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道济和尚与靴巷的传说

  太原靴巷,在明朝时因其街道两旁布满各色制作鞋靴的小作坊而得名。但在明末以后,靴巷的制鞋作坊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一家家刻字、治印的小店。太原民间有歇后语曰,靴巷制靴刀刻印——独一份。这个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还要从道济和尚说起。

道济和尚原籍山西,后在江南出家,在明朝万历年间以其书法和佛学造诣闻名于江南禅林,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僧之一。

道济和尚之兄,当时在山西按察使衙门任书吏,深得按察使之信任。明朝时官制,按察使为分管一省司法、刑狱的长官,隶属巡抚之下。当时山西晋中一带大旱,巡抚怕影响升迁,瞒着不报灾情。道济和尚之兄看着太原百姓嗷嗷待哺,于心不忍,多次劝按察使向巡抚进言,上奏朝廷,减免山西钱粮赋役。按察使向巡抚提过之后,见巡抚不吭,遂不再提起,道济之兄气愤异常。适逢道济和尚云游至此,在打钟寺(即现在的大中市)挂单,打钟寺西边隔着靴巷就是按察使衙门。道济和尚到兄长寓所拜访其兄。兄弟见面,寒暄之后,道济责问其兄,沿途见山西旱情严重,既为官吏,为何不救一方百姓。其兄述其苦衷,道济和尚曰:“为民可舍性命,丢官又有何妨。”其兄说:“丢官不足惜,惜在无法。”道济和尚思之良久对兄长道:“可假借按察使之名上奏朝廷,虽是越职,但尚无大碍。”其兄答道:“官衙奏文须有官府关防印信,奏文不难,难在关防印信从何而得。”道济和尚说:“兄在衙门多年,为一方百姓,偷出又有何难,信陵君尚可窃符救赵,兄难道就不能窃印而救百姓吗?”其兄说:“谈何容易。”道济和尚道:“兄只要敢干,关防印信我来设法,你只管去写奏本,再找一已盖好之印即可。”

第二日,道济之兄拿着写好的奏文和一纸盖有按察使衙门印信的告示来到打钟寺。道济和尚拿起告示,细细端详上面所盖之印信,随后慢步走至院中,从花池里捏起一团泥巴,揉捏再三,成一方状。问寺中僧众,可有刻刀,遍寻寺中不见。道济和尚遂走出寺门,往东而来。打钟寺东口就是靴巷,靴巷南口是此巷中最大的制鞋作坊,老板姓吴,排行第二,人称吴二。吴二这几日正在为生意不好而发愁,独自坐在门前晒太阳。道济和尚来到巷口,就将吴二唤入房中,寻得制靴用的割皮之刀一把,在泥巴上细细刻来。其兄将吴二拉至一旁,告知其原由,并再三叮嘱,此为山西百姓,千万莫泄露。一会儿工夫,道济和尚已将一枚按察使关防大印刻好,其兄掏出带来的印泥,盖于白纸上,两相对照,与原印鉴不差分毫。道济之兄高兴得手舞足蹈,在奏本上盖上泥制大印,道济和尚将泥印揉了,又成一团泥巴,弃之于屋外,返回打钟寺中。

奏本上到朝廷,未几日,户部下文,免去山西百姓半年钱粮。巡抚接文后,见文中有接山西按察使奏之语,召按察使询问,按察使心中纳闷,搪塞了过去。巡抚乃久经官场宦海之人,情知此事有异,但事已至此,也就不再追问。按察使回衙后,不动声色。半年后,道济之兄辞官归里时,按察使才疑到其头上,但照旧不问此事,只是给其乡里熟识的官场知交写信,嘱其万万不可再用此人。

吴二当时生意不好,见道济师傅一把刻刀,一团泥巴竟救了全省百姓,心中感慨不已。思之多日,竟不再制鞋,关了制鞋作坊,外出寻访名师,改行治印、刻章。多年后,回太原将作坊改为刻字社,生意竟日渐红火。靴巷众人见之,争相效仿,一时间,靴巷不再闻钉鞋制楦之声,而皆成刻字小店。其他街道的刻章店亦纷纷迁往靴巷,靴巷成了太原城中的刻字一条街。靴巷制靴刀刻印——独一份,就是由此而来的。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10-1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家在太原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