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这董永不是那董永

 

 

 

 

 

  出身贵族家庭的是高昌侯董永,不是孝子董永

    汉代人喜欢用单字做名,因此同名者非常多。《董永出身贵族,汉光武帝帮过他》一文提到的董忠,在同一时期就有两个,叫董贤的同一时期也有两个,都是大官。《董永出身贵族,汉光武帝帮过他》文章的作者看到有个叫董永的,没有细察,就安在孝子董永身上,造成了混乱。

    《董永出身贵族,汉光武帝帮过他》的文章说,他“从一条网文得到一个这样的线索:董永的祖先曾经在西汉王朝立功”,又“根据网文线索,查到《汉书》的第十七卷,这里有一份表格,是汉朝有功人员的档案”,作者就从这个档案“查找董永家世的蛛丝马迹”。这说的是高昌侯董永,不是孝子董永。

    董永的侯位是承袭来的。他是第四代高昌侯。得到这个侯位的是他的曾祖父董忠。董忠的“家庭出身”,可不像《董永出身贵族,汉光武帝帮过他》作者说的那么简单,他“父故颖川阳翟人,以习书诣长安。忠有材力,能骑射,用短兵,给事期门。”董忠本人的职务,也不是什么“皇帝微服私访时,他得做周边的便衣保镖”。《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说:董忠“今为枭骑都尉,侍中坐,祠宗庙,乘小车,夺百户。”都尉,官名。秦始皇灭掉六国,实行郡县制,郡一级的官员有守、丞、尉。尉是带兵的,“秩比二千担”,这样的工资标准是很高的,即在西汉中央政府,挣二千石工资的也不上十人。景帝以后,把守改为太守,尉改为都尉。在朝,都尉掌侍从之职,但不能称保镖,他是管保镖的。他能“侍中坐,祠宗庙,乘小车”,可见其风光和威武。那篇文章说,董忠因为报告了霍禹谋反之举而被封侯,是对的,这是他的一个重要军功,那时,无重大军功者不得封侯。说董忠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很不确切,在一般人,可称为“丰厚”,对董忠来说,却不算什么。当枭骑都尉是他的行政职务,他的主要收入来自职务薪金,皇帝封他高昌侯,是他的荣誉爵位,赏赐也是形式上的,他并不靠那笔赏赐生活。他被封侯,不影响担任行政职务,他也不需要到千乘当侯去,他仍住在京城。《汉书·匈奴传》载,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有一项紧急军事任务,皇帝“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去完成这一任务。即是说,在接受这一特殊任务之前,董忠已由枭骑都尉改为长乐卫尉,而此时他仍是高昌侯。董忠是封侯十九年后去世的。其后由子董宏袭侯,“在位”四十一年。宏因“佞邪”而被免,估计跟宫廷斗争有关;他既住在京城,自然还有行政职务,还有职务工资或津贴。是否同时免掉职务,不知道。“免”后一年,又“复封故国”,说明皇帝已经“纠错”,不至于影响他的家庭生活。高昌侯董永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在当时,可以说够得上一个权贵了。这个家族的第三代高昌侯董武,没有材料说明他是败家子。那篇文章说,“第三代董武,没了,不是人没了,是爵位没了……意味着穷了”,说“意味着”什么,纯粹是作者的想象。一个权贵家族能够仅仅靠几百户甚至上千户封地养活吗?千乘在几千里之外,靠几百户甚至上千户人养活,把粮食运到京城,早没一粒了。

    董永的家庭状况,历代记载惊人的一致,是家中贫困,不是一般的贫困,而是特别贫困。董永行孝有一个前提,就是贫困。惟其穷困,他才能留下卖身葬父这一段佳话。说孝子董永出生在“贵族家庭”,是没有道理的。

孝子董永生活在高昌侯董永之前至少一百几十年

    高昌侯董永生活的时代比较明确,不管他继承侯位的时候有多大年纪,他生活的时代总不出以汉光武帝为中心的几十年。高昌侯董永是建武二年五月承袭侯位的,这年是公元26年,以这年高昌侯董永30岁计,他出生在公元前几年,大约可以肯定。孝子董永呢?《董永出身贵族,汉光武帝帮过他》文章的作者没有说,可这是必须弄清楚的。

