在经幢上看到“女弟子宁公遇者”字样,称为“佛殿主”。由于经幢的建立是在殿完工的时候,东大殿的年代因此可以推出了。之后,他们又花了三天,将题字原文全文读完。题字字体乃唐风,东大殿作为唐代木结构建筑的事实“无可置疑”。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以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人们称为“四绝”。“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在梁先生的心血之作《中国建筑史》中,他曾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佛光寺“四绝”,赞叹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千百年来,佛光寺于历史烟尘中静静地矗立,“深林人不知”。东大殿得以留存至今,如梁先生所言,只因“其位置在(五台山)南台之外为后世朝山者所罕至,烟火冷落,寺极贫寒,因而得幸免重建之厄”。名寺大刹,于盛名之下,难免刀兵水火加诸其上,纵使幸免于灾祸,重修重建亦是寻常事。观千古之遗存,品个中之深意,直感意味悠长。见习记者 武晓磊 长治龙门寺:美其名曰“八宝龙门” 龙门寺坐落于平顺县石城镇的龙门山腰,山谷内夹石凸起,形如龙首,龙门山的山名也由此而来,坐落于此的龙门寺也因此得名。 龙门寺景致幽雅,因有龙口吐水、石谷龙门、金灯流油、幡杆圣脑、五檀闹槐、透灵石碑、菩萨迎宾、峭壁石佛等景点,所以又有“八宝龙门”的美称。 龙门寺创始于北齐天保年间,原名“法华寺”,北宋乾德年间改为“龙门寺”。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北齐天保年间,一位法聪和尚,经五台山云游至此,顿觉此地清静幽雅、灵气飘逸,遂禀呈圣上,传旨建寺,名“法华寺”。到了后唐时期,约有50余间殿宇,宋时增至百余间。宋太祖赵匡胤敕赐寺额为“龙门山惠日院”,又名“惠日院”。 龙门寺布局严谨,寺院坐北向南,总体布局共分三条轴线,即中、东、西线。每条轴线上又分前后数进院落,沿寺院东南蜿蜒曲折的山间石阶山道攀踏而上,可直达寺院。寺内保存最早的木结构殿堂为中轴线西侧的观音殿(西配殿),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三开间悬山顶建筑,殿内无金柱,梁枋简洁规整,柱头铺作出华拱一跳,无补间铺作,呈唐代建筑风格。 寺内还保存有宋代石碑、宋建墓塔、宋雕观音菩萨坐像、宋雕观音石座、五代石经幢及明、清碑刻二十通以及壁画多处,为研究龙门寺沿革和宋代石雕艺术提供了佐证。 龙门寺背山面水,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筑于一处,汇集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与观赏价值。正如清末诗人申以祥所赞:“巍然盘石枕漳隈,龙卧遗踪特异哉。奋起南山开洞穴,飞腾北海震云堆。一天雨露苍生润,百代祯详赤壁培。疑是地灵多毓秀,故教神物兆奇媚”。 贾振铎/整理 浑源悬空寺:1500年前的良心工程 单是名字本身就足以引发大众的兴趣,再加上1500多年的久远历史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特色,从诞生之日起,悬空寺就注定将在山西建筑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一席。 始建于公元491年的悬空寺,像当时的很多寺庙一样,修建原因只是因为皇帝的一句话。 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没有遵行先辈们信奉佛教的传统,把兴趣点转移到了道教上,在位期间曾经数度倡导灭佛信道。皇室倡导之下,道教曾经盛极一时风头无两。到了孝文帝时,曾经设立在都城平城(今大同)的道坛被移往恒山,为了表达敬意与尊崇,一座高规格道观的修建显得势在必行。根据太武帝时的著名道长寇之谦留下的“上延霄客,下绝嚣尘”的遗训,一座凌空而建的“崇虚寺”在能工巧匠们的手中诞生了。 尽管比中国大多数的寺庙都要长寿,但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悬空寺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由于其凌空屹立的奇绝风格,不知从何时起,悬空寺的俗称逐渐取代了最初的正式名称崇虚寺,并由于其形象的概括性一直流传到今天。而在建筑风格上,历经各代重修之后,如今留存的40多间殿宇和楼阁多是明清风格。在这所有的殿宇中,最吸引游客的,是位于最顶端的三教殿,殿内有限的空间里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并排而坐,神态安详。 站在山脚仰视高处的悬空寺,可以看到整个寺院被明显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实地站立在砖瓦堆积而成的地基上,随着地势的走高,第二与第三部分被20多根立柱支撑,之间靠一座栈道桥连接,桥体下方也有立柱。乍看之下,很多人会担心这20多根立柱并不足以承担寺庙的重量,更别说再加上站立在上面的游客了,因此,当游客们在好奇心与本能胆怯的斗争之下最终站立到悬空寺的地板上时,因为无法抑制的恐惧,总会在拾级而上时战战兢兢,尽管,脚下的地板并没有丝毫晃动。 事实上,浑源当地常年多风,即便是在五六月份的初夏季节,也常能看到当地人在悬空寺脚下向游客出租用来防寒的军大衣,并且生意还不错。于是,悬空寺顽强的存在常常挑战着见惯了豆腐渣工程的现代人的理解能力。 全木结构的悬空寺在历经1500多年的风雨侵蚀之下,依然屹立不倒,自然有其原因。 据说当年工匠们在选址时,煞费了一番苦心,最终才定下了悬空寺背后的这块悬崖。垂直方向上悬崖与水平面保持了角度,水平方向上悬崖本身又呈现半圆形,这样的建造基础在刮风下雨天气将风沙与雨水的侵蚀降低到最低。坐落在悬空寺对面的恒山主峰天峰岭,以其高挑的身姿有效遮挡了夏日强烈的日光照射。 而真正对庙宇主体起到支撑作用的,并不是那些明显的立柱,而是立柱与楼阁之间并不明显的横梁。智慧的古代工匠们在峭壁之上凿出碗口大小的深洞,再将锥形木楔打入,随后前端被打磨成剪刀形的横梁与木楔在强力作用之下契合,如此稳定的组合将来自上方的压力巧妙地转移到岩壁之上。