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文物修复师的“黄埔一期”

 

 

 

 

 

  山西文物局建立人才梯队破冰之举

    2012718日,山西彩塑壁画保护工程启动暨首期山西南部彩绘泥塑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太原举行。在现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中国彩塑壁画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在山西有着集中体现,该工程的开展将会在中国文物保护事业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山西省副省长张平说,长期以来,文物保护队伍尤其是文物科技保护人才匮乏,始终是山西省文博事业的短板。

    近十年来,山西省文物系统送至北京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仅18人,而这次单一彩绘泥塑修复就派出20名。经过近半年的紧张学习与实习,20121224日,培训班学员结束了最后一场考试。他们有望成为中国文物保护职业资格化管理的首批试点样本。这个培训班的成立,不仅是为山西省彩塑壁画保护培养队伍,更是为全国彩塑壁画的保护储备人才,力度之大,可谓具里程碑式的破冰之举。

  “彩塑艺术宝库”之短板:文物修复师的“三无”尴尬

    山西在文物界的分量,该用什么词儿来形容呢?古建筑博物馆。文物大省。地上文物看山西……

    只说彩塑,仅在105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中,就有上万尊现存古代彩塑,自唐至清,从未间断,是中国古代彩塑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省份之一。

    这些泥质胎体的珍品质地脆弱,本不易留存。而山西因为气候与地理条件(也许还有经济不够发达)的优势,得以保存了最多的古代寺院与塑像。山西存世的一万两千七百余尊塑像,在山西南部更为集中,其彩绘泥塑及壁画的保护,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重点项目。

    但,“拥有”的骄傲与兴奋是短暂的。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的破坏,令如许精美彩塑已病害重重。缺损,龟裂,起甲,空鼓,酥粉,降尘,地基下沉……许多已濒临灭失的险境,还有许多则只能堆放在昏暗的库房中,以残断糟朽之状哀伏,无力康复。

    但我们力不从心。全国文物业年度统计资料甩来一串冰冷的数字:截至2010年底,山西省共有文物机构224个,从业人员5789人,博物馆藏品775959件(套),当年修复完成188件(套)。文物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能够从事彩绘泥塑文物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犹如凤毛麟角。

    在山西五千多文物从业者中,有高级职称者176人,中级职称者620人,但“文物修复”是被排除在中国现有事业单位体制职称评定序列之外的,它属于技术工,不能参评研究员。换言之,从事文物修复,似乎只能是文物工作者“本业”之余的“兼顾”,要想凭它晋级升迁涨工资,想也不要想。“没有学术地位,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地位。典型的‘三无’人员。《中国职业大典》里有1838种职业,却没有文物修复师的‘名分’。每年的新入行者,学成后能有三分之一留下已很难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修复培训中心主任、研究员詹长法曾无数次慨叹。

    同样是文物大国,意大利有6万名文物修复师,其中半数以上是经过注册的有执照的修复师。而要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师,他们要经过五年的大学专业学习。在这个领域,他们有着完善的学术体系、资质体系和行业标准。

  “彩塑存量第一”之决心:文物修复的“黄埔一期”

    山西的彩塑存量是第一。但如果守护它的人是零,怎么能说是大省,是宝库,是第一?

    正因为存量第一,所以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任务更急。欠账太多,拖延太久。时已不待,人才是当务之急。山西下决心走出这个困局。

    2012年夏,经多方接洽考察后,山西省文物局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以下简称研究院)签订协议,委托后者培养一批彩绘文物修复人员。

    在一系列公告、推荐、选拔后,628日,在太原一间考场内,36名来自省内文博系统的考生,进行了一场严格又特别的考试。监考是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四位老师,试题也出自他们之手。在理论专业测试的基础上,侧重了技能性和动手能力的考查。上午考理论知识,下午考两项技能:一是补全缺损的雕塑,二是画素描与线描临摹。

    技能考试结束,紧接着进行面试,当夜成绩决出。36人中择优录取的20位学员,组成了山西南部彩绘泥塑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以下简称培训班)。

    他们被称为山西文物修复的“黄埔一期”。“你为什么会选择来参加这个考试?”每位学员都记得面试中这个问题。“听说相关领导曾接到过不少说情电话,希望自己的关系能进入这个班,但他们可能根本想不到,选择了文物修复这一行,其实意味着你走上了一条必须耐得住寂寞、吃得下苦,还看不到回报与前途的漫漫长道。他们以为这就是一个通过进修而升迁的机会,像以往其他很多单位那样。”有学员在聊天中透露。“那你呢,为什么选择它?”“我们这个班,年纪最大的38岁,最小的22岁,整体很年轻,几乎都是本科学历,四分之一是美术院校毕业。我们来自考古所、雕塑博物馆、石窟研究院、古建保护所……一半以上学员都在岗位上从事着文物修复的相关工作。”

