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汾河西岸的两个好去处

  太原图书馆,未必全国最好,却也差强人意,努力向更好。

那一日,我从太原图书馆出来,始料未及的是,贴墙根的路畔,一路下去,竟然有一片宽阔而漂亮的人工林带。林间的稀疏处有绿的草还有筛下的疏荫。这片林子似乎不是单一的纯树林,纯树林极易生病虫害,连鸟都不会飞来。这片林子中似乎有叽叽喳喳的鸟的叫声,不稠密,间或传来,还有几个放学孩子骑单车在林间小径飞驰并发出的嬉戏的笑声。

我目测了一下,这片人工种植的林子有将近十米宽的样子,长是沿图书馆的外墙和路簇拥而去的长,似一道绿色围墙,将十米开外滨河大道车水马龙的喧嚣屏蔽在幽静之外。图书馆需要宁静而优雅的环境,而宁静与优雅的营造者,便是这些树木。这些高低错落的绿色的植株,过去它们是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现在它们是孕育人类思想的园地,将来有一天它们消失的时候,人类也会伴随其左右,因为它们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不可离开须臾。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一壁厢是车水马龙红尘滚滚的路,一壁厢是郁郁葱葱亭亭玉立的树。走在这样的林间小径,不光可以躲避日光的直射,还有一种闹中取静的感觉。这种感觉与红尘万丈的城市居民已经久违,它是一种感恩的心情。这一株株树木,一伞伞清荫,是会吸纳汽车尾气、吐出氧气、给生命以清洁呼吸的圣物,它能营造一种生态安全的感觉。

目光从林子中望出去,穿过隔离墙,再远一点,便是滨河路。

很早很早以前,人类是择水而居,逐草而牧的族类。多少年过去,虽然物换星移,翻天覆地,人类择水而居的习性,却一点也没有改变,甚或愈演愈烈。只是,人类不再是过去的人类,河流也不再是过去的河流。过去的汾河,水量充沛,水质清亮,不仅可行船放排,灌溉两岸农田,还可即取即饮。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不带吹牛。曾几何时,当时的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给毛泽东汇报引黄济晋的雄心壮志时,毛泽东引经据典,朗朗笑说:“你这算什么雄心壮志,你们查一下《汉书》,那时就有人建议从包头引黄河过北京东注入海。当时水大,汉武帝还能坐楼船在汾河上航行呢,现在水都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啊。”

显然上世纪50年代,汾河水量已经不能像汉武帝在时那样坐楼船航行,所以才有引黄济汾的念想。遗憾的是那时的汾水,最不济,也还是满河尽清流,水声哗哗如同郭兰英的歌声,尚不绝太原人之耳。今昔对比已经大相径庭,枯水期若没有污染企业排污,汾河基本是一条干河沟。登高远望汾河,唯有太原段尚有十多公里长一脉清碧横陈,可让人依稀想见汾河过去的风采。虽然无非是橡皮坝蓄起的一段清水,虽然不过是沿河两畔又筑起上下两条滨河公路,却也是深得民心功德无量,接力赛般修起并不懈维护的这一段河,委实牛了一地人,也造福了一地人。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里的人们明白,当河流变成传奇,人类将成为遗迹。

本文来源:晚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家在太原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