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阴县农村义务教育忧思

 

 

 

 

 

   410日,初春的山阴县不见春,风沙扑面,路上穿着羽绒服的行人竟也冻得瑟瑟发抖。行走在安静的乡村路上,光秃秃的白杨树看不到头,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散落着一堆堆农家肥。路过几所崭新的乡村小学,却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记者的心里沉甸甸的。

    早闻山阴县农村教育的混乱、凋零以及生源流失严重的无奈。此次3天的走访,证实了传言:崭新的教学楼、寥寥无几的学生,甚至是空空的课堂……那些住校的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二三岁,上六年级,小的上幼儿园小班,只有四五岁。他们从背起书包上学的那天起,就被家长送到了外村、外乡甚至外县。从尿床到长大自理,他们迅速地“被长大”,然后开始了两个星期回家一次的求学生涯……

幼儿班孩子成主力?

  “马营庄乡大约有1.5万人,适龄儿童按六分之一计算也有2000多人,现在中学没了,留下来上小学的估计只有200多人。与生源流失严重相反,村民们很少搬走,孩子们上学基本都是寄宿。”当地一位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4年我来的时候,马营庄乡中学还不错,有400多个孩子,前两年撤校的时候就剩下了几十个。现在马营庄中心小学搬到了原来中学的地方,新盖了教学楼和宿舍楼,可还是留不住人。”

    记者随后联系了马营庄乡中心校校长李建成,他告诉记者他不在学校,简单介绍了一下马营庄乡的现状:共有3所学校——马营庄中心小学、八里庄小学和云水庄小学。马营庄中心小学有100多个学生(包括幼儿园)、25位教师;八里庄小学是个教学点,共有60多个学生,其中小学一年级以上学生十几个;云水庄小学是个民办学校,有128个学生。

    当记者提出想去马营庄中心小学看看时,李校长答应了。然而,当十几分钟之后记者来到学校门口,却被看门的阿姨拦下:“校长刚才专门嘱咐了,生人不能进学校。”记者拨打李校长电话,却再无人接听。

    望着校门顶上斑驳的三个字“马营庄”,从字的排列格局可以看得出,少了两个字,是曾经的“中学”还是而今的“小学”不得而知。从大门望进去,一座崭新的三层教学楼至少有40多间房,旁边还有一座粉色的宿舍楼,校园里还有篮球场地等。

    学校大门外是一望无际的旷野,大风裹挟着沙石拍打着干枯的杨树枝,“呼呼”的声音平添了几分落寞。裹着大衣的家长们瑟瑟缩缩地接走了几个幼儿班的孩子。记者上前向几位家长了解情况:“没有,不可能有100多个学生。今年新建了很多幼儿设施,估计一大半是幼儿园的孩子吧。”“我们马营庄村里的人,一年级以上基本都不在这里读了。”“估计除了幼儿班,有没有五六十个学生了?真不好说。”“我家大儿子在外头读书呢,三年级,这个小的太小了,就在这里上幼儿园,明年再说(指送出去上学)。”

学校唱起“空城计”?

    同样的情况,还有后所乡。据了解,后所乡中学与马营庄乡中学是前两年一起被撤校的。411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后所乡,空空荡荡的后所乡中学里没有一个学生,教室窗户玻璃已经碎了几块,斑驳的外墙体、杂草丛生的路面和屋顶,仿佛都昭示了它的衰败,或许也只有门房上的春联还留着曾经的一点热闹气息。

    往西走几百米就是后所小学,记者联系到了校长周世忠,他也以“不在学校”委婉地拒绝了记者进校参观,但是在电话中他告诉了记者后所乡的基本情况:后所乡有后所小学和西沙堆小学两所完全小学,分别是286个学生、20个老师和180多个学生、13个老师,剩下的就是几所教学点学校。