    看似不对题的回答,其实道出了本质:这是一群安静的人,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踏踏实实工作,热爱文博事业,对文物有着深厚的感情。

  “高级彩塑培训”之责任:借助外力的国际视野

    719日,“黄埔一期”开学。

    这是一个高级彩塑壁画培训,也是一个严格的委培班。121天,252课时理论,595课时实践,老师全部为业内资深专家、学者,课程涵盖15个学科。文物保护技术发展史、修复方案编制、环境学、化学、物理学、材料学、数字化绘图技术……

    对于绝大多数文科出身学员,那些化学和物理名词令人头疼,但这是工作中必须的。“他们很用功。素质水准都还不错。理想的文物修复团队是一个综合体,它需要各方面专业人士的配合,绝不是只要会画画就够了。所以我们一直期望有理化知识基础的学员加入。”

    班主任李黎是留日博士,她请到中国出差的日本导师、知名岩土文物保护专家谷本親伯抽出时间来给学员们讲课;与意大利合作的培训模式,专业水准、国际视野、严谨学风、严格考核,一切都令学员们非常珍惜。这种珍惜,绝不仅仅因平均每人五万元的培训费用投入。来自永乐宫文管所的22岁学员李洁坦言自己“有压力”:“我们基层单位能得到一个这样的学习名额非常难得,要是学不好,怎么对得起大家?必须学好,回去好好干。”

    两个多月的课堂与实验室学习后,10月,专家老师带领学员们来到山西新绛县福胜寺开始实习。

    福胜寺是一座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元金代补葺、又经过历代大修的古寺,规模壮观,保存完好。虽然作为文物工作者,学员们已见过相当世面,但面对福胜寺大殿的满堂彩塑,尤其是堪称稀世珍品的元代悬塑时,他们仍被震动了!他们为祖先能够创作出如此华美的艺术珍品而自豪,同时也深深感到责任之重:“如此华美的艺术珍品代代相传至我们手中,我们如何接过这一历史重任,保护和修复好它们,并将其中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展现给后人?这是我代文博人的责任。”

    福胜寺离城市较远,实习条件艰苦。实习期间,大家每天要往返两个多小时、颠簸50多公里才能由住所到达实习现场,但无人喊苦。福胜寺的唯一看护员是村中一位六旬老者,20年来他领着极其微薄的薪水,将老母和老伴接进寺院,用毕生心血昼夜精心守护着国宝。他令学员们对基层文物保护人员的敬业有了切身体会。

    殿宇内没有取暖设备。临近实习后期,实习现场已经非常寒冷,大家的衣服都不够御寒,但依然精神饱满,认真学习修复技法,一丝不苟,争分夺秒,“因为怀着对祖先的敬畏。”

首席记者 文/图

  【特别链接·高端专访】

  詹长法:针对山西特色保持开放心态

    被访专家:詹长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多个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创办者。中国第一位获得意大利政府授予的“仁惠之星骑士勋章”的文保专家。

    采访时间:20121212

    采访地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三晋都市报:山西省文物局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的山西南部彩绘泥塑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项目,与贵院以往所办的培训班有什么不同?

    詹长法: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个人推崇地域性。各地区都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材料和技法也不同。山西的班就要针对山西的地域特色来做。现在全国有八九个科研基地,也都在做类似的事。这是好事,但要拉进国家的整体轨道,从各自的优势出发解决各自层面上的问题。我们和山西的合作,可以说是地方和国家合作解决人才问题,其实是做了个突破。

    三晋都市报:有媒体报道说这个项目得到了意大利专家的指导?

    詹长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曾与北京大学和罗马第三大学签订三方联合培养协议,由意方资助共同培养100名高级人才,包括80名硕士和20名博士。我们以前的主体教师队伍是意大利人,现在已建立了自己的教师队伍。中国文物保护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多与国际社会交流对话,而不是闷着头自己做。在中国,文物传统修复技术大多凭的是个人经验,不像西方是专业修复师经过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淀形成的一个标准化准则。同样作为文物大国,意大利在20世纪初就建立了相关规范和标准体系,而我国上世纪80年代才有《文物保护法》。按我们与意大利合作理念,培训班应是一年时间。现在培训班为期半年,这是限于条件不得已而为之,一个修复人员的培养费,按眼下平均费用是半年五万元。这该是政府拿还是个人拿?涉及很多问题。

 

  山西文物局建立人才梯队破冰之举

    201210月末,福胜寺各殿内已呵气成霜。山西南部彩绘泥塑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的学员们不得不撤离实习现场。

    层层叠叠的脚手架仍静立在弥陀、观音、童子、罗汉们身畔,是无声的守护,是凝固的承诺:明年开春,气温一回升,我们就回来,接着干!

