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千年杂耍重现生命力,“晋阳三三叉” 非遗盼传承

 

 

 

 

 

  春节,元宵节,“二月二”,都过去了,晋源区东城角村的晋阳三三叉表演团终于可以卸装了,团员们该放羊的放羊,该跑运输的跑运输,该上学的上学,恢复了日常生活,但三三叉表演却给人们留下了别具一格的深刻记忆。

    据说,唐朝年间,将士们得胜还朝时的庆祝动作,就是三三叉表演的雏形。历经风雨,晋源人把三三叉舞出24种花样,成为节日喜庆和祈福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于2009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东城角村的人们做了很多努力,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传承三三叉,再现唐朝时的盛况。

    得见“三三叉”

    415日,晋源区晋源镇东的东城角村一块空地上,42岁的师跃文正舞动一根长约1.6米的铁叉。只见他左手持叉尾,右手握叉杆,右手一旋转,长叉就在手臂上溜溜地转起来,叉顶端的3片铁片互相撞击发出“当当”的声响,随着手臂动作加快,铁叉虎虎生风。突然,长叉激灵一转,师跃文举叉向上抛去,足有两层楼高。叉落下来,师跃文接个正着,铁叉继续在手里旋转。“好!”村民大声喝彩。

    一旁,64岁的韩四喜老人也没闲着。他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棍,一根两尺长的小铁叉在两棍间翻滚,玩起来煞是好看。“走!”韩四喜低喝一声,铁叉从手里转到背上。他灵巧转身,用棍接住小铁叉,又抬腿跨步,铁叉又从腿下“钻”过,再用棍接住……演练过程中,铁叉两端的铁片发出阵阵“叮叮”声,听起来悦耳又喜庆。

    这就是“晋阳三三叉”,早在唐朝时就在晋源一带流传的杂耍,已经先后入选晋源区、太原市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三三叉”传说

    “晋阳三三叉”的传承地在晋源区东城角村。关于它的来历,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村里老人讲,“晋阳三三叉”俗名“晋阳平安叉”,源于盛唐后期。当时,东城角村位于古晋阳城东边,是屯兵驻军之地。有一年,胡人来犯,驻守的两位将军一举打败胡人。为庆祝胜利,将士们把兵器钢叉抛向空中,或用胳膊或用肩膀舞动,这就是“晋阳三三叉”的雏形。

    此后,习练飞叉之风盛行于晋阳一带,经民间艺人改进,逐渐演变成民间社火表演节目。其间,大钢叉的外形也发生了变化,叉杆由铁质变为木制,重量减轻,便于表演。小飞叉也一改飞镖原型的短小,增至一尺八寸长,叉尾加装铁片等装饰物,以增强观赏性。

    除逢年过节社火表演外,多年来,在晋源一带,求雨祈平安时也常常请人表演“三三叉”。上世纪80年代末,“晋阳三三叉”表演在晋源一带风光无限。六旬传承人66岁的东城角村村民梁富贵是看着“晋阳三三叉”表演长大的,他的祖辈、父辈都是“三三叉”高手。耳濡目染,十几岁时,梁富贵开始继承“三三叉”技艺。当时,村里的男丁们都会舞弄几下,常常在农闲时节相互比划着耍,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三叉”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成了尘封的铁器。

    梁富贵重拾“三三叉”还得从他得病说起。54岁时,他得了脑梗,一侧身体完全不听使唤,甚至连张纸都拿不起来。按医嘱,他开始加强锻炼。一天,梁富贵想起长期闲置的“三三叉”,就拿出来试着练。刚开始,他拿叉都费劲,但经过一年多的锻炼,身体居然完全康复了。说起这些,梁富贵特别感激手中的这套“老伙计”,从此就再没放下过。

    梁富贵练“三三叉”治好病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看到精神奕奕的梁富贵,村里人有了学“三三叉”的想法。去年,村里初现学“三三叉”热潮。

    发掘与创新

    在传承路上,大家对“三三叉”的器具和技艺都做了深入挖掘和创新。

    去年之前,村里的“三三叉”只有五六副,梁富贵就自己出资打造了30副,有人想练,就给一副,以此鼓励大家参与。旧的“三三叉”,小叉为铁质,很容易生锈,他就到处找人加工,做成了不锈钢的,既防锈,分量也轻了,容易上手。