    随后,记者辗转见到了后所乡安乐庄小学校长何文玺。“安乐庄小学今年彻底没人了,去年冬天,最后一拨十几个学生在今年开春时也走光了。现在我成了学校的守门人,看着学校。”何校长叹了口气,“学生走光了,就再不可能回来了。去年冬天有十几个学生是幼儿班的,这还是因为冬天冷,家长们就近送孩子来,开春暖和了就送出去了。想想,2006年我来安乐庄的时候还有160多个学生,现在说没就没了,太快了。”

    在后所村,几位家长的话佐证了这样萧条的现状——“我家孩子在后所小学读幼儿班,先读一年,完了再说。”“我娘家是南辛庄的,今年听他们说,学校里也多是幼儿班的孩子,上一年级的都走了。”“后所小学都没多少人,反正我们村里的都不在这里读。后所小学都是这样,下面的学校(指教学点学校)估计也都是些幼儿班的了。再大点(的孩子),家长们不敢放在那读。”

    ……

    有人告诉记者,后所乡中心校校长就在原后所乡中学办公,出去开会了,应该很快回来。因始终未见到学校校长,无法具体了解学校情况,记者决定等等看。一直等到13时,后所乡中学门口停了一辆车,车上下来几个人开门进学校,一问对方说是学校的老师。然而,等记者亮明身份时,对方不接受采访,也不允许记者进校门:“现在校园里什么都没有了,我们不管事,只看门,还是等中心校校长回来再说吧。”

民办学校“争地盘”?

    说起公办学校是何时、因何衰落的,后所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办学校退休老教师说:“都是被民办学校挤垮的!”

    他说,大约是十几年前,民办学校开始来农村招生,以“更负责、更严格”的办学口号,出现在村民们的视线里。他们实行寄宿制办学,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孩子们除正常教学时间外加早晚自习,每两个星期将学生送回家住两天然后再接走。

    民办学校在每年开学之前都会大肆宣传,发传单、贴广告,开着车响着大喇叭挨个村子地转悠,还有招生老师们苦口婆心上门说服。一个学生离开之后,往往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学生跟着离开。这位老教师以当地有名的某民办学校为例,给记者讲述了“民办”挤垮“公办”的过程。

    某民办学校在办学之初,除了上述方法,还雇了很多周围村子的民办教师,每招一个学生就有一定的提成。村民们对乡村教师有莫大的信任,于是一个老师往往能够带走一个村子里的学生。

    眼见着公办学校衰落,民办学校“有声有色”,公办学校也曾做过很多“挣扎”,他们与民办学校一样施行寄宿制、早晚自习等,甚至部分学校从外面聘请了教学能手助教,以公办民助的形式振兴公办教育。于是,有些乡村学校出现了这样的办学状态:原有的一支公办学校教师队伍依然存在(公办),另有一部分教学能手和从外聘请的教师来参与教学属“自负盈亏”(民助);公办教师除拿财政工资外,另有一部分工资来自于“民助”部分,外聘教师的工资和归属直接来自“民助”部分。

    这样一种公办民助形式的办学,虽然很奇怪,但有了民助的各种投入,确实让曾经衰落的部分乡村学校重新迎来了朗朗书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办学形式是互利共赢。村民们已经对曾经的公办学校丧失信心,他们选择将孩子送到外地、外乡、外县去上学,总是要花钱而且还苦了孩子。而今,“民助”形式重获村民们的信任,用少部分钱让孩子们获得就近读书而且是较好的教育,原有的公办教师们还可以多赚钱,公办学校、公办教师、“民助”教学能手和教师、村民、孩子几方均满意。

公办民助“荒唐戏”

    然而,这样一种形式在有些地方并未长存。所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就是公办民助形式办学,拿着公办国家给予的各项补助,还要再收取部分费用。于是,这样的一部分学校,在公办、民办争夺战中,开始必须选择恢复公办教育或者转成民办教育。