    最早记载董永事迹的,《董永出身贵族,汉光武帝帮过他》文章说到《搜神记》,说这是“董永故事的最早版本”。我认为,这不是最早版本。作者还说到曹植的《灵芝篇》,曹植生活在《搜神记》的作者干宝之前,有曹植在,怎么能说《搜神记》是“最早版本”呢?其实,即在汉代,至少有三个人(处)写到董永故事,一是刘向,一是山东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一是“汉书”。山东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有明确铭文记载,建于建和元年,即公元147年,在高昌侯董永生活一百年之后,我们搁过不谈。“汉书”出自元代赵道一《真仙通鉴》后集卷二《织女》篇:“汉书: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这个“汉书”,是汉代人写的书之意,不是班固的《汉书》。这个“汉书”所记,文字粗糙,说明它产生很早,也许是所有版本的祖本。只因它没有具体年代,也作为罢论。只说刘向。刘向是西汉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著作很多,留下来的有《新序》、《说苑》、《列女传》、《列仙传》等书。还有《孝子传》,有人说是《孝子图》,《武梁祠》的作者认为,真正的书名应该是《列士传》,跟《列女传》、《列仙传》组成一个“三部曲”。这本书已经散佚,清代有人辑录。刘向在书中写到董永,后人多次引用。藏于敦煌的句道兴的《搜神记》(跟干宝书同名)说:“昔刘向《孝子图》曰:有董永者……”宋代李昉作《太平御览》,几次说到董永,都以刘向的书为根据。再说,刘向的《说苑》等书都是写人物故事的,他写了《列女传》,写了《列仙传》,能够不写孝子吗?

    那么刘向是什么时候人呢?已知刘向生于公元前79年或77年,享寿71岁。刘向住在京城,董永是个普通农民,刘不可能直接了解董永,他写董永,必然是在董永的孝行故事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以后,因此孝子董永生活的时代只能在刘向出生之前好多年,至少在数十年到百年左右。

    明代人始编的《山西通志》说董永是魏国人。魏是“三家分晋”以后形成的一个小国。魏被秦始皇所灭,但并没有彻底消失,直到汉高祖二年,魏王豹还在捣乱——他先投降,后借口“归视亲疾,绝河津,反为楚”,打败项羽、已坐上汉家江山的刘邦不得不调集几员大将,进行围剿,直到“取安邑,得魏将王襄。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历史上,一个国家灭亡了,那个名字却不能马上从人们的口头消失,常常要使用好多年。说董永是魏国人,不等于他是魏国时代的人,也可以是魏国被灭以后的汉代人。《太平寰宇记》说董永是景帝时人。景帝是西汉第四个皇帝,以后是有名的汉武帝,在刘向之前一百多年。这个时间恰符合刘向把他写入书中应有的时间差距,因此可能性很大。

 

说孝子董永“千乘人也”是怎么回事?

    从刘向起,所有记载孝子董永故事的书,除一本外,都说董永“千乘人也”,几乎没有例外。这是怎么回事?简单一句话,他们都跟《董永出身贵族,汉光武帝帮过他》的作者一样,把高昌侯董永当作孝子董永了,戴错了帽子。

    孝子董永是哪里人呢?前边引用明代人编的《山西通志》,说董永是魏国人。这里“魏国”二字,既有时间维度,更有空间维度,是说董永是魏国被消灭以后原来魏国地区的人。原来魏国地区,以今天的山西南部为中心,扩大到附近省份。前边提到的安邑、河津就在原来魏国的中心,这两个地名,今天都属于运城市。另有记载,孝子董永出生在河东郡汾阴县尚孝村。河东,就是今天的运城地区;汾阴是现在的万荣县,尚孝村是现在的小淮村,正儿八经在当年魏国的中心地带。

    今人董大中先生对董永故事的流传和演变做了详细的考证。文字记载是次要的,最根本的证据是民俗。今天河东地区流传的许多民俗跟董永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法分开。比如,在当地,人们都知道,爱上董永的不是什么天上的仙女,而是出生于田家窑的田仙姑娘,当年电影《天仙配》上映,当地人看了,非常不满,说“田仙姑娘明明是我们这里田家窑的人,怎么说是天上的仙女呢”。再如,河东地区广泛流行的青年男女结婚时必有合婚布的民俗,是由董永和田仙结婚故事形成的。田仙姑娘织布织得好,在当地有名,常做贡品。董永卖身以后,田仙姑娘硬是靠织布把董永从财主家赎身回来,两人结婚时,田仙姑娘特为自己织布,为两人的婚衣做里子,称为合婚布。这事儿被姑娘们传开来,互相学习,延续下来,就成了民俗。以至到公元21世纪的当今,当地仍然流传着结婚时要做合婚布的风俗。还有别的传说。董永的墓一直完好地保存着,现在仍然耸立在田家窑附近的下窑村(董永墓在这里也是有故事的,从略)。这些民俗是活化石,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编造出来的。

