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尧王台访古 |
||
|
尧,名放勋,姓伊氏,一说伊祁氏,号陶唐氏,也称帝尧、唐尧、尧王,是帝喾高辛氏的少子,黄帝的曾孙,五帝之一。帝尧在位70年,享年118岁。在尧的治理下,华夏大地出现了第一次太平盛世,后人把帝尧时代称为“尧天”,当作以后各个朝代的楷模。《史记·五帝本纪》中称赞帝尧:“其人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孔子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帝王之德莫盛于尧。” 永济是舜帝建都的地方,舜都蒲坂,早已成为历史定论。就像最耀眼的明珠往往会遮掩其它珠玉的灿烂,闪亮的北斗往往会掩盖群星的光辉一样,有了舜帝曾建都的定论,有鹳雀楼、普救寺、万固寺和黄河大铁牛,永济人好像坐拥金山的富豪,根本不在意历史的细枝末节,在各地为历史人物争论不休时,尧王曾经长期活动过的永济却不动声色,仿佛在窃笑其它地方历史积淀的贫乏。 尧舜禅让,向来被视为美谈。据说,尧舜禅让的地方就在尧王台。 尧王台位于永济市西南5公里的中条山上,山下的村子叫东姚温,村人多姓姚,据说和舜帝姚重华有着某种渊源。在永济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郝仰宁的陪同下,经过两座古牌坊,我和几位朋友来到中条山下,坐在村头的一户农家门口。眼前的中条山层峦叠嶂,群峰竞秀,雾岚弥漫中,显示出山的厚重与神秘。问山上尧王台的情况,男主人说:“还是小时候上去过,这十多年很少有人上去。” 山下小路上悠悠走来一位老者,望见我们,指着远处的山崖说:“是想上尧王台吧,你看,路都叫采石料的弄断了。”朝老者指的方向望去,翠绿的山坡上出现一道断崖,裸露着发白的石头,若山的筋骨。问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老者说:“有,不过要转到后山,都是放羊趟的小路,不好走。”说完,指着旁边的一位年轻人说:让拴娃给你们带路,要不你们摸不到。 在那位叫拴娃的年轻人带领下,几个人向山里进发,经过几座采石场,进入山沟,路越走越窄,再往前走,几乎没有了路,到处是丛生的荆棘和酸枣刺。山沟曲曲折折,一直往中条山深处钻,好像没有个尽头。两旁怪石峥嵘,脚下乱石滚动,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了。刚想歇一会儿,前面的人一声吼叫,声音空洞,在山峰间回荡,仿佛从大山腹底发出。上山了,从一开始就在陡立的山坡上之字形前行,大口喘着气问拴娃:还有没有好走的路。拴娃说:“没有了,就数这条路好走。”便由不得感叹,不知道当年尧王爷是怎么走这条路的。再看拴娃,却如履平地,在前面尽可能地为我们踩倒荆棘,趟出一条路来。 走走歇歇,终于看到远处的两座山峰上分别矗立着若烽火台一样的建筑,那里应该就是尧王台了。在山坡上七折八拐,尧王台始终在远处矗立着,在耀眼的阳光下,若一幅幻影。从方位看,我们已经绕到了尧王台南面。不一会儿,那些建筑渐渐清晰,看上去像一座城堡。眼前的景色开始变化,出现了人工开垦过的痕迹,小路清晰可见,一阵奔跑,尧王台高高地出现在头顶,沿着山峰边沿垒着整齐的土块,若悬在半空,看上去又像一座壁垒森严的山寨。 登上峰顶,尧王台终于出现在眼前。山顶上,是一块相对平坦开阔的坪面,上面荒草遍地,一派苍凉,极目四望,一山连着一山,重重叠叠。这就是被称为尧王台的地方。 这片看似荒芜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相传,尧自幼曾与其母庆都生活在这里,渔猎垦耕,过着平静的生活。虽不一定真实,但从山上发掘的烧骨、灰坑、石器、陶片证明,早在石器时代,人类曾于此生息繁衍。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经创造过一段历史,相传尧王曾在这里设坛祭天举行仪式,把权力交给了舜。