    另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还上演过一些荒唐大戏。

    每年开学之前,各个学校都要轮番招生。于是,就有一些招生老师互相攻击对方,从学校、教师到师德师风,无所不用其极。

    某次教育部门给全县的校长们开会,会议结束之后,要求民办学校校长(包括聘请的教学能手们)先离席。起初大家以为,教育部门给公办校长们另有教学安排。事后才发现,一些领导与公办学校校长们一起吃饭去了,独独抛弃了民办学校校长们。

    再说公办与民办学校的生源之争。曾经某乡某公办民助学校,在“民助”部分加入之后办得很有起色,然而却争夺了纯公办学校的生源。于是,该公办民助学校也必须做出选择,该校聘请的“民助”教学能手思索良久决定退出,让该校恢复公办,以一个学期为缓冲时间,让孩子们上完最后一学期课程。教育部门也答应将其投入的部门教学设施折价补钱。“纯”公办学校很满意,想着可以顺利接收该校的生源。

    然而,等到下个学期开学,该校“民助”教学能手却用几个大巴拉走了所有的学生,将曾经的学生悉数交给了同样办民办学校的亲戚,原学校就剩一座空壳子。

    还有人说,而今某些公办民助转公的学校,只剩一些非正常的、家庭困难的孩子,乡村公办学校办成了福利学校。 

公办民助转民办生存难

    云水庄小学位于山阴县马营庄乡云水庄,坐落在南山脚下,曾经是一所衰落的公办学校,而今是一所艰难办学的民办学校。

    云水庄是山阴县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在公办教育衰落的时候,一些从村庄走出去的有识之士决定帮助云水庄振兴教育。杨日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学能手”加入了云水庄小学。

    杨日全是怀仁人,有十几年的办学经验,2009年接手云水庄小学的时候,他有信心办好这所学校。在他的运作下,云水庄小学施行寄宿制“死而复生”,一度在山阴县闻名,学生人数达到了300多人。

    然而,到了2011年,学校转为了民办学校之后,开始每况愈下,学生人数迅速减少。

    究其原因,杨日全反思:教师资源不稳定,很多老师不愿意到农村来。现在云水庄的老师们都很年轻,11个清一色的20多岁的女教师。不可否认,女教师更细心、更负责,很多村民也是冲这一点将孩子送到这里来。但是,乡村却留不住人。即使工资比较高,很多人也只愿意签一年的合同,来这里只为了锻炼。合同一到期,很多人就选择离开。

    村民们送孩子上学就认杨日全,随着他在学校呆的时间减少,村民们对学校丧失了信心。也就是在2011年前后,杨日全与朋友合伙在邻县又办了一所民办学校。因为那边是刚起步,他每月有半个月的时间呆在外地,自然对云水庄小学的管理分了心。在孩子们陆陆续续离开之后,杨日全去做了家访,很多村民说来了几次不见他,以为他不再办这所学校了。

    但杨日全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公办学校的那部分补助没有了,村民们掏不起每个学期1000余元的费用。杨日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公办民助的情况下,国家给寄宿制的每个孩子每个学期补助600元,每个孩子每个学期只需缴纳300余元。现在转为民办学校之后,原来教育局承诺的那部分补助没有了,每个孩子就要缴纳1000元左右。村子里的人大部分都有两个孩子,这样一年下来每个家庭就要多负担2400元。于是,孩子们陆陆续续离开了。

    为了节省办公费用,杨日全自己烧锅炉、打扫旱厕,妻子每天6时起床给学生们做饭洗衣。他很喜欢这个村子和孩子们,一心一意想重新再将云水庄小学办得好起来,他再次将全部身心放在了这里,还将老家的房子卖掉投资了一大笔钱在学校。然而,如今的学校,除六年级的学生有30人,幼儿班的孩子有20余人,其他年级勉强过两位数。

    杨日全始终坚信,只要政府将承诺给孩子们的每个学期补助的600元钱发下来,他的学校就可以重新办好。然而,找了几次教育部门,也始终没有结果,他的心悬在了半空中。学校将来会如何,他心里没底了。

外来老师招生就像卖保险

    在马营庄乡和后所乡,记者都走访了很多家庭,他们之中很多人的孩子都选择在外地、外乡、外县读书。从一年级,甚至是4岁上幼儿园,就开始了漫长的寄宿制求学生涯。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家长看到记者的第一反应是:“你是来招生的?”