    由于田仙跟天仙两个字声音相同,董永行孝的故事传开以后,人们把田仙当作天上的仙女,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播开来。当地人不知道传错了,外地人却依然在有滋有味地传播着天仙爱上董永。一个农村姑娘爱上董永,人们不觉得新奇,说天上的仙女爱上董永,表明孝感动天,既把董永孝行的意义提高了,也给人们带来了欣赏的喜悦,从此,一个普通爱情故事变成了神话传说。大约到东汉初期,人们听说有个叫董永的人被封为高昌侯,封地在山东千乘,那时没有人去进行调查研究,误以为受封的人是孝子董永,这样董永便成了山东千乘人。《汉书》没有写董永是哪里人,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没有听说高昌侯董永袭爵的故事。句道兴书中说:“昔刘向《孝子图》曰:‘有董永者,千乘人也……’”不会是刘向的原话,因为他那个时候,另一个董永还没有封侯。《孝子传(图)》是后人辑录而来的,文中“千乘人也”,当是辑录的人根据《搜神记》所补。山东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最早说董永是千乘人,是因为这个地方距离千乘不远,墓群的主人觉得大孝子董永就生活在自己身边,很有光彩,自然会写上。

    高昌侯董永祖籍河南“颖川阳翟”,后迁到京城。两个董永时代不同,地址也不同。

    想不到,经过两千多年,孝子董永仍然被当作高昌侯董永看待。这真是同名同姓造成的大麻烦。

   

田仙变成七仙女是唐朝以后的事

    《董永出身贵族,汉光武帝帮过他》津津有味地说到七仙女的故事。这是民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绎的结果,是符合民间传说生成规律的,毫不奇怪。

    董永行孝故事,在前一千年里,是以传记形式流传的。无论是刘向的《孝子传(图)》也好,还是曹植的《灵芝篇》也好,写到董永故事,都有一个细节,说织女把董永从财主家赎身出来以后回家途中,忽然不见了。本是田仙跟董永结婚,他们不知道,以为真的是“天之织女”;既然是“天之织女”,就不能跟人间一样,要有点神奇性,于是设计了这么一个细节。正是这个细节,给人们的创作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大约到唐代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又讲又唱的文艺形式产生了,最初主要是宣传佛教教义,都用故事宣传,也有用民间传说即民间故事的。这种形式,人们叫做变文。于是有了《董永变文》,收在《敦煌变文集》里。这个变文共有一百三十多行,字数比干宝《搜神记》多了几十倍。不仅写到董永出身,还增加了许多有名有姓的人物。比如把董永和天仙生的儿子叫做董仲。又过了一二百年,出现了话本《董永遇仙记》,只这个名字,就可以想到它有曲折的故事和吸引人的情节。在这个话本里,董永“字延平,二十五岁,少习诗书”,籍贯是“淮安润州府丹阳县董槐村”,织女是“句容县人,父母公婆丈夫俱丧,实为天之织女”,他们二人生的儿子是董仲舒,即汉武帝时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那位大儒。到明代,出现了《董永宝卷》,爱上董永的女子变成九天芝云仙女,姓张,父亲叫张太守,有六个妹妹。这是七仙女的最早来源。接着出现挽歌《槐荫记》、评讲《大孝记》和弹词《槐荫记》,有的说董永是黄州孝感人,有的跟话本相同说是丹阳人。三部作品不约而同——说是不约而同,其实互有影响——都把那个织女说成七妹,并且有了在池中洗澡的情节,并且还有董永的儿子在算卦人指点下寻母的情节。算卦人,开头叫孙膑,后来改成严君平、鬼谷子、袁天罡。从话本起,董永卖身的债权人姓傅,其女儿叫赛金,各本大都坚持下来。有的本子写了董永一生,包括后来在朝廷做大官的情节。近年上映的董永电视剧即是根据这个情节改编的。

    以上就是董永故事在唐代以后的发展。显然,董永故事已由一个普通行孝故事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神话。这是民间文学发展演变的一个实例。从唐代末年《二十四孝》行世起,董永就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在整部《二十四孝》中,除董永以外,其他二十三个孝子,都生活在人间,董永是惟一的例外。其原因,就在于他娶的妻子有个美丽的姓名——田仙,容易跟天上的仙女混淆。《董永出身贵族,汉光武帝帮过他》有一点说得好,董永的这个《天仙配》跟牛郎织女故事是两回事,有位民间文学教授在《百家讲坛》中竟把两个故事合二为一了。

    董永一直生活在传说中。他的名字容易跟高昌侯董永混淆,他老婆田仙则容易跟天仙混淆。故事的有趣就在这里。

 

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1-24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