    “火叉”是“三三叉”表演中的一种传统表现形式,叉的一段绑了浸有煤油的棉球,一般在晚上表演。表演者赤膊上阵,胳膊、肩膀、腿、脚配合演练,两团火焰便在表演者身体上来回翻转。野火、叉声、人影合为一体,煞是惊险好看。由于这项表演有危险性,已经多年没人玩,师跃文经过苦练重新捡起了这门技艺,看过的人无不称奇。

    “火叉”表演毕竟具有一定危险性,如何能既延续极高的观赏性,又保证表演者的安全?梁富贵一直在琢磨改进办法。一次,他看到小孙子的玩具上有灯,玩起来闪闪发亮,从中受到启发,便买来小灯、电线和电池,在小叉的尾段装上灯。反复研究后,终于将明火改进成了灯具。夜间表演,钢叉和灯光相互辉映,钢叉抛向空中时犹如流星,从夜空划过,令人赏心悦目。培养接班人

    与梁富贵同辈的“三三叉”传承人,现在只有69岁的梁大明、67岁的师宝生和韩四喜等老人了,这项技艺濒临失传。所以,看到村里人有学习热情,梁富贵很高兴,只要有人学,他就手把手地教。42岁的师跃文常年开大车,患了腰椎间盘突出,为强身健体拜梁富贵为师。一年下来,他的身体越耍越好,老病再也没犯过。看着父亲耍得上瘾,正上高中的儿子师鹏涛也来了兴趣,现在也能玩好几种花样了。师鹏涛还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于去年暑假遍访村里老人,写出了一份“晋阳三三叉”的历史渊源报告,为这项技艺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书面资料。

    东城角村青年原鑫体重100多公斤,去年夏天,他开始跟梁富贵等人练“三三叉”。练习过程中,原鑫脸部、身体上经常被碰得青一块、紫一块,但他坚持下来了,现在体重已经减了十多公斤。因为练“三三叉”,不少年轻人还改掉了沉迷麻将、网游的陋习。

    不光男人们喜欢,村里的“婆姨”们也跃跃欲试。50岁的张变翠好奇心强,看大家玩得开心,也开始学着练。一学就入了迷,经常在做饭时趁锅里的水还没开时,拿起叉耍几下。

    现在,村里先后已经有20多人开始玩“三三叉”,形成了老年组、中年组、年轻组和女子组等梯队,“三三叉”的传承形成年龄梯队。

    期待新发展

    “晋阳三三叉”重出江湖,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2009前,在政府支持下,“晋阳三三叉”申遗成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源区文体广新局局长温原海感叹,晋源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对“晋阳三三叉”这样有历史渊源的民间社火活动和杂耍形式,政府有责任搭建平台,帮助传承和推广。据了解,促使梁富贵等传承人传、帮、带,培养新人的主意,最早也是温原海提出的。

    在政府联系下,“晋阳三三叉”表演正日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2013年春节、正月十五和“二月二”期间,“晋阳三三叉”精湛的表演让人们大呼过瘾,老一辈看到多年前熟悉的杂耍为之感动,年轻人则为之惊艳。

    “三三叉”这一技艺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让梁富贵他们很欣慰。同时,他们也有担忧。“三三叉”共有24种样式,由于时隔太久,现在仅挖掘出18种,其余的连名字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动作要领了。村里原本还有一位七旬传承人韩平,在一些样式上玩得更精通,玩的样式也更多。去年冬天,韩平老人意外去世,使“三三叉”的完整传承大受损失,也让梁富贵等传承人更感紧迫。

    时代变迁使“三三叉”发展出现断裂,现在虽然有了新的传承人,他们当中有的也学到了大部分技艺,但在精度和深度方面尚需雕琢和习练。“我们还需抓紧时间,更快地把这一技艺传给年轻人,只要有人坚持下去,‘三三叉’就不会失传!”梁富贵老人眼神坚定。

 

文来源:太原晚报20130424;本文作者:本报记者 侯慧琴 刘友旺 实习生 李骁 邓寅明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5-0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