    后来才明白,原来招生老师的形象就是,坐着棒棒车(面包车),一下车就问:“你家有孩子上学吗?谁家有孩子上学呢?”虽然记者的问题没有这么直接,但也是跟孩子上学的问题有关,恰好搭乘的又是一辆棒棒车,于是很多村民对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招生老师。“每年开学之前都会来,就像卖保险的,一次不行两次,总要说服你送孩子过去上学。”“呵呵,跟媒婆差不多,相中了,总要说成。”

    在大家的玩笑声中,记者身旁的一位教师脸色一阵发青,曾几何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村民的印象中竟变成了这样?

    在马营庄村和后所村,家长们基本上都将孩子送到了奶粉厂、黑疙瘩、后黄台、白坊、新洋、平泽苑、怀仁十中等学校,其余还有代县等地的学校。这些学校,有的是公办学校,更多的却是民办学校,全部都是寄宿制收费学校,少则每人每学期几百元,多则3500元,每两星期回来一次,有的学校管接送,有的学校家长自己接送孩子。“有生活老师跟孩子们住在一起,都是高低床,有的孩子睡觉不老实,上铺有栏杆没事,下铺的直接就掉下床了。”“我家孩子每趟走都哭,才6岁,没办法,为了孩子的将来啊。”“两个孙子都在怀仁十中,弟兄两个在学校也见不着。每次刚回来跟我们都可寡了(陌生),也不多说话,让干啥干啥,第二天才熟了,可刚熟了就又走了。”“其实,不光这里,就连张家庄(乡)也是一样的,好多地方都是,孩子们到处乱跑。”

4岁幼童异乡寄宿上学堂

    在后所乡公交站牌,记者看到了“学生候车点”的标识,每次,孩子们就是在这里下车高高兴兴地回家,又是在这里再次去往寄宿学校。

    在某寄宿制学校,记者见到了孩子们住校的情况。

    宿舍都是原来的教室,上下床,黑板中间写着“甜甜的梦”,旁边还写着“梦乡谣”:五更起讲卫生,理内务抓时效,铃声响进课堂……午休时请安静,活动课要丰富,月亮升进梦乡。

    20时许,一年级、二年级的男孩子们正挤在宿舍洗脚,小强把袜子丢到了小涛的洗脚盆里,小涛委屈地哭了起来,但是看见记者拿着相机进去说给他们拍照,立刻不哭了,兴奋地看着相机镜头闹了起来。

    次日清晨630分,别的孩子挤在一起打水洗脸,小红和小明安静地站在床边一动不动。生活老师在给他俩叠被子,一边说小红只有4岁,小明也只有5岁,都是刚来幼儿班的。给小红和小明洗完脸,孩子们一个个围过来,老师挨个给梳头。

    715分,高年级的学生结束了早自习,校园里响起了音乐。孩子们到厨房,端馒头盘子、拎稀饭桶、拿咸菜,分工合作。然后回到教室里,拿着小盆排队等老师给舀稀饭,再将咸菜夹在馒头中,两个一伙、三个一群聚在一起吃了起来。吃完饭后,孩子们都自觉地将盆子、桶等放回厨房,然后每人拿着发的营养餐(一袋奶)喝了起来。

    小红和小明两个人显然还没有融到环境里去,别的孩子在蹦蹦床上跳得很开心,他俩却安静地坐在一边不说话。

    厨房里的阿姨正在准备中午的饭,满满的一大盆排骨,她说:“中午给孩子们吃肉,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少不了。”“这么多做得出来吗?”“没问题,这简单。昨天做的包子,孩子们都是三四个吃,老师们没事也过来帮忙,一样做出来了。”

学生人数居然有诸多版本

    更值得人深思的一个问题是,关于学生人数,却有着诸多版本。

    校长版:上篇提过,马营庄小学李校长所言是100多学生,而且还是加了幼儿班,后所乡是2所完全小学,还有几所教学点。

    教育局版:在山阴县教育局一楼展厅,记者看到了各个学校的宣传栏。宣传栏里的马营庄小学,现有在校学生228名,教职工29名;而后所中心校现有完全小学3所(其中寄宿小学两所),教学点6个。不知道,这是新的宣传栏还是旧的宣传栏?