据历史记载,尧有九子,长子名丹朱。丹朱骄奢侈糜,为人暴虐。洪水泛滥时,百姓忧心如焚,丹朱无动于衷,甚至到水中泛舟取乐。洪水过后,他竟让黎庶堆沙推船,名曰“陆上行舟”。太史公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写道:“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传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一座荒芜的山坡,竟是中国最高权力转换的地方。从此,尧天变为舜日。 如今,尧王台上再也看不到权力的余威,与普通山峰的区别,只剩下后人为祭奠这段历史而修的尧王庙。 据专家考证,该尧王庙始建于南北朝,重修于明代。望着已成断壁残垣的尧王庙,我们还是惊叹古人的创造力。峰顶的尧王庙共三座,全部南向而立,由南往北次第排开,分别坐落在三座峰顶,中间由山梁相接。在风景旖旎、满眼苍翠的高山之巅,三座土黄色的庙宇显得异常醒目,像三座古城堡一样,昭示着历史的沧桑。眼前的这庙宇是最靠前的一座,矗立在山峰边沿,身临悬崖峭壁,头顶蓝天白云,俯瞰千山万壑,看上去异常巍峨高大,表现出非凡的气势。 进得里面,庙宇只由一组砖券窑洞组成,前面三道拱门,上部的砖已脱落,只剩下黄土堆积在上面,豁豁牙牙,显露出一种古朴之气。作为大殿的窑洞呈东西向,横切在拱门与里面的无梁殿之间。无梁殿里空间局促,精致小巧,殿顶呈藻井状,一排排精细的砖雕层层叠叠,朝上望,若置身井底一般,看见的只有逼进来的阳光。想来上面还应该有亭子一类的建筑,可惜天长日久,早已不知去向。 沿着山梁走向另一座庙,才看清了三座庙的布局。如果说前面一座是前殿的话,这一座才是正殿,另外一座山峰上的应该是后殿,利用三座山峰,组成一个完整的庙宇群,当年修庙的工匠们可谓别具匠心。 也有人说,三座庙分别为尧、舜、禹庙,根据布局看,不大像。 正殿相对比较大,前面有山门和院落。山门看上去尤其宏伟,正面仍然是三个拱门,拱门之间挺立的砖柱,给大门增添出几分气势,大门虽已残破,留下的砖雕却能够看出当年修建时的精致。大门与正殿之间长满荒草灌木,细看,竟是一座八卦形的院子,让人感觉这里曾经做过道观。长年无人看管,周围的砖墙已经倒塌,院内到处是零乱的砖石。给我们当向导的拴娃说,前些年,村里人曾经把这里的砖背下山垒房。正殿的构造与前面看过几乎相同,但无梁殿修建的更加精细,砖雕的牡丹花饰线条流畅,花枝间的兽头重重叠叠,排列有序,可惜不少被人敲掉。一直没能在无梁殿内找到神龛,后来看了稷山的大佛寺后才悟出,这里的无梁殿里也一定是放着一座高大的塑像。整个无梁殿就是一个神龛,若真是这样,从小小的殿内看塑像就需要仰视,加上从上面射进来的阳光,会有一种特殊的效果。 乱石中一块残破的石匾,上刻:“紫极灵宫”四字,这是尧王台上唯一可找见的文字,证实了这里确曾做过道观。在大门外的草丛中,又意外看见一副石槽。千百年风雨苍茫,石槽的颜色已经发白,静静地躺在乱石中,不细看,与满山的乱石并没有什么区别。这是在尧王台发现的唯一的生活用品,预示着曾有人在这里长期生活。 走出正殿,站在岭上朝下望,只见山下风景如画,近处的公路上,车水马龙,远处的鹳雀楼、普救寺、蒲州古城隐隐可见。岁月蹉跎,往事如烟,若时空能够回转,尧王站在这里不知该是一种什么心境。 从登上尧王台到现在,已过去3年有余,听朋友说,永济市已从城西介峪口村旁修了一条直通尧王台的盘山路,再上尧王台,就不必费这么大的劲,乘车可直上山巅。 ■ |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30502;本文作者:韩振远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5-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