下方长短不一的立柱有的着力有的虚设,只在游人增多负荷增大时,才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巧妙传递之中,分担多出的重量。值得一提的是,用作横梁的木材都是浑源当地特产的铁杉,使用之前在桐油中长时间浸泡过,以防虫蛀与腐蚀。 难怪很多游客在提心吊胆后终于脚踏实地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还是古人做的东西靠谱儿。”在这句简短的评价里,是相隔千年的信任与致敬,致于古代工匠们精巧的设计与朴实的职业良心。见习记者 葛慧敏 洪洞广胜寺:造型别致的千年名刹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初名“俱卢舍寺”,唐代改名为“广胜寺”。大历四年(769年)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坏后重建。明清两代又予以补葺,始成现状。广胜寺由上寺、下寺、水神庙三组古建筑组成,布局严谨,造型别致。 在中国古代,人们修建水神庙是用来求雨求水的,但是广胜寺水神庙却有些与众不同,它不但在建庙之前就有水,而且世世代代奔流不息,造福于万千民众。 比水神庙更有名气和价值的是庙里的壁画,壁画画在水神庙内的墙壁上,东西墙壁有两方,各宽11米、高5.3米,南、北墙壁各有两方,均宽3米、高5.3米,总面积为197平方米。水神庙明明是求雨的寺庙,可画的内容却是打球、下棋、卖鱼、妇女梳妆等生活场景,似乎与敬神求雨无关,但其实,梳妆(镜)、下棋(对弈)、打球(求)、卖鱼(雨)各取它们的谐音,是古人祈福当中通用的手法,广胜寺的这四幅壁画的内容各取一字,就是“敬祈求雨”的意思。水神庙壁画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中国古代庙宇中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是一组完整的囊括诸多方面艺术内容的古代壁画珍品,表现了中国元代壁画艺术的较高成就,享誉海内外。贾振铎 平遥双林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 双林寺位于我省平遥县城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最初名为中都寺,北宋时,取佛经中释迦牟尼于娑罗双树下涅槃,“双林入灭”之事而改名。双林寺创建时间久远,究竟为何时,仍不得而知。双林寺中现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为寺中年代最为久远之碑,碑文中有“中都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字样。双林寺曾历经数次大规模的重建、重修,现今庙宇已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了。 双林寺占地约15000平方米,属于我国传统的坐北朝南建筑方式,纵轴式对称进行排列。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前院有天王殿、释迦殿,两厢为罗汉殿、武圣殿、地藏殿和土地殿。中院为大雄宝殿,两旁是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五楹娘娘殿和贞义祠。 双林寺最著名的是寺中保有的宋、元、明、清等朝代的2056尊各式彩塑,其中保存完好的有1566尊,大小各异,有的高达数米,有的却仅仅几十厘米高。雕塑形式有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还有悬塑和壁塑,除了佛祖、菩萨等之外,也有世俗人物,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艺术价值极高,因此有“世界珍宝”“古代雕塑博物馆”“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的美誉。“位于释迦殿影壁墙后的渡海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是一座艺术成就很高的悬塑。”民间文史爱好者杨杰说:“渡海观音是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的法相之一。观音在众罗汉的护持之下,单腿盘坐于一叶莲花上,置身于千顷碧波之中,脸色泰然自若,流露出‘慈登彼岸’之意。翻涌的波涛展现动感和宁静祥和的神态,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令人赞叹。” 位于寺中千佛殿的韦陀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可谓精品,只见其身着铠甲面相庄重,左手持杵,右手握拳,造型英武,刚中有柔,躯干和头颈扭转,整个身型呈现夸张的“S”形,充满张力,拥有非凡的美感。 佛教雕塑是我国雕塑艺术中的重要部分,我省境内保有大量珍贵的佛教雕塑作品,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双林寺雕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念及此,都会不由得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神工鬼斧,他们的姓名多未曾留存,凭借着一双双巧手和想象力,赋予雕塑以鲜活的艺术,也为后人提供以源源不断的美感与灵感。见习记者 武晓磊 五台山南禅寺:藏在深山有人识 虽然同属五台山寺庙群的一部分,但和台怀镇内游客盈门的各大著名寺院相比,南禅寺要冷清得多,自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身世以来,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院儿接待过的专家与学者也不少,只是作为建筑史上的一个著名存在,寺院本身对于普通游客的吸引力要小得多。 李家庄村,距离五台县22公里,即便在交通便利的今天,如果不是有非看不可的理由,也很少有游客愿意专程绕路前往这里。 进入山门,不大的院子里有5座配殿,土台上的主殿大佛殿结构宽大,雄伟的斗拱、利落的结构是唐代建筑中的显著特征。殿内的17尊彩塑体态雍容、表情生动。