    大家回到北京,继续着培训后期的室内实习。

  “文明碎片”之疗养客居:“手术”之前的繁复准备

    纸张修复实验室、织物修复实验室、油画修复实验室、壁画修复实验室……走过这一个个安静的房间,即便只是隔窗张望,也肃然起敬。桌上铺着的墙上挂着的,就是我们文明的碎片。

    这是两尊优美的彩塑,来自山西汾阳的一所道观。它们随老师和学员们一起,从汾阳来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修复实验室,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疗养客居。作为山西文物局委托研究院修复的一个实体项目,它们同时也担任学员们的实习操作样本。

    一尊星君立像,一尊菩萨坐像。没有碑刻,没有铭文,没有县志。资料查不到出处,不知道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将它们从原生地带走,经过了怎样的辗转流离。“从形貌风格推测,它应该诞生于明代。但这只是最外层的形貌,在它的表层胎体之下还掩盖着一尊更早的造像。它的坐姿,头饰,风格都已改变,不知其所来。”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却经过了严密的调查分析,是在对它已剥离脱落的部位进行逐层细致研究后才得出的。“一尊塑像的修复,不是破损处补上,掉色的地方上色,补得与原样差不多看不出来,就已是最佳完成了吗?文物修复,难道不只是一件文艺的、浪漫的、单纯的、充满色彩与感性的工作吗?”这是一位自称是文化文物热爱者的人文工作者的以为。

    事实是,任何一件文物的修复,其繁复与精密,其所蕴含的科技含量与人力投入,都远远超越与颠覆着我们的以为。在修复之前,要做详细的前期背景调查:

    ——它的产生年代,风格,形貌……

    ——病害调查:是缺损?龟裂?空鼓?酥粉……

    ——实验室检测:它的材料性能?植物质还是矿物质?粗泥?细泥?适合的酸碱度湿度温度……

    ——透视与复原:电脑三维扫描,X光照射……

  “不同于画家作画”之作画原则:“神”在人手中的痊愈复活

    在前期调查完成后,要做出一份详尽可行的调查报告与修复方案,由专家审核通过后,才能开始进行修复。修复过程又由许多个细碎但不可或缺的步骤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尘与清洗;起甲处的加固与回贴,缺损处的补塑,根据病害的部位和深度,选择各种不同类型的粘合剂和全补材料,既有古代艺匠使用的传统天然材料,也有现代科学家研制出的新材料;调色,通常需两层以上操作……

    在新绛县福胜寺实习现场,老师们就是这样带着学员,对全部16尊罗汉像、4尊天王像,一一完成了前期的病害调查及除尘,20名学员刚好每人一尊,悬塑部分则由大家共同完成。

    之后在北京研究院教室,他们开始了对彩塑进行具体修复。这个实习完成后,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彩塑的整个修复流程,其后将是对它的漫长的熟悉与深化。

    这两尊像,学员们先是按传统工艺手法制成了按比例缩小的临摹小样,掌握了从钉骨架、上粗泥、缠麻、上中泥、上细泥、刮泥、沥粉、涂色、开眉眼等全套步骤后,才开始动手在原像身上实践修复的。

    穿着白大褂的老师和学员们,围在这两尊塑像,安静地忙碌着——

    用精心调配好的细泥,搓出大小不一的圆珠与簪环,补齐菩萨头上这顶宝冠缺掉了的珠璎,用去整整一天时间。“山西的泥是最好的。”老师说。补塑这两尊像的泥土,随它们一起自汾阳带来。

    为菩萨胸前手掌大的一块色层脱落部位全色,又花去了半天时间。填涂的颜色与周边临近部位的原作色层颜色比较接近,但并不相同,要稍亮稍冷一些,这样涂上去才能做到整体效果浑然一体,让泥塑的立体感在观者眼中更好,近看可以分辨出被修复的部位,又不会比原作的颜色更抢眼而破坏文物艺术价值。

    螺髻的蓝色,完全是旧润的古雅,没有新涂的感觉,因为全色用的颜料对原作留下来的旧色完全没有任何覆盖与更改,而是精心地将全色范围限制在原本星罗棋布的细小脱色处,从而实现了对古代画师手笔原汁原味的保全,同时又消除了脱色部位暴露出的斑点对原有色层色彩价值的破坏。