    村民版:“没那么多,我送孩子去的时候是个位数,哪有什么竞争环境,就因为这我才将孩子送走的。”“现在哪所学校都在谎报学生人数,公办学校为国家的补助,民办学校是为了生源。”“招生老师最常用的招数和手段还是‘我们学校如何如何好,现在有多少多少学生,家长们都放心孩子们来我们学校,我们每年的学生人数都在增长’。”

    也不知,究竟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版本。

    谎报学生人数,说到底最根本的或许还是生源之争。

    但说到营养餐(每个学生每天一袋奶),不得不提一下。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每个学期开始清点学生人数,按人数每两个星期送一次奶。偶然的是,记者在某个闲置的房间里看到了一箱过期的学生奶,似乎也佐证了村民的某种猜测(多报学生人数)。

教育局踢皮球拒绝采访

  “公办教师不负责任。前几年奶价高的时候养奶牛,找人顶岗,不好好给孩子们上课。”“有的老师家里有地,带着孩子们到地里干活。”“反正他们 (公办教师)教好教不好,每个月都有工资拿。民办老师的工资是和孩子们的成绩挂钩的,更负责任。”

    说起为什么不送孩子们去公办学校,家长们首先说到的还是对教师的不信任。

    20123月,山阴县教育局曾在全县大规模清查在编不在岗教师,纠正教师不正之风,并在电视上作通报。然而此举,似乎家长们并不买账。在山阴县的贴吧里,依然可以看到网友们对此举五花八门的回复:“山阴县的教师不短缺呀,有好多学校教师比学生还多呢,叫回来也是坐着,反而影响其他人的正常教学呢。”“别雷声大雨点小!生源流失才是大问题。山阴教育是一个病人,不管他开出什么方子,山阴人民不看过程,他们只看疗效。”“即使叫回来让去进修校学习,用不了几天又都跑了,该出去代课的代课,该出去做买卖的做买卖。不是我说风凉话,以前也都叫回来过,没用,真的。”“好好查,还有很多呢!另外请再出台对待这些已返回教师的政策,像目前这样可不行,还不如他们不上班呢,把本来平静的校园给搞乱了。”“不失望,希望也大不到哪去,工作的切入点就有偏差。”

    究竟山阴县教育整顿有没有成效?我们的教育部门、政府部门都做了哪些努力?带着诸多的疑问,记者来到了山阴县教育局,然而却遭遇了一个大惊诧:不接受采访,互相推诿。

    记者从上午9时等到10时,始终没有等到刘华局长,后见到了教育局赵副局长。等到记者递上公函,说明来意,赵副局长很礼貌、婉转地拒绝接受记者采访:“一切的政策、方针还是要找刘局长,我们理解得不够深刻。”“那能不能给刘局长打个电话说一声?”“刘局长在开会,不方便接电话。”“那能不能发个短信,看刘局长什么时候有空,约一个采访时间。”“刘局长很忙的。你还是先回去吧。完了你再打电话给办公室约采访时间。他真的很忙的。”“刘局长忙的话,有没有别人可以接受采访?您也是教育局的领导,能不能跟我聊聊?”“我没有刘局长领悟得深,还是找刘局长。”

    ……

    一圈一圈就像踢皮球,最后办公室某副主任登记了记者的联系方式等信息,说是会向上汇报。然而直至发稿之日,记者未收到一丝一毫的答复。

 

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30422;本文作者:杨凯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5-0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