东西两侧相向而立的胁侍菩萨小腹微凸、肢体丰腴,是对唐朝人审美观的忠实记录。 根据大佛殿平梁上的文字记录,大殿曾在大唐建中三年重修过。那一年是公元782年,公元845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唐武宗灭佛事件,在那场浩劫中,为数之众的古庙巨刹永远消失,大佛殿由于地处偏僻且规格不高而躲过了一劫。在此后漫长的时光中,历经数次地震依然顽强存在的大佛殿,在当地村民一代代的细致保养之下优雅变老,直到上世纪50年代,在一次例行的工作普查中,大佛殿的古老身世被文物工作者们发现,并从此成为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如今,在这个宁静的小院里,唐代的大佛殿与明代的龙王殿、清代的菩萨殿、观音殿默然相守,院子一角的北魏小石塔与不知栽种于何时的花草互不打扰,一切仿佛都如梦幻般不真实,一切又都真实地存在着。 始建年代早已漫漶在面目模糊的历史中,后人只能从名字中去搜索南禅寺当年修建的原因。 那首著名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当年小和尚慧能与大师兄神秀PK时的作品,此后二人接过师父的衣钵分别成为禅宗中南宗与北宗的重要代表人物,随着南宗的壮大与北宗的没落,最终讲求“顿悟”的南宗成为禅宗正宗,慧能本人也作为禅宗六祖在佛教史上占据了重要一席。到了隋唐时期,禅宗的南北两系在五台山均有传播,当地人推测南禅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修建的。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当年一呼百应的禅宗与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都先后归隐于历史的苍茫中,而偏居一隅的乡村小寺却因为各种机缘巧合留存下来,当后世的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推开山门时,不知是否会在唏嘘中感知到“顿悟”的玄妙。见习记者 葛慧敏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造型属罕见之作 镇国寺位于我省平遥县城东北15公里处,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改名为镇国寺。镇国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的北汉天会七年(96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997年12月3日,镇国寺连同平遥古城、双林寺“一城、二寺”一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寺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天王殿即是山门,内塑四大天王,左右为钟鼓楼。前院正中为万佛殿,东西两廊为清雍正、乾隆年间重修。寺后院的都为明代建筑和彩塑,居中主殿为三佛楼,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三佛楼中描绘释迦故事的壁画是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镇国寺中建筑以万佛殿为最。万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殿脊下有“惟大汉天会七年岁次癸亥叁月建造”的题记,仅晚于五台山的南禅寺(782年)和佛光寺(857年)。殿前两棵槐树,分别名为龙槐和虎槐,传说有寺以来,便已存在。两树蜿蜒、弯曲,所谓:“曲如蜿蜒,下若垂柳。万转千回,龙蛇奔走。” 万佛殿造型很是独特,平面近于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万佛殿殿顶形如伞状。大殿七辅作斗拱的总高在柱高的三分之二以上,在我国的寺院建筑中,是十分罕见的。”我省民间文史爱好者杨杰表示。殿内梁架施六椽柎两层,上边设有四椽柎和平梁,用“脱脚”斜撑。结构严谨,用材规格,符合力学原理,使得万佛殿得以屹立千年。 万佛殿内,共有14尊雕塑,除龙女等三座为明代雕塑外,其余均系五代时所塑。正中为释迦牟尼坐像,两边立着阿难伽叶两弟子、菩萨、金刚、供养童子等雕像。唐一代,以胖为美。承袭唐时的雕塑风格,这些雕塑面目丰满,身形丰腴,工艺极为精湛。 恍惚间,仿佛听到钟楼上悬挂的铁钟被敲击的声音,其声清越,直达腹心。风吹槐花,雨打阑干,穿过千年的风雨,镇国寺犹自岿然……见习记者武晓磊 永济普救寺:这里有张生跳墙处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相传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攻蒲州一年有余,城内百姓苦不堪言。郭威便召永清院僧侣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永清院”更名为“普救寺”。 历史名剧《西厢记》的故事也发生于此。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现在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珑的西厢书斋、方整宽敞的塔院、崔相国夫人和莺莺小姐所在的佛居别墅等建筑都已落成,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在这里还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 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历经多次修复,唯有13层、高37米的舍利砖塔(俗称莺莺塔)依然屹立于土岗之上。而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游览胜地。贾振铎 ■ |
|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6-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