    修复文物,需要用到画家作画的种种原则,但全然不同于画家作画。它需要隐藏修复人员的主观创造性,同时需要对原作者创作的透彻理解和肯定,最后向观看者呈现的是古人的创作而不是修复师的个性痕迹。

    时间在这里停止了。一分钟,又一分钟。一个笔触,又一个笔触。“人”的生命,就这样一分一秒地交付给了“神”。残损受伤的“神”,就这样在“人”的手中一天一天地痊愈。

  “黄埔一期”之巨大期望:人才梯队的严格认证

  “星君”与“菩萨”一天天痊愈,大家的实践学习也进入了最后阶段。20121021日,培训班课程全部结束,预备结业考试。而这一次的考试,与以往的任何一个培训班都不同。

    为能让学员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班主任李黎根据授课内容,采取了每周两回测试的办法,分六次对大家进行了知识巩固与考测。实践考核是由三位带领大家实习的老师根据学员在实习中运用所学技能的能力综合评定的。

    研究院要求每位学员都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汇报及答辩。评审团成员中,有研究院副院长马清林、修复与培训中心主任詹长法、修复部主任李黎及彩绘泥塑保护专家杨文宗老师……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专业,以五个多月的学习内容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命题、论述,产生了很多优秀论文。考核结果令人欣慰。

    汇报会是在师生间依依惜别的泪水中结束的,有笑又有痛。这泪水和着半年来双方所有的付出,更和着对我们文化与文明的深爱。

    10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过47个文物修复培训班,900多名学生 (包括亚太地区、阿拉伯国家的百余人)结业。但这一次,在研究院的考试之外,山西省文物局,还要再加上一场自己的考试。他们必须保证他们的学员是扎扎实实、硬碰硬学出来的、能干好的,因为他们是这个人才梯队的第一批。如果通不过本省考试,仍旧不能拿到这一纸认证。回到山西省文物局,学员们顾不上喘息便抓紧一切时间复习。省局的考试试题不但几乎囊括了所有理论学习要点,尤其重视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论述题多次考出病害处理解决方法的试题。

    显然,他们对学员实战能力的考察相当严格,这严格涵盖着巨大的期望。

    在拿到了研究院和本省的双重认证之后,山西省文物局将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努力为自己的“文物修复黄埔一期”学员们开出“地方粮票”,开拓一条以保证待遇和发展来培养、吸引并留住人才之路。而这样一个模式,或将成为中国文物修复人才梯队建立的一个样板。

    而对于山西文物修复师“黄埔一期”的“荣誉称号”,一位学员淡淡一笑:“黄埔几期无所谓,生活压力还是第一位。怎样让人才留在这个行业里并留下去,才是更重要的命题。也许,十年以后,才是这个行业的收获季。”

首席记者 文/图

  【特别链接·高端专访】

  詹长法:人才打造艰难“地方粮票”有益

    三晋都市报:可否乐观地说,随着学员一批批结业,文物修复人才极其匮乏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詹长法:这个想法也许天真了,其实远没有这么乐观。我们还没能从根儿上解决,只是蜻蜓点水。因为这个培养并没有列入一个国家计划,这必须要由国家主导,比如“十二五”期间我们能不能培养出一千个人?10年来我们做了47个班,平均一年5个班;10年来,投入是5800万元,算不算有点规模化?但不乐观。我们自己做了个调研,从我们这个门儿出去的有900多名学生(包括亚太地区、阿拉伯国家一百多人),但最多能有三分之一坚守 (在文物修复岗位上)就不错。现实如此:人才缺、体制薄弱、运行机制窘迫。没有资金保障,没有政策保障。只能靠自己坚守。这次山西班的20个孩子,他们回去能留下吗?靠什么留?就算有报酬,可它也不能评职称。你说你会修国宝,谁来认可啊?

    三晋都市报:如果面向社会而不仅在行业内招生,会不会好一些?

    詹长法:没人干,没人会干!光靠业内肯定是不行的,得靠全社会,但这个路还相当相当难。现在正在修订 《中国职业大典》,1838种职业中没有文物修复师,我们一直致力于将文物修复师加入进去,它应该是被人尊敬、受到重视的,应该是可以进入序列的。所以可以搞“地方粮票”,就是这一套资质我们自己承认,至少在山西省我们自己承认。如果不这样,可能这批人就留不住。你尊重人,才能留住他啊。必须给这个行当留个生路。“师承制”能解决问题吗?山西9000尊彩塑,靠民间修得过来吗?过去师承是关起门来搞三年不让人看,这是中国文化的脆弱性,我们传承优秀的链条断了。必须正视这些,一个民族不敢正视自己这些污点的话,就不是一个强壮的民族。  

 

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21108;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1-2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