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清徐举人院里故事多

 

 

 

 

 

  清徐县城永定街有个举人巷,举人巷里有个举人院。

    这座举人院是一处二进的院落,没有什么豪华的装饰,使人感到醒目的是大街门头上的两个篆字“勤俭”和二门上遒劲而又秀丽的“种德第”三字。原先在南屋檐下曾挂着两块大匾:“文魁”和 “副魁”。那么举人院里的举人是谁呢?街坊邻舍都知道,是刘安邠,“文魁”匾额就是在他考中举人后授予他的。

    《山西乡试庚子辛丑并科同年齿录》记载,刘安邠字筱洲,同治壬申年(1862年)生,参加了庚子辛丑恩正并科山西乡试中举。大主考为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陕西省学政曹福元、都察院江西道监察御史杨士燮;同考试官为大挑县知县童锡笙等。

    恩正并科是怎么回事呢?按当时的规矩,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乡试,逢子卯午酉年称作正科,此外皇家遇有喜庆等原因加科叫做恩科。本来应当在1900(庚子)年举行乡试,但是发生了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的事件,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往西安,这一年的乡试就没有举行,而推迟到了1901(辛丑)年,这一年的乡试便成了恩正并科。

    后来各省总督、巡抚纷纷上书朝廷,要求废科举兴新学,中国的科举制度就彻底废除了,刘安邠也就成为了末代举人。

    刘安邠中举后先是在外地做盐税官,但是他看不惯当时官场上的腐败现象,既不向上司贿赂,又不准手下吏役克剥盐民,因此受到排挤,于是毅然辞官归里。辞行之日当地盐民夹道相送,赠以“万民伞”。

    刘安邠归里后不入公门潜心办教育,在家乡创办了女校,亲任校长让处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女子接受文化教育。他提倡女子放脚,提倡男女平等。该学校校址原先在永定街,日寇入侵后被“新民学校”所占,女校迁到文庙西侧的义仓继续办。

    军阀混战时期,有人请他 “出山”,许以优厚待遇,他不为所动,而于民国三年接受太原阳兴中学的聘请任该校的国文教师。他一生培养了大批人才,他的学生有不少参加了革命,有的成长为省级部门的负责人和部队团以上干部。他关心民间疾苦,曾收养一位无依无靠的失明老人,直至老人去世。

    刘安邠在当地有着很高声望,于1945年因病在女校校长任上去世,终年73岁,出殡之日全县的学校师生和众多市民自发送殡。

    举人院的“文魁”匾是授给刘安邠的,那么“副魁”是授给谁的?是授给他父亲刘应昭的。

    刘应昭生卒年代不详,据说他一生两次中举,第一次由于家境不佳,把举人名份卖给了别人,第二次考试得副榜,因此授他“副魁”匾。刘应昭是副举人,儿子刘安邠是举人,一时传为佳话。

    其实不仅于此,《山西乡试同年齿录》记载,刘安邠的祖父刘人聪、曾祖父刘翼廷都是太学生。太学生是没有考中进士而留在北京国子监继续深造的举人,他们本身就是举人,只不过是没有考上进士而已。

    那么他们家有没有出过进士呢?据家谱记载,出过众多进士、太学生、举人、贡生。明朝进士:刘 进、刘聘之;清朝进士:刘祚长、刘森贵、刘圣印、刘时叙。明朝举人:刘知之、刘加言;清朝举人:刘祚繁、刘祚全、刘祚宁(武举)、刘启泰、刘隆桂、刘基振、刘安邠。清朝副举人:刘茂桂、刘作熙、刘纯德、刘应昭。明朝太学生:刘凤翥、刘爱之;清朝太学生:刘汉章、刘 阊、刘本智、刘立纲、刘翼廷、刘人聪、刘秉英。元朝贡生:刘海、刘 义;清朝贡生:刘占科、刘廷相、刘近毅。

    举人院里举人多。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虽然在清朝末年被废除,但是末代举人刘安邠的后代仍然继承了先人崇德尚文,勤奋进取的传统。他们大多是大学毕业,有的还是博士、硕士。

 

文来源:山西日报20121220;本文作者:刘耀